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準時的公雞

從前,在波羅奈國的西北地區,有一位全國聞名的老師,門下有門徒五百餘人,都是些聰慧能幹的年輕人。

為了能準時起床苦習技藝,這些門徒特別養了一隻報時的公雞。每天雞鳴而起,鑽研技藝。不幸,這只忠實的公雞突然死了,門徒們頓時感到十分不便,於是就留心再找一隻來。

一天,一個門徒在墳地的樹林中撿柴,忽然聽見雞啼,不禁大喜。他循聲而去,果然發現一隻大公雞,便將它抱回來養於學院的籠中。誰知,這只公雞從小在墳地中長大,既無父母引導,也無兄弟姐妹熏陶,所以有時半夜啼叫,有時白天啼叫,從無定時。

當公雞半夜啼叫時,門徒們以為天快亮了,便摸黑或掌燈起床,專心習藝。到日出時分,他們已是睏乏不堪,昏昏欲睡,無法繼續用功。當雞白天啼叫時,高亢的啼聲讓門徒們心意煩躁,誰也無法集中精力記誦經文。門徒們個個埋怨說:

「這隻雞不是半夜啼叫,就是白天啼叫,妨礙我們完成學業,從來不準時,乾脆殺了它算了!」門徒怨聲連連,在忍無可忍之下,抓住了公雞,把它宰了。事後才去報告老師。

老師沈吟半晌,說了一首偈頌:

「既無家教,又無師事;時與非時,全然不知。」

「看來這隻雞,是因為沒受教育而死於非命的啊。」

老師教誨眾弟子說:「人在不同的時刻,擔負不同的角色。有時候該挑大樑,有時候要無聲的做一根小木釘;有時是一片磚瓦,有時候是屋邊一塊礫石。只有那有‘自知之明’與‘知人之明’的人,才能發揮自己的天賦,配合眾人。否則,可就跟這只不按時啼叫的公雞一樣,是‘非時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