徑中徑又徑卷四

  勵行法

斷愛門

執持觀想之功。未嘗無勤勤懇懇者。而於世緣未能割斷。愛情牽曳。即妄念紛飛。有所好樂。固為愛。忿懥憂患恐懼。亦由愛而生。心不能正。職此之由。縱有平時覷破。而臨事難免動心。以致淨功無成。良可嘆惜。必有堅忍之力。斫斷愛繩。時時體察。由強制而至於自然。其庶幾乎。輯斷愛門。

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曰。有問學人云何得離塵欲。得無障礙。菩薩曰。我將由小而推之大。由外而推之內。汝等當善解其義。有人於此。無故而奪汝一文。動嗔恨否。答曰。一文雖微。見奪則嗔。又無故而與汝一文。生喜悅否。曰。一文雖微。見與則喜。有答以一文甚微。與何足喜。奪無可嗔者。菩薩曰。汝能如是。心之清淨久矣。何至今日尚沉濁垢耶。汝等當知學人洗心不密。見有見無。處處是著。念念皆貪。所以業識紛馳。無暫停止。即念一句阿彌陀佛。心想依然外游。未能頃刻歸一。良由汝等於無量劫來。未嘗發一時一日遠離塵欲之心。故此塵欲亦從無始劫來。未嘗一時一日肯離汝心。身纏心縛。深入塵網。那得如蓮華出淤泥而不染。故知欲斷貪著。先從一文之與奪。作棄舍觀。作非我有觀。奪不起嗔。與不起悅。如是乃至百千萬文。乃至億億萬文。乃至身肉骨髓。乃至過現未來心意意識。乃至生死業報。菩提涅槃。一切皆如此一文之與奪無異。自然習漏消亡。障緣永滅。漸履清淨。成就道品。汝等當依此修行。勿更自虞窒礙。又曰。汝等慮身纏世網。念頭不得乾淨耶。我有一法。汝但發個遠離求度之願。將牢牢歸向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之心。換卻牢牢奔走名利之心。便能即塵勞而覺路矣。

樂邦文類。宋法因冥心淨業。施者至。不得卻。受其少分。所居室或勸新之。曰此軀尚無常。何事外物為哉。紹熙四年八月示疾。於定中見淨土二菩薩。

幽溪大師淨土法語曰。求其為吾真切教誡。莫要乎楊次公之兩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夫念佛以一其心。懇切持名。專志不亂。此吾所當盡心者。然或忘之而不能念。念之而不能一。無他。為情愛之所牽也。夫輕愛以杜其妄。斬斷情根。脫離愛網。此吾所當盡心者。然或念之而不能忘。忘之而不能盡。此無他。為念心之不能一也。故念佛求生淨土之人。尋常有娑婆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之所牽而不得生。矧多愛乎。即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之所轉而不得生。矧多念乎。蓋愛之所以為愛者。有輕焉。重焉。厚焉。薄焉。正報焉。依報焉。歷舉其目。則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貴。文章詩賦。道術技藝。衣服飲食。屋室田園。林泉花卉。珍寶玩物。種種妙好。不可枚盡。大而重於泰山。小而輕於鴻毛。有一物之不忘。愛也。有一念之不遺。愛也。有一愛之存於懷。則念不一。有一念之不歸於一。則不得生。嗚呼。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此兩語。可謂刮翳眼之金錍。治膏肓之聖藥。凡有志於求生極樂者。宜以此書之於屋壁。銘之於肌膚。時時莊誦。念念提撕。於娑婆之愛。日求其輕。極樂之念。日求其一。輕之又輕之以漸階乎無。一之又一之以漸鄰乎極。果能如此。則此人雖未脫娑婆。不是娑婆之久客。雖未生極樂。已是極樂之嘉賓。臨終正念現前。往生極樂必矣。或問輕愛有道乎。曰輕愛莫要乎一念。又問一念有道乎。曰。一念莫要乎輕愛。或者莞爾。謂曰。師言首鼠兩端。似無主正。俾學者乎何從。曰。非兩端也。欲明一念之所以也。蓋念之所不能一。由散心異緣之使然。散心異緣。又由逐境紛馳之使然。故娑婆有一境。則眾生有一心。眾生有一心。則娑婆有一境。故曰心生故種種法生。法生故種種心生。聚緣內搖。趣外奔逸。心境交馳。塵沙莫盡。愛苟不忘。念能一乎。故欲一其念者。莫若輕其愛。欲輕其愛者。莫若一其心。一其心者。莫若杜其境。眾境皆空。則萬緣都寂。萬緣都寂。則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則愛緣俱盡。故曰欲一其念。莫若輕愛。欲輕其愛。莫若一念。蓋愛之與念。勢不兩立。若日月之代行。明暗之相背也。或曰杜境有道乎。曰。餘所謂杜境者。非屏除萬有也。亦非閉目不觀也。將即境以了其虛。會本以空其末也。正以萬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物空而本性現。本性現而萬法空。萬法空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如勉強。楞嚴所謂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花。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是以欲杜其境。莫若體物虛。體物虛則情自絕。情自絕則愛不生。而惟心現。念一成。故圓覺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非漸次。一去一留。不容轉側。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學道之士。於此宜盡心焉。又問曰。輕愛與一念。同乎異乎。對曰。能輕娑婆之愛。未必能一極樂之念。能一淨土之念。必能輕娑婆之愛。此約無志有志間說也。若去無志而獨言有志。則愛非念一而不忘。念非忘愛而不一。兩者功夫。初無間然。

蓮池大師自警曰。先民有言。禹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我今衰殘。奚啻惜分。一彈指頃。毋雜用心。毋雜用心者。謂本參正念外。才起一念雜想。即便掃除。攝歸正念。不可時刻延捱。今略開七事。真為生死出家。直欲一生了辦。務力守之。時時自警。

一不得畜資財。造房屋。買田地。置一切精緻好物。即經像等傳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戀。一心正念
二不得作種種非緊要福緣事。姑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權置萬行門。一心正念
三不得於好色好味等起貪愛心。於好言讚譽我者。起貪愛心。不得於惡色惡味等起嗔惱心。於惡言譏毀我者。罵辱我者。種種拂逆我者。起嗔惱心。乃至過去未來事。或順或違。皆悉屏絕。堅壁固守一心正念
四不得吟作詩文。書寫真草。題帖對聯。修飾尺牘。泛覽外書。議論他人得失長短。乃至教憑臆見。而高心著述。禪未悟徹。而妄意拈評。緘口結舌一心正念
五不得交結親朋。應赴請召。遊山玩景。雜話間談。凡種種世諦中事。除理所當為。決不可已者。餘悉休罷一心正念
六不得貪著放逸。恣縱睡眠。大事未明。提勞忍苦一心正念
七不得與世人競才競能。爭名爭勢。未得言得。未證言證。誑稱知識。妄自尊高。惟應執卑守愚。終身居學地。而自鍛煉。常精當進一心正念
憨山大師曰。念佛求生淨土。先是要了生死大事。今人發心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說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了。若念佛的心斷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是知愛乃生死根株。推此愛根。不是今生有的。亦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自無始以來。生生世世。舍身受身。何曾有一念離此愛根耶。如此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今日方才發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連生死之根。尚且不知。何曾有一念斷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則念佛一邊念。生死根只聽長。如此念佛。與生死兩不相關。念到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那時方知佛全不得力。悔之遲矣。故勸今念佛的人。先要知愛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斷者愛根。即日用現前。生家念佛。眼中見的兒女子孫。家緣財產。無一件不是愛的。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愛是主宰。念佛是皮面。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看。者一聲佛。果能敵得者愛麼。果然斷得者愛麼。若斷不得者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

周克復淨土晨鐘曰。佛以貪瞋癡為三毒。貪毒在心而見之於身。則為盜。故或明或暗。皆謂盜取。五欲色為最。如來有言。使世間更有一事。如淫慾者。人之得道。蓋亦鮮矣。圓覺經云。一切眾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千生萬劫。向此中來。故淫慾偏重。八難三途向此中去。亦惟婬禍最慘。楞嚴經云。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若不斷婬。必落魔道。又云。汝以婬心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輪轉三途。必不能出。此經首借婬室立言。蓋直從眾生根本無明。首拈立案。然後向道有機。實是如來頂門針法。又四十二章經云。佛告諸沙門。慎無視女人。若見無見。慎無與言。若與言者。敕心正行。曰。吾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所污。老者以為母。長者以為姊。少者如妹。幼者如女。敬之以禮。意殊當諦。惟觀自頭至足。自視內彼身何有。惟盛惡露諸不淨種。以釋其意。按此經語。實釋氏最典則之訓。不止沙門宜然也。

彭尺木淨土聖賢錄王臣傳論曰。王臣入道。視居士較難。急功名者。以進取為先。耽逸樂者。以靜修為苦。非夫夙植善因。堅持正願者。其有不自崖而反乎。若此諸公。不舍塵勞。同皈淨域。斯可謂現宰官身而說法者矣。至如柳子厚。白樂天。蘇子瞻。趙子昂。諸公。讚歎皈依。淨因有在。而臨當舍識。瑞應罕聞。良由智惑於多岐。病生於有愛。文人結習。自古固然。生死到來。決難僥倖。後之君子。當知鑒戒焉。

飭終門

平日積功累行。去愛絕非。本為末後臨終作預辦之計。若至末後臨終之時。忽又畏死傍偟。中情惑亂。豈不大負初心。其時必須竭力把持。拋棄一切正念分明。方有趨向。是功行固在平時。而吃緊尤在末後也。輯飭終門。

唐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知歸子問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來。便屬後世。一念差錯。便墮輪迴。小子累蒙開誨念佛往生之法。其理甚明。又恐病來死至之時。心識散亂。仍慮他人惑動正念。忘失淨因。伏望重示歸徑之方。俾脫沈輪之苦。師曰。善哉問也。凡一切人。命終欲生淨土。須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纏。若得舍此穢身。超生淨土。受無量快樂。解脫生死苦趣。乃至稱意之事。如脫敝衣。得換珍服。但當放下身心。莫生戀著。凡遇有病之時。便念無常。一心待死。可囑家人及看病人。往來問候人。凡來我前。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雜之話。家中長短之事。亦不須軟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虛華無益之語。若病重將終之際。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嘆懊惱之聲。或亂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時同聲念佛。待氣盡了。方可哀泣。才有絲毫戀世間心。便成罣礙。不得解脫。若得明曉淨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若依此者。決定超生。即無疑也。又問曰。求醫服藥。還可用否。答曰。求醫服藥。初不相妨。然藥者。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命若盡時。藥豈奈何。若殺物命為藥。以求身安。此則不可。餘多見世人因病持齋。方獲少愈。復為醫者以酒食血肉佐藥。其病復作。信知佛力可救。酒肉無益也。又問曰。求神祈福如何。答曰。人命長短。生時已定。何假鬼神延之耶。若迷惑信邪。殺害眾生。祭祀鬼神。但增罪業。反損壽矣。大命若盡。小鬼奈何。空自慞惶。俱無所濟。切宜謹之。當以此文貼向目前。時時見之。免致臨危忘失。又問曰。平生未曾念佛人還用得否。答曰。此法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決無疑也。餘多見世人於平常念佛禮讚。發願求生西方。甚是勤拳。及至臨病。卻又怕死。都不說著往生解脫之事。直待氣消命盡。識投冥界。方始十念鳴鐘。恰如賊去關門。濟何事也。死門事大。須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錯。歷劫受苦。誰人相代。思之思之。若無事時。當以此法精進修持。是為臨終大事。

宋仲明法師居山陰報恩寺。素無戒檢。偶因感疾。謂同學道寧曰。心識散亂。何藥可治。寧曰。但隨息念佛為上藥。明依法念之。至七日困甚。寧又令觀想佛像久之。忽言二菩薩至。已而曰。佛來也。瞑目而化。

龍舒淨土文曰。下品下生者。乃臨終時地獄形相已現。能至心十念南謨阿彌陀佛。則變地獄形相為蓮華。亦生淨土。此佛慈悲至深。威力至大。故能如此。是所謂十念者。乃生前自十聲念阿彌陀佛。非謂身後請人念也。生前自念者。臨命終時。佛與菩薩自來迎接。故必生淨土。身後請人念者。未可知也。經云身後人為作功果。七分得一。生前自作者。得千百倍報。人何苦不於生前每日十聲念佛。必待死而請人念乎。

又云。譬如鐵石雖重。賴舟船力。可以渡江。一針雖輕。不賴舟船。江不可渡。蓋謂人有重罪。仗佛力者。可生淨土。罪惡雖輕。不仗佛力。亦不得生。又如平生為惡。一日招安。遂為良民。仗佛力而消罪惡者。亦復如是。又如蟣虱萬死萬生。不能一里。若附人身。千里可至。仗佛力。而生淨土者。亦得如是。切勿疑也。有罪惡念佛而不可以往生。但起見佛得道。還度一切冤親之心。則無不生也。或云。人平生為惡。殺害眾生。苦虐人民。臨死念佛。亦得往生。其所殺所苦之眾生。懷冤枉之心。何時而可解乎。答曰。生淨土得道之後。皆度脫一切冤親。豈不勝冤冤相報。彼此無出期者乎。

天如法師淨土或問。問曰。一生造惡。臨終念佛。帶業得生。又無退轉。此彌陀願力。誠乎不可思議矣。然則我於生前且做世間事業。直待臨終。然後念佛。可乎。答曰。苦哉苦哉。何等愚謬之言也。砒礵酖酒。毒中之毒。今汝此言。毒於砒礵酖酒者也。非特誤賺自己。又且誤賺天下若僧若俗。善男信女。皆此言也。向所謂逆惡凡夫。臨終念佛者。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緣。方遇知識。方得念佛。此等僥倖萬萬人中無一個半個。汝將謂人人臨終有此僥倖哉。豈不見群疑論雲。世間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無勸念之理。二者業苦纏身。不遑念佛。三者或偏風失語。不能稱佛。四者狂亂失心。注想難成。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誠。六者遭遇豺狼。無復善友。七者臨終惡友。壞彼信心。八者飽食過度。昏迷致死。九者軍陣斗戰。奄忽而忘。十者忽墜高岩。傷壞性命。如此等十種之事。皆是尋常耳聞眼見。不論僧俗男女。人皆有之。或宿業所招。現業所感。忽爾現前。不容迴避。你又不是神通聖人。有宿命通。能知臨終有業無業。又不是有他心天眼。能知臨終好死惡死。如上十種惡緣。忽然遭著一種。便休了也。便做手腳不得了也。便有知識活佛圍繞。救你不得了也。便須隨業受報。向三途八難中受苦受罪。到那時要聞佛名不聞了也。直饒你無此惡緣。只是好病而死。亦未免風刀解體。四大分離。如生龜脫筒。螃蟹落湯。痛苦逼迫。怕怖慞惶。念佛不得了也。更饒你無病而死。又或世緣未了。世念未休。貪生怖死。擾亂胸懷。若是俗人。又兼傢俬未明。後事未辦。妻啼子哭。百種憂煎。念佛不得了也。更饒你未死以前。只有些少病痛在身。忍疼忍苦。叫喚呻吟。問藥求醫。祈禱懺悔。雜念紛飛。念佛不得了也。更饒你未病以前。只是年紀老大。衰相現前。睏頓龍鐘。愁嘆憂惱。只向個衰老身上左安右排。念佛不得了也。更饒你未老以前。政是少壯之日。政好念佛之時。稍或狂心未歇。俗務相關。東攀西緣。胡思亂想。業識茫茫。念佛不得了也。更饒你清閑自在。有志修行。稍於世相之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斷。忽遭些子境界現前。一個主人隨他顛倒。念佛不得了也。你看他老病之時。少壯清閑之日。稍有一事掛心。早是念佛不得。況待臨終時哉。何況你更道且做世間事業。你真癡人。說此癡話。敢保你錯用身心了也。且世間事業。如夢如幻。如影如響。那一件有實效。那一件替得生死。縱饒廣造伽藍。多增常住。攀求名位。交結官豪。你將謂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如來不體道本廣造伽藍等戒。豈不見道。有為之功。多諸過咎。天堂未就。地獄先成。生死未明。皆成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時。方知平生所作。盡是枷上添枷。鎖上添鎖。鑊湯下增柴炭。劍樹上助刀槍。袈裟下失卻人身。萬劫難復。鐵漢聞之。也須淚落。祖師如此苦口勸人。曾許你且做事業。待臨終方念佛乎。當思人生在世。能有幾時。石火電光。眨眼便過。趁此未老未病之前。抖擻身心。撥棄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由他臨命終時。好死惡死。我之盤纏預辦了也。我之前程穩穩當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思之思之。

優曇大師曰。凡修念佛之人。欲生淨土。每念世間一切無常。成必有壞。生必有死。若不親聞佛法。則舍身受身。輪轉三界。四生六道。無解脫期。我今有緣。得聞正法。得修淨業。唯佛為念。舍此報身。當生淨土。入彼蓮胎。受諸快樂。永脫生死。不退菩提。此乃大丈夫平生之能事也。才有疾病。正要向前坦蕩身心。莫生疑慮。直須西向正坐。專想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及無數化佛。現在其前。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聲聲不絕。於諸世間。一切事務。不得思念。不得貪戀。若或心念起來。但要急稱佛號。於急急中除滅罪障。只此一念。決定往生淨土。命若未盡。自得安寧。慎勿妄起留戀世間之心。當存自存。當死須死。但辦往生。何須疑慮。若解此理。如脫敝服。以著上衣。一舍凡身。便登佛地。豈不偉哉。

大佑指歸集曰。華嚴賢首品偈云。又放光明名見佛。此光覺悟將歿者。令隨憶念見如來。命終得生其淨國。見有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於佛所深歸仰。是故得成此光明。前四句言菩薩放無量光。其間一種名為見佛。放此光明。能令命終之人。見佛往生。後四句言此菩薩因申勸臨終人念佛。又令瞻敬佛像。故得此光明也。大智度論雲。臨終少時。能勝終身修行之力。以猛利故。義和法師無盡燈。載西域祗垣精舍西北角。日光沒處置無常院。造一立像。面向西方。執五彩幡。安病人在像之後。手執幡腳。作隨佛往生之想。瞻病者燒香散華鳴磬。助稱佛名。資助病者。若有垢穢。隨即除之。決取往生。若遊心法界。去來無礙者。不拘此法。

蓮池大師曰。古人有言。病者眾生之良藥。則人於病中當生大歡喜。一切不如意處。莫起煩惱。又言生死有命。則人於病中當生大解脫。任其死生。莫起恐怖。又過去如幻。現在如幻。未來如幻。盡情放下。單持正念而已。病中千萬忍耐。莫懷速愈之躁心。乃所以為速愈之良方也。

又曰。將家事處置了卻。放下萬緣。空空地心上。只念六字佛名。刻刻不忘。自然業障消滅。業障既消。自然夜臥安寧。身心康健矣。念佛人要發願。舍此惡世。生彼樂邦。

又與朱西宗曰。尊恙至是亦甚危矣。宜以所欲言事。盡底書付令郎及尊堂。令胸中都無牽掛。一心正念。若平日於念佛法門信得及。便可心目內照。四字佛名。歷歷明明。無間無斷。從其今日明日去亦可。設或不去。活到一百二十歲亦可。此為要緊語。朋友平生相交。正在此處。他皆小事。不暇及也。切不可貪生怕死。而誤大事。

又與王大琸曰。貴恙宜將身外事。並此身四肢百骸。盡情放下。使空無一物。若必不可歇者。權且歇下。待後處之。妄想熾不能制。當念佛數聲壓伏之。世間榮華富貴。不過片時間事。厄難苦惱。亦不過片時間事。倏忽便無。且萬般皆屬前緣。非人力所能奈何者也。盡情放下。一心念佛。至囑至囑。

又曰。一人問。有人一生精勸念佛。臨終一念退悔。遂不得生。有人一生積惡。臨終發心念佛。遂得往生。則善者何為反受虧。而惡者何為反得利也。噫。積惡而臨終正念者。千萬人中之一人耳。苟非宿世善根。臨終痛苦逼迫。昏迷瞀亂。何由而能發起正念乎。善人臨終退悔。亦千萬人中之一人耳。即有之。必其一生念佛悠悠之徒。非所謂精勤者。精則心無雜亂。勤則心無間歇。何由而生退悔乎。是則為惡者。急宜修省。毋妄想臨終有此僥倖。真心求淨土者。但益自精勤。勿憂臨終之退悔也。

又阿彌陀經疏鈔曰。臨終顛倒者。由其平日隨順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亂。如前所謂將舍暖觸。一生所作。俱時現前。心神惶怖。動止揮霍。應入地獄者。刀山劍樹。視作園林。應墮畜生者。馬腹驢胎。認為堂宇。就令作善合生人天。未免憎愛父母。乃至小聖初心。猶不能正知出入。皆所謂顛倒也。乘此顛倒。三界七趣。隨業受生。今既一心不亂。則內凝正念。外感佛迎。舍此報身。徑生彼國。如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又言一切國土。唯想所持。淨想成就。必得往生。固無疑也。又智者雲。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動念即往生淨土時。所云在定者。令心不顛倒是。所云動念者。後願生彼國是。

廣貴蓮華世界詩。聖境現前一門小序曰。諸佛如來。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如白日昇天。影現百川。然假使川中水濁。日雖在天。亦無由見。故必以觀門念佛。方能澄清濁水。心眼開發。廣見依報無常。經有云。人將命終。身心痛苦。應令病人觀佛相好。心心相續。使發菩提之心。復為廣說三界難居。三途苦難。唯佛菩提。是真歸依。嗚呼。此如來悲憫眾生。㧞濟於臨命終時之苦心也。佛言命終之心。其力甚大。故臨終之念。能消重業。然予見平生念佛人。至臨命終時。容有痛苦逼身。舌根短硬。不能念佛者有之。何況平時觀想不熟。至八苦交煎。四山相逼之時。欲其隨知識之口。念佛聲聲不絕。作觀心不散亂。此必夙世因中。善根深遠。乃能得之。豈可望於悠悠之眾生哉。必如觀經云。惟除睡時。恆憶此事。又云出定入定。恆聞妙法。方是穩著。

明袁宏道有子曰登。年十三病痞將終。語中道曰。死矣。叔父何以救我。中道曰。汝但念佛。即得往生佛國。此五濁世。不足戀也。遂合掌稱阿彌陀佛。諸眷屬同聲助之。頃之微笑雲。見一蓮華色微紅。俄而曰。花漸大。色鮮明。無與比者。俄而雲佛至。相好光明。充滿一室。頃之氣促。中道曰。汝但稱佛字可也。登稱佛數聲。合掌而逝。

淨土聖賢錄曰。明錢塘戈以安。事雲棲宏公為師。法名廣泰。事親孝。好行陰德。晚歲奉佛甚虔。與僧元素結春秋二社為念佛會。誦華嚴經。已而曰。吾大限迫矣。當為西歸計。遂閉一室習禪誦。晨夕不輟。預克歸期前二日。家人來視甚悲。以安曰。生必有滅。奚悲為。吾方凝神淨域。面覲彌陀。若等勿以情愛亂我正念。請元素至。共唱佛號。及期而化。

又曰。明海鹽朱元正日誦法華經一卷。將逝時。方雞鳴。預戒家人。臨行勿令婦女來。過二三時乃來。來亦勿哭。比天明眷屬至。皆哭。元正復張目搖頭。令婦女去。去盡乃瞑。

又曰。明聞啟初志欲出生死。往雲棲受念佛法門。俄而疾作。啟初曰。吾當直往西方耳。疾無傷也。及疾甚。神志瞀亂。不能自持。大懼。亟命家人請僧至。唱佛號。越一日。瞀亂如故。復瞿然曰。生死根株。非他人所能㧞也。立起盥沐著衣。對佛焚香。煉臂哀苦懺悔。徹夜無小倦。及還坐。神安志定。淨土現前。乃剃髮披袈裟。別眾而逝。憨山清公聞而嘆曰。勇哉聞生。其可謂烈丈夫矣。

又曰。明比邱尼廣覺姓龔。蘇州崇明人。年十二。即斷肉受持經咒。朝夕禮佛唯謹。自誓不字。年二十八剃染。至杭州依孝義庵太素師居焉。精持梵行。純一不雜。質素弱。刻身苦躬。勞不自惜。俄得疾。卻醫藥。一心待盡。氣奄奄不振。忽起正面趺坐。庵主為設彌陀尊像。覺凝目諦觀。合掌歸命。已而盥手著淨衣。持數珠。端身對佛。如入禪定。侍者慮其傾仆。以二枕掖之。揮手雲。無用此。眾環繞念佛。復揮手雲。吾自有主在。毋勞眾也。跏趺不動。凡二晝夜。微聲稱佛名。氣漸促。泊然而逝。

又曰。明盧氏名智福。徽州程季清妻也。晚遷湖州。季清奉佛甚虔。力營福業。盧氏竭資為助。長齋日課佛名二三萬。約己惠下。未嘗詈人。崇禎五年得危疾。請古德法師授五戒。諮淨土法要。遂一意西歸。季清為誦華嚴經。至入法界品五十三門。為一一講說。盧氏悉領解。季清復策之曰。百劫千生。在此一舉。努力直往。毋猶豫也。遂高聲唱佛。夜以繼晝。如是半月。其母及女來問視。悉謝遣之曰。毋亂人意。十一月八日。忽睹蓮華現前。化佛垂手。身心踴躍。急索香水沐浴。西向叉手。連稱佛名。右脅而逝。時方午。及暮捫其頂。熱可灼手。年三十九。蕅益法師為之傳。系以讚曰。哀哉三界。愛慾為根。根株不拔。奚望西生。蓮花國土。永離塵情。此緣能斷。彼質斯成。勇矣智福。女中之英。一日一夜。淨念功殷。華台接引。眼識分明。子母恩愛。枯木寒冰。吉祥善逝。常辭苦輪。我今隨喜。願共群倫。頓除愛網。證入元門。

又曰 本朝恆一法師。嘗言某庵僧落拓不持戒。一同戒友規之。不聽。已而病甚。召其友曰。不聽子言。故至此。今且奈何。友曰。西方阿彌陀佛。有本誓願。造業眾生。十念念佛。盡蒙接引。子能信否。僧曰。信。然力不支。奈何。友曰。無傷也。設像床西。偏令注目勿動。爇爐香。為唱佛名。執病者手令諦聽。如是三晝夜。病者忽起。坐謝其友曰。蒙佛接引。得中品生矣。舉手而別。

又曰 本朝張秩斯之妻楊氏。自幼即歸心大法。既適張。尋禮僧德真。受三皈五戒。斷除愛慾。年二十七。病劇。發願求生西方。室中供接引佛像。高唱佛名。五日室中聞旃檀香。至七日瞑目。頃之。見觀音大士謂曰。蓮花種子。已有半功。其半看汝手段。問從何處著力。答曰。撒手便行。即合掌唱佛。趺坐而逝。

又淨土聖賢錄凡例曰。子瞻臥病時。向徑山長老口佔偈言。灑然解脫。洵為希有。至語及西方。則曰西方不無。然個裡著力不得。夫修淨業者。必具三心。所謂深心。至誠心。迴向發願心。乃至臨終十念。未有不由著力而得者。至雲著力不得。則三心未具。離保往生。周克復淨土晨鐘曰。起信而下。淨土資糧具矣。循是而往。順水颺帆。樂邦如在目前。何疑於終。而更煩飭。不知欲辦大事。吃緊尤在臨時一著。從前悠忽。到此延捱不得。從前迷著。到此糊塗不得。從前浮華。到此假借不得。從前岐路。到此徘徊不得。只方寸靈明用事。醒則立現蓮台。昧則六道三塗有分。淨穢頃刻異路。危哉危哉。究竟把握。要訣不外一心正念四字。此際如挽弓到將滿時。分外難開。須加意審固。前手撇。後手絕。箭方中的。又如泛海。憑指南車。不誤方所。將帆彼岸。急宜仔細收帆把舵。霎時差失。依舊被狂颶吹去。飄蕩大洋中。何所底止。宋儒謂平日工夫正於此處用得著。即是此意。雖然。適百里者宿舂糧。千里者三月聚糧。況十萬億剎之極樂國乎。不豫辦於平生。而欲襲取於俄頃。未知倉皇呼吸間。能具諸葛觀魚。安石圍棋手段。了大敵否。語云。定計於早。恐阿彌陀經。非世人急就章也。如泥惡人十念往生之語。不放放寬眼下。恐經文理固可信。亦是如來萬不得已垂手之苦言。非便以西方作此輩護身符也。且人情莫不好勝而惡劣。獨於此事。甘以下下自許。亦殊可憫。天如或問一段。叫醒頑愚。痛快無兩。故以殿飭終之後。而預飭未終者。

助行門

既知念佛。凡居心行事。若有一毫與佛相違。漫欲往生。猶北轅而適越也。則助行可不急講哉。助行以戒殺為首。餘昔有回生錄之刻。所載戒殺放生名言實事。采輯甚詳。當即為此書之一門。可取而互證。不復另輯。今惟補其所未備。及一切應修眾行以為助緣。皆不可缺也。輯助行門。

龍舒淨土文曰。全持齋戒。又禮佛念佛。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以此迴向。願生西方。必上品上生。所謂齋者。何哉。不食肉。不飲酒。不淫慾。不食五辛。所謂戒者。何哉。殺生。偷盜。邪婬。是為身三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是為口四業。貪慾。嗔恨。邪見。是為意三業。總為十戒。能持而不犯。是為十善。若犯而不持。是為十惡。全持十戒。乃生天上。持前四戒。加以不飲酒。是為五戒。能持此五戒。常不失人身。若修淨土者。不在此限也。若全持十戒。加以如上文所言功德。固上品上生矣。若止持五戒。而修淨土。亦不失中品上生。或上品下生也。若又不能持五戒。豈可以不戒殺生乎。殺生為五戒之首。亦為十戒之首。亦為比邱二百五十戒之首。是不殺則為大善。殺則為大惡。故曰凡欲殺生者。但將自己看。自身不可殺。物命無兩般。所以不殺得長壽報。殺則短命報。蓋謂己欲其命長。物亦欲其命長。乃殺物命而欲己之命長。烏有是理。故殺生不可不戒也。凡殺生以資口腹。則口腹之慾何厭。放箸之後。滋味已空。而殺業俱在。若殺生以待賓客。則以平日不殺。人亦無可言者。況其罪已自當之。經云。來而獨自來。去而獨自去。輪迴獨自行。果報獨自受。觀此則豈可為人而殺生也。若殺生以祭先祖。豈無素食清差。孔子曰。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齋如也。如是何有不可哉。若然香誦經。仗佛力以為薦㧞。必遂超生。故皆不在殺生也。若止能持此不殺之一戒。以修淨土。已不在下品生矣。

又曰。齋僧。供佛。燒香。獻花。懸幡建塔。念佛禮懺。種種三寶上崇奉。以此功德。迴向願生西方亦可。或為世間種種利益方便善事。若為子而孝養父母。為兄而友愛昆弟。為弟而欽順其兄。闔門之內。無不盡善。宗族之間。無不和睦。鄉黨鄰里姻親。相接以禮。相與以恩。以至事君。則赤心為國。為官則仁慈利民。為長則善以安眾。為下則勤以事上。或教導愚迷。或扶助孤弱。或濟急難。或惠貧窮。或修橋砌井。或施藥散食。或減己奉養。以利他人。或臨財饒人。以自省約。或教人為善。或讚善止惡。隨力所作。世間一切善事。以此迴向願生西方亦可。或為世間一切利益。不拘大小。不拘多少。若止以一錢與人。或以一杯水與人。下至如毫芒之善。亦必起念雲。以此善緣迴向。願生西方。常使一念不斷。念念在彼。必上品生。

又曰。佛言欲生淨土。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歸。謂歸依佛法僧也。

又淨土文載葛守利人說一篇 大觀間。一官員買靴於京師市中。見一靴甚大。乃其父送葬者。問其所得之由。答雲。一官員攜來修整。問何時來取。遂往候之。果見其父下馬留錢取靴。其子拜不顧。復乘馬去。其子追隨二三里許。將不及。乃呼曰。我與父生為父子。何無一言以教我。其父曰。學葛繁。問葛何人。曰。世間人。遂訪問所在。其時為鎮江太守。乃往見之。言其故。且問葛何以見重於幽冥如此。答雲。予始者日行一利人事。其次行二事。又其次行三事。或至十事。於今四十年。未嘗一日廢。問何以利人。葛指坐間腳踏子云。若此物置之不正。則蹙人足。予為正之。亦利人事也。又若人渴。予能飲以一杯水。亦利人事也。唯隨事而利之。上自卿相。下至乞丐。皆可以行。唯在乎久而不廢耳。其子拜而退。葛後以高壽坐化而去。觀此則利人之事。不可不勉。害人之事。豈可為哉。所謂愛人利物之謂仁者。葛得之矣。葛兼修淨業。以是迴向。後有僧神遊淨土。見葛在焉。

又淨土文載施報說一篇 儒家言施報。佛家言佈施果報。其實一也。佛言欲得谷食。當勤耕種。欲得智慧。當勤學問。欲得長壽。當勤戒殺。欲得富貴。當勤佈施。佈施有四。一曰財施。二曰法施。三曰無畏施。四曰心施。財施者。以財惠人。法施者。以善道教人。無畏施者。謂人及眾生。當恐懼時。吾安慰之。使無畏。或教以脫離恐懼。使之無畏。心施者。力雖不能濟物。常存濟物之心。佛以孝養父母。亦為佈施。是凡施於外者。皆為佈施。故為下而忠勤事上。為長而仁慈安眾。為師而謹於教導。為友而誠於琢磨。一言一話之間。必期有益。一動一止之際。必欲無傷。種種方便利物。勿使有所損害。皆佈施也。所為如此。存心又如此。後世豈得不獲富貴之報。古語云。人人知道有來年。家家盡種來年谷。人人知道有來生。何不修取來生福。是今生所受之福。乃前世所修者。猶今歲所食之谷。乃前歲所種者。人不能朝種穀而暮食。猶不能旋修福而即受。所以谷必半歲。福必隔世也。孔子謂貨惡其棄於地。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不必為己。老子謂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皆佈施之謂。曾子謂出乎爾者反乎爾。老子云。天道好還。皆果報之謂。是儒道二教。皆言施報。但不言隔世爾。所謂愛人者。人常愛之。敬人者。人常敬之。災人者。人必反災之。皆現世之施報也。知是以修淨土。滋培善根多矣。

又淨土文載食肉說一篇 佛告大慧菩薩雲。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我今為汝略說。謂一切眾生。從本已來。展轉因緣。常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不淨氣分所生長故。不應食肉。眾生聞氣悉皆恐怖故。不應食肉。令修行者慈心不殺故。不應食肉。凡愚所嗜。臭穢不淨。無善名稱故。不應食肉。令諸咒術不成就故。不應食肉。以殺生者見形起識深味著故。不應食肉。彼食肉者。諸天所棄故。不應食肉。令口氣臭故。不應食肉。多惡夢故。不應食肉。空閑林中。虎狼聞香故。不應食肉。令人飲食無節量故。不應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厭離故。不應食肉。我常說言。凡所飲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藥想。故不應食肉。聽食肉者。無有是處。大慧。凡諸殺者。為財利故。殺生屠販。彼諸愚癡食肉眾生。以錢為網。而捕諸肉。彼殺生者。若以財物。若以鉤網。取彼空行水陸眾生。種種殺害。屠販求利。大慧。亦無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魚肉。以是議故。不應食肉。佛復說偈略雲。為利殺眾生。以財網諸肉。二俱是惡業。死墮叫呼獄。若無教想求。則無三淨肉。彼非無因有。是故不應食。酒肉蔥韭蒜。悉為聖道障。食肉無慈悲。永背正解脫。及違聖表相。是故不應食。眾生肉。本非所食之物。以耳聞目見慣熟。不知其非。如能斷肉。固為上也。如不能斷。且食三淨肉。而減省食。若兼味且去其一。如兩餐皆肉。且一餐以素。人生祿料有數。若此自可延壽。如早晨食素。其利甚多。一省業緣。二可清淨。三不妨善業。四至晚食葷時。不至厭此而欲彼。如此自可延壽。若以食素為難。宜以食葷之費為素食。則易行而可持久。若縱口腹之慾。亦無了期。語曰。世上欲無刀兵劫。須是眾生不。食肉。斯言可不畏哉。不免食三淨肉者。次日可為所食之肉眾生。念西方四聖號。並真言。以資薦往生。庶幾可釋冤滅罪。據閻羅王告鄭鄰之言。則至誠念四聖號。以追薦者。必得往生。三淨肉。謂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為己殺。及自死。鳥殘。為五淨肉。

又淨土文載至人延年說一篇 予嘗聞至人云。人生衣食財祿。陰司皆有定數。若儉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譬如人有錢一千。日用一百。則可十日。日用五十。可二十日。若恣縱貪侈。立見敗亡。則若一千之數。一日用盡。可不畏哉。易稱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是天地之大。變化之妙。鬼神之奧。猶不逃於數。況於人乎。或謂人有廉儉而命促。貪侈而壽長者。何也。廉儉而命促者。當生之數少也。若更貪侈。則愈促矣。貪侈而壽長者。當生之數多也。若更廉儉。則愈長矣。且天地於人無私。何謂當生之數。有多少乎。此皆前世所為耳。故曰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唯現世多為吉善。則增福壽。故曰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現世多為罪惡。則減福壽。故曰多行不義。必自斃。且修淨土者。固不在福壽之多。然損福壽之事。則是薄德。豈可不戒哉。增福壽之事。則是厚德。豈可不勉哉。

又淨土文載貪折前程說一篇 有官員一人。求夢於京師二相廟中。以問前程。其夜一人夢見有人持簿一扇。揭開版雲。此汝同來之官人前程也。視之。乃自小官排至宰相。仍有勾之者。其官員問雲。勾之者何也。持簿者答雲。此官人愛財。世間不義取一項。此間勾一項。若急改過。尚可作監司。其人聞之。更不敢妄取財。其後果至監司。又何仙姑在世間。有一主簿家。忽有天書降。為不識字畫。乃往見仙姑。問之。仙姑設香案拜而後看。看畢微笑。主簿雲。特來拜問。何故乃笑。仙姑雲。天書言主簿受金十兩。折祿五年。以此觀之。不義之財。誠可畏也。移是心於淨土。其熟善緣多矣。

又淨土文載習慈說一篇 觀世音菩薩謂萬善皆生於慈。老子言三寶以慈為首。儒家言五常先之以仁。其意皆同。人有多瞋怒者。蓋不思此意。未言害物造業。先自損氣傷和。人若能到慈仁之境。方知瞋怒不佳。當其在瞋怒中。則不自知其苦。正如行荊棘中。趨一大廈安居之所也。方其矯宿性之瞋怒。如行荊棘中。及習成慈仁。則如入大廈安居矣。此不可以言盡。但當瞋怒時習之。久久自有可喜。釋道二教。固已戒瞋。儒家亦然。桓魋欲害孔子。孔子曷嘗瞋乎。臧倉毀鬲孟子。孟子曷嘗瞋乎。韓信不報胯下之辱。安國不怨溺灰之言。此皆可為師法。凡待貧下。御僕妾。詆忤己者。易致瞋怒。尤當戒謹。蓋彼亦人也。但以薄福而事我。豈可恣其情性。而造惡業哉。究而言之。慈和者於自己大得便宜。藏經云。今生人見歡喜者。前世見人歡喜故。此慈和之所致也。修淨土者。烏可不以是為心哉。如一切眾生。為大罪惡。亦勿生瞋。以污我清冷之心。念彼以愚癡故爾。使有智慧。必不為此。當生憐憫其愚癡之心。故曾子曰。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如是以修淨土。圓熟善根甚矣。

又淨土文載小因果說一篇 有修橋人。有毀橋人。此天堂地獄之小因也。有坐轎人。有荷轎人。此天堂地獄之小果也。觸類長之。皆可見矣。常如是存心。以修淨土。上品往生。復何疑哉。

孤山法師彌陀西資鈔曰。觀世人為善心輕。為噁心重。何以得生淨土。請以現事驗之。對有像。則不如接大賓之恭謹。學經法。則不如求財利之勤劬。毀他。則氣粗言滑。讚彼。則氣緩語澀。或以我惡之。則覆善揚惡。我好之。則掩短美長。或為積惡。而怒他私說。或作微善。而恨人不知。於惡事則陰費千金。亦能鈐口。施善人則方營一食。便自矜功。凡此用心。方沉惡趣。欲以小善而求生淨土者。難乎哉。

彭尺木淨土聖賢錄曰。宋馮楫。字濟川。蜀遂寧人也。紹興中出帥瀘南。率道俗作繫念會。以西方為歸。時經建炎兵亂後。名剎藏經多殘毀。乃捐俸錢。造大藏經四十八所。小藏四大部者亦如其數。分貯諸剎。著發願文雲。予之施經一事。而具二施。以貲造經。是謂財施。以經傳法。是謂法施。財施當得天上人間福德之報。法施當得世智辯聰蓋世之報。當知二報皆輪迴之因。苦報之本。我今發願。願回此二報。臨命終時莊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華為胎。托質其中。見佛聞法。悟無生忍。登不退階。入菩薩位。還來十方界內。五濁世中。普現其身。而作佛事。以今財法二施之因。如觀世音菩薩。具大慈悲。遊歷五道。隨類化形。說誦妙法。開發未悟。永離苦道。令得智慧。普與眾生。悉得成佛。乃予施經之願也。

又曰。明袁宏道。字中郎。湖北公安人。萬曆中為稽勳司郎中。謝病歸。卒於僧寺。兄宏道。弟中道。皆好禪宗。中道一夕課畢入定。有二童子導之西行。見宏道曰。已居淨土矣。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次戒急生最穩。若有乘無戒。多為業力所牽。流入八部鬼神眾去。予所親見者多矣。弟般若氣分頗深。戒定力甚少。夫悟理不能生戒定。狂慧也。歸五濁。趁強健。實悟實修。兼持淨願。勤行方便。憐憫一切。不久當相悟。一入他途。可怖可畏。如不能持戒。有龍樹六齋法現存。遵而行之。殺戒尤急。寄語同學。未有日啟鸞刀。口貪滋味。而能生此土者也。雖說法如雲如雨。何益於事。我與汝空王劫時。世為兄弟。乃至六道莫不皆然。幸我得善地。恐汝墮落。方便神力。攝汝至此。

念佛鏡。附載智朗念佛放生略說曰。夫欲全仁德。莫若放生。欲出苦輪。無如念佛。度群迷。開佛祖之宏慈。持覺號。導蓮邦之梵行。故我永明大師。古佛應現。將二法門。通身擔荷。攝授億萬人天。歸於淨土。方今佛法衰微。機宜淺薄。修餘法門。成就大事。不啻天淵。唯持佛鴻名。頓了生死。如單方治病。直捷簡要。一日之修。功超永劫。縱使作業深重。亦可帶業往生。取辦一生。橫截五道者。無如念佛三昧之為最也。餘雖不敏。聞此淨土。竭力讚揚。普願人人同登極樂。復觀世間壽夭疾患。種種不能盡其天年。皆由殺業餘報所致。經云。殺生之罪。墮於三途受苦。生人道中。得二果報。一者多病。二者短命。若人欲得四大輕安。壽齡遐永者。應當發願戒殺放生。放生之法。置一竹筍。每日事務之暇。念佛數聲。日貯一文。歲滿所積三百六十錢矣。斯亦不費多財。不妨多力。何人不可為之。惟貴久遠修持。終身不倦。誠一滴雖微。滿盈大器者也。更鬚髮大慈心。念彼異類。昔緣夙業障重。稟性愚癡。身投羅網。命在須臾。煎熬屠割。痛楚難禁。誰能憐憫。惟仁者悲心惜之。今於一載之中。或指定某時。或不拘時月。修長壽因。行放生業。傾其水族。縱其飛走。水陸有情。悠遊物外。放畢。計其放處。及年月日某甲放生若干。專願永無疾苦厄難之災。復增鶴齡松際之算。再募信心深厚之士。持佛鴻名。列為三品。上品信力堅固。課佛萬聲。中品世務稍繁。五千為則。下品塵俗最沈。忙裡偷閑。三千無缺。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偈云。放生念佛兩重難。只貴當人心地堅。永祖傳燈輝不夜。願提正令攝人天。

No. 1185-H 淨土雜詠選錄(附)

五言古詩

唐白香山念佛偈

餘年七十一。不復事唫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五言律詩

明太常寺卿蔡承植

安養思歸客。湘江一腐儒。不愁明日事。但覓往生符。斗室隨緣住。稀羹信口糊。胸中絕憎愛。一任馬牛呼。

七言律詩

宋雪溪憶佛軒

三椽老去許安貧。佳處無如憶佛真。萬事了知猶墮甑。百年惟此可書紳。岩間靜寄蒲團夜。松下聊供茗碗春。閉戶不忘常憶佛。願常終似影隨身。

早尋史漢學為文。自許平生在博聞。棄置寸陰隨逝水。思量於我竟浮雲。閑中自識藏身穩。勝處誰知憶佛勤。沈謝曹劉今底處。草萊三尺但荒墳。

元優曇勸念佛

委骸回視積如山。別淚翻成四海瀾。世界到頭終有定。人生彈指有何歡。成男作女經千遍。帶角披毛歷萬端。不向此生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

明楚石懷淨土

忙裡偷閑亦在人。人生誰滿百年春。送迎畢竟無時了。悲喜交煎逐日新。休念功名惟念佛。但憂道業勿憂貧。忽然鐵樹開花也。妙轉如來正法輪。

大患明明為有身。須知疾病不饒人。但關妄想無非妄。縱得真仙未必真。眾熱聚來風扇火。一期拋去骨纏筋。惟餘念佛離生死。只戀閻浮化作塵。

明度門淨土詠

高才宏略氣非常。那個臨時不著忙。打雨敲風閑計較。驚天動地漫文章。愛河如未乾枯竭。淺浪還須作主張。六字彌陀無註腳。歸依即是大慈航。

國朝蓮隱懷淨土

漸看鬢髮著霜痕。自省已非自討論。一世竟成何事業。百年還有幾朝昏。便須立志求安宅。休更甘心赴死門。樂國不遙歸有路。蓮台好去覲慈尊。

王恭

無多些子沒商量。夢入蓮邦大歇場。諸上善人譚法性。各天帝釋雨華香。鳥音樹樂無停響。珠閣金台盡放光。咫尺仙源曾不隔。莫教迷路嘆漁郎。

七言絕句

周跋陀羅

不結良緣與善緣。苦貪名利日憂煎。豈知住世金銀寶。借汝閑看幾十年。

周迦哩迦

愛慾牽纏沒了期。日生煩惱鎮相隨。官中囹圄猶逢赦。家業拘牽沒赦時。

宋蘇子瞻發願偈

生死猶如臂屈伸。情鐘我輩一酸辛。樂天不是蓬萊客。憑仗西方作主人。

宋北山讚淨土

暮鼓晨雞不住催。逡巡容貌變衰頹。莫言白髮渾閑事。總是無常信息來。

宋一元西方詠

西方化主度迷情。佛力加持道易成。撒手便行無異路。最初一步要分明。

西方有路少人登。一句彌陀最上乘。把手牽他行不得。但當自肯乃相應。

西方故國早回還。人命無常呼吸間。有限光陰當愛惜。今生嗟過出頭難。

西方急急早修持。生死無常不可期。窗外日光彈指過。為人能有幾多時。

宋一元淨土詠

西方極樂眾稱尊。普勸諸人入此門。有口不須閑講論。單提佛號度朝昏。

西方宏誓廣流通。一句彌陀好用功。歷歷分明無間斷。聲聲喚醒主人翁。

元中峰淨土詠

塵沙劫又塵沙劫。數盡塵沙劫未休。當念只因情未撇。無邊生死自羈留。

身膺宰輔與朝郎。蓋世功名世莫量。自性彌陀如不念。未知何以敵無常。

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那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輪迴沒了期。

元中峰懷淨土

六時叩間黃金父。赤子飄零幾日歸。話到輪迴無盡處。相看不覺淚沾衣。

要將穢土三千界。盡種西方九品蓮。仔細思量無別術。只消一個念頭堅。

元石屋警世

茅簷雨過日頭紅。瞬息陰晴便不同。況是死生呼吸事。黃昏難保聽朝鐘。

元日觀懷安養

夢中哭向老金仙。願賜冥熏助著鞭。金沼蓮花無數有。定生一朵免垂涎。

聞道西方事宛然。此行須藉好因緣。磨教一念明如鏡。不怕彌陀不現前。

長把身心看夕陽。夕陽收處藕花香。水禽風樹知予意。惆悵人間夢未忘。

生死循環那可逃。此心未了漫徒勞。如今不做輪迴夢。只走人間這一遭。

元優曇勸念佛

人生四相難逃死。天上何曾免五衰。寧可九蓮居下品。不來浮世受胞胎。

長生不用神仙訣。救急還須海上方。靠著主人無量壽。算來都勝別思量。

一句彌陀開化門。豈拘城市與鄉村。直饒邪見人聞得。也落音聲入耳根。

元廣制念佛偈

佛在心中須著眼。莫拋腦後不相看。此時錯過真成錯。欲似今朝恐大難。

明沈朗倩

蓮花不裹六塵胎。日月籠中自剪裁。拚此一堆窮骨子。這場春夢要親推。

明專愚

南北東西求所知。怖頭認影總成迷。直饒悟得生前事。也要彌陀作導師。

十方諸佛讚西方。不是無端出廣長。只恐癡禪耽寂滅。錯將斷滅作真常。

繫心一句阿彌陀。日用閑忙任寡多。如是盡終不妙悟。也教帶業出娑婆。

明蕅益

西方即是惟心土。離土談心實倒顛。念念總皆歸佛海。何須重覓祖師禪。

西方即是惟心土。未到西方真可危。夙障已如波浪湧。那堪新孽又相隨。

西方即是惟心土。淨戒堅持莫使疏。人世總皆局蹐境。不須旅邸覓安居。

西方即是惟心土。不識西方豈識心。何事謬希圓頓解。卻將落葉作黃金。

西方即是惟心土。悲智相應始克生。莫謂大悲應愍濁。化他須是自功成。

詞曲

歸元鏡摘要

法鼓頻敲。人天百萬把靈山繞。旃檀煙裊。花散處。知多少。

極樂古今傳。十萬程途非遠。西方淨土。彌陀說法歸元。因緣非淺。果非常。六八宏深願。駕慈航。接引群蒙。脫離了苦海無邊。

無邊功德妙莊嚴。似車輪偌大金蓮。青黃赤白颺清風。微妙天然。(我)頻申悲勸。嘆無常迅速歸家便。蓮台上九品標名。證無生。永斷煩冤。

急惺惺從此識根元。願個個虔誠把佛念。一心心持名無間歇。熱丕丕猛地把冤親斷。一塵塵如許大世界。直得個鬧挨挨齊上般若船。樂陶陶西方妙境。笑呵呵向琉璃地上禮金仙。

嘆持經。果最圓。喜持名。效最先。驀忽地洗了塵心。驀忽地洗了塵心。祛了塵凡。離了塵緣。一霎時高步金階。一霎時高步金階。高標名姓。高坐金蓮。也須知。自性的彌陀須自念。

疊疊叮嚀囑勸。切切彌陀悲願。滔滔的苦海深。層層的業債牽。鬧鬧喧喧。輪迴了千遍。早早登安養歸船。時時禮古佛垂憐。逍逍遙遙。西方古路。永永住無生國裡證真詮。

衣中誰識珠無價。那堪流落天涯。經綸才思剪雲霞。百年春草露。富貴路傍花。

嘆閻浮。一戲場。笑癡人。成妄想。把蝸角蠅頭晝夜忙。日日裡。醉華堂。夜夜裡。戀紅妝。只道是百年無恙。怎曉得霎時身喪。俺呵。世事兒曉露春霞。一旦無常。呀。把一個好人身。沒在愛河波浪。

古今賢聖讚西方。妙莊嚴都在彌陀經上。阿彌陀古佛。是無量壽大醫王。接引慈航。接引慈航。度眾生齊皈安養。

嘆輪迴。苦未央。幸我佛。接慈航。把淨土莊嚴細講詳。度群迷。出火坑。五濁內。好淒惶。痛三塗。悲涼難狀。願個個都歸安養。端坐在蓮華台上。俺呵。因此上為眾悲傷。極口宣揚。呀。怎能彀。把閻浮化成華藏。

急忙忙。浮生如電。痛煞煞。輪迴千遍。浪滔滔。苦海無邊。一心心。誰肯把彌陀念。最堪憐。無端愛慾牽。無常一到。只恐風箏斷。四大分離眾業纏。冤愆。泥犁苦萬千。懸懸。極樂慈尊眼望穿。

如梭歲月拋。嘆百年。都被蠅蝸勞擾。少年豪氣。到今日兩鬢蕭蕭。功名柱自窺蟻穴。世事渾如夢鹿蕉。歌纖調。舞細腰。五陵裘馬已寥寥。無常限。人怎逃。豪華千古伴蓬蒿。

嘆名利。把人消耗。喜彼岸。今朝忽到。聽言言實義皆元妙。頓覺恍開心竅。自今醒卻黃粱覺。把聲色豪華一筆消。修須早。莫教他閻老。出帖相邀。

恩重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完就。(嗏)這是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賢孫。好向歸元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筆勾。

鳳侶鸞儔。恩愛牽纏何日休。活鬼喬相守。緣盡還分首。(嗏)為你兩綢繆。披枷帶杻。窺破冤家。各自尋門走。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

身似瘡疣。莫為兒孫作遠憂。憶昔燕山竇。今日還存否。(嗏)畢竟有時休。總歸無後。誰識當人。萬古常如舊。因此把。桂子蘭孫一筆勾。

獨佔鰲頭。謾說男兒得意秋。金印懸如斗。聲勢非常久。(嗏)多少枉馳求。童顏皓首。夢覺黃梁。一笑無何有。因此把。富貴功名一筆勾。

富比王侯。你道歡時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憂傾覆。(嗏)淡飯勝珍饈。衲衣如繡。地天吾廬。大廈何須構。因此把。家舍田園一筆勾。

學海長流。文陣光芒射鬥牛。百藝叢中走。鬥酒詩千首。(嗏)錦繡滿胸頭。何須誇口。生死跟前。半字不相救。因此把。蓋世文章一筆勾。

夏賞春遊。歌舞場中樂事稠。煙雨迷花柳。棋酒誤親友。(嗏)眼底逞風流。苦歸身後。可惜光陰懡[怡-台+羅]空迴首。因此把。風月情懷一筆勾(以上七節即蓮池大師七筆勾)。

最苦是女人。身在人中五陋形。憂疑驚恐多災病。前生罪根。今生業因。脫離陋殼須修證。念無常迅速。無常迅速。當勤精進。專心清淨莫因循。念念心無亂。蓮邦指日生。

清涼竹院。幽窗寂靜。閑把經文重訂。西皈極樂。迦文苦口叮嚀。他只為迷頭認影。背父離家。未有還鄉信。教他持名歸去也。莫因循。只在當人一念純。琉璃地。纖塵淨。感西尊。時刻勤招引。休辜負至人恩。

浮生一幻身。莫迷因。真真戲戲原無定。須皈正。順世情。隨緣應。休教誤入迷魂陣。人身一失難重訂。旅泊由來一戲場。散場歸路君須認。

斜陽逝水傾。轉憂深。歸元未可傳燈信。這是迷途鏡。闇室燈。還家近。渾如良藥消迷性。燈傳大地應無盡。惟願流通正法門。人人盡入蓮華境。

真可嘆。世間人。衣食苦。利名焦。把一個斷線枯駭戀阿嬌。怎曉得。一朝夢醒。影兒消。好苦也。黃泉路。隻影蕭蕭。舉目無聊。風流豪氣。到此際。只落得一場悲悼。痛閻浮壽少。盡奔波。名利徒自勞。嘆南柯。夢短天易曉。童顏容易老。休誇年少。莫華堂。留戀群歡笑。權傾富豪。無邊罪業般般造。怎知暗裡無常。不擇晨昏。頃刻勾符到。當知苦海茫茫。及早須修道。莫待埋荒草。

明莊嚴滿庭芳一闋

六十餘年。片時春夢。覺來剛熟黃粱。浮華幻影。有甚好風光。冷眼輕輕覷破。急翻身。蹬斷絲韁。兒孫戲從他搬演。何必看終場。青山茅一把。殘生活計。別作商量。但隨緣消遣。洗缽焚香。先送心歸極樂。恣逍遙。寶樹清涼。堪悲也。回頭望處。業海正茫茫。

國朝皇甫士坊十二時頌

平旦寅。常時佛課在凌晨。一刻工夫十聲號。能超生死出沉淪。希有法。妙難論。往生全以信為因。君能懸受無疑惑。便是多生受記人。日出卯。朝露易晞人易老。試將親友細尋思。眼前多少埋芳草。要修行。須及早。一寸光陰無價寶。閑時不肯念彌陀。直待臨終空懊惱。日高辰。人世遷居必擇鄰。莫向人天求福報。壽終難免再沉淪。生忉利。作轉輪。暫時快活未為真。勸君念佛求西去。永作逍遙自在人。禺中巳。食時處處炊煙起。自餐飽飯自充飢。自己修持了生死。子憶母母憶子。到底工夫全在己。拚舍身心見願王。十萬餘程近如咫。日南午。佛日當空目不睹。一條直路少人行。反向長途受辛苦。不談禪。不揮麈。念念彌陀常作主。雖然身未出娑婆。棲神已在蓮花土。日映未。六蛇共室真堪畏。出沒閻浮是幾遭。多生還不分涇渭。猛回頭。滌塵胃。人命無常須不諱。死字常將掛在眉。才覺西方有滋味。晡時申。嘆息人身似轉輪。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休錯過。莫因循。幾多帶角與披鱗。千佛慈悲難救度。塵沙劫數自沉淪。日落酉。返照餘光不悠久。堪笑愚人顧目前。死生大事君知否。臭錢財。閑茶酒。賺得凡夫終日走。波波不暇念彌陀。日月到來空束手。黃昏戌。一盞孤燈明夜室。上床別了襪和鞋。魂夢冥冥黑如漆。嘆人身。容易失。要出輪迴須念佛。無邊罪障一時消。佛光皎似千輪日。人定亥。富貴功名不常在。枕上黃梁夢未醒。癡情猶自憂千載。略因循。成懈怠。一息不來窮劫悔。孤負西方老願王。遙垂金臂恩如海。夜半子。淨穢相形分彼此。不是娑婆苦折磨。誰肯灰心厭生死。既厭離。要知止。黃金地上樂無比。眼前煩惱為誰來。都是西方促裝使。雞鳴丑。君欲往生誰掣肘。煩惱場中正好修。念佛須教心應口。離是非。無可否。凡事隨緣我何有。但看蓮花不陸生。結根偏在泥中藕。

自作

八一詠(嘉慶庚午五月)

參禪元妙未須論。徑路橫超只一門。愚婦愚夫愚莫及。單持六字度朝昏。

塵塵華藏數無央。皈向偏專此一方。六八誓宏親攝受。不西不往願終償。

佛緣幸遇識鴻名。火急西歸此一生。不向此生拚力去。胞胎再入墮無明。

金拋名利與悲歡。切己無如此一端。斫斷愛繩憑慧劍。雲棲七筆萬回看。

勤修白業誦真言。萬行由來是一源。隨事隨時方便法。心心迴向助歸元。

船乘大願度塵寰。自利利他念一般。先借枝棲蓮界穩。羽毛豐滿任飛還。

塵緣覷破厭離生。正念堅持定一行。勇猛直前無退轉。縱居下品亦須爭。

才提佛號眾魔侵。降伏云何到一心。口耳相聞心應手。牟尼歷歷字推尋。

臨時(癸酉二月)

執持無間矢初衷。尤在臨時一念融。堪惜坡公公據在。未能著力棄前功(蘇東坡為五祖戒禪師後身。常以阿彌陀佛像自隨。謂生西方公據。似有志於淨土者。而紀年錄所載。公至常州。疾革將屬纊聞觀先離琳。叩耳大聲雲。端明宜勿忘。公雲西方不無。但個裡著力不得。錢世雄雲。固先生平時履踐。至此更須著力。曰。著力即差。語絕而逝云云。是坡公臨終。竟未著力。不能往生。良可嘆惜)。

最怕臨時急遽行。匇匇經咒誦難成。全憑四字洪名力。一意專持響應聲。

最怕臨時神識迷。舌根艱硬氣難提。若非平日心專一。那得資糧助往西。

最怕臨時畏死心。憧憧來往萬緣侵。堅持正念常歸一。勇猛西馳用力深。

惟心自性理難明。水火鏡觀取譬精。念到一心心佛合。臨時自有佛來迎(參禪者。每謂惟心淨土。豈復更有淨土。自性阿彌。不必更見阿彌。此言似是而非。屢經古德辦示。旨甚深奧。初學凡夫。驟。難領會。惟龍舒居士。有理有跡之論。較為明顯。恭讀 先大父所錄般舟三昧經水火鏡之喻。謂以鏡具水火之性。喻眾生本具佛性之力也。須假日月之光來照者。喻彌陀慈光攝取之力也。以珠艾能引水火者。喻信心念佛之力也。云云。益知惟心自性。非托空參。果能專注淨修。念到一心不亂。則此心此性。克復其初。與佛融成一片。臨命終時。自能見佛。猶之引日月之光。非珠艾專注。逼入水火鏡內。則鏡雖具水火之性。何由自生水火哉)。

稍留一愛未全捐。便恐臨時被此牽。欲出娑婆除心盡。次公名論許重詮(宋楊次公嘗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夫極樂之生。必由念一。洵為至論。而欲出娑婆。設有一愛未除。即恐難離世網。非獨愛重者然也。當雲愛不除不出娑婆。似更精到)。

層遞逼拶詩(癸酉九月)

業多常恐失人身。縱得人身亦火坑。欲出火坑無別術。風帆順水樂邦生。

樂邦匪遠在持名。須識持名貴一心。怎得一心無間雜。繩穿溜滴用功深。

自勵(丙子正月)

堪忍不可忍。(梵文娑婆。譯言堪忍)火急願早離。極樂真可樂。火急願西馳。不參禪。不看經。單方療疾鴻名持。持名必往生。佛言豈我欺。心淨土亦淨。接引復何疑。信既深兮願亦切。萬事憧擾心紛飛。此生若不生。永劫悔難追。天乎。曷不予以靜修境。我獨塵勞無已時。轉而思之天玉女。不遭煩惱不厭離。自憂性滯難擺脫。自恨障重多沉迷。自心自喚醒。心與聲相依。聲聲咬定守勿失。字字返照誠毋欺。如貓捕鼠雞抱卵。念茲釋茲恆在茲。

楹帖

愛不除不出娑婆。忿懥好樂。恐懼憂患。不得其正。皆由愛未能忘。慧劍一揮毋滯境。

念不一不生極樂。空閑煩惱褒訕利失。咸一其心。如是念之至熟。佛珠雙照自迎機。

念佛必須止雜念。欲除雜念必念佛。此謂念以念攻。修淨必須先淨心。欲得淨心必修淨。此謂淨由淨感。常作如是信。常修如是行(行策法師語)。

自障莫若愛。自蔽莫若疑(柏庭法師語)。

徑中徑又徑卷四(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