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講一個小小的故事。有一個,在山裡面一個隱士,這個隱士,他雖然是隱起來了,但是他在山裡面還是讀書的,天天讀書。但是旁邊來了一個狐狸,這個狐狸就在旁邊聽這個隱士讀書,今天也聽、明天也聽,天天聽,聽久了,這狐狸忽然間開悟了,它說:「我現在可以做獸中之王了!」它說出這麼一句話。那麼它就離開了這個隱士仙人,它就走了。
走了,各處走,遇見一個它同類的狐狸,很瘦、很有病的樣子,那麼它就對這個瘦的狐狸就說了:「我要殺你!」這個瘦的狐狸,有病的狐狸說:「你為什麼要殺我呢?」「因為我是獸中之王,你若不服從我,我就要殺你。」那個有病的狐狸一想,「好,好,好,我服從你!」那麼它就不殺它了,就隨著它各處走。又見到一個狐狸,它又是這樣說,那個狐狸一看,你們兩個、我一個,「好,好,我服從你!」這麼一來,它降伏了很多很多的狐狸。降伏多了,它就帶領了一大堆的狐狸去降伏這個大象;降伏了很多的大象,又降伏老虎、又降伏獅子,果然它就是做了獸中之王了。
做了王了以後,它心裡想:「我是獸中之王,我應該娶一個太太,娶個太太不能在獸裡面,我要到人間去要國王的女兒。」於是它就到迦夷羅國的都城,率領了這麼多的獸就把這個城圍起來。那麼國王很快知道了,就是派人去聯絡,說是:「為什麼這樣子?」那麼這個獸中之王這個狐狸就說了:「如此如此,我是獸中之王,我要娶國王的女兒做妻。如果你不同意,我就要滅你的國家。」
國王聽到了這個話,就召集了他的部下、大臣就會議。很多的臣就說:「這些獸也是很厲害,那麼多的老虎、獅子,我們只有馬,和它作戰可能會吃虧的,不妨就給它好了。」其中有一個說:「不可以這樣子,我們有辦法可以戰勝。」國王問:「什麼辦法呢?」他如此如此一說,說:「我們告訴它,我們國王的女兒不給你,同你作戰,約會了幾天以後就同你開火。同你開始作戰有個條件,就是你們的獅子先戰後吼,要這樣子才同你作戰。」
那麼這個大臣這樣一講,就同對方聯絡好了,這個大臣就先告訴這個城裡邊的老百姓,把耳朵都用棉花塞起來。準備好了,就是同它作戰。
這狐狸心裡頭想:「你叫我們的獅子先戰後吼,你一定是怕我們的獅子吼。我們先吼後戰!」那麼它這樣一來,果然是沒有戰之前,獅子就吼起來了。獅子這一吼,狐狸聽見了獅子的吼,心臟就壞了。這個狐狸是在大象的身上坐著,這個心臟壞了,就摔下來了。這個王一跨了,這些獸都散了,這個戰爭就這麼就結束了。
這個故事是佛說的,佛說這個故事,說:「人做事情成功了的時候,不要太憍慢;不要太憍慢,可能會繼續保有他所成就的事情。如果太驕傲了,就可能有問題。」佛法裡面,菩薩修學了很多很多的功德,但是他觀察這一切功德都是畢竟空的,菩薩自己觀察自己也是空的,我空、法空、空空,無有少法可得,所以沒有慢,沒有這件事。
所以這個地方,「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雖起一切善行、而又沒有善行可起,他心裡面沒有說:「我的功勞很大,我對一切眾生有很大的恩德」,菩薩沒有這種心情。「是菩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