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之子的故事

好,南無阿彌陀佛,各位大覺世間有緣,大家吉祥。今天想跟大家說一個主題,就是關於一個宰相之子的故事。就是我們佛門裡面有一句話叫,懺悔得清淨。心生慚愧和懺悔,是我們學修聖法的一個前提。在古印度有一個非常英勇的宰相,他輔佐國王一直做的盡心盡責,但是他由於英年早逝,那麼他的兒子,還沒有長大成人,沒辦法繼承他的相位,所以宰相走了以後,家裡的家境就慢慢沒落下去了。

這個宰相的兒子,慢慢長大成年以後,雖然他因為在投胎轉世中,有這個因緣福報,所以很具足才華,也很大的力量,也有很聰明的頭腦,但是非常的窘迫。就是因為家境衰落了以後,整個財富也失去了,甚至變得非常貧寒。盡管有滿腹的才華,他沒有用武之地。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就很懊惱。很懊惱呢,但是他還是一直什麼呀,一直安忍著,後來他想一個辦法,就是說想出去,用自己的力量去賺點兒錢,來養家餬口。

可是問題是什麼呢?因為他出身高貴,所以還是受這個印度的這種,種姓制的約束吧,他覺得像一個貧窮,或者說族姓比較低賤的這樣的人,一起去賣這個蠻力氣,去幹活,來養家來餬口的話,他覺得非常的讓他,就是感覺到非常的羞恥。可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又心生一計,只能去用這個非法的手段,你比如說去偷盜、去搶劫。生起了這個偷盜和搶劫的心以後,他就覺得,嗯,應當這麼幹。但是因為畢竟他的德行還在,出身名門嘛,德行還在呢,他就覺得,我不應該去搶這個貧窮人家的財物,因為很可能,他們本來就已經過的很艱辛了,我把他們的財物,或者是這個物資搶過來以後呢,反而會置他們於死地,他還又生了這個憐憫心。在這樣的一種善惡交攻之下,沒有辦法,他最後呢,鐵了一條心,他只能去王宮裡面去行竊了,就鎖定王宮了。

因為他心裡還有一種覺得說,他父輩為國王這麼的盡心盡責,但是由於他父親走了以後,他慢慢貧窮下來,他又沒辦法去面見國王,去訴說他的遭遇,因為他沒有錢,打點這個,能夠打通這個見國王這個通道,這些具體的手下的辦事人員。所以他對於國王呢,還是有一種,懷一種憤憤的心情。他就下定決心,要去行竊。到王宮裡面,去搶國王的錢去。

果不其然,他準備好了以後,就扮做這樣的一個刺客,就潛入到王宮裡面了。到了王宮裡邊,晚上國王在寢室裡面在睡覺嘛,睡覺以後呢,國王已經覺察到,有一個強盜進來了,覺察到有一個強盜進來以後,他就什麼呢,就安然不動,就看著這個強盜呢,說你要搶什麼,要拿什麼,你就自己看著辦吧。他就把好多的金銀財寶,打成一個大包,打包以後呢,這個宰相之子,因為力氣活兒嘛,就有點又餓又渴。看到那個國王榻旁邊,桌子上放了一個水壺,他拿過來,就喝了一口水,結果呢,在這個案上,當時放了一個香爐,燃的香,有香灰就這樣塌下來,給撒在外面,他當時因為心情也比較緊張,時間也比較緊促,他就誤以為這個香灰是面,他以為是炒面,就像《觀無量壽經》裡邊,那個韋提希夫人,把這個炒面和蜂蜜塗在身上,去給她的夫君,偷偷的去送進去,讓他吃點飯,不要餓死一樣。他呢,就以為這個是那個炒面,就把水呢,和著這個炒面就吃下去了,他不知道是香灰。吃下去以後,他發現肚子非常的脹,小肚子非常脹以後,他才醒悟過來說,這原來是香灰和的水,他當做面了。

這個時候,突然間善根顯發了,他生起了什麼,慚愧和懺悔之心。他怎麼想的呢?他當時說,雖然我如此的窘迫貧窮,可是我縱然沒有好的吃的,我用香灰都能夠飽腹,那我還有什麼,覺得說抱怨的呢,我只要肚子飽就可以了呀。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本來這種家族的教育,這種可能貴族的德行的感染呢,他突然間正念上來了,就沒有突破他的道德的這個滑落。他毅然的把所有打包好的金銀財寶,原封不動的放在王宮,就出宮去了。

那麼第二天,國王就非常的納悶,覺得這強盜,沒見過這樣的強盜,他就派手下到處去找,終於把這個前任的宰相之子給找回來了。他就問到他說,怎麼你昨天搶了那麼多的金銀財寶,你就反而不要了呢?這個宰相之子就告訴他說,國王,我並不是這個平凡的庶民之輩,我是前一任宰相家的兒子,但是由於父親去了以後,沒辦法聯繫到我們皇宮的消息,所以我現在,過的家境非常的不好,當時因為他的父親在輔佐國王的時候,也是非常出色,所以國王就生起了一個,很大的憐憫心,就說,那好,那我試一下你的才華吧。

經過國王的考核,發現他確實是一個將帥宰輔之才。他就告訴他,那你就不用回去過貧窮的日子了,而且我非常讚歎你,貧窮並沒有徹底的壞掉你的這個,這種高貴的志向。你以後呢,還是到王宮裡邊,來輔佐我治理國家吧,你繼續繼承你父親的相位。果不其然,你看,這就是一個成功的反轉。

我們從這個故事裡面,大家可能聽出來了,這個反轉的核心心理狀態是什麼,就是慚愧和懺悔心。所以可能大家有的來念皈依呀,和受五戒的時候,都會有一段叫做懺悔文,從於無始,以至今生,毀破三寶,作一闡提。懺悔是一個最,可以說是從一開始入門,到最後究竟了脫,伴隨著一路可以做加行的法門,懺悔法門。因為我們現在最缺乏的,就是慚愧和懺悔心。你看慚和愧,又是我們叫做七聖財裡邊的,兩個最主要的,學佛的一個心理,慚愧也是不一樣的,慚,就是自己做了事以後呢,自己非常的內疚,自慚。那麼愧呢,是做了這個不好的事以後,害怕引發影響到,輻射到別人的這個煩惱,讓人家指責,而生起的這種後悔心。所以我們具備一個,常常具備一個慚愧的這種心態,可以說是才能有機的,把佛陀教法的這個甘露聖水,能有承載和接納的餘地。

其次我們在生起一個懺與悔的,這樣的一個,發露的這種懺悔心的時候,我們才能更讓自己的身心,清淨下來,接受聖法,所以為什麼佛門裡面,常有一些話叫做,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實這就是一個慚愧到懺悔的迴旋。如果我們是一個無慚無愧的人,那你就得不到這個教法這個聖財。

大家想想,這個人都不懂得慚愧,那麼他最基本的,他不會因為自己造了惡業,感了惡果,他只會一味的去抱怨,而不會反觀,這是我自己種的惡因。那麼他可能遇到逆境,或者受到別人傷害,他如果有慚愧,他不會說,下意識的就跟別人去博弈,而是會反觀說,很可能我的言行不對,我的態度有些傲慢,或者說我們不經意間,乃至說刻意間,做了一些傷害,惱亂眾生的事的時候,不是不斷的給自己找種種的理由,而是從內心生起,一種慚愧和懺悔之心。就這個懺悔來講,永遠只要是有懺悔心態的人,那麼他永遠就是有救的。

佛法裡面嘛,不是常有兩種健兒,佛說的健康的兒子,一個叫做什麼,諸惡不做,就是他非常有善根,從來不造惡事。還有一個叫做什麼,做已能悔,做了以後能懺悔。那麼跟前者是一摸一樣,同等的清淨,可以接受佛法,可以學修佛法。

所以大家知道,這個懺悔法門的重要性。我們設想一下,當我們把發自內心的,把自己所做過的一些不如法,一些惡逆的事情,那麼如對聖容的,頂禮膜拜在佛菩薩面前,這樣出罪,就是把它盡情的這樣的,從內心覺得我錯了的這種形式,把它發露出來,這叫做懺。那麼還能下定決心說,以後呢再有這樣的因緣,我決定不依然這樣如故的去幹,這叫做悔,就是改往修來。所以只有具備了這樣的懺悔心態,我們才能夠受三皈依,才能夠清淨的受五戒,才能夠受菩薩戒,乃至出家等等這些,都是由懺悔的心來成就的。

所以大家看,從這個宰相之子的懺悔得清淨中,他具足了原來的福報,如果一念之差,他繼續把他的道德打散了以後,繼續把國王的這個寶貝(盜走),那就面對的是殺身之禍。這個故事也表了我們,這是人的身,人世間的福報,人的生命。那我們真正的懺悔,是鎖定了我們的法身慧命才能顯現。我們才能具足出世間的法財。就是慚財和愧財。所以一個發心,希望在成佛之道上能夠越行越遠,越走越清淨,良性狀態的一個行者。那麼他的心裡要常存什麼呢?慚愧懺悔之心。常存慚愧之心,常行懺悔之法。這樣的話,才能夠匡正,我們身心世界的清淨無染。好,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