《中阿含經》,六十卷,東晉隆安二年(398)罽賓沙門僧伽提婆共僧伽羅叉譯。此經是北方佛教所傳《四阿含經》中之一。因為它所匯集各經,不長不短,事處適中,所以叫《中阿含經》(見《彌沙塞五分律》卷三十,《分別功德論》卷上)。漢譯本最初是由曇摩難提於苻秦建元二十年(384)譯出,共五十九卷 (現已佚,只存一些零本)。因譯文未能盡符原意,所以後十餘年,僧伽提平等加以改譯。

  此經譯本內容,凡五誦十八品,內收有二百二十二經,約五十一萬四千八百二十五字(見《出三藏記集》卷九道慈序)。各品主題如次:

  初一日誦,有五品半,合有六十四經。

  《七法品》第一,說七種法數及與有關問題,收有十經。一、《善法經》,說知法知義等七善法。二、《晝度樹經》,以三十三天晝度樹葉萎黃、還生、開花等七法,譬喻比丘從出家到證四果。三、《城喻經》,以王邊城四食豐饒等七事具足,譬喻聖弟子得七善法,四禪成就。四、《水喻經》,以常臥水中以至住岸七種人,譬喻常作惡事到成四果。五、《木積喻經》,說寧抱火燒木受苦乃至殞身,亦不願作破戒親女人等事。六、《善人往經》,說七種阿那含為"七種善人所往到處及無餘涅槃"。七、《世間福經》,說施房等七種世間福,以及聞佛名歡喜踴躍等七種出世間福。八、《七日經》,說由一日出世到七日並出世,以明諸行無常,勸眾離舍。九、《七車經》,以波斯匿王從舍衛國遞乘七車,速達婆雞帝,譬喻由戒淨等七淨法,相續成就得到涅槃。十、《漏盡經》,說見斷等七種有漏。

  《業相應品》第二,說有關十善業與十不善業等法,收有十經。一、《鹽喻經》,說修身、戒、心慧等智者,雖作不善業,亦僅受現法輕報,如少鹽投恆河不覺其咸等。二、《和破經》,為尼乾弟子釋和破說無明盡則不受後有,及見色不喜不憂等六善住處。三、《度經》破外道宿命等三論,因說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處法,與地、水、火、風、空、識等六界法。四、《羅雲經》,教誡羅睺羅莫妄語。五、《思經》,說故作十善業與不故作十善業受報不同。六、《伽藍經》,誡十不善業,勤修四無量,得四安隱住處。七、《伽彌尼經》,說十惡十善果報,如石如油,沉浮不同。八、《師子經》,說宗本可作不可作法。九、《尼乾經》,說破尼乾子五可憎惡,說如來得五稱譽。十、《波羅牢經》,說我知彼幻是幻,而自非幻,並說四無量及遠離法定能斷疑惑。

  《舍梨子相應品》第三,主要為舍梨子所說,或與有關之事,收十一經。一、《等心經》,說等心天向佛述舍梨子說有內結人阿那含不還此間,有外結人阿那含還來此間。二、《成就戒經》,舍梨子說成就戒定慧者生餘意生天中,能知滅定。三、《智經》,舍梨子向佛說得智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等義。四、《師子吼經》,說有身身念(四念處中身念)者,則不輕慢梵行;若無身身念者,便輕慢梵行。五、《水喻經》,說五種不淨行除惱法。六、《瞿尼師經》,舍梨子因瞿尼師告諸比丘,當學敬重隨順觀等法。七、《梵志陀然經》,舍梨子教化梵志陀然生梵天修四梵室法,即四無量心,八、《教化病經》,說有上信等十種得須陀洹法,此可治病。九、《大拘絺羅經》,舍梨子問尊者大拘絺羅,因知不善、知不善根等得正見入正法事。十、《象跡喻經》,說四諦法攝諸善法,於一切法中最勝。十一、《分別聖諦經》,說過現未諸佛廣顯四聖諦法。

  《未曾有法品》第四,收十經。一、《未曾有法經》,說佛於過去迦葉佛時,開始願行佛道行梵行等未曾有法。二、《侍者經》,說阿難為佛侍者立三願等未曾有法。三、《薄拘羅經》,說尊者薄拘羅未曾有法知足行。四、《阿修羅經》,以大海中喻佛正法律中八未曾有法。五、《地動經》,說地動三因緣及如來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六、《瞻波經》,亦以大海喻正法律中未曾有法。七、八、《郁伽長者經》,說郁伽長者有八未曾有法。九、十、《手長者經》,說手長者有八未曾有法。《習相應品》第五,收十六經。一、《何義經》,說持戒為令人不悔,展轉得解脫貪、瞋、癡法。二、《不思議經》,說法有自然而得者不須思量。三至九、《念經》、《慚愧經》、《戒經》、《恭敬經》,說有正念、正智、慚愧、持戒、行恭敬,便能護根護戒、乃至解脫而得涅槃。十、《本際經》,說惡人因近惡知識,展轉乃至無明生愛;善人因近善知識,展轉乃至七覺支生明解脫。十一、十二、《食經》,說惡人為惡知識等食,與上經說相同,並取大海為喻。十三、《盡智經》,說奉事善知識為往聞善法之因,展轉乃至解脫得漏盡智。十四、《涅槃經》,無明為苦因,展轉乃至解脫為涅槃因,故遍觀無明等十二因緣而得涅槃。十五、十六、《彌醯經》,即為比丘說經,說與善知識俱等五因,及修不淨觀等四法能令心解脫成熟。

  《王相應品》第六,收十四經(《品》上七經)。一、《七寶經》,說轉輪王出世便有七寶出世,如來則有七覺支寶。二、《三十二相經》,說輪王具足三十二大人相。三、《四洲經》,說佛本生為頂生王統御四洲而不知足。四、《牛糞喻經》,說頂生王布施等三種業報,但五蘊無常等。五、《頻鞞婆羅王迎佛經》,佛為頻鞞娑羅王說五蘊無常等法,王證果皈依。六、《鞞婆陵耆經》,迦葉佛為頻鞞王說難提波羅陶師事。七、《天使經》,說閻王以生老病死惡業治罪,為五天使詰責罪人。

  第二日誦有四品半,合有五十二經。

  《王相應品》第六(《品》下七經)。八、《烏鳥喻經》,教誡比丘莫依非法活命如獺等。九、《說本經》,說阿那律陀本事,施辟支佛食得七返人天為王,又說未來轉輪螺王及彌勒佛等事。十、《大天捺林經》,說大天輪王子孫族屬歷世出家等事。十一、《大善見王經》,說大善見王往古修四無量,六返舍身等事。十二、《三十喻經》,佛為舍梨子以王臣嚴飾等譬喻比丘比丘尼以戒德為嚴飾具等事。十三、《轉輪王經》,說堅念轉輪王成就七寶得四種如意之德,乃至比丘應如螺轉輪王以念處為境界等事。十四、《蜱肆經》,說鳩摩羅迦葉斷蜱肆王的無後世見。

  《長壽王品》第品,收十五經。一、《長壽王本起經》,說長壽王及長生太子行慈不令殺人等事。二、《天經》,說修八行得光明生天。三、《八念經》,阿那律陀說得八大人念。四至七、《淨不動道經》、《郁伽支羅經》、《娑雞帝三族姓子經》、《梵天請佛經》,佛為阿那律陀等說離欲法等。八、《有勝天經》,阿那律陀說大心無量心義以及光天淨光遍淨光天因果。九至十五、《迦絺那經》、《念身經》、《支離彌梨經》、《長老上尊睡眠經》、《無刺經》、《真人經》、《說處經》,阿那律陀說迦絺那法等。

  《穢品》第八,收有十經。一、《穢品經》,舍梨子說世人有穢無穢等法。二、《求法經》,說三可毀三可稱法,又說中道斷欲貪等能得心住乃至涅槃。三、《比丘請經》,目犍連說成就戾語法者與成就善語法者得失不同。四、五、《知法經》、《周那問見經》,周那說知法與不知法者譬喻等。六、《青曰蓮花喻經》,說身口滅法乃至慧見滅法。七、《水淨梵志經》,說二十一種穢污於心之法。八至十,《黑比丘經》,《住法經》、《無經》,說善不善法乃至淨法盛衰等。

  《因品》第九,收有十經。一、《大因經》,廣明緣起甚深乃至八解脫法。二、《念處經》,說四念處。三、四、《苦陰經》,分別欲味欲過患等法。五、《增上心經》,說常念五相得增上心。六、《念經》,說欲恚害念及無慾恚害念。七、《獅子吼經》,說無明為諸受本,無明盡則一切受斷。八、《優曇婆羅經》,說苦行不可說為正解脫法。九、《願經》,廣說比丘所應願事。十、《想經》,說計地等四大,便不知地等四大;不計地等四大,便知地等四大。

  《林品》第十,收有十經。一、二、《林經》,第一經以比丘住林能不能得正念、定心、解脫、漏盡,涅槃配合求取衣食等來源易難而組成四料簡,取能得正念乃至涅槃、乞取衣食等便易作終身住修場所。第二經也用與第一經同樣的四料簡,意取得沙門義易求生活資料的林處作終身依住。三、四、《自觀心經》,說得止觀應求漏盡。五、《達梵行經》,說知漏等因乃能盡一切苦。六、《阿奴波經》,說提惒達哆以放逸故必墮地獄等事。七、《諸法本經》,說諸法以欲為本等。八、九、《優陀羅經》、《蜜丸喻經》,說三愛為癰本,六觸處為一切漏。十、《瞿曇彌經》,佛許大愛道出家,因制八尊師法等。

  第三一日誦,有一品半,合有三十五經。

  《大品》第十一,收有二十五經。一、《柔軟經》,說佛為老病死而出家。二、《龍象經》,說佛為龍象。三、《說處經》,說過現未三說處等。四、《無常經》,說觀五陰無常能得證果。五、《請請經》,說我今受身是最後邊身等。六、《瞻波經》,訶責犯戒之罪。七、《沙門二十億經》,以彈琴喻精進證果。八、《八難經》,說學道八難八非時。九、《貧窮經》,以無善法財喻貧窮等。十、《行欲經》,說十種行欲人。十一、《福田經》,說學無學二種福田人。十二、《優婆塞經》,說優婆塞持五戒、念三寶,必能證果。十三、《怨家經》,說瞋恚是怨家、妨害好色等事。十四、十五、《教曇彌經》、《降魔經》,說信如來所說四事故出家等。十六、《賴吒惒羅經》說意業最重等。十七、《優婆離經》,說優婆離舍尼乾子歸佛事。十八、《釋問經》,說八正道護六根等。十九、《善生經》,佛教善生禮拜六方法。二十、《商人求財經》,說計根塵陰界是我者皆被見所害。二一、《世間經》,說佛從成道到涅槃所說皆實。二二、《福經》,說佛往者七年行慈福報。二三、《息止道經》,說初學比丘應常念不淨,除欲恚病。二四、《至邊經》,說欲盡苦應修沙門法。二五、《喻經》,說無量善法以不放逸為本,喻如地等。

  《梵志品》第十二,收二十經(《品》上十經)。一、《雨勢經》,說比丘七不衰法與六慰勞法。二、《傷歌羅經》,佛為傷歌羅摩納梵志說如意足、佔念、教訓等三輪示現令其皈依。
  三《算數目犍連經》,佛為算數目犍連梵志說佛法中次第。四、《瞿默目犍連經》,阿難為梵志瞿默目犍連說無一比丘能與世尊等。五、《象跡喻經》,佛為生聞梵志說從出家護根到證無漏,方為極大象跡。六、《聞德經》,又為生聞梵志說聞誦差別功德,從舍家到證滅。七、八、《何苦經》、《何欲經》,佛答生聞梵志所問在家苦樂事等。九、十、《郁瘦歌羅經》,《阿攝惒經》,說四姓平等。

  第四一日誦,有三品,合有三十六經。

  《梵志品》第十二(《品》下十經)。十一、《鸚鵡經》,為鸚鵡梵志,分別在家出家事,又說五蓋及法從心起。十二、《鬚閑提經》,為鬚閑提異學說離欲法喻。十三、《婆羅婆堂經》,佛為婆私吒及婆羅婆二梵志說四姓來歷及業報平等。十四、《須達哆經》,為須達哆居士說施心差別。十五、《梵波羅延經》,說今梵志已越梵志法。十六、《黃蘆園經》,說於五欲無味無怖,證四禪三明乃不入胎。十七、《頭那經》,佛為頭那梵志說如梵等五梵志法。十八、《阿伽羅訶那經》,佛答阿伽羅訶梵志問說梵志經典依於人住,展轉乃至依於涅槃。十九、《阿蘭那經》,說佛因阿蘭那梵志出家說無常法利益無量。二十、《梵摩經》,說梵摩梵志,優多羅摩納觀佛相好出家。

  《根本分別品》第十三,收有十經。一、二、《分別六界經》、《分別六處經》,分別六界聚、六觸處,十八意行等法。三、《分別觀法經》,分別觀法心散不散等。大迦旃延更為廣演。四、五、《溫泉林天經》、《釋中禪室尊經》,說佛莫念過去未來,常說跋地羅帝偈,迦旃延約根塵加以廣釋。六、《阿難說經》,阿難說跋地羅帝偈及其意義,得佛印可。七、《意行經》,說八定、八天處等以滅定為最勝。八、《拘樓瘦無諍經》,分別諍無諍法。
  九、《鸚鵡經》,分別業報差別法。十、《分別大業經》,分別三報受時差別。

  《心品》第十四,收有十經。一、《心經》,說心將世間去、心染著、心起自在等。二、《浮彌經》,說邪正梵行得果與否。三、四、《受法經》,約現樂後苦等現未苦樂四種料簡。五、《行禪經》,分別盛衰等四種行禪。六、《說經》,說八定中退住及漏盡義。七、《獵師經》,修四禪等能脫魔境。八、《五支物主經》,說第一義沙門當知善戒不善戒等具八正道。九、《瞿曇彌經》,說施受淨不淨。十、《多界經》,說知界處緣起為智慧,又說眼等十八界與六十二類界。

  《雙品》第十五,此品分屬兩誦,成為兩品,故名《雙品》。收有十經(《品》上六經)。一、二、《馬邑經》,說沙門法須三業清淨成就禪定,乃至漏盡。三、《牛角娑羅林經》上,樂如意道者大目犍連、樂頭陀行者大迦葉、論議者迦旃延、成就天眼者阿那律陀、習禪者離欲哆、多聞者阿難等隨用心自在與舍梨子問答各說修行所得。四、《牛角娑羅林經》下,阿那律陀等說修四禪四無量等為人上法。五、《求解經》,說由見色聞聲求解如來,正知如來法。六、《說智經》,說與梵行已立比丘問答知見五陰、四食、四說等事。

  第五一日誦有三品半,合有三十五經。

  《雙品》第十五(《品》下四經)。七、《阿夷那經》,說法非法眾等見。八、《聖道經》,說正八聖道及正解脫、正智十支,約邪正修斷為四十善不善法品。九、《小空經》,說行真實空不顛倒,應不念人想、村想、無事想,乃至不住無想定。十、《大空經》,說欲多行空者,當修內空、外空、內外空法、不移動法等。

  《後大品》第十六,收有十經:一、《迦樓烏陀夷經》,讚斷過中食。二、《牟梨破群那經》,說出家應修無慾、習慈悲喜舍等。三、《跋陀和利經》,讚一坐食法。四、《阿濕貝經》,責過中食。五、七、《周那經》、《優婆離經》、《調御地經》,說修行不放逸、六諍本、七滅法等、七滅諍等如法不如法等。八、《癡慧地經》,說癡與慧種種相苦樂報。九、《阿梨吒經》,說欲法障道。十、《嗏帝經》,十不往生,詳說十二緣起。

  《晡利多品》第十七,收有十經。一、《持齋經》,說應持八支齋,並修念佛等五念。二、《晡利多經》,佛為晡利多居士說離殺等八支、斷俗事。三、《羅摩經》,說求無病安隱涅槃法為聖求,求病法等為非聖求。四、《五下分結經》,說依道依跡斷五下分結。五、《心穢經》,說拔疑佛等五種心中穢,解身縛等五種心中縛,是為比丘比丘尼清淨法。六、《箭毛經》,佛為異學箭毛等說佛以無上戒等五法令弟子恭敬不離。七、《箭毛經》,佛為異學等說天眼宿命通。八、《鞞摩那修經》,說無諂誑、隨佛教化必得正法。九、《法樂比丘尼經》,法樂比丘尼答毘舍依問法。十、《大拘絺羅經》,大拘絺羅答舍利弗問法。

  《例品》第十八,收十一經。一、《一切智經》,佛為波斯匿王說四姓成就五斷支事,於後世有差別。二、《法莊嚴經》,波斯匿主讚佛種種法靖。三、《鞞訶提經》,說佛說法善,眾弟子趣向善,又佛行善身行不為沙門梵志聰明智慧及餘世間之所憎惡。四、《第一得經》,說弟子不欲變異法,惟應廣布八正道。五、《愛生經》,說生愛時便生愁苦。六、《八城經》,阿難為八城居士說十二禪。七、《阿那律陀經》,阿那律陀說得四禪及漏盡為比丘賢死。
  八、《阿那律陀經》,說見質直、修念處、四無量等為不煩熱死。九、十、《見經》、《箭喻經》,說佛一向說有常無常,又不一向說世有常等。十一、《例經》,說欲斷無明乃至老死以及別知無明乃至老死者應修三十七菩提分、十一切處、十無學法。

  聲聞乘各部派中所傳的《阿含》各各不同,秦譯《中阿含》究屬於何部所傳從來也沒有一致的意見。但此經初次譯本與《增一阿含》同出於有部譯師曇摩難提,今本翻譯時,由僧伽羅叉講梵本,僧伽提婆轉梵為晉,二人皆有部的根據地罽賓人,而提婆別譯之《阿毗曇八犍度論》(即《發智論》),羅叉續成羅什所譯的《十誦律》,並為有部重要典籍。又此經的結構和西藏譯本止天所著《俱舍論疏要用論》所引用的有部《中阿含》極其相似。從這幾方面來看,此經可能是有部的傳本。

  此經全部梵本似已散佚,早年在新疆地方發現的梵本斷簡中,僅有三經與本經中零本相同。即一、同於本經之第一百二十一《請請經》。二、同於本經之一百三十三《優婆離經》。三、同於本經之一百七十《鸚鵡經》。

  在本經全部譯出的前後,零本翻譯很多,現存的計有七十三種。西藏大部經中,僅有相當於本經的零本五種。本經與南傳巴利文本中部對勘,二百二十二經中僅有九十六經相同。蓋本經所收者,篇幅或長或短,不全是適中的。所以在南傳巴利文本,也有九十餘經編入他部中(據赤沼氏《對照目錄》),本經中各經見於巴利文《長部》者凡九經,見於《增一》部者凡七十六經,見於《相應部》者凡七十六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