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生命的第一課」

2014年2月17日,成都各中小學正式開學。值得一提的是,開學第一課竟是「生命、生活、生存」。究其原因,是因為去年全國各地發生多起中小學生自殺案例,除了心理承受能力差外,學習成績和父母期望也是導致悲劇發生的重要因素。這些現象的發生,不禁讓人深深感嘆,對孩子們的心理引導和教育也因此顯得尤為重要。

2008年7月,文殊院方丈宗性法師在第五屆「智慧之旅」禪修營上以「生存」、「生活」、「生命」為題,為營員們解讀了三個重要問題:人生的目的和價值是什麼?人為什麼活著?人活著是為什麼?開示中,法師重點提及了如何運用佛法,來化解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和障礙。

希望以下的開示摘錄,能幫助同修、家長及孩子們對「生存」、「生活」及「生命」建立正確的認識,並且找到人生的意義。

正確解讀「時間就是生命」

上班時間,馬路上無論是騎車的,還是開車的,都跟玩兒命似的,爭先恐後往前趕。我曾經在路口問過一個人,他看起來像在外企工作。我問他:「你跑這麼快幹什麼?」他說:「時間就是生命。」

接著,我又問了他一個問題。我說:「既然時間就是生命,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珍惜時間的人,怎麼沒看到幾個長壽的?」他半天沒有回過神來。時間不就是生命嗎?你珍惜時間,生命應當更長啊!但是,我卻發現那些不珍惜時間的人生命更長。

為什麼這麼講?因為今天好多人是累死的。我記得兩年前的報紙上登了一則新聞,說上海有個老總,不到四十歲就死了。還有個知名的畫家陳逸飛,他也是比較年輕的。

很多人覺得時間就是生命,要和時間賽跑。可這哪裡是把時間當成生命,是在和時間拚命!最後你拼過了嗎?誰也沒有拼過命。實際上,「時間就是生命」是說時間不要被空過,是告訴你不要虛度每一分、每一秒,要使它真正有意義、有價值。讓每個細節都發揮作用,時間才有價值,生命才有價值。

錯誤認知產生顛倒價值觀

今天人的價值觀到底是什麼?追求的到底是什麼?說到底,我感覺今天人的價值觀是顛倒的。很多人的價值觀,是靠虛偽和虛榮支撐起來的。

我常說,學佛法就是用佛法的鏡子檢討自己。大家可以檢討一下,我們的價值觀到底是什麼。是我們有錢就有價值嗎?是我們事業有成就有價值嗎?在今天這個社會,很多人認為自己比別人擁有得多,就能體現出真正的人生價值。如果事業、工作沒有成就,就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可是我們所謂的成就,真的有價值嗎?我看不見得。在社會上,擁有財富的是多數人還是少數人?少數人。也就是說,只有少數擁有財富的人有成就、有價值。如果這種價值觀是正確的,那我們這些沒有財富的人是什麼?沒成就?沒價值?只能忽略不計?只能去跳河?說不通嘛!但是今天的人,恰恰就是用這個作為價值觀。

現在的人,數錢的時候最高興。古人常講,人在世上生活,如果僅僅為了財富和金錢,這樣的人生看似高貴,卻很低賤。今天,不少人也擁有很多的財富。關起門來,就在家裡數錢。數到最後,我只能送給他一句話:財富的奴隸。

當代人的價值觀,除了有錢有財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組成方面——身份。比如,要穿得西裝革履,覺得這樣有風度。可這哪裡是西裝革履?就是個「油光水滑」。頭上抹點油、身上噴點水,不就是「油光水滑」嗎?好像那幾個地方很亮,走出去就很有自豪感,就可以昂首挺胸一樣。

要是這樣叫做有成就、有價值,我這個光頭怎麼辦呢?我抹不了油,也穿不了西裝,只能穿僧服。難道我這樣就沒有價值,沒有成就了?

人們普遍覺得擁有的東西越多、外表越富麗堂皇,好像就越有價值;穿得好,天天手裡有錢數,好像就很驕傲、很自豪。可是,世界上有滿多有錢的人,有滿多穿得好的人,你覺得他們真正快樂嗎?真正幸福嗎?

關於生存:生存是本能和良好的願望

生存是什麼?我的理解,生存就是讓每一個個體的生命能夠活著。這是最基本的,也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當中,必須面對的問題。因此,要活著,想辦法活下去。

根據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生物學家的研究,發現地球上有許多的植物和動物都消失了,沒有存活下來。比如恐龍,已經留在歷史裡了。

因此,有人提出一個命題——「適者生存」。這個說法現在很流行。就是說,能夠適應環境的人才能生存,不適應的人就被淘汰。這個命題一直鼓勵我們,讓我們有勇氣持續地生存下去。這麼多年來,我們倡導的「與天鬥,與地斗」是在幹嘛呀?就是在適者生存的理論支持下,想辦法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

適者生存有沒有道理?我看表面上有道理,實際上卻有問題。如果我們適應環境,適應發展,自然就能夠生存。可現在的人把這個理論用歪了,把它當成一個倚強凌弱、以大欺小的靶子,使它成了正當的理由。

適者生存,是一種自然規律。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都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下來。一棵小樹在大地上為什麼能夠存活呢?第一,它有生命力,就是有生存的能力;第二,它比較適應環境,所以有很好的長勢。地球上的花草、樹木都是這樣。我覺得,這很能夠說明適者生存的道理。

我個人理解,生存是所有有情感的生物和無感情的生物的一種本能,也是一種良好的願望。你們有沒有不願意生存的?其實願意生存並不是壞事,這是人的本能。

所以,求生是人的一種本能,也是一種良好的願望。想要生存的空間大一點、生存得好一點,這些都不為過,應當受到尊重。

關於生存:保持本能

保持本能有兩個方面:保持身體的本能和保持心理的本能。

關於身體的本能。現在的人,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的人都容易疲倦。今天我們吃得好不好?好。維生素A、B、C、D、E,還要加上補鐵的、補鋅的、補銅的、補鈣的,一大堆。可補了那麼多東西進去,效果究竟怎麼樣呢?看看那些在鄉下勞動的人,什麼營養品和保健品都沒吃,卻比我們健康得多。

今天人吃得營養,注重保健,但很多人卻處於亞健康狀態。長得胖的,胖得浮腫;長得瘦的,瘦得像根筷子。這些都不正常。一旦運動起來,剛跑三步路,就呼吸系統告急了。扛東西,扛不起十斤重。稍微重了點就叫喚:「哎呦,好重哦!」 補充的營養到哪兒去了?缺乏體能鍛煉。

最近流行幾句話,我還比較推崇:「吃飯要吃素,穿衣要穿布。出門要走路,當官要當副。」前面三句我都讚同,後面一句不贊同。

前三句,就是剛才講的「尊重自然、保持本能」。 為什麼「吃飯要吃素」呢?吃素,綠色食品多一點。吃蔬菜的危險性,要比吃肉的危險性小得多。為什麼「穿衣要穿布」呢?化纖、尼龍裡面添加的東西太多了,不自然。「出門要走路」,就是現在講的「保持體能」。我很主張每年給自己規定些時間去爬山、走路和勞動。

還有,要保持心理的本能。我們心理的本能是什麼?送你一句話:離妄想的狀態。這就是心理的本能,也就是禪宗講的「本地風光」。

為什麼現代人容易疲憊?容易心力憔悴?就是因為妄想太多,消耗了心能。人的心理能量原本是很大的,但是你給心理世界帶來許多負擔,壓得它喘不過氣來。

你們有沒有覺得,人想得太多容易衰老?有一天,我在路上遇見一個朋友。他本來是黃種人,但當時怎麼看都像非洲人。臉上黑黑的,眼睛凹進去,腦袋也耷拉著,身體狀態非常差。他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精神狀態不好。我們看到這種精神狀態後,往往第一反應是什麼?會問:「最近你在想什麼呢?精神狀態怎麼不好?」對方一般會回答:「最近事情太多了,搞得我焦頭爛額的!」

所以,想得太多、妄想太多,就會讓你的生理機能透支。因此,妄想多的人、思考多的人頭髮容易白,眼睛容易花,臉上容易長皺紋,會面目憔悴。但是,你是用心在想,又沒有用體力想,為什麼會這麼憔悴呢?原因在哪兒?體有體能,心有心力。就是說,你無謂地耗費了你的心理能量。

保持心理的本能,就是要拋棄角度,拋棄套路,回歸到內心的真實狀態。我今天倡導一個觀念:保護你內心的心理能源。只有這樣,你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夠生存得更有意義。

關於生活:如何提高生活質量

第一個方法:以慈悲心來開啟快樂的源泉。

很多時候,我們的不快樂都是自找的。常有人跑來抱怨,說:「師父,我氣啊!」我說:「幹嘛呀?」他說:「氣死我了!」我說:「你是誰呀?」我希望將來你們生氣的時候,也這樣問一問。你一邊說:「氣死我了!」下一句就接著問:「我是誰呀?」想三秒鐘後,管他的,懶得氣了!

「我」是誰呀?誰在氣「我」啊?就是因為有「我」,才有氣!要是沒有「我」了,氣從哪兒來啊?所以,生氣、不快樂的根源就在有「我」。生活想要有質量,就需要用慈悲來忘掉自我。如果多想別人、慈悲待物、慈悲待人,哪兒還會有那麼多的不開心呀!

平時,我們一起床,一睜眼,就對著家人喊:「飯做好了沒?」嘴裡一邊吃著現成飯,一邊還抱怨:「怎麼這麼難吃呢!」走在大街上也抱怨:「你怎麼走那麼快?怎麼不走我後面!」別人的車開得比你快,你就受不了:「怎麼比我還開得快,我要超過他!」走進單位裡面,看見同事了:「他怎麼來得比我還早!」在任何時候,你都用對立面來看人,怎麼會有快樂呢?

佛法講,每天都用慈悲的心腸對待任何人,你就能天天快樂,每天的生活都有質量。早晨起來,看到家人的第一個反應就要想:她今天早上這麼辛苦,給我做了那麼多好吃的,真是好幸福!這就是菩薩的精神——想別人。

如果你能夠把大家在一起的時光,想像成一次快樂的聚會,那麼你的生活一定會是愉快的,你的工作一定會是輕鬆的,你的心情也一定會是舒展的!

第二個方法:用智慧創造灑脫人生。

什麼是智慧?學會吃虧就是最大的智慧。過去人常講「吃虧是福」,但我今天告訴大家,吃虧不僅是福,吃虧更是智慧。

有智慧的人,才會灑脫起來,才不會斤斤計較。就像剛才故事裡的人,他就是有吃虧的大智慧,才不會和另外一個人斤斤計較。什麼我多五塊錢,他少五塊錢;我的好了,他的不好……有了這些想法,心裡就會有所罣礙,到最後佔便宜的反倒吃虧,吃虧的反倒佔了便宜。

就像《插秧歌》裡唱的:「手持青秧插滿天,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我為什麼要提到這首歌?因為剛才講了「吃虧是智慧」,不要吃不得虧;還有「無言之教」,不要擅自好爭,不要老是事事衝前。所以,「退步原來是向前」,退後一步,自然寬。大家一定要懂得這個人生的大智慧。

第三個方法:在追求中實現超越。

很多人對我講:「佛教是消極的,佛教是講空的,什麼東西都不要。」這是佛教嗎?不是。佛教真正的精神是什麼?是追求與超越。就是在有與沒有之間、要與不要之間,善巧地把握。佛教主張,在追求的當中、在擁有的當下,能夠從中超越出來,而不被它束縛。

為什麼那麼多人追求生活品味,追求生活質量,但還是不快樂呢?因為他們被品位束縛了,被藝術束縛了,只有追求,而沒有超越。

你們不是常常唱「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嗎?其實就是講的這個道理。前面「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就是追求,就是要有;但是後面的「若無閑事掛心頭」,就是超越。

因此,要想生活有質量、生活快樂,在追求的同時,一定要有超越的心態。所以,「有」好不好?也好也不好,看你怎麼擁有,有沒有超越的心態。「沒有」好不好?同樣的道理。「有」與「沒有」都要超越。

關於生命:生命的真相

佛法講,人的生命真相就是「人從人來」。怎麼來呢?有兩個決定因素:第一個,阿賴耶識;第二個,業力。

阿賴耶識是個什麼玩意兒?給你們一個新的概念——「信息綜合體」。大家都用手機、電腦吧?手機上存的信息多不多?電腦上存的信息多不多?都很多。我們人,也有一台電腦和一部手機,這就是「阿賴耶識」。

電腦和手機可以儲存能量,人同樣可以!你們從小學到大,學了那麼多東西,都藏在哪兒的?都藏在這個「信息綜合體」裡面的。

我們需要肯定,所有學過的東西存儲了沒有?存儲了。要是沒有,你今天就是白癡一個,什麼也不會。第二,存在哪兒的?存在「信息綜合體」裡面。第三,以什麼形式存在?以信息和能量的形式存在。

所有的能量、信息全都存在你的「信息綜合體」裡面了。而眼睛,就是一個攝像頭。你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攝在你的「信息綜合體」裡。在你空閑時,端上一杯茶,閉上眼睛體會一下,這時候,你的腦子裡就會開始閃現:黃山的松、長江的水……像放電影一樣。這些東西是什麼?就是信息和能量在「信息綜合體」裡面的再現。

往腦子裡裝什麼信息和能量,就會顯現出什麼樣的環境,這就是第二個命題——業力。

什麼叫業力?就是你輸送進去的信息和能量的性質,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由於有這些能量地不斷補充,所以生命就可以不停地延續。

佛教講,人的生命取決於哪個地方?取決於自身給它輸送的能量和信息。你輸送進去以後,以「貪愛」作為推動力,來推動生命的延續。就像「水」。它裡面一定有信息和能量,那就是氫原子和氧原子。它在固態的環境就成冰,在液態的環境就成水,在氣態的環境就成氣。

我們人也是一樣。今天你是人,是因為「信息綜合體」裡面存的是人的信息和能量。這就是佛法的生命觀。

既然人的生命,取決於輸送進去的信息和能量,那麼好的信息和能量,就造成好的生活;不好的信息和能量,就造成不好的生活。佛法講的修行是幹什麼?就是淨化這些不好的能量和信息。

因此,我們的生命是可以淨化和超越的。那麼由誰來掌控淨化和超越呢?人既不是猿猴進化的,也不是上帝創造的,由誰主宰?自己的命運,自己主宰。淨化的主動權在自己手中,就看我們輸入什麼樣的信息和能量。

佛法對生命的看法是很獨到的,並且只有佛法告訴你,生命不是別人說了算,是自己可以掌握的。這就是佛法對生命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