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 ?īlāditya。音譯尸羅阿迭多。為七世紀頃中印度羯若鞠闍國國王、劇作家、詩人,史稱戒日王第二世,以大力保護佛教、獎勵文學著名。本名 Harsa-vardhana(音譯曷利沙伐彈那,意譯喜增、嘉增),略作 Harsa(音譯哈薩、哈爾沙)。別名 Harsadeva, ?rīharsa。屬吠舍種姓,為光增王(梵 Prabhākara-vardhana,音譯波羅羯羅伐彈那,五八○年頃在位)之次子,繼長兄王增王(梵 Rāja-vardhana,音譯曷邏闍伐彈那,六○五年頃在位)即位。

蓋西元五五○年頃,戒日王第一世(梵 ?īlāditya Pratāpa?īla)在位,其次為光增王、王增王。王增王以德治國,遭東印度金耳國設賞迦王忌恨而誘殺,喜增王遂於六一○年頃即位,稱戒日王第二世。王即位後,於六年間復兄之仇,臣服五印度,擁有象軍六萬、馬軍十萬,垂三十年兵戈不起,文治武功均盛。

王歸依佛教,並致力宣揚弘布,建立數千窣堵波,並於五印度城邑鄉聚建立精廬,儲備飲食醫藥,施諸貧困,廣建伽藍。每年一度集會諸國沙門,於三七日中四事供養。又每五年舉行無遮大會,玄奘大師旅印歸國前,王即於曲女城召集無遮大會,請玄奘大師講論大乘教義,到會者有十八國王、大小乘僧三千餘人及外道、婆羅門等。

王於學術文化之提倡,不遺餘力。其所作著名之三出戲曲為:拉塔納瓦利(梵 Rat-nāvalī,意譯寶珠胸飾)、清容婦人(梵 Priyadar?ikā)、納加難陀(梵 Nāgānanda,意譯龍喜記、龍王之喜)。其中,納加難陀為謳歌佛教慈悲、犧牲精神之五幕戀愛劇,係梵語佛教戲曲中傑出之作。又作八大靈塔梵讚(原名被推定為 Astamahā?rīcaityastotra),為佛教讚歌,原作今已散逸,僅存有宋代法賢之音譯一卷及漢譯八大靈塔名號經一卷。此外,描述其生平之著作則有巴納(Bāna,七世紀頃)所譔之傳記小說哈薩王行傳(Harsa-Carita)、玄奘所譔之大唐西域記,以及其他印章、碑銘類。

其卒年不詳。據唐書西域列傳卷一四六上記載,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唐使王玄策經吐蕃赴中印度,其時戒日王已歿,大臣伏帝阿羅那順(梵 Arjuna)自立為王。可推知其歿於西元六四七年頃。又印度史上稱戒日王者,凡有數人,而以此王及摩臘婆國戒日王最為著名。據大唐西域記卷十一載,西元六百年頃,摩臘婆國戒日王崇敬三寶,曾於宮側建立精舍,作佛世尊之像,開無遮大會,招集四方僧徒。[大唐西域記卷五、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卷五、印度佛教史(多羅那他)] p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