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詞語竟然都源於佛經,你都知道哪些

趙朴初先生說:「我們日常流行的許多用語,如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剎那、清規戒律、相對、絕對等等都來自佛教語匯。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連話都說不周全了。」

愛河

出自《楞嚴經》卷四:「愛河乾枯,令汝解脫。」指愛情就像河流一樣,人沉溺其中,就不能自拔。

律師

梵文Vanayacarya的意譯,佛教稱謂,指善於背誦和講解律藏的僧人,現指依法協助當事人進行訴訟,出庭辯護及處理相關法律事務的專業、專職人員。

因果

梵文Hetu-phala的意譯,「因」與「果」合稱指規律,亦指因果報應,是佛教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係的基本理論。

導師

佛教用語。在佛教裡指引導人成佛之人, 是佛菩薩的通稱;又指佛說法時,擔任唱經表白者。《法華經》:「 諸仙之導師, 度脫無量眾。」

思維

相當於梵文Cintana,即思考、思量,泛指一切思想認識活動。

出家

梵文Pravrajana的意譯,泛指出離家庭,拋棄妻子,財產,名譽,地位等一切世俗之累,靜修解脫之道。

悲觀

出自《法華經·普門品》,佛教五觀之一,指對世事懷消極看法。

昏沉

梵文Styana的意譯,指身心昏沉蒙昧的狀態。

法師

梵文Dharmacarya的意譯,佛教稱謂,指通曉佛法並善於講解以致力於修行傳法的僧人。

感應

出自《正法華經·光瑞品》,指佛教信眾與佛菩薩之間此動彼應的相互關係。

理性

出自《涅槃無名論》,指修為達到涅槃的境地。

商量

禪宗用語,指學人參禪問道時相互問答審案。

心田

梁簡文帝《上大法頌表》:「澤雨無偏,心田受潤。」指人的內心。

真心

《讚》:「心有真心,有妄心,皆所以別其正心也。」指真實無妄之心。

梵文Mara的音譯,指破壞善行的惡鬼。

剎那

梵文Ksana的音譯,指極短的時間。

慾火

形容情慾熾盛如火。《楞嚴經》卷八詳明其業因、業相、業果皆如猛火。

面壁

佛教用語,指面對牆壁默望靜修。據說佛教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寓止於嵩山少林寺,曾面壁而坐,終日默然靜修九年。

天龍八部

天龍為八部之首,八部泛指眾生、諸神魔等。《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世界

佛教用語。《楞嚴經》:「 何名為眾生世界? 世為遷流, 界為方位。妝今當知, 東、南、西、北; 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 過去、未來、現在為世。」

實際

佛教用語。實,佛家是指最高的「真如」 「 法性」 境界;際,指境界的邊緣。如《大智度論》:「實際者,如先說法性名為實,人處名為際。」

境界

上古漢語中表示疆界,意義比較實在。翻譯佛經的時候借用了這個詞,但意義比較虛,一般是指精神上達到某種境地。

古代漢語原義為強迫、威脅的意思,佛經翻譯指天地的形成到毀滅為一劫。

葉落歸根

禪宗用語,語出《壇經·付囑品》,比喻事物總有一定的歸宿。

不可思議

8世紀新羅密宗僧人稱謂,也作佛教計量單位。現多指無法想像,難以理解。

唯我獨尊

佛教用語,原意為稱頌釋迦牟尼高貴和偉大。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天上天下,唯吾獨尊。」

想入非非

出自《楞嚴經》:「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非想非非想處。」現指不切實際的胡思亂想。

三生有幸

佛教指前生、今生、來生。有幸,形容極大的幸運。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出自《涅槃經》:「種瓜得瓜,種李得李。」比喻做了什麼事,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愁眉苦臉

「愁眉」是古代一種化妝術。「苦臉」源於佛教。佛教認為人生就是個苦海,併稱人的臉形天生就是一個「苦」字:雙眉是草字頭,兩眼與鼻子合成中間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個「苦」字。

一絲不掛

出自《楞嚴經》:「一絲不掛,竿木隨身。」佛教中用來比喻人沒有一絲牽掛。

女大十八變

《景德傳燈錄·幽州潭空和尚》「有尼欲開堂說法,師曰:‘尼女家不用開堂。’尼曰:‘龍女八歲成佛,又作麼生?’師曰:‘龍女有十八變,汝與老僧試一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