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轉輪聖王」

好,各位,阿彌陀佛!大家吉祥。

今天在這裡想跟大家談談,什麼叫做轉輪聖王。我們在佛教裡面,如果有因緣去讀誦一些經典的時候,都會讀到這麼一個概念,要麼是叫轉輪聖王,要麼是叫轉輪聖帝,或者叫大輪王等等諸如此類吧。這個呢得回到我們遙想到當時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當時太子降生到迦毗羅衛國,那麼依照著傳統來講呢,宮廷裡面都會有一些會看相術的這樣的一些術士、高人。那麼當時釋迦牟尼佛生下來以後呢,就請一個人給他去看相,看看這個小孩到底將來、未來會是怎麼樣一個命運走向。結果呢,這個高士就告訴當時的這個淨飯王說什麼呢?說這個小孩可了不得了,說如果說他不出家,在家的話他可以成為一個什麼,轉輪聖王;說如果說他出家了的話,有可能作為三界的人天師表,也就是佛陀、大覺悟者,就給他做了這麼一個預言授記。

所以很多時候呢我們就會了解一下,釋迦牟尼佛當時沒有當成轉輪聖王,那做了佛,舍去了這個轉輪聖王的角色,他到底舍棄了怎樣的一個情形呢?轉輪聖王他的福報是非常大的,在某個時代,人、眾生的這個福報具足了以後呢,才能夠招感這個轉輪聖王出世。

你比如說在經書裡邊記載,一般是人壽呀,我們都知道人的壽命它也在一個輪迴的增減中嘛,最長的時候呢,從這個無量歲到八萬四千歲,那麼由於造這個惡業,慢慢地造得往下滑的時候呢,一百年減一歲,最少的壽命的時候呢只有十歲,到了十歲的時候大家又做一個反思,覺得世界不能這樣下去了,那麼大家又開始修德業,講這個道德,慢慢地呢又修善的話,福德又會增長,過一百年增一歲,一直到八萬四千歲。這麼一增一減呢叫做一劫,佛教裡面的時間叫劫。那麼轉輪聖王就在這個期間出世,在什麼時候出呢?如果在增劫的時候呢,在兩萬,人壽在兩萬歲的時候呢,能夠轉輪聖王出世;那麼如果在減劫的時候呢,差不多在八萬歲的時候轉輪聖王會出世。

他的福報呢是非常大的,為什麼叫轉輪聖王呢?因為在印度呀,你說不管哪個國家,他有這個太子即位的時候呢,一定會有這麼一個儀式。所以你看我們現在在佛門裡邊也會有,特別是在這個貌似在藏傳佛法裡面更講究,就是加持灌頂。那麼這個加持灌頂呢,這源於當時在印度呢國王給太子傳位,國師給這個太子加冕的時候呢,這是一個儀式,也就是由國師把四大海水取在一起,來給這個太子灌授頂水,以示他馬上要什麼,即位稱皇帝,作王了。那麼如果說這個太子他的福報非常大,確實是一個轉輪聖王的種性的話呢,在這一天他會登高台,登到一個非常高的台上,很莊重地給他舉行這麼一個儀式,正在舉行儀式的時候呢,就會從東方呢飄來叫做金輪寶,這個金輪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千輻輪,這樣一個輪寶呢它是自然會轉,他可以乘著這個金輪寶呢,在一日間呢就可以巡遊一四天下,這麼一個法器。而且很多這個到了哪裡要救濟貧苦呀、或者說祈雨呀、除災呀就用這個金輪寶,就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所以這就叫做金輪聖王。

當然從這個福報上而言也有差別,分了金、銀、銅、鐵四種輪王。那麼這個金輪王他的管轄範圍呢,可以到達一四天下,就是四大部洲。我們常說的東勝神州、西牛賀州、北俱蘆洲和南瞻部洲,就是咱們這兒。如果他屬於銀輪王的話,他就只能管到東南西這三大洲,北俱蘆洲他就管不著了。如果他是一個銅輪王呢,他就只能管到這個東勝神州和這個南瞻部洲兩個洲。如果是鐵輪王呢,只能管到咱們南瞻部洲。

那麼由於說金輪王的這個福報最大、最殊勝,所以說呢他就能乘著那個金輪呢,一日都游一圈一四天下,他又有個名字就叫做飛行皇帝,這樣的一個。所以說金輪王的福報是非常大的,而且在金輪王住世的時候呀,所有的這個子民們都會自然而然的什麼呀,就修這個十善業,而且十善業修得非常圓滿、具足,大家所有的行為、相處方式、社會秩序呢,都是以十善業作為一個標準,都必須脗合十善業的要求。大家都自覺地在這個,你比如說殺生、偷盜、邪淫、乃至妄語裡邊。我們說:說謊這是一個,欺騙別人;再一個呢就是說兩舌,不會搬弄是非;再一個就是綺語,就是大家都會說一些有用的,能夠增上的正能量的話,而不會說一些花言巧語,引發別人做一些不好的事情的,這樣的一種語言,無義語;那麼再一個就是惡口,不輕易地去罵人,說髒話。大家的德行都在這麼一個水平線上,這就是因為轉輪聖王的福報,大家都沒有貪瞋癡,十善業具足功德,是這麼一個盛世的時期。

當然如果從一個修道者來講呢,我們並不是說追求,因為人世間來講最大的福報就是轉輪聖王了。但是呢從一個修道者來講,我們並不是一味地去追求福報的,這點大家必須清楚,一個學佛弟子修道者呢,他是追求出世解脫的。那可能我們就會又有一個疑問,說既然追求出世解脫的,好像在《金剛經》裡面講到說,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就是跟佛陀的這個三十二相好呢,好像是一樣的,確實如此。

否則在《金剛經》裡面不會就講到說,不能以相見我,世尊不是說:說如果以相好認為就是如來的話,那轉輪聖王就是如來,但是實際上他只是人間的一個聖帝而已。所以由這點來講雖然是三十二相,它還是有差別的。你比如說「分明了」,就是說佛陀的三十二相呢,要比轉輪聖王的要更加地清晰、分明和莊嚴;再一個呢就是說,比如說從世出世間的差別上呢,佛陀的三十二相呢,他雖然有這個三十二相,但是呢他並不執著這個相好,也就是他是隨著智慧的觀照,而具足了這個圓滿的三十二相。但是呢,轉輪聖王的話就不一樣了,他是隨著什麼呢,隨著福報而執著這三十二相,隨著世間走的。所以也許他就具足了這個三十二相的時候呢,看看鏡子,哎呦,覺得自己非常莊嚴。這是兩種境界,一個是智慧的相應;一個是什麼呢?福報的這種貪著而已呀。所以說由這個,這就是我們說的轉輪聖王。

由中可見真正的一個學佛人呢,最後他一定是追求的從智慧而得解脫,超越了所謂的這種福報的圍繞的。因為特別是在咱們世間來講的話,你真正具足一個福報,當然我們有時候也有一些行者會追求福報,這也無可厚非。可是大家不要忘了,福報一定要建立在有智慧的觀照上面,再來追求福報,是為了更好地自利利他,特別是為了弘法利生的事業中,具足這個福報那是正確的。那麼如果去貪婪這個福報的時候呢,這有可能就會障道。所以你看我們佛門有一句話常叫做「富貴修道難,貧窮佈施難」。這個富貴修道就比較有障礙重重了,因為他享受這些福報嘛。

那麼如果一定要講一個次第的話,在我們這個世界修法呢,當然福報是應當的,但是它不是我們的最終的目標。我們一般的次第就是說「依福舍罪」,依照修的這個人天福報,把我們要墮三途乃至八難,這個六根不全呀,這個邊地邪見呀等等這些,用福報呢把它給舍掉,把罪業給舍掉,這叫做「依福舍罪」。

但是具足了福報並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所以下面的修法,我們還要什麼「依空舍福」。就是把世間法這些福報呢,都給它舍掉了以後,才能證到這個解脫的空性。所以你看每一位佛,他都基本上現的是出家相,而且呢,他在現出家相的時候,經典裡面都會講到什麼呀,辭親割愛,棄國捐王,行作沙門。所以真正一個修道者,他一定是帶有出世情懷的,舍棄了世間的一切的榮華富貴的,在這樣一種清淨的身口意中,才趨向於解脫之道的。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