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辱誰能不動心

寵,是得意的總表相。辱,是失意的總代號。當一個人在成名、成功的時候,如非平素具有淡薄名利的真修養,一旦得意,便會欣喜若狂,喜極而泣,自然會有震驚心態,甚至有所謂得意忘形者。

例如,在前清的考試時代,民間相傳一則笑話,便是很好的說明。有一個老童生,每次考試不中,但年紀已步入中年了。這一次正好與兒子同科應考。到了放榜的一天,兒子看榜回來,知道已經錄取,趕快回家報喜。他的父親正好在洗澡。兒子敲門大叫:爸爸,我已考取第幾名了!老子便呵斥道:考取一個秀才,算得了什麼,這樣沉不住氣,大呼小叫!兒子便輕輕地說:爸爸,你也是第幾名考取了。老子一聽,便打開房門,一衝而出,大聲呵斥:你為什麼不先說?他忘了自己光著身子,連衣褲都沒穿呢。這便是「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的一個寫照。

「受寵若驚」,大家都有很多的經驗,只是大小事經歷太多了,好像便成為自然的現象。相反的一面,便是失意若驚。在若干年前,我住的一條街巷里,鄰家是個主管官員,逢年過節,大有門庭若市之狀。有一年秋天,聽說這家的主人因事免職了,剛好接他位子的後任就住在斜對門。到了中秋的時候,進出這條巷子送禮的人照舊很多。有一天,前任主管的最小的孩子站在門口玩耍,正好看到那些平時送禮來家的熟人手提著東西向斜對門那邊去了。孩子天真無邪的好心,大聲叫著說:我們住在這裡,你們走錯了!弄得客人好尷尬,只有沖著孩子苦笑,招招手而已。有人看了很寒心,感慨「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有關人生的得意與失意、榮寵與羞辱之間的感受,古今中外,在官場、商場、情場,都如劇場般,是看得最明顯的地方。無鹽是指齊宣王的丑妃無鹽君,歷史上都把她用做丑陋婦女的代名詞。其實,無鹽也好,西施也罷,不經絢爛,哪知平淡的可貴。不經過榮耀,又哪知平凡的可愛。人生的實際經驗來講,誰又肯「知足長樂」而甘於淡泊呢?除非生而知之的聖哲如老子等輩。其次,在人際關係上,不因榮辱而保持道義的,曾有這樣一則名言,可為人們學習修養的最好座右銘,如云:「勢利之交,難以經遠。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棄,貫四時而不衰,歷坦險而益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