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決定往生的依據

念佛之人,若是一心念佛,不念世間家業兒女,決定可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無論修持久近,乃至臨終始得善友開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聲即命終,亦得往生。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雲,若有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一《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證據》

如果念佛行人能夠一心念佛,在臨命終時不念世間的家業兒女一一這對於居士很重要,在臨命終時,提前都要把世間的事情交代清楚,自已的家產怎麼分,以及銀行的存摺都處理完了,所有世間的債務關係也弄完了,人情世故也沒有了,兒女的問題都安置好了。這時候,到了關鍵時刻一概不問了,就是一心念佛,這樣就決定可以蒙阿彌陀佛的慈悲力量,接引往生西方。

無論你修行功夫(深淺)、時間的久近,這個法門不是說修行時間越長越短決定住生的,它有特別之處。就是一個人一輩子沒有聞到佛法,他到了臨命終時才得到蓮友的開示,就在這個時候一心念佛,他只念上十聲,乃至一聲、幾聲就命終,他也可以往生。不是說需要多少功夫才能往生,一念感通就能往生的。

這裡就談到念佛決定往生的依據,這個依據就是來自於四十八大願,尤其是十八願「若有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裡有個討論。乃至十念,有的人問,是不是一定要念夠十念?其實這個十念,曇鸞大師有一個解釋,非常有道理,十念是表達業事成辦,就是往生的淨業這個事情成功了。往生淨業成功是來自什麼呢?來自於跟阿彌陀佛感通上了。感通上了,不一定非得要念夠十聲,業事成辦,說明就是念到五聲、六聲就感應上了,所以這個十念不是具體的一個數字,乃是業事成辦的一種表達。「十」是一種圓滿,成功了,感通上了。

一般人總是要執著,到底要幾念?幾念才能往生?為什麼有的時候說十聲乃至聲?就不是具體執泥於那個數量的,而是看具足深信切願的那種以重心一以往生的殷重心,感沒有感通阿彌陀佛的那個力量。阿彌陀佛的十八願就像那口鐘,你得信願念佛撞那個鐘,撞上、撞對了,聲音發出來了;如果撞錯了方向,用勁用得很大,那個鐘還在那邊,你用的勁很大,還讓你栽個跟頭,那也不能響啊。這不是大不大的問題。所以,相應很重要。

怎麼才能相應?阿彌陀佛是怎麼發願的,按照這個作為一個重要準繩,跟阿彌陀佛的發願對得上。所以對上了,往生,十聲乃至一聲,易如反掌;對不上,就是「喊破喉嚨也枉然」,往生不了,難於上青天。這個事情就得要在「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下功夫。是至誠心,真的想去,不是口頭上說想去的。現在就有一些口頭上想去的人,也有一定的想去,但是關鍵時刻又不行了。

比方有一個老居士表達,病痛得很痛苦的時候,她很懇切地念阿彌陀佛,「我一定要去」什麼的。阿彌陀佛很慈悲現前,一現前,她開始動念頭了:阿彌陀佛,能不能告個假?等我孫子考上大學我再去吧。常常會有這個情況。或者懸切地念,阿彌陀佛現前:我還有一個感情債沒有還,等我這個債務還了,再跟你走吧一要告假。一告假,說明至誠心是有問題了。

我也常常講的兩個老居士念阿彌陀佛,天天求:「阿彌陀佛,接我走啊!」他的孫子就很討厭他兩個長輩說這個話。有一天他正在求的時候,小孫子躲在佛龕後面,他的爺爺奶奶正在求的時候,他就在那:「我來了!」他兩個人一下子呆在那地方了,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不吭聲了。那個老太太覺得阿彌陀佛來了,也不能不吭聲,那怎麼辦?就顫抖地說:「佛呀!你把我老頭子先接走吧。」你說,你至誠心到什麼地方了?經不起考驗。

所以真往生,真心往生,他是容易往生的。所以印光大師一生,他到臨往生之前給真達和尚的最後一句話還是在談一個觀點:念佛法門,別無奇特,但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很平常,但平常當中極不平常,真的能做到這樣的至心信樂嗎?能做得到「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真的是萬修萬人去的。永明延壽大師講萬修萬人去,是針對具足深信切願持名的人來說的,如果不具足這個條件,那真的是萬修一二去,甚至沒人去了,叫易往而無人。這是我們決定往生的依據,來自阿彌陀佛的十八願,要常常思惟。由於有阿彌陀佛十八願的大慈悲、大善巧的這種加被,就是平時不念佛的人、沒有接觸到淨土法門的人,臨命終時蒙往生善知識開示以及大家助念,亦可往生。

但是這個比例不是很高的。第一,能不能在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而且是遇到念佛的善知識?其他的法門的善知識這時候還解決不了問題;而且,一聽就能相信;再加上家里人都是成就你的增上緣,不是障礙往生的。

能達到這樣的要素,那真是多生多劫的佛緣善根的流露。那屬於冥感顯應,說明以前曾經修過淨業,結過佛緣,才能在關鍵時刻顯現這樣的情形一有一個念佛善知識開示,而且一聽就能相信,馬上義無反顧念佛求往生。這是比例不高。但是眾生的善根不可思議,我們要為一切眾生提供這樣好的因緣,這就是臨終助念團所要發揮的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