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次第云:‘名色開之為五陰。’所以開為五陰者,以惑者迷名遍重故。大聖教門,開名則為四,心對色合為五也。此五通稱為陰者,一往而釋。陰以陰覆為義,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長生死,集散不絕,故通名為陰。大乘廣五蘊論名五蘊,蘊者集聚之義,謂眾生由此五法,積聚成身。復因此身,積聚有為煩惱等法,能受無量生死也。翻譯名義云:‘積聚有為,蓋覆真性也。’五蘊者,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一、色蘊 有形質礙之法名色,色有十四種,所謂四大、五根、五塵。此之十四,並是色法也。名色蘊者,謂眼、耳、鼻、舌、身諸根,和合積聚,故名色蘊也。但如論所云:云何色蘊?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
   一、云何四大種 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二、云何四大所造色 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聲、香、味及觸一分、無表色等。
    一、云何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茲略不釋。
    二、云何色 謂眼之境,顯色、形色及表色等。
    三、云何聲 謂耳之境,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因聲,俱大種因聲。
    四、云何香 謂鼻之境,好香、惡香、平等香。
    五、云何味 謂舌之境,甘、酸、鹼、辛、苦、淡等。
    六、云何觸一分 謂身之境,除大種,謂滑性、澀性、重性、輕性、冷飢渴等。
    七、云何無表色等 謂有表業,三摩地所生無見無對色等。
  二、受蘊 領納所緣名受。受有六種,謂六觸因緣生六受。俱境既有違順非違順之別,故六受亦各有苦樂不苦不樂之異也。名受蘊者,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也。但如論云:云何受蘊?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受謂色之領納也。
  三、想蘊 能取所領之緣相名想。想有六種,謂取所領六塵之相,為六想也。名想蘊者,謂意識與六塵相應,而成六想,和合積聚,故名想蘊。如論云:云何想蘊?謂能增勝取諸境相。
  四、行蘊 遷流造作名行。行有六種,謂於六想之後,各起不善業善業無動業也。名行蘊者,謂因意識思想諸塵,造作善惡諸行,和合積聚,故名行蘊。但如論云:云何行蘊?謂除受想,諸餘心法及心不相應行。
   一、云何餘心法 謂與心相應諸行,觸、作意、思,欲、勝解、念、三摩地、慧,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舍、不害,貪、嗔、慢、無明、見、疑,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是諸心法,三是遍行,五是別境,十一為善,六為煩惱,餘是隨煩惱,四為不決定。
    一、云何為觸至嗔,茲略不釋。
    二、云何慢 慢有七種,謂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三、云何無明 謂於業果及諦寶無智為性,此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
    四、云何見 見有五種:謂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一、云何薩迦耶見 謂於五取蘊,隨執為我,或為我所,染慧為性,即於此中,見一見常,異蘊有我,蘊為我所等。
     二、云何邊執見 謂薩迦耶見增上力故。即於所取,或執為常,或執為斷,染慧為性。
     三、云何邪見 謂謗因果,或謗作用,或壞善事,染慧為性。
     四、云何見取 謂於三見及所依蘊,隨計為最為上為勝為極,染慧為性。
     五、云何戒禁取 謂於戒禁及所依蘊,隨計為清淨為解脫為出離,染慧為性。
    五、云何疑至伺,茲略不釋。
   二、云何心不相應行 謂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謂此與彼不可施設異不異性,此復云何?謂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命根、眾同分、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如是等。
  五、識蘊 了別所緣之境名識。名識蘊者,謂於諸塵境上,照了分別,和合積聚,故名識蘊。如論云:云何識蘊?謂於所緣了別為性,亦名心,能採集故。亦名意,意所攝故。若最勝心即阿賴耶識,此能採集諸行種子故。又此行相不可分別,前後一類相續轉故。又由此識從滅盡定無想定無想天起者,了別境界轉識復生,待所緣緣差別轉故,數數間斷還復生起,又令生死流轉回還故。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能攝藏我慢相故。又復緣身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識,執持身故。最勝意者,謂緣藏識為境之識,恆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聖道滅定現在前位,如是六轉識,及染污意。阿賴耶識,此八名識蘊。
     ┌四大種………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色蘊┤     │色(顯色、形色、表色等)
  │  │     │聲(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因聲、俱大種因聲)
  │  └四大所造色┤香(好香、惡香、平等香)
  │        │味(甘、醋、鹼、辛、苦、淡)
  │        │觸一分(滑性、澀性、重性、輕性、冷、饑、渴等)
  │        └無表色等(有表業、三摩地所生無見無對色等)
  │
  │受蘊……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
  │想蘊
  │
  │      ┌三遍行……觸、作意、思
五蘊┤      │五別境……欲、勝解、念、三摩地、慧
  │      │十一善……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
  │      │     精進、輕安、不放逸、舍不害
  │      │   ┌貪、嗔、慢(慢、過慢、慢過慢、我慢、
  │  ┌餘心法┤六煩惱┤      增上慢、卑慢、邪慢)
  │  │   │   └無明、見(薩加耶見、邊燭見、邪見、
  │  │   │         見取、戒禁取執疑
  │行蘊┤   │     ┌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
  │  │   │二十隨煩惱┤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不信、
  │  │   │     └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  │   └四不決定……惡作、睡眠、尋、伺
  │  └心不相應行……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命根、眾同分、
  │          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
  └識蘊……六轉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染污意、阿賴耶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