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百法——心法的種類功能與意義

學習佛法的第一個困難,就是為不了解名相的含義所障礙,並且法相名詞多以萬計,更不容易從各個名相之間得到系統的認識。但是,假如我們能夠從某些有系統性的名相去學習,而弄清楚其意義和聯繫性,也很容易克服這一困難。

大小乘的論典中,多以心、心所、色、不相應行、無為五位法來作為說明和統攝一切法的規範。如小乘的《俱舍論》以五位七十五法來說明和統攝一切法,《成實論》以五位八十四法來說明和統攝一切法,大乘法相宗,以五位百法來說明和統攝一切法。這裡舉出大乘的五位百法來作一簡單地介紹,就可以知道佛典中所說的一切法的基本意義和系統了。

在《百法明門論》一百個法當中,最先提到的就是心法。百法說心法是「一切最勝故」,即在一切有為法中,以心法最為殊勝。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佛法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造善作惡是這個心,六道輪迴也是這個心,乃至成佛作祖更是這個心。

我們常說:學佛的目的,在於了脫生死,離苦得樂,或者說在於破迷啟悟,斷惑證真。一個行者真正要達到這個崇高目標之前,最重要的前提,便是如何將我們的心改善、淨化,使之達到最極清淨光明的地步,這是一個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問題。

佛言:心淨則國土淨,心穢則國土穢。又說: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由此可見,「心」是一切諸法的中心,世間一切法,都是依著心在左右與指揮。因此,如果我們學佛而忽視了心法這個問題,那麼一切的作為與努力,皆屬枉然。

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

一、眼識─依眼根了別色塵之作用

二、耳識─依耳根了別聲塵之作用

三、鼻識─依鼻根了別香塵之作用

四、舌識─依舌根了別味塵之作用

五、身識─依身根了別觸塵之作用

六、意識─依意根了別法塵之作用

七、末那─譯名意,內緣第八妄執為我

八、阿賴耶─譯名藏,能藏一切種子

為何說此八種為「略」呢?蕅祖直解說:「心性離過絕非,尚不可名之為一,云何有八?若論相用,浩然無涯,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顯著者,略有八種」。

由上述可知:所謂八識,乃是就心性之相、用上說的,並非在本體上說話。既是就相、用來說,則心性之相用,可謂無量無邊,何止八種?今百法說心法有八種,乃是就有情眾生之心理現象與作用中最顯著的來說,此點不可不知。

那麼,心法的意義為何?百法贅言:「心法者,總有六義」,哪六種呢?

一、集起名心:是說心有收集、保持、儲藏一切法種子的功能,並且在因緣成熟之時,又能令這些種子,一一發起現行。具有這種功能的心法,特別是指第八阿賴耶識。

二、積集名心:是說心有熏習成一切法的種子的功能。具有這種功能的心法,特別是指眼、耳等前七識。

以上「集起」和「積集」二義,可說是互為因果。譬如:我們聽經、閱藏,則經由眼識、耳識及意識之熏習作用,將清淨的種子,熏入第八阿賴耶識中,儲存起來(這是心之積集義)。他日以我們所見所聞,為他人復誦、講解,即是種子發起現行之功能(這是心之集起義)。換句話說:集起是偏在現行上說,積集則偏在種子上說。

三、緣慮名心:是說心有攀緣,思慮一切法的功能。譬如我們靜坐室中,想念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便是心的緣慮功能。

四、或名為識:是說心有時叫做「識」。識就是了別的意思。我們的心對於境界有明瞭分別的功能。

五、或名為意:是說心有時叫做「意」。意就是相續不斷的意思。我們的心,剎那不停,前念滅,後念生,生滅之間,無有間隔。

六、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識:是說若就「緣慮」義來說,八識皆可名「心」,若就「集起」義來說,則只有第八可以叫做「心」。因為唯獨第八阿賴耶識能集諸種子,起現行故。

若就念念生滅,平等無間之義來說,則八識皆可名「意」,若就「恆審思量」義來說,則只有第七末那識可以叫做「意」。因為唯獨第七末那能恆審思量第八為我故。

若就了別境界之義來說,則八識皆可名識,若就了別粗顯境界義來說,則唯前六識可以叫做「識」。因為前六識能了別色聲等粗境故,至於第七、第八所了別之境,則微細難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