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食色相比,人對金錢的慾望,肯定不能算是與生俱來的天性。3歲的小孩,在過年的時候會伸出手說「恭喜發財、紅包拿來」,紅包到手之後,就會把錢扔掉,只留下紅包來玩。對他來說,盡管錢也是紙,但其色澤、樣式和不能裝東西的特點,都不具有吸引力。

錢對成年人就不一樣了。即使智商低到只有50分,也知道錢可以換取幾乎一切東西。在對人進行分類的多種標準中,錢的多少,甚至比國籍、膚色、男女、美丑等更重要。比如在說到一個富人的時候,有錢這個特點,往往會使人忽略他的錢之外的一切個人的特點。

看著每天早上熙熙攘攘上班的人群,你可以相信,這些人全都是為了那個被貶稱為阿堵物的東西。對沒有上百萬的存款的人來說如此,對有一生都用不完的銀行存款的人來說也是如此。對後者來說,雖然新賺的錢不再直接跟他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有關,卻跟另外的東西有關,比如榮譽、地位或者消遣。

錢的名聲一直都不太好。這也許是最大的千古奇冤。錢只不過是人所製造的所有金屬品或紙品中間的一種而已,卻被賦予了太多的負面形象,只要是有它存在的地方,似乎都讓人聯想到貪婪、肮髒、黑暗甚至淫穢。很多人在摸了錢之後一定會洗手,這絕不僅僅是因為它在流通過程中沾染了太多的病原體,從潛意識角度說,更因為那些與錢有關的不乾淨的人或事。

其實,如果要為一個公正的世界選擇一個公正的標準,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錢。錢實在是天下最乾淨的東西。比如我至少在100個不同的商店買過香煙,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乾乾淨淨、清清爽爽。但是,如果我在熟人開的商店買香煙,他可能少收我5毛錢,那我下次在路上見到他的時候,想著這5毛錢的好處,即使當天情緒低到海拔負幾米,也要從面部肌肉中擠出一絲微笑來。這個例子很好地說明,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污染了錢,而不是錢污染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也許應該在心理疾病譜中增加一個診斷:無錢型人格障礙。在相對公平的社會環境中,一個人如果沒有重大的先天缺陷,就應該能夠賺到足以滿足自己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銀子。所謂「無錢型人格障礙」的人的特點,首先是沒錢,然後就是偏執、尖刻與懶惰。所謂窮酸窮酸,說的就是這類人物。跟這類人打交道,你可以直接感覺到他們人格上的巨大的變異或者空洞。

北大教授趙元任說:物質生活水平高,不一定就精神生活水平高;但是,如果物質生活水平不高,那精神生活的水平也高不到哪裡去。這把物質與精神相互依賴的關係說得淋漓盡致。

對錢的態度,是一個人對這個世界的態度的一部分。我們甚至可以說,考察一個人的能力和人格,沒有比看他如何賺錢和如何花錢更好的方式了。如何賺錢直接反映了一個人的能力、見識與氣魄;而如何花錢,甚至比如何賺錢能更精確地呈現其人格深處的「氣味」。

曾經喜歡「糞土金錢」之類的豪言壯語。現在卻覺得,一個人如果真的把金錢視為糞土,那他也會輕視其他珍貴的東西,如友誼、愛情甚至生命。金錢既然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就應該獲得相應的尊重,而不應該被無辜地貶低。

相反的情形是,一些人把錢看得高於一切,不惜一切代價地追逐它。從深層心理學上說,他們追逐的就不是錢了,而是某種精神層面的東西,比如曾經缺失的愛與關注,等等。這是一個危險的遊戲,因為替代物不過是替代物而已,如果不去尋找原物,一切努力都可能只有飲鴆止渴的後果。

極端的例子是那些被抓住的貪官。他們獲得金錢的方式本身,就可以是一種心理疾病的「症狀」。深層心理學認為,他們之所以犯法,就是為了被抓住並且得到懲罰。這是自我攻擊的一種變異形式。健康的人會自重自愛,不會「勾引」社會或者法律來懲罰自己。

友人曾有驚人之語:凡是錢能搞定的事情,都是小事情。話說得極盡瀟灑豪爽,令人敬佩。不過我還想補充一句,就是:在這個金錢的世界裡,不管對有錢人還是缺錢人,都應該學會盡量不用錢去把大大小小的事情搞定;當錢歸錢、事歸事,兩者之間有更清楚的分界線的時候,人生也會變得簡單清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