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次,生滅因緣者,所謂眾生依心意意識轉故。此義云何?以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故說為意。此意復有五種:
一者、名為業識 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
二者、名為轉識 依於動心能見相故。
三者、名為現識 所謂能現一切境界,總如明鏡,現於色像。現識亦爾,隨其五塵,對治即現,無有前後,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
四者、名為智識 謂分別染淨法故。
五者、名為相續識 以念相應不斷故,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復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能令現在已經之事,忽然而念,未來之事,不覺妄慮。是故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
此義云何?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復次言意識者,即此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種種妄執,隨事攀緣,分別六塵,名為意識,亦名分離識。又復說名分別事識,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
佛弟子文庫 > 佛學次第統編 > 正文
【摩竭提】 此雲善勝,又云無惱。西域記云:摩竭陀,舊曰摩伽陀,又曰摩竭提,皆訛也。中印度境。文句記云:此...(名數)一知色,譬知四大及四大所造之色。二知相,譬知行善行惡之相。三知摩刷。譬離惡念。四知護瘡。譬護持五根。...(術語)大日如來之法界體性智,為無師自悟,故稱之曰自覺聖智。菩提心義十曰:如來第五種智,亦名法界性智。菩提心...凡十二卷。元魏菩提流支譯。今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經中列舉數千佛、菩薩及辟支佛之名,謂受持讀誦諸佛名號而思惟讚...謂酬報因行功德而感得果報。三身中之報身即為酬因感果之身。(參閱「三身」555、「因果」2293) p5686...梵語 a。意謂非存在。佛教認為所謂有或無之二邊(即「偏有」或「偏無」之一方)皆為謬誤;唯有超越有與無之相對性,...(傳說)天尊說阿育王譬喻經曰:昔有人在道上行,見道有一死人,鬼神以杖鞭之。行人問言:此人已死,何故鞭之?鬼神...(術語)意得滿足而悅樂也。藥師經曰:精進能調意樂。玄奘譯之攝大乘論中,明六種之意樂。又唯識論九、明七最勝中,...佛成道後,於最初三七日,說華嚴經,度大菩薩,是為華嚴時。繼在鹿野苑等處,於十二年中,說小乘阿含經,度聲聞緣覺...(物名)密教有以香湯洗身之法,加合香藥三十二味。見最勝王經七。...比喻一切眾生悉具佛性,猶如貧女之有寶藏。北本涅槃經卷七(大一二·四○七中):「一切眾生所有佛性,為諸煩惱之所...十善業道經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佛說當來變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比丘五百及諸菩薩。 ...慈悲道場懺法傳 此懺者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崩後數月。帝常追悼之。晝則忽忽不樂。宵乃耿耿不寐。居寢殿聞外...
言色相和,無相違戾。這是佛教導我們,夫婦之間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彼此之間的語言能夠和軟,面色經常帶著笑容,感...
問: 師父慈悲!末學有兩個問題要問師父。第一個,往生到淨土,西方極樂世界還有沒有第八識?第二個問題,一個人精...有一回,佛陀在拘睒彌弘法,受到外道的嫉妒,故意收買不良份子,到處惡言中傷佛陀。在這種情況下,佛陀和弟子們想要...
人總是對自己擁有的東西不珍惜,直到不再擁有時才會加倍懷念,而在得知自己快失去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而又無能為力時,...
乃至十念,一定要談這種深信切願的人,一定是念很多佛號的,一定是精進辦道的,一定是如救頭燃的,一定是帶著歡喜心...不少孩子會被老師說成是笨小孩,家長為他們擔心,他們自己也因此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對未來失去了信心。 其實,不要...
導讀: 釋體光老和尚,俗姓袁,河南項城人,1924年4月出生。16歲在河南省桐柏山太白頂雲台寺海山法師座下披剃出家;...
每一個人的色身,他的感受、想,他的取向--行--造作,識--了別,每一個人的生命的色心的活動狀態,不會完全一樣,這...
意五種
【佛學次第統編】
上篇:覺不覺二相 | 下篇:染心六種 |
即以高音調唱念佛號,為日本佛教唱念佛號法之一。即於例行作法中,以唐音唱念阿彌陀經之前後,用高音調來唱念佛號,...
摩竭提
牧牛十一法喻比丘
自覺聖智
佛名經
酬因感果
無
天人散花尸上
意樂
五時說法
香湯
貧女寶藏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大藏經】佛說當來變經
【大藏經】慈悲道場懺法

夫妻感情和美是怎麼修來的

往生到淨土還有沒有第八識
真理戰勝邪惡

21句話幫你去掉憂愁和焦慮

乃至十念,也包含平時的信願稱名
找對自己的位置

江西青原山,有位降虎伏蟒的大修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