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宗的概況

佛滅後八、九百年間,彌勒菩薩應無著菩薩的請求,從兜率天降在中天竺阿瑜遮國內瑜遮那講堂,宣說《瑜伽師地論》等,而樹立唯識、法相的教義。無著菩薩復自造《集論》,明一切法相,授弟子師子覺選擇,故後成為法相系。又造《攝大乘論》,明唯識之理,授其弟世親選擇,故後成為唯識系。然識為能唯,相為所唯,互有因果密切的關係,不可分離,故總名唯識法相宗。世親既為《攝論》造釋,復造《二十唯識論》,以廣破外道小乘,造《三十唯識論》,建立識變因果的真理。後來又得陳那、護法、安慧、難陀、戒賢諸論師繼續興起,故本宗教義乃漸完具。

我國南北朝時,真諦三藏及菩提留支,對法相經論雖有翻譯,但未竟全功。迨唐玄奘三藏,以英敏絕倫的才質,堅忍不拔的志向,孤身萬里,周歷五印度,從戒賢論師受學五部大論、十支論等。更通達因明《論理學》、聲明(語言文字學)。至貞觀十九年返回長安,廣譯經論等一千三百卷,唯識法相的奧旨,識變因果的真理,始弘揚於中土,一洗國人思想界的空洞混雜。又得弟子窺基大師,作《成唯識論述記》二十卷,並廣制章疏:如《大乘法苑義林唯識章》七卷,《唯識掌中樞要》四卷,《瑜伽略纂》十六卷,弘揚本宗,近代太虛大師亦盛弘本宗。

本宗所說宇宙一切萬有,都是識(心)所顯現,故稱為唯識宗,又本宗不詮明宇宙本體,只詳密地把現象分類、故又稱為法相宗。由歷史觀點言之,世親菩薩根據《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製造的《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論》,是為本宗的根本經典。但是世親以後,賢哲輩出,各有著釋書籍,及至唐玄奘大師,在《成唯識論》裡,引用了《華嚴》、《深密》、《如來出現功德莊嚴》、《阿毗達摩》、《楞伽》、《密嚴》等六經,及《瑜伽》、《顯揚》、《莊嚴》、《集量》、《攝大乘》、《十地》、《分別瑜伽》、《觀所緣緣》、《二十唯識》、《辨中邊》、《雜集》等十一論,以證明心識的義理,故後來學者,遂以此六經十一論為本宗所傳的經論。

復次,玄奘大師又綜合世親菩薩的門下,護法、難陀、安慧、親勝、火辨、德慧、淨月、勝友、最勝子、智月等十大論師所著的《唯識三十頌》的解釋,而編纂的《成唯識論》十卷,為本宗樹立的綱維,故亦為本宗重要的典籍。

本宗成立唯識義,古德以五重唯識觀括之。

1.遣虛存實唯識觀:云何遣虛存實?即遣遍計所執之虛妄,而存依他、圓成之實有也。前已雲遍計所執,如認夢為實境,如執雲為固體,唯是虛妄。依他起性,如心現夢,如雲浮空,幻不離真而無自體。此雲遣遍計執之虛,而存依他圓成之實者,以雙觀真俗二諦,而專遣虛妄執耳。就俗諦說、依他起亦為實,就勝義說、圓成實方為實。對虛說實,是為空有相對之唯識觀。復次、二諦又為性相二門,相依性而常顯,性離相而常住。起信論云:「一心生滅門」即是依他起性,「一心真如門」即是圓成實性;二者皆不離乎一心,此唯識所以成立也。

2.舍濫留純唯識觀:一切諸法皆不離識,識分心、境,境別內外。上云遣虛,僅遣去心外之虛妄執境,此雲舍濫,乃將心內之相分境一併舍去,較為更進一層。然心外無本境,凡所緣皆心內相分,能緣皆是見分,悉統於百法之中。今就百法舍去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應法,六變相所緣無為法今所留者,為八識心王及五十一心所。留能緣心,舍所緣境,是為能所相對之唯識觀。

3.攝末歸本唯識觀:一心所法各分本末,本者、心之自體,末者、自體上所現之相分見分。上雖已舍相分,猶存見分之用,此則攝彼相見二分歸就識心之體。心體云何?即自證分也。謂攝取識心上之相分、見分、而歸於自證分。比較上二重更進一層也。是為體用相對之唯識觀。

4.隱劣顯勝唯識觀:心王心所勝劣懸殊,心王為勝,心所為劣,以心所原為心王之所管領也。就勝義說,顯主體之心王而隱屬性之心所,亦由博而約、從粗而精之理,以便作觀耳。至此又去五十一心所,僅存八識心王,是為王所相對之唯識觀。

5.遣相證性唯識觀:心王雖尊,有事有理:事者、差別之相用,必須遣之;理者、無差別之法性,必須證之。是為事理相對,事盡理顯,智無得所,入真唯識之唯識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