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十大法則

每逢節日,人們總會互祝佳節快樂;但什麼是快樂,可能每個人的定義不盡相同。被問到「你快樂嗎?」可能要遲疑片刻思索答案,但「不快樂」卻很容易看出跡象——週遭和這個社會上的人,語言和行為暴力的,極端自私的,擾攘不安的,永不饜足的,為得到某些事物不擇手段的......都是不快樂的人。「可惡之人必有其可伶之處」,為什麼可伶?因為此人必然極不快樂,才會做出可惡的事。

前些時讀到一篇報道,幾位美國「快樂心理學」學者為世界各地的人進行抽樣調查,研究金錢、心態、文化、健康、利他、生活習慣等項目與快樂的關係,得到的結論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你可以為自己快樂不快樂作主。他們總結出十項「快樂法則」,其實很像老生常談,跟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觀念和一些宗教倫理的提示說法也很相近。

第一,珍惜平常日子的平常人生,珍惜每一刻。我想這就是佛家教導的「活在當下」吧。

第二,不要跟別人比。「人比人,氣死人」,世上永遠有比不完的人,把所有人當競爭對手是跟自己過不去。專注在自己的進步就好,這正是儒家的「知足常樂」。

第三,越是把金錢的位置放得高的人越難快樂,這幾乎是古今所有文化中的定律;對個人如此;對一個社會也是如此。物質帶來的快樂的「半衰期」最短。佛家的「餓鬼道」就是個很好的象徵;已擁有穩定的收入和充足儲蓄的人,還要絞盡腦汁搜刮不義之財,就是深陷在永不饜足的餓鬼道裡的可伶靈魂。莊子《逍遙遊》說得好:「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物質慾望可以大到無限,但一個人真能享受的物質也不過一飲一啄,一枝一點。

第四,有既定人生目標的人比沒有目標的人快樂。

第五,專注在工作中的人最快樂,隨之而來的成就感也能帶來快樂。這點是藝術創作者最能深刻體會的。

第六,人際關係-----與家人,尤其是夫妻的感情良好,而且有親密的朋友。孔子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快樂。

第七,保持樂觀,即使不想笑也試著微笑,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笑」果。面前的半杯水,你說它是半空還是半滿?就看你怎麼看待。樂觀的人總是看見事情好的那一面。

第八,常說「謝謝」而且要由衷的地說。常懷感恩之心,幾乎是一切宗教的教導。調查發現常寫感謝信的人餃不易陷入抑鬱。

第九,多多運動。運動會讓人體分泌令人愉快的內啡肽(endorphins),跟用藥物治療抑鬱症一樣有效,而且不會產生副作用。

第十,「舍」----要能舍、願舍,喜舍。「為善最樂」、「施比受有福」這些「老生常談」都是最寶貴人生經驗的總結。生活中的「舍」不僅只是分享、傾聽、幫助,還包括原諒、寬恕、放下。心中如果還有尚未和解的恨意之結,怎麼快樂得起來呢?

對「成功」和「快樂」有個簡短的定義我很讚同:擁有了你所想要的,是成功;滿足於你所擁有的,是快樂。有了還會想再有,沒有就不快樂;可是珍惜喜歡自己所擁有的,即使很少、很短暫,在別人眼中無足輕重,但只要是自己覺得「這正是我要的」,這就是快樂了。

重要的不是有沒有,是要不要。「有沒有」往往很難能夠掌控,但是「要不要」就可以憑自己的意願了。

美國《時代》雜誌選出的2010年度風雲人物是年僅27歲的」臉書」創辦人紮克博格,當今世上最年輕的億萬富豪。在一般人的眼中他是個成功典範,可是年紀輕輕就要承擔一個巨大無比的事業和責任的挑戰,他是不是快樂呢?只有他自己能回答,也可能連他自己都無法回答。不過去年年底他已與其他十六名美國富豪宣佈,響應巴菲特的善款捐助行動,承諾將捐出至少一半的財產用於慈善事業。這樣做,至少他離快樂又靠近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