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普佛的意義

普佛屬於佛教懺儀的一種,內容包括香讚、佛號、懺悔文、讚佛偈、拜願、三皈依、迴向。可按普佛的不同目的而更改讚佛偈及拜願的所讚所拜之佛菩薩聖號。例如有延生普佛、往生普佛;或特別為了某一尊佛菩薩的紀念日而打的普佛,即有釋迦普佛、彌陀普佛、藥師普佛、觀音普佛、地藏普佛等,延生消災是禮藥師普佛、往生追薦是禮彌陀普佛,求願則多禮觀音菩薩普佛等。

普佛儀軌的主要內容是懺悔文,此文由誰編成已不可考,其內容以八十八佛、懺悔文偈頌為主體,八十八佛的佛名,是結合了兩部經的佛號,其原因是《佛說決定毘尼經》舉出三十五佛,說是若人犯了五逆的無間罪業,當於三十五佛邊哀乞懺悔,即可滅除。又於《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中的藥上菩薩曾說,修行者若能稱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處,常得值遇十方諸佛;若人至心敬禮五十三佛,即能除滅犯四重禁戒、五逆惡業、謗大乘方等經典的極惡諸罪,因此二經所列,共為八十八佛,合併稱誦並禮,懺除罪業。至於懺悔偈頌,是錄自《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等。

為何名為普佛?由大眾共同修行的佛事,不像其它的懺儀須設懺壇,限人數,普佛則是全體參加,不必特設壇場。有如禪宗叢林稱出坡工作,原名為‘普請’,是沿百丈遺風‘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上自和尚下至每一位清眾乃至淨僧行者,必須全員出動,往山坡上去耕作。普佛則是遇到佛菩薩紀念日,或為特定的人員往生追薦、慶壽祝願,便由方丈主法,全體參加,以一炷定香的時間,完成一場隆重的懺願佛事。

普佛原來是出家僧眾修行的佛事,後來寺院也接受在家信眾的要求,為他們消災或薦亡而打普佛,信眾稱為齋主,除了他們及其眷屬,也親自參加禮誦之外,必備齋賠供養,即是打齋供養飲食,同時以衣帽等日用品,見像結緣,每人一份。晚近以來大家都以金錢現款代替實物。打完普佛,齋主必定供養,多少不拘,表盡誠意。若無供養,至少也會於佛事終了,由帶領的齋主高呼:‘諸位居士,一同向上,感恩方丈和尚及大眾師父,頂禮三拜。’和尚通常會說:‘一拜。’信眾們則應:‘阿彌陀佛。’

普佛的懺儀主要是以敬禮諸佛,懺除業障,供養三寶,增福增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