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經(大藏經) > 佛經註音版本 > 正文
勸發菩提心文...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默;玄旨非言不傳,釋迦所以致教。是以如來出世,大教有三:約...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捨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眾五百人俱。 時,有眾多苾芻身患痔病,形體羸瘦、痛苦縈纏,於...佛說闢除諸惡陀羅尼經...佛說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楞嚴咒修持儀軌...咒三首經...(龍藏本)...佛說當來變經...佛說佛名經...佛說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五蘊皆空經...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捨衛祇樹給孤獨精舍,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法句譬喻經卷第一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無常品第一 昔者天帝釋五德離身,自知命盡當下生世間,在陶作家受驢胞胎。何...佛說十力經大唐貞元新譯十地等經記 新譯《十地經》及《迴向輪經》、《十力經等》者,即上都章敬寺沙門悟空本名法界,...放光般若經卷第一 西晉於闐國三藏無羅叉奉 詔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放光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重刊汾陽和尚語錄疏 昔風穴和尚謂首山曰。不幸臨濟之道。至吾將墜於地矣。觀此一眾。雖敏者多。見性者少。吾雖望子之...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與五百沙門俱,游於越祇,到鼓車城外樹下坐。比聚有豪賢梵志...佛說魔逆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千二百五十,摩訶菩薩不可計,及欲...(龍藏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爾時,摩耶夫人復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於此世界三十三天,有王名...修行本起經卷上 後漢西域三藏竺大力共康孟詳譯 現變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尼拘陀樹下,與大...(術語)又曰淺臘。臘數多者,曰上臘。少者雲下臘(臘當作蠟)。...(雜名)七女經曰:七女告帝釋曰:願與我輩願,帝釋許諾。一女曰:我願欲得無根無枝無葉樹。...
感應的事相、事蹟,可能我們還多多少少會感受到,叫感應之跡。一般感應之跡會談到六種形態的感應。 顯感顯應。這個顯...
經文: 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復多錢財。舉世人間,無不稱嘆。時有愚人,見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爾者,彼...
近代高僧說,身為有情眾生,每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雖然有時也會起顛倒,造了很多罪業使令自己痛苦,但是想要離苦得...有一位比丘,自出家以來,父母從未曾放棄說服他還俗,一再以親情及豐厚的財富試圖動搖他求道的信心。而他自己也一直...
現在和大家講講學習的方法,不然以後的經文,特別是《華嚴經人法界品》,你沒辦法進入。不但學得不歡喜,反而會生煩...盜戒很微細,比方生意人,同人家講好的樣本是值十塊錢,到交貨的時候,你拿七塊錢的貨品充十塊錢,這就盜了三塊錢。...
佛教講到我們生命的現象界,主要是靠因緣的力量來創造,那麼因緣當然主要分成兩塊:一個是業力,一個是我們的心力。...
對一切眾生跟我們有恩德的,哪怕是給過我們吃一頓飯的人、喝一杯茶的人,我們都要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啊!那怎麼報呢...問: 佛教說善有善報,為什麼我一生做好人,婚姻還是不幸福? 了幻法師答: 這是一個被經常問到的問題,提問者往往是...佛陀八十歲那年,抱病來到末羅國的拘尸那城。 那時,佛陀患了嚴重的腹瀉,到城中的沙羅林就無法再走了,遂選擇在林中...
佛法的精義甚深難知,不是言語可以說出來的。但他的義理雖然深妙,卻又在吾人日用尋常之中,並非離掉吾人日用尋常另...
修行不退轉有四種: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和畢竟不退。 念不退,就是念念與一切種智相應,這是八地以上菩薩的水平;...
【註音版】佛說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
唐天竺三藏法師寶思惟
上篇:【註音版】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四恩品 | 下篇:【註音版】佛說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 |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
【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佛說長阿含經
佛說療痔病經
【註音版】佛說闢除諸惡陀羅尼經
【註音版】佛說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
【註音版】楞嚴咒修持儀軌
【註音版】咒三首經
【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註音版】佛說當來變經
【註音版】佛說佛名經
【註音版】佛說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
【註音版】五蘊皆空經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法句譬喻經
佛說十力經
放光般若經
汾陽無德禪師語錄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佛說魔逆經
【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修行本起經
【佛教詞典】下臘
【佛教詞典】無根樹

佛陀的感應之道

百喻經·認人為兄喻

淨土宗與諸宗所不共的特色
戰勝自己

學習也得有個方法
妙蓮法師:盜戒微細須防犯

我們臨終的那一念,必須有三種憶念

深積善緣,普勸往生
一生做好人,為什麼婚姻還是不幸福
真正的供養如來

佛法義理雖深妙,卻又在我們日用尋常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