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新學名句卷上

一律

事鈔四分一律宗是大乘。

一人

羯磨序意唯拯拔一人。

一師

戒本同一師學如水乳合。

一心

律雲常爾一心念除諸蓋。

一念

經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一事

事鈔每於一事之下廢立意多。

一乘

法華十方佛土唯有一乘。

一多羅樹

七仞。

一燈

僧祇看病賞勞下至然一燈。

一字

涅槃經善解一字名曰律師。

一理

羯磨序指歸為顯一理。

一子

涅槃等視眾生同一子想。

一部

事鈔持犯之門貫通一部。

一化

多論六物通諸一化並制服用。

一易

心念說淨舍故受新十日一易。

一發

僧祇影過一發即是非時。

一仞

小雅雲四尺謂之仞。

一缽

智論一缽之食作夫流汗。

一體

戒疏一體三寶。

一義

律雲如來出世為一義故。

一目

了論戒者如人一目愛之甚重。

一識

業疏不妄緣境但唯一識。

一方

僧網篇一方行化立法須通。

一供養人

四分六十頭陀。

一瞬

僧祇二十念為一瞬。

一尋

小雅雲倍仞謂之尋。

一閏

戒疏此國用歷三年一閏。

一品

戒疏金銀各三錢唯一品。

一來

五百問我不滅度半月一來。

一生

壇經心無聖法徒喪一生。

一磔手

人一尺佛二尺。

一業

俱舍一業引一生多業能圓滿。

一弓

七尺二寸。

一文

事鈔統明律藏本實一文。

一指

人一寸佛二寸。

一亂

戒疏即戒與善混然一亂。

一段

大集夢[疊*毛]一段後分為五。

一粒

僧祇一粒之米百工乃成。

一葦

壇經跨關河如一葦。

一夏

戒疏八十誦律一夏之功。

一偈

四句為一偈。

一拘盧舍

雜寶藏經五里多論二里。

一僧

壇經一僧結已經六萬之延年。

一世

受戒雲虛受廢功唐勞一世。

一剃

律雲半月一剃此是恆式。

一彈指

二十瞬。

一襲

章服儀一襲三衣何容昏曉。

一里

三百步。

一轉

戒疏胎中七日一轉。

一浴

戒疏半月一浴數受過制。

一佛

戒疏世唯一佛故永是定。

一戒

妄語戒雲此之一戒人多喜犯。

一尺

唐令一尺二寸姬周十寸。

一杯

持世云不除我倒不聽受一杯之水。

一宗

戒疏獨斯一宗未懷支派。

一戶

戒疏房戒小房石室兩房一戶。

一返

戒疏妄語吐言一返追不可得。

一鈞

三十斤。

一由旬

智論上品八十里中品六十里下品四十里。

一步

六尺。

一肘

人一尺八寸佛三尺六寸。

一槃陀量

二十八肘。

一犯

事鈔一犯尚入刑科多犯理須長劫。

一衣

多論一衣不能障寒三衣能障等。

一切

受戒雲一切百遮不應出家。

一統

事鈔神州一統約受並誦四分之文。

一揣食

不受益頭陀。

一報

事鈔犯化教但受業道一報。

一食

一食頭陀。

一眾

僧網貓犬舉眾同畜一眾無戒。

一丈

智論如來身光一丈。

一須臾

僧祇二十羅預俱舍三十鑞縛。

一兩

二十四銖。

一麥

律雲爪長一麥破戒之相。

一味

律雲海水盡咸同為一味。

一時

多論寧可一時發一切戒不可一時犯一切戒。

一夜

僧祇護衣一夜通會四分唯對明相。

一[糸*系]

五分經緯共布中穿一絲亦通制斷。

一分

佛藏如來白毫相中一分供諸出家弟子。

一月

迦提有衣五月無衣一月。

一本

事鈔顯行世事百無一本。

一紀

十二年。

一家

業疏即今一家依本直誦。

一往

受戒云不同外道一往頓受。

一劫

調達出血墯獄一劫耆婆出血生天一劫。

一坐食

不食小食頭陀。

一錢

雜心未來舍輪王位易現在不取一錢難。

一形

釋相受中無作懸擬一形。

一受

事鈔一受己難不宜再造。

一說

受須白四舍唯一說。

二持

一止持二作持。

二犯

一止犯二作犯。

二非

一非色一非心。

二請

一僧次二別請。

二鈔

一事鈔二義鈔。

二疏

一戒疏二業疏。

二衣

一製衣二聽衣。

二諦

一真諦二俗諦。

二乘

一聲聞乘二緣覺乘。

二行

一自行二眾行。

二報

一總報二別報。

二種師

一德戒和尚二依止闍梨。

二同界

一同一住處二同一說戒。

二淨施

一真實淨二展轉淨。

二無間(經音義)

一身無間二苦無間。

二寶戒

一畜寶戒二貿寶戒。

二世教

一在世二未來。

二種戒

一性戒二遮戒。

犯重二義(諸佛威神所不能救)

一受業定二作業定。

舍戒兩出

一出婬戒二出受法。

二種智(增二)

一常見犯二犯已能懺。

二種癡(增二)

一不見犯二犯而不懺。

二種涅槃

一有餘依二無餘依。

鈔有二義

一採摘義二包攝義。

佛有二身(五百問)

一內身二法身。

二法能護世間(雜含)

一慚二愧。

二儀(周易)

一天二地。

二序

一通序二別序。

二縛(寶積)

一見縛二利養。

二綺戒

一身綺二口綺。

二種難

一梵行難二命難。

二謗

一無根謗二假根謗。

二死

一分段二變易。

二種房

一有主房二無主房。

二部律

一上座部(窟內)二大眾部(窟外)。

二種破僧

一破轉法輪僧二破羯磨僧。

沙彌二衣

一縵安陀會二縵郁多羅僧。

二種坐(善見)

一跏趺坐二踞坐。

二殺(四分)

一自作二教他。

說戒二略

一略取二略卻。

二種戒

一作戒二無作戒。

二粗戒

一粗語二嘆身。

因散緣(兩出)

一出戒本二出德衣。

二界

一作法界二自然界。

布薩長養二義(泥洹)

一清淨戒住二增長功德。

部有二義(了疏)

一成就根本義二隨順根本義。

二種護師

一法護二衣食護。

事鈔二繁

一繁廣二繁濫。

二受食

一身受二口受。

二滅

一已滅擯二應滅擯。

二吉羅

一惡作二惡說。

二種僧

一羯磨僧二說戒僧。

二時

一小食時二大食時。

二理

一玄部生空理二假宗法空理。

二種凡夫為知事(大集)

一能淨持戒二畏後世罪。

二種聖人為知事(大集)

一阿羅漢果二須陀洹果。

稱佛犯蘭二義(伽論)

一世間一佛更無第二二異於世人無人信受。

著割截衣二利(戒疏)

一毀全相離自貪二不為王賊之所剝故。

二種屏處

一見屏謂塵霧黑暗二聞屏乃至常語不聞。

二種懺法

一大乘懺二小乘懺(二共通事理)。

二種法塵

一心法謂諸心數法二非心法過未色法。

二種小教

一當分小教即多宗二過分小教即四分。

二種跪膝(善見)

一長跪(兩膝足指著地)二互跪(右膝至地)。

二種時(智論)

一迦羅時(此雲實時)二三摩耶時(此雲假時)。

二種病(善見)

一惡業所致二四大違反。

弟子執作二事

一修理房舍二補浣衣服。

二種境

一情境二非情境。

二種殺

一故殺二誤殺。

二種瘡(寶積)

一求見他過二自覆己罪。

二毒箭(寶積)

一樂好衣缽二邪命為利。

二漫心

一小漫心二大漫心。

式叉二淨

一六法淨心二二年淨胎。

在家二戒

一五戒二八戒。

出家二戒

一十戒二具戒。

二種執(業疏)

一法執(以假名宗出有部體弘心多論出四分體)二迷執(光願河北江南斯並宗骨顛倒理味)。

二種法身(資持)

一理法身即所證理二事法身即五分德。

雙持雙犯二意

一心用通一切戒二教行唯二十六戒。

二師立作戒體(業疏)

一初師色心為體二次師色聲為體。

二種無明(戒疏)

一迷事無明善覺三趣二迷理無明覺法實性。

二種覺義(戒疏)

一覺察義對煩惱障二覺悟義對所知障。

涅槃二種戒

一性重戒二息世譏嫌戒。

涅槃二種戒

一受世教戒(十善)二得正法戒(具足)。

智論解大品分二道

一聲聞道二菩提薩埵道。

兩種五人僧法(業疏)

一自恣五德白二威儀白召白。

二種和

一初果已去名理和二內凡已還名事和。

舍戒二義

一為不成波羅夷二為來去無障。

二種施

一財施二法施。

二種食

一正命二邪命。

二種蘭若

一有難蘭若二無難蘭若。

二種聚落

一可分別二不可分別。

羯磨開二人立秉(事鈔)

一威儀師二說戒師。

別眾食餘二緣

一衣時出五分二僧次出多論。

二種木叉(善見)

一教授木叉二威德木叉。

智論天眼有二(指歸)

一禪定力得二先世行業果報得。

有宗眼有二根

一浮塵根(謂眼耳鼻等)二勝義根(謂覺知分別)。

三阿僧祇

一從古釋迦至尸棄佛值七萬五千佛名初阿僧祇二從尸棄至然燈佛值七萬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三從然燈至毗婆尸佛值七萬七千佛名第三阿僧祇。

三惡道(亦曰三塗)

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

文章三易(沈休文)

一易見二易識字三易讀誦。

事在無作除三因緣

一前事毀破二此人若死三若起邪見。

比丘三衣

一僧伽梨上衣(九條至二十五條總衣品)二郁多羅僧中價衣(七條)三安陀會下衣(五條)。

彌勒三會度人

初會九一六億第二會九十四億第三會九十二億。

三皇

一伏羲二神農三黃帝。

三王

一夏禹王二殷湯王三週文王。

三慧

一聞慧二思慧三修慧。

四分三慧

一修(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二慧(法智比智等他心智)三見(見四諦得天眼等)。

涅槃三迦葉(法華有四加摩訶)

一優褸頻羅迦葉二那提迦葉三迦耶迦葉。

三我

一見我二慢我三名字我。

三界(亦白三有)

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

三學

一戒學二定學三慧學。

弟子事師三義(事鈔)

一自調我慢二報恩供養三護法住持。

僧殘三義(正量部)

一僧殘二救三勝。

衣缽受戒三義(多論)

一威儀故二生前人信敬心三表異相顯內德亦異。

宿欲不被所為三義(資持)

一欲濟卒緣義無長久二欲是開教開必須制三前緣若在容可再傳。

事鈔結界不得受欲三義

一結界是眾同之本理宜急制二自然界弱不勝羯磨三令知界畔護夏等。

三行

一眾行二自行三共行。

三均(戒疏)

一名均二體均三究竟均。

三苦(從三受生三苦)

一苦苦(有漏五蘊性常逼迫名苦又與苦受相應即苦上加苦)二壞苦(謂樂相壞時苦相而至)三行苦(謂有漏之法四相遷流也)。

坐夏離三過(事鈔)

一無事遊行妨修出業二損傷物命違慈寔深三所為既非故招世謗。

三觀

一性空二相空三唯識。

序有三訓

一端序二次序三由序。

三解脫門(亦曰三空)

一空解脫門二無相解脫門三無作解脫門。

羯磨三解(業疏)

一至結文(古解)二至說字(雜心)三至竟字(今解)。

大乘三賢

一十住二十行三十迴向。

三舉法

一不見罪二不懺罪三說欲不障道。

三光

一日光二月光三星光。

三根

一見根二聞根三疑根。

三座(母論過五十臘名耆舊長宿)

一從無臘至九臘名下座二從十臘至十九臘名中座三從二十臘至四十九臘名上座。

三才

一天才二地才三人才虛沾在三之數 一君(義重)二父(恩重)三師(義恩共重)。

受戒三師

一得戒和尚二羯磨闍梨三教授闍梨。

三時

一正法二像法三末法。

三時無作(業疏)

一因時無作二果時無作三果後無作。

出家三時

八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五日冬時十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春時四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夏時。

婬戒三時

一始入時二入巳時三出時。

四分弟子事師日別三時問訊

一清旦二日中三日暮。

四句成無除三事

一事輕小二無緣起三無乞詞。

十誦比丘三事決定知毗尼相

一本起二結戒三隨戒。

智論三事因緣生檀佈施

一信清淨二財物三福田心有三一憐愍恭敬(如施貧下羅漢支佛)二恭敬(如施佛菩薩)三憐愍(如施貧下及諸畜生)。

三色染

一青色二黑色三木蘭色。

有宗三色

一可見有對二不可見有對三不可見無對。

三種作法界

一大界二戒場三小界。

三種大界

一人法二同界二法食二同界三法同食別界。

三種小界

一難事受戒小界二難事自恣小界三難事說戒小界。

三種德

一斷德二智德三恩德。

三聚戒

一攝律儀聚二攝善法聚三攝眾生聚。

三聚攝法

一色聚二心聚三非色非心聚。

三種劫心(伽論)

一強奪取二軟語取三施已還取。

三種標(事鈔)

一戒場外相自然界內標二自然界外大界內相標三大界外相標。

三種戒法

一別解脫戒二定共戒三道共戒。

三種安居法

一四月十六日為前安居二十七至五月十五為中安居三五月十六日名後安居。

三種思惟(略教誡經)

一思惟五欲二思惟嗔害三思惟欺誑。

三種和合

一應來者來二應與欲者與欲三現前得訶者不訶。

三種攝護界

一攝僧二攝衣三攝食。

三種身

一法身二報身三應身。

三種盡形

一盡藥形二盡病形三盡報形。

三種機

上機四依頭陀等中機百一供身下機一切聽畜。

三種語言(智論)

一邪心中語(尸夫具三)二慢心中語(見道學人有二)三名字語(聖人唯一)。

三種依止法

一請師法(作法)二相依住法(起心)三請教授法(起心)。

三種衣已竟(戒疏)

一三衣體足竟二三衣加持竟三三衣同體足竟。

三種欲法

一與欲二受欲三說欲。

三種受心

一苦受二樂受三不苦不樂。

三種所被事

一情事受戒懺罪等二非情事結界解界等三二合事離衣造房等。

三種二形(善見)

一能自受胎復能令他受胎二但能自己受胎三但能他人受胎。

三種金(銀同)

一已成金二未成金三已成未成金。

三焦

一從頂至心上焦二從心至腰中焦三從腰至足下焦。

三種淨肉(增三)

一不見二不聞三不疑。

三種次第乞食法(多論)

一一日到一家得食則食不足則止二次第到七家得食則食不得亦止三次第從家至家食足則足不限多少。

淨人三種授食法

一火淨二別藥體三施心授與。

食有三種對治(了疏)

上食起貪墯地獄下食生嗔墯餓鬼中膳起癡墯畜生。

比丘三種受食法

一仰手受二或加記識三分體分。

諸戒三種通緣(戒疏)

一是比丘簡餘三眾雖同犯婬但吉羅故二制廣後以未制廣但違業行故三無重病以不自知無負心故。

屏有三種

一見屏二聞屏三見聞俱屏。

楞伽三種識

一真識(真如)二現識(亦名藏識)三分別事識(亦名轉識)。

二師三種行德

一年十歲已上二須具智慧三能勤教授。

式叉尼三種學法

一學大尼法二學六法三學行法。

師資三種別行法(事鈔)

一凡作事當白師量可二受法謂受誦經等法三報恩法三時問訊等。

本宗三種受日

一七日法二半月法三一月日法。

四分三種僧物(回僧物戒)

一是已許僧物二為僧故作未許僧物三已與僧者已許僧已舍與僧。

本律三種行籌(業疏三種格量是也)

一顯露二覆藏三耳語。

善見三種偷形(受戒)

一但偷形無師自出家不依大僧臘次不受他禮不入僧法事一切利養不受二偷和合有師出家受十戒已往他方言十夏次第受禮入僧布薩羯磨受信施物三二俱偷者總上二種。

業疏三宗

一實法宗二假名宗三圓教宗。

三性

一善性二惡性三無記性。

統攝佛法(諸雜要行篇)

一勝鬘經一卷攝一切佛法根本盡二戒本一卷攝一切止持行盡三羯磨一卷攝一切作持法盡。

三障(亦曰三道)

一煩惱障二業障三報障。

三乘(或名三聖)

一聲聞乘二緣覺乘三菩薩乘。

受戒三心

上品心令得究竟大菩薩中品心以得開導小菩薩下品心不害物命二乘人。

安居三心

一為自行二為利他三料理三寶。

三秦

一章邯封雍王二司馬忻封塞王三董翳封翟王。

三世

一過去二現在三未來。

三誓受戒

一斷惡二修善三度生。

衣有三賤

一刀賤(割壞故)二色賤(不正染故)三體賤(糞掃物故)。

孟子三遷

初近屠居二近商賈三近讀書。

三善道

一天道二人道三修羅。

三藏

一律藏二經藏三論藏。

三族(莊子)

一父族二母族三妻族。

三轉四諦

一示相轉二勸修轉三引證轉。

俱舍人命終時三大次解(地大堅重不能解也)

火大解時令心躁悶翻睛吐沫水大解時形體洪腫筋脈爛壞風大解時瞥爾命終不知不覺。

教被三誅

初赫連勃勃號夏國時二魏大武時三週武帝時。

年三長月(智論)

一正月二五月三九月。

三長

一長衣二長缽三長藥。

後漢三張

一張陵二張魯三張衡。

三塗

一刀塗二血塗三火塗。

三通鳴犍捶(亦曰三下)

一虛揩十下二漸稀漸大二十七下三最後大打三下。

三田

一三寶敬田二父母恩田三貧病悲田。

三道

一見道(初果)二修道(二三兩果)三無學道(四果)。

三德

一法身二般若三解脫。

食有三德(涅槃)

一輕軟二淨潔三如法。

三毒

一貪毒二嗔毒三癡毒。

五分三日

一八日二十四日(說法)三十五日(布薩)。

說恣通三日(四分)

一十四日二十五日三十六日。

食不過三匙(事鈔)

初匙斷一切惡中匙修一切善後匙度一切生。

弟子被罰三不失法

一不失請法二相依住法三請教授法。

三不應禮(三千威儀)

一己在高處上座在下二上座在前己在後三自在座上不應禮下座。

關中三輔

一左馮翊二右扶風三中京兆。

三方便(戒疏)

一遠方便如行婬時先起欲心未動身口二次方便動身就彼口陳欲作三近方便至彼人邊身未交前。

舍墯三法

一僧法二眾多人法三對首法。

三報

一現報(今身即受)二生報(後生方受)三後報(生報已後通及未來)。

化相三寶

釋迦世尊佛寶流佈諦教法寶五拘鄰等僧寶。

住持三寶

形像塔廟佛寶紙素所傳法寶戒法儀相僧寶。

一體三寶

照理覺了名為佛寶至理無滯和合僧寶體離名言名為法寶。

理體三寶

五分法身名為佛寶滅理無為名為法寶聲聞學無學功德僧寶。

三品禮法(智論)

一口禮(言相問訊名下禮)二屈膝(即跪立名中禮)三頭至地(即稽首名上禮)。

三品人受持戒法(事鈔)

上品高徒能受能持中品之徒善不自發下品小人能受能破。

三品狂人

上品不憶不來中品或憶或來不來下品常憶常來。

三品蘭罪

上品界內僧懺中品界外四人懺下品一人前悔。

三品缽量

上缽三斗中缽上下間小缽斗半。

三品由旬(了論)

上品八十里中品六十里下品四十里。

比丘三名

因中三名怖魔乞士破煩惱○果上三號殺賊應供無生。

律教三名

一毗尼此雲滅義翻為律二尸羅此雲戒三波羅提木叉此雲別別解脫。

三明

一天眼二宿命三漏盡。

三無為

一虛空二擇滅三非擇。

三罵

一面罵目對而說二喻罵比類而毀三比罵我非汝是。

七日藥三判

一正七日舍與餘比丘食二過七日舍與守園人三減七日舍聽自用。

一心三用

一能憶二能持三能防。

三律戒體(涅槃疏)

一多宗計色二僧祇計心三成宗非色悲。

西土論議三量

一現量(現義顯然)二比量(舉事相並)三正教量(三藏明文)豎標三量 一界標即唱者之所據二界相即羯磨之所牒三界體即作法之依地。

三輪

一身輪二口輪三憶念輪。

三輪施物

一能施人二所施者三中間物。

安師制僧尼三例

一行香定座上經上講法二常日六時行道餘食唱時法二布薩差使悔適等法。

四阿含經

一增一阿含(人天因果)二中阿含(明深義)三雜阿含(辨禪定)四長阿含(破邪見)。

四位戒

一五戒二八戒三十戒四具戒。

減年四位算法

一胎數二閏月三頻大四布薩。

四分四位僧

一四人僧二五人僧三十人僧四二十人僧。

四不壞信

一者佛二者法三者僧四者戒。

西天四韋陀典法

一億力韋陀說事火懺悔法二耶爰韋陀說佈施祠祀法三阿他韋陀說一切斗戰之法四三魔韋陀說知異國斗戰法。

受隨二作四異

一受總斷隨別斷二受是本隨是條三受是懸防隨是對治四受一品定隨不定。

受隨二無作四異

一受總發故頓隨別發故漸二受擬一形故長隨中事止故短三受通三性故寬隨局善性故狹四受為根本隨為枝條。

四依制外四種開教

一衣開檀越衣割壞衣二食開僧別等請三坐開別房小室等四藥開酥油蜜等。

法四依

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三依義不依語四依智不依識。

人四依

內凡為初依初果為二依二三兩果為三依四果為四依。

行四依

一糞掃衣二長乞食三樹下坐四腐爛藥。

四王生八子

一淨飯王生(一悉達二難陀)二白飯王生(一調達二阿難)三斛飯王生(一摩訶男二阿那律)四甘露飯王生(一跋提二提沙並女甘露味)。

四恩

一國王二父母三師僧四檀越。

四河

一恆伽 二辛頭 三婆叉 四私陀波。

四海(爾雅)

九夷(在東)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蠻(在南)。

四戒得重犯(戒疏)

一浣衣二擔羊毛三擗羊毛四雨衣。

四諫戒

一破僧違諫二助破違諫三污家擯謗四惡性不受語。

毗尼四義(多論)

一戒是佛法平地萬善由之生長二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住一切眾生由戒而有三趣涅槃之初門四是佛法瓔珞能莊嚴佛法。

受舍法異四義(多論)

一受戒如上高山多緣多力舍戒退道如高墜下故不須多二不生前惱若制緣多便言佛多緣惱受須多人舍何須也三受如入海采寶舍如失財王賊水火須臾蕩盡四受容預心舍對境情逼喜帶戒行非一語開成舍尚不依行況多緣也。

四境來差(戒疏)

一人二非人三畜生四杌木。

摩觸四境

一覺二睡三新死四少壞。

四礙

一染礙二隔礙三情礙四界礙。

弟子去住四句(僧祇)

一不問而去(無法無食)二問而去(有食無法)三苦住(有法無食盡壽不應去)四樂住(有食有法雖遺不應去)。

足別四句(業疏)

一是別非足應來不來不與欲人二是足非別善比丘身參眾侶三亦足亦別得訶人訶四非別睡定啞聾等。

人處分別聚落四句(資持)

一人處俱可分(隨分齊集)二人處俱不可三人可處不可四處可人不可(自二至四六十三步集)。

說戒不成四句

一聞而不見二見而不聞三俱見聞四俱離。

制業罪四句分之(三千威經)

一或有犯佛法罪非世界罪如制戒後畜財離衣等二是世界罪非佛法罪謂未制前行殺盜等三俱是者制廣教後犯婬欺等四俱非者未制廣前殺草木等。

破戒和尚四句

一問汝知和尚破戒否答不知得戒二復問汝知不合從此人受不答不知得戒三又問汝知從此人受不得不答不知得戒四問如上三問並答知不得戒。

四弘誓願

一煩惱無數誓願斷二法門無量誓願學三眾生無邊誓願度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無色四空定

一空處定(舍色緣空)二識處定(舍空緣識)三無所有處定(舍識處故心無所有)四非有想非無想處定(舍二邊想故)。

四果

一須陀洹(此雲入流)二斯陀含(此雲一來)三阿那含(此云不來)四阿羅漢(此雲無生)。

食離四過(了論)

一離食醉過二離喜樂過三離好過四離莊嚴身過。

如來證犯四過(多論)

一不順諸佛常法二違自言治法三令眾生怖不安之相四逆說人過非大人體。

凡夫感戒具有四過(多論)

一忻下下有羸二容退道法三容變二形四邪見斷善。

四家戒本

一依梵本(文旨互乖力言未融)二寫隸文(得在宗歸失於辨相)三以義求(能有深會未靜論端)四以緣據(似是具周止存別見)。

四家立戒體(業疏)

一光師依理為體二願師以五緣為體三河北師反以色為假宗體四江南師用非色為實宗體。

四家攝教分齊(戒疏)

一三輪攝法二化行二教三制聽兩教四化制二教。

四家羯磨

一單翻出(即古本曹魏所翻者)二依律本(即今一家依本直誦)三准義用(即光師所述首雲三藏者)四引緣據(即願師後述廣子注者)。

四羯磨法

一訶責二擯出三依止四遮不至白衣家。

內凡四堅固(多論)

一戒不羸二不舍戒三不變根四不斷善根。

沙門四患(本律)

一不舍飲酒二不舍淫慾三不舍手持金銀四不舍邪命自活。

日月四患(本律)

一煙二雲三塵四霧並阿修羅。

僧祇佛四牙

一牙在帝釋宮一牙在健陀國一牙在羯陵迦國一牙在海龍王宮。

世尊四牙在世(茶毗經)

一牙在忉利天(帝釋所收)一牙為羅剎盜(獻南山者)一牙亦羅剎盜一牙不說所止。

本律四廣說(十誦謂之四墨印)

一若比丘作是語長老我於某村親從佛聞二若比丘作是語長老我於某村親從僧中上座前聞三若比丘作是語長老我於某村親從知法眾多比丘所聞四若比丘作是語長老我於某村親從知法比丘所聞 受持不忘此是法此是毗尼是佛所教若聞彼說不應嫌疑亦不應訶應審定文句已尋究法律若相違者應語彼言汝所說者非佛所說或是長老不審佛語不須後誦亦莫教餘人今應棄舍若與法律相應者應語彼言是佛所說應善誦習教諸比丘等。

四事供養(本律增四)

一飲食二醫藥三衣服四是所須者。

自恣得作四事

一解界二還結界三受迦絺那衣四受敷具。

倒說四事

一破戒言不破二破見言不破三破威儀言不破四破王命言不破。

佛臨滅度阿難請問四事

一問佛滅後依何而住二問一切經首當安何語三問佛滅後以誰為師四問惡口車匿如何治之。

四時食(毗羅三昧經藏錄雲此疑偽經不入藏收)

一早起諸天食二已時三世諸佛食三日西畜生食四日暮餓鬼食。

四時祭名(爾雅)

一春祭曰祠(祠之言食)二夏祭曰礿(新菜可汋)三秋祭曰嘗(嘗新谷)四冬祭曰[蒸-丞+豕](進品物也)。

四時之祥(爾雅)

春為青陽(氣清而溫陽)夏為朱明(氣赤而光明)秋為白藏(氣白而收藏)冬為玄英(氣黑而清英)。

釋門四時(僧祗)

一二月八日成道時二二月十五日涅槃時三四月八日降生時四八月八日轉法輪時。

在家四時(爾雅)

一春為蒼天(萬物蒼蒼然)二夏無昊天(言氣的旰)三秋為旻天(旻猶愍也愍萬物彫落)四冬為上天(言時無事在上臨下而已)。

懿摩王四子

一面光二象食三路指四莊嚴。

四那(僧網)

一方邪通使四方為求衣食二仰邪上觀星象盈虛之相三下邪耕田種植種種下業四四維口食習小小咒術以邀利活命。

盜分四主

一三寶二人三非人四畜生。

非人通四趣

一天二修羅三餓鬼四地獄。

四種安居法

一對首二心念三忘成四及界。

四種食

一假食二觸食三思食四識食。

食四種淨

一不周淨二檀越淨三處分淨四作法淨。

四種隨舉

一供給所須二共同羯磨三止宿四言語。

四種互用

一三寶互二當分互三像共寶互四一一物互。

四種師

一與法不與食應住二與食不與法不應住三法食俱與應住四法食俱不與不應住。

四種不成惡觸(事鈔)

一為受而捉二遇緣失受三持戒誤捉四破戒故觸。

四種污家(四分)

一依家污家(從一家得與一家等)二依利養污家(如法得利與他)三依親友污家(依王大臣與他)四依僧伽藍污家(取僧物與他)。

四種分齊(持犯篇)

一賊分齊諂媚邪命二罪分齊恐墯三途三福分齊欲生天受由樂四道分齊縛著解。

四種糞掃衣(十誦)

一塚間褁死人衣二褁死人已持來施比丘衣三無主衣四土衣謂巷陌塚間棄物。

四種歲名(爾雅)

夏曰歲(取歲星行一次)商曰祀(取四時一終)周曰年(取禾一熟)唐虞曰載(取物終更始)。

四種人數犯罪(十誦)

一無羞二輕戒三無怖畏四愚癡。

四種邪婬(俱舍論)

一他妻二自妻非道(大道口道)三非處(非房室中)四非時(懷胎乳子受八戒時)。

四種舍戒(雜心)

一作法舍二命終舍三二形生舍四斷善根舍。

四種盜心(五分)

一諂心二麯心三瞋心四恐怖心。

四種不禮(四分)

一不應禮白衣及女人二前受戒不應禮後受戒三不應禮十三難三舉二滅四不應禮一切說非法語者。

四種粗惡意犯罪

一濁重貪瞋癡心二不信業報三不惜所受戒四輕慢佛語。

四種佛物(法物准同)

一佛受用物二施屬佛物三供養佛物四獻佛物。

四種僧物

一常住常住二十方常住三現前現前四十方現前。

比丘四種受用施物(善見)

一盜用謂破戒受施二負債用不念施物三親友用謂七學人四主用阿羅漢。

戒有四種(標宗)

一戒法二戒體三戒行四戒相。

受戒四種別答

一差教授師二召沙彌入眾三對眾問難四受具足戒。

隨戒四種(業疏)

一專精不犯二犯已能悔三無心護持四能犯無悔。

鼻柰耶四種衣

一大衣為五日衣二七條為四日衣三五條為二日衣四長衣為一日衣。

如來四種塔

一出家二成道三轉輪四入涅槃。

秉結具四種法

一能秉法二所秉事三能秉人四所集界。

剃髮四種次第(多論)

一上座二發長三先洗頭四有緣欲行。

僧祇造房(四種人未成指授)

一越年二異界三作私房者多四妨難二處。

南洲四種別緣

一見佛二聞法三出家四得道。

夢有四種(善見)

一四大不和夢二先見故夢三天人與夢四想心故夢。

四洲

一東弗婆提(此雲勝身)二南閻浮提(此雲勝金)三西瞿陀尼(此雲牛貨)四北郁單曰(此雲高上)。

道俗四眾

一僧二尼三士四女。

四聚攝法

一色聚二心聚三非色非心聚四無為聚。

四住惑

一三界見惑二欲界思惑三色界思惑四無色界思惑。

善戒經四重戒

一貪利自讚二慳吝不施三瞋恨不息四受學非法。

僧祇四重制戒次第(戒疏引)

初戒佛成道後五年冬分第五半月十二日中後一人半影為耶舍犯故制初戒則當此間十月二十七日也第二戒六年冬分第二半月十日食後二人半影則當此間九月十日也第三戒同是六年冬分第三半月九日食前一人半影制則當此間九月二十四日也第四戒同年冬分第四半月十三日食後三人半影制則當此間十月十三日也。

結有戒場(四處集僧法)

一在戒場二在空地三在大界四在界外。

人身四處得死(了論)

一者腦二者咽三者心四者腰。

四正勤

一未生惡不生二已生惡令斷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長。

四正受(即四禪支)

初禪五支(一覺二觀三喜四樂五一心)二禪四支(一內淨二喜三樂四一心)三禪五支(一舍二念三惠四樂五一心)四禪四支(一不苦不樂二舍三念四一心)。

四生

一胎生二卵生三濕生四化生。

西土四姓

一剎帝利(王種)二婆羅門(淨行)三毘舍(商賈)四首陀(農人)。

此土四姓(漢書)

一仕(學已居仕)二農(闢土植谷)三工(作巧成器)四商(通財貨鬻)。

建壇四聖

一豆田邪菩薩二樓至菩薩三馬蘭邪菩薩四澄照祖師菩薩。

四攝法

一佈施二愛語三利行四同事。

四諍

一言諍二覓諍三犯諍四事諍。

四心

一識謂了別所緣境二想謂取領之相三受謂領納所緣四行謂造作之心能取果。

一境四心相

一人見為水二天見為琉璃三鬼見為膿河四魚見為窟宅。

兒想四心(四分)

一匠成訓誨二慈念三矜愛四攝以衣食。

父想四心(四分)

一親愛二敬順三畏難四尊重。

多論四心通得戒

一善心二不善心三無記心四無心。

四山臨逼(涅槃)

一者生二者老三者病四者死。

色界四禪定(亦曰四弘)

一慈無量心(能與他樂)二悲無量心(能㧞他苦)三喜無量心(慶他得樂)四舍無量心(無憎愛他)。

四相

一生二住三異四滅。

食時四相(多論)

一打犍捶二吹貝三打鼓四唱。

室有四相(同宿戒)

一四週上有覆二前敞無壁三雖覆而不遍四雖遍而有開處。

四相遷摩(各二十劫名一大劫)

一者成二者住三者壞四者空。

盜戒聚落四相

一四週牆二柵籬三籬牆不週四四週有屋。

自然界四處六相

一聚落(一可分別二不可分別六十三步)二蘭若(一有難三十八步四尺八寸二無難五里)三道行(二里)四水界(一十三步)。

四藏

一律藏二經藏三論藏四雜藏。

四諦(審實而有故名諦也)

一苦諦(逼惱為義)二集諦(招聚為義)三滅諦(滅無為義)四道諦(能通為義)。

四大

一地二水三火四風。

四天王

一東方提頭賴吒天王(此翻持國)二南方毗婁勒叉天王(增長)三西方毗婁博叉天王(雜語)四北方毗沙門天王(多聞)。

如來四答

一依四念處住二安如是我聞等三令以戒為師四梵壇法治之。

涅槃四德

一常二樂三我四淨。

四瀆(爾雅)

一者江二者河三者准四者濟。

尼四獨戒

一獨渡水二獨入村三獨宿四獨後行。

四如意足

一欲二精進三心四思惟。

四人應起塔(增一)

一四輪王二阿羅漢三辟支佛四如來。

四分經通四人說(智論加化人)

一者佛二者弟子三者仙人四者諸天。

四念處法

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

四輩

一人二天三龍四鬼。

調達四伴

一三聞達二騫茶達婆三拘婆離四迦留羅鞮舍。

根本四譬

一婬譬斷頭二盜譬斷羅樹心三殺譬針缺四妄譬石裂。

佛為純陀說四比丘(涅槃)

一者畢竟到道(無學)二者示道(初二三果)三者受道(外內兩凡)四者污道(薄地)。

四分(戒疏雲四度傳文盡所詮相故云四分)

初分二十卷(從序至第二十比丘戒本) 第二分十五卷(二十一至二十八尼戒本並二犍度)受戒犍度一(二十一至三十三)說戒犍度二(三十四三十五) 第三分十四卷(總十六犍度)安居犍度三(三十六)自恣犍度四(三十七)皮革犍度五(三十八)衣犍度六(三十九四十)藥犍度七(四十一四十二前半)迦絺那衣犍度八(四十二後半)拘睒彌犍度九(四十三前半)瞻波犍度十(四十三後半)訶責犍度十一(四十四)人犍度十二(四十五前半)覆藏犍度十三(四十五後半)遮犍度十四(四十六前半)破僧犍度十五(四十六後半)滅諍犍度十六(四十七)尼犍度十七(四十八)法犍度十八(四十九) 第四分十一卷(前二揵度後結集等四段)房舍犍度十九(五十)雜犍度二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百結集(五十四前半)七百結集(五十四後半)調部毗尼(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毗尼增一(五十八五十九六十)。

乞食分四分(寶雲經)

一與同梵行人二與乞人三與鬼神四自食一分。

阿難滅度分身四分(付法藏)

一與阿闍世王二與毘舍離王三與娑竭龍王四與帝釋天王。

如來四辯

一義無礙辯二法無礙辯三辭無礙辯四樂說無礙辯。

毗尼有四法(善見)

一本二隨本三法師語四意用。

不知四法盡形依止(僧祗)

一不善知法二不善知毗尼三不能自立四不能立他。

具四法方得請依止(事鈔)

一作請彼攝我我當依彼慈念矜濟二取道法資神乞令教授行成智立三自申己意我能依止愛敬如父四能遵奉供養慚愧二法在心。

常坐不臥頭陀四法(決定王經)

一於眾生中不在嗔心二不使睡眠覆心三引導眾生得阿練若功德四晝夜不離念佛。

四魔

一五陰魔二煩惱魔三天魔四死魔。

四滿句(四分)

一得滿不得呵四羯磨人二不得滿應訶欲受戒人三不得滿不應訶二十八人四得滿應訶善比丘。

四無畏(業疏記三上引)

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三說障道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比丘有四馬(雜含)

一見鞭影即便驚悚隨御者意二觸毛然後始驚三觸肉然後乃驚四徹骨然後方覺。

多論制戒四益

一先作無罪得除憂悔二滅將來非法不起三決疑網四有十利謂攝取於僧等。

四藥

一時藥二非時藥三七日藥四盡形藥。

四游增獄

一煻煨二尸糞三鋒刃四烈河。

四律

一四分律二五分律三十誦律四僧祇律。

四輪(成論)

一依善處二依善人三發正願四植善根。

四輪王

一金輪王統四世界二銀輪王除北洲三銅輪王除西北四鐵輪王除東西北。

四流(大集經)

一者欲流二者有流三者無流四者見流。

律宗新學名句卷上 四明傅家重開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