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堂用齋怎樣用心

出家人在寺廟裡面用餐,名為過堂;我們用餐的地方叫做齋堂,也叫做五觀堂。為什麼叫做齋堂、五觀堂、過堂呢?齋,清淨的意思,我們斷煩惱,才能清淨。五觀堂,食存五觀。我們剛才念了:「佛制比丘,食存五觀。」那麼過堂呢?就是在齋堂裡面用齋,早晨、中午,我們稱過堂。那堂怎樣「過」呢?怎樣用心呢?

吃飯對一個人來講,是很重要的事情,對我們修道的人來講,更是重要。現在社會上面,尤其城市上班的人,大部分人不吃早餐。廟裡邊這種問題也是很大,很多寺裡的出家人早晨不起來上殿,不起來吃早餐。居士也有這種情況,到廟裡面來不吃早餐。我們常常看到,吃午餐的人很多,吃早餐的人就比較少,寺廟裡面很多這種狀態。社會上的人,中午都在單位裡(吃),吃飯也都很簡單,隨便吃一點。晚上回到家,看電視、應酬,等等,所以也就很難好好地吃飯。

過去我們廟裡事比較多,大家要去工作,也常常誤了吃飯的時間。現在我們開始要把這作為一個寺院管理、出家人修行用功的基礎來抓了,來建設。

食存五觀裡面,有一觀「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就是說我們對好吃的食品容易起貪著,對不可口的、自己不習慣吃的、不喜歡吃的,容易發嗔恨心,對既不是很好吃,也不是很難吃的,是一種無明狀態。就是貪瞋癡。

所以我們對這些齋菜,對這些飲食,也就是我們所要面對的境界。飲食、食品,人要吃到肚子裡去,對我們生命的關係十分重大。我們怎樣把吃飯和修行結合在一起?在齋堂,就是最好的結合在一起,從這個食品,就能看出人怎麼用心。

那麼「過」,就是說都不要執著,不執著於貪心、不執著於嗔心、也不執著於癡心,這樣就叫做「過堂」。只要有執著,就不叫「過」,就像我們走路一樣,路過、走過、通過。好多人(認為):「吃飯怎麼叫過堂?」好像很難聽,實際上有它的意義在。

在齋堂,我們先要供養佛、菩薩、鬼神,等等。同時,出家人大家聚在一起用齋,這是一個造共業的機會,體現和合,和合的共業。你不來參加的話,就不是造共業,這種功德就得不到了。所以常常說「佛法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這樣,很簡單。佛法跟我們吃飯最接近,吃飯、過堂都能夠在在處處實踐佛法。

同時也可以觀察、思考、思惟這些食物來之不易,有多少人為我們付出,我們就要心存感恩,心心念念眾生對我們生命的意義。如果沒有他們的付出,我們就很難吃到可口的飯菜,我們就活不下去。看到這些菜餚,能夠想起依報環境對我們的重要性,有些菜是有機的,說明自然環境好;有些菜可能裡面化肥農藥含量比較大,就說明整個環境在變化,環境受破壞。這些方面我們都是能夠用心的。

我們大寮的同學,做菜的過程當中都非常認真負責,做得很好。我們自己也種了很多蔬菜,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業果,吃飯也是因果,吃飯也是業果。同時我們在這裡,先要供養佛菩薩,修了供養的法;念誦,(修了)念誦的法。所以,過堂本身就是修行,本身就是修法,不是說我可以不吃,隨便可以不吃。

隨眾,就是從過堂開始,從上殿開始。我們先要學會隨眾,以後才能夠領眾,才能夠統理大眾。隨眾,用社會的話講就是參與,參與進去。沒有隨眾,就是沒有參與;經常不隨眾,就說明人參與的意識很弱;參與意識弱,就說明集體觀念差;集體觀念差,你以後怎麼能夠去負責,怎麼能去擔當重任呢?不可能的。經常遲到、早退、經常不來,說明時間觀念差,時間觀念差也不行。集體觀念差、時間觀念差,以後我們怎麼成大事呢?

所以,過堂能夠培養一個人很好的習慣,很好的等流,從這一點上就能扭轉我們很多很不好的習氣。看起來這是很簡單的事情,只要你天天去堅持,年年去堅持,那就有一種很不簡單的內在的力量,內在的動力你就培養起來了,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所以我們大家在過堂的境界上面要善用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