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從佛法的角度,完全讚歎、完全訶責,都不中道。佛法的意思,應該這兩個法門都要操作。當它出現的相狀是和三惡道法界相應,你就該訶責;跟佛菩薩法界相應就應該讚歎。你一味地讚歎,一味地訶責,其實都不中道。
所以,整個《法華經》的成佛之道,注意,找到我們凡夫最有利的位置。就是說,我們現在如果是從因緣上修學,對我們非常不利。說實在,無量劫來輪迴到現在,我們有無量無邊的生死業緣等著我們,我們心中有無量無邊的煩惱,有無量無邊的老病死等著我們。但是只要我們做一件事情--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把心歸零,這個事情就變成好辦了,拉到一念心性。
那怎麼歸零呢?就是內觀真如。就是從今以後把精神體力放到內心的空、假、中觀照裡,不要去管外境。你什麼事情都要找個對錯,你人生就糟糕了。你什麼事情要問是到底誰對誰錯,那完蛋了!那你等於是跟過去無量無邊的業緣要感應道交了。
其實我講實在話,如果把過去無量的生命打開來,人生很公平。你只要相信公平就好了,那就讓它過去就好了。所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這兩個人把精神體力放在不同的地方。眾生是把精神放在結果上。你會快樂跟痛苦,這一定是結果,事出必有因嘛。如果在結果上計較我應該怎麼樣、你應該怎麼樣,你欠我還是我欠你,完了!凡夫把生命放在外在的因緣果報,完蛋了,今生毀了!
菩薩相信人身難得,結果不重要,重要在內心的活動過程:我用什麼心態來面對這個人生。我不管阿賴耶識釋放快樂還是痛苦的果報,這個我管不了,我也做不了主,但是我管好我內心的活動。你有本事釋放業力,你放馬過來,反正我都有辦法把這個正負的能量轉成我內心的菩提的種子。我只要在內心做兩件事,訶責或讚歎就好。所以,你只要改變修行的方向,那人生就很有意義了。
你本來想說,我今生不就是業障生死凡夫?把它受了就完了。其實不是!今生很有意義,可以在內心中以啟動你的佛菩薩法界,你可以利用真如理觀的因緣消滅你的三惡道法界。整個破妄顯真,就在你一念心的即空即假即中當中完成了。你要做三件事情:內觀真如、離相清淨、借相修心,三件事情。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
一、方便品長行略說此法,後開示悟入廣說此法,火宅譬喻此法,信解領解此法,長者付子此法,藥草述成此法,化城引入此法,如是等種種祇名十如權實法耳。
整個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觀智慧,整部《法華經》的前半段共十四品約跡門開顯佛慧,都在講這些東西而已,內觀真如、離相清淨、借相修心。〈方便品〉略說此法;後面的開示悟入,廣說此法,這些都是〈方便品〉。到了〈譬喻品〉,三界火宅也是譬喻此法;〈信解品〉,四大弟子領解此法;「長者付財」,也是付予一心三觀之法。〈化城喻品〉,也是透過化城譬喻,引入一心三觀之法。所以如是等種種的名言開示,整個《法華經》的前面十四品,只是說明十法界十如是,如何在一念心性中修學權實,怎麼訶責,怎麼讚歎,怎麼破妄顯真,重點是把一切法門,拉到一念心性,如此而已。
所謂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如此而已了。所以我們看成佛之道的捷徑。《華嚴經》的當機當然是法身菩薩,《華嚴經》是屬於「發菩提心事修」的中道實相,它是整個把身口意現出中道實相,那叫一個「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而我們凡夫的六度事修,沒有辦法到達佛菩薩法界的功德莊嚴。
我們的事修還是人天法界,甚至於頂多二乘法界,但是我們重點在修學真如理觀。所以,《法華經》是修學理觀的中道實相。就是,我做不出佛菩薩的功德,但是我已經在成就佛陀的種子。透過一心三觀,透過即空即假即中,訶責、讚歎,我已經怎麼樣?進入佛陀的家族,變成佛陀的兒子!只要不放棄努力,未來我一定可以成佛。所以這個地方關鍵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