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shou
五代宋初僧人。俗姓王,字沖元,浙江餘杭人。自幼信佛,戒殺放生。曾任餘杭庫吏、華亭鎮將,30歲從龍冊寺翠岩禪師出家。先在天台山國清寺結壇修《法華懺》,又到金華天柱峰誦《妙法蓮華經》三年。旋從法眼宗創始人文益(法眼禪師0的弟子德韶得法,傳承法眼宗。據《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及《淨慈寺誌》卷八記載,延壽於後周太祖廣順二年(952)住持奉化雪竇寺,因有在此寫成《宗鏡錄》初稿之說。北宋建隆元年(960),吳越國忠懿王錢俶請延壽主持重修杭州靈隱寺,重建殿堂1300餘間,靈隱寺因而中興。次年又接住永明寺(即淨慈寺),忠懿王賜智覺禪師號,從學者多達2000餘人。《宗鏡錄》在此寺演法堂定稿。開寶三年(970)奉詔於錢塘江邊的月輪峰建造六和塔。他認為唐末以來,禪宗頗多流弊,當時的禪師,胸無點墨,邪正不分。因而發憤譔集《宗鏡錄》,意在扶衰救弊。書共100卷,約80餘萬言,分為標宗章、問答章、引證章三部分。所謂「標宗」,即「舉一心為宗」。此一心宗,「照萬法如鏡」,《宗鏡錄》的立名,即從此義而來。引證章引證了大乘經120種,諸祖語錄120種,賢聖集60種,共300種。其中保存了一些寶貴的文獻。除《宗鏡錄》外,還著有《萬善同歸集》3卷`《唯心訣》1卷、《神棲安養賦》1卷、《定慧相資歌》1卷、《驚世》1卷,均存。(巨讚)
佛弟子文庫 > 中國大百科全書 > 正文
自家中之珍寶;禪林中,轉指人人本具之佛性。無門關自序(大四八·二九二中):「豈不見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從...【散亂對治】 p1172 顯揚三卷十六頁云:散亂對治者:謂於前八妙法行中,方便修習;或復於餘定地善法,方便修習。...(一)位於山西五台山。為賢首大師法藏所建五華嚴寺之一。日僧圓仁曾到此參訪。寺內所供奉之文殊菩薩像,靈驗馳名。惜...(術語)十惡業之一。離甲乙二人親和之言語也。俱舍論十六曰:若染污心,發壞他語,若他壞不壞,俱成離間語。...(術語)毗盧遮那之真言乃至天龍八部之真言,皆為使眾生入於法界而得決定智之法印。義釋八曰:欲令此中普皆成就悉地...謂九品往生之行者所乘坐之蓮台。略稱九蓮。行者臨命終之際,聖眾即持蓮台來迎,行者乘此蓮台,花合到淨土,到已花開...(術語)以地與眾生及法之精氣伏魔障者。大集經五十二月藏分諸魔得敬信品曰:護持養育佛之正法,熾然三寶種,久住於...【瞿夷】 此雲明女。五夢經云:是舍夷長者女。長者名水光。其婦名餘明。婦居近城。生女之時,日將欲沒,餘明照...五種能宣說佛法的人,即佛自口說、佛弟子說、仙人說、諸天說、化人說。...全一卷。唐代義淨(635~713)譯。又作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冊。本經系佛陀應憍薩羅國王勝光天子...(菩薩)五大明王中大威德明王之別號也。此尊有六頭六面六臂六足,所乘之牛,亦為六牛,獨以六足名之者,以多足限於...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佛說當來變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比丘五百及諸菩薩。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來會第五之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宗舜法師答: 我覺得這個它應該是從兩面去理解,首先我們講什麼是正信的佛教,其次我們應該如何去正確的信仰佛教,...夜晚,列車奔馳,兩節車廂的交接處,轉彎時出現了一個致命空隙,一個人掉了下去。 兩位同伴一回頭,就發現人不見了...
【原文】 六道之中,復有六道。 且以人言之:有人而天者,諸國王大臣之類是也;有人而人者,諸小臣及平民衣食饒足,...日常生活中如何修習慈愛眾生呢?以下這些高僧大德慈憫眾生的行為,我們理應傚彷隨學。 智舜法師 隋朝智舜法師在亭山...
念佛法門的宗旨是信願行三法。信是什麼呢?信,從事相上來說,就是信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是苦難的世界,信極樂世界無...
壬二、普賢觀耳識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
我婆舅是徐州人,今年64歲了,有一子兩女。他曾經是我們村裡最有錢的人家,風光了很多年。今年因為出事,住進了重症...
所謂補處上蓮台,這才叫成佛、覺悟。佛是什麼?醒來了,智慧嘛!有智慧就看明白人生了嘛!人生的假相不要住著,人生...
延壽(904~975)
【中國大百科全書】
上篇:玄奘(約600~664) | 下篇:楊文會(1837~1911) |
(一)北魏僧。生卒年不詳。初隨從長安鳩摩羅什學諸經論,尤擅長成實論、毗曇、涅槃經等。曾參與羅什之譯經。於羅什示...
家珍
散亂對治
華嚴寺
離間語
一切法界決定智印
九品蓮台
三精氣
瞿夷
五種說人
佛為勝光天子說經
六足尊
【大藏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大藏經】佛說當來變經
【大藏經】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宗舜法師:正信佛教應具備的三個條件
轉彎的人生

六道的每一道中又各含有六道
五位高僧慈憫眾生的行為

念佛法門的宗旨是信願行

什麼是「普賢行」

生活中的因果:刻薄成家,敗如山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