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一講)

好,各位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同修們,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請大家放掌。我們各位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學子們,大家晚上吉祥。今天呢,是我們這個久違啊,在因緣中隔了一段時間,沒有跟大家在群裡面同學同修。那麼相信,雖然我們沒有在群裡面講法,大家在線下也在各自的因緣中用功。今天因為佛學院也開學了,一些法務周轉以後也回到了北京,那因緣成熟,我們再從頭開始,在正法學堂來宣講新的學習內容。

可能大家還記得我們在上一學期的時候,已經給大家預告過了,就是在這學期新學期開始的時候,我們準備跟大家一起來學習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雖然我們正法學堂開講也算時間有一些了,但是,一直沒有涉及到「般若」、「空性」類的經典。特別是像《金剛經》,可以說跟《法華》、《楞嚴》乃至《彌陀》,這都是一定要有一個分別心來看的話,都是一線的經典。而且《金剛經》對於三藏教典的內容中太重要了,千百年來的大眾與這部經典的因緣,然後歷來的大祖師、大德,因這部經典而得度,在教內這麼多傳承中居然有上八千多家的對於這部經典的著述。

所以從種種的側面來講,你看黃梅五祖是依著《金剛經》來印心的,在禪宗下面是依這部寶典來作為印心的根本經典。當時六祖慧能大師悟道,也是全憑《金剛經》的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我們平常這些佛弟子們都可以說,感應啊,受用呀,皆是不可思議,確實是讀誦無邊讚歎無數的一部寶典。那麼不僅僅是在教內,就是說這部經典輔佐佛教佛法,對於世間的人文呀歷史依附在上面來弘揚,也是做的非常到位的。歷代文人呀這些大家們來抄寫《金剛經》的,那就太多太多了,像柳公權翁方綱呀都有這樣的代表作,到現在還是作為根本的帖子在用。泰山上也有北齊的時候所刻的摩崖石刻,那個時候刻《金剛經》可以說是大字的鼻祖了。所以我們一開始給大家說這麼多,就是為了提醒我們說,這部經典方方面面這種因緣中就可以體現出來,他跟東土的眾生有多麼深厚的緣分。

那麼就我自己來講吧,其實跟《金剛經》的因緣也是非常深厚的。我記得那會兒去到普陀山剛剛出家,招生到普陀山佛學院去考,裡邊有一道題叫做翻譯到中國的第一部經典。我那會兒啥都不知道啊,也不知道其實真正的正確的內容是《四十二章經》,我還大筆一揮就寫了個《金剛經》。在完全不了知三藏的內容呢,就把《金剛經》誤做第一部的經典,當時還鬧了笑話。當然從中可見說一個完全不了解佛教,甚至信仰還非常單薄的這樣的一個初學者,對《金剛經》已經早是大有耳聞了。這都是一個經典的緣分的體現。

那麼為什麼這些年來雖然也講了一些經典、講了一些講座,沒有講《金剛經》呢?可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有點兒左右為難,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本來我們常學習佛法嘛,法呢本來大家都知道是不二的,是平等一味的。但是他在方便上就不一樣了,有的是這樣的用、有的是那樣的修。其實要論方便,從根本上講也是不二的。有時候我們覺得說這個法門、那個學修方法好像是各有各的特色,但是大家知道所有的法門,他的內涵中,效果一樣,作用也一定是一樣的,否則就成了兩套佛法了,不是歸元無二路了。可是問題是什麼呢?就是在我們這個凡夫心中啊,有時候我們學修佛法,比如說你自己選擇用功的方法或者點,使的勁兒他不一樣。所以有時候由於根器不一樣,知見不一樣,在上面就恐怕往往會引起好多的誤會。我相信大家有時候也會遇到這樣的一種,這種反作用的因緣,以法謗法。你比如說講「空」的這一系列經典,由於他跟講「相」上的,也就是講事相上這些不能夠匯通和合。所以有時候就引發的學修者特別是剛剛開始學的人,就感到無從下手,甚至有時候會動搖他的本來就不太堅固的信心。

這是一點。再一個,就是說從本人而言,這也不是說謙虛的話,事實如此,就是德太薄了、慧太淺了。所以雖然這幾年仰仗諸佛菩薩大宗護法的加被,有一些法緣,可是講《金剛經》還真是,我們常講以前說的老和尚叫宗通說通,現在呢還尚不能說真正達到禪宗或者淨土合一的這種通透。所以說在講這部經典的時候,確實我自己也是非常的慎重和在起步的時候也會有一些猶豫。但是好在今天因緣既然到了,我想也是我們大眾的共業的福德所感,所以我們今天就做一個緣修上的這樣一個學習內容,也就是說跟這個經典所含的究竟理,做一個緣分上的銜接而已,這是我們希望開始學這部經典的一個初步的見解和期望。

因為在這部經典,其實他裡面的內容就講過了。說如果說「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持誦為人解說」。那大家想想我們現在來講的話,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四見一樣都不少。所以說,與此經是不能從真正意義上的這種無為道、無漏道上來進行承擔和受持的。但是我們為什麼又發心來講、大家一起來學呢?就是說,既然是佛親口說的,又說到可以為人解說。那麼我不曉得大家有沒有了解,就是說其實從悟性上來講,每個人都是具足的根本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佛性」。這個「性」呢,是不從外得的,人人皆如此,每個眾生皆如此,六道眾生皆如此。所以說這個根本智,有時候又叫做無師智,無師就是有無的無,師父的師。什麼意思?就是說其實我們常說的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真正的修行就是你悟到《金剛經》的第一義諦無上妙法。但是這個悟性呢,他不是說經過別人給的或者幫助你塑造起來的,是本來就具有的,也從外邊是得不到的,一定是自己從心地上悟出來的。

所以說我們今天講法,也住在一個就是提醒。這就是剛才我講到的做一個緣修的內容,從內容上外圍上做一個提醒,以輔佐我們能夠達到,或者增上我們本有這種智慧的開發和顯現。僅此而已,所以說雖然一直沒有講,其實是一直放在心地上的啊,這部金剛寶典。

那麼我還有一點希望,就是說,咱們這次跟諸位一起來學習《金剛經》,意義在於還是能夠把他引向於培植增進我們的淨土資糧。做為我們共同來修學淨土,念阿彌陀佛,更加透徹明白有堅固的這種背景動力,希望達到這樣的效果。

所以今天晚上我們開始講,首先從經題之前想先說幾點,跟諸位同修先分享一下。就如同我們常說到末法時代末法時代,其實他不是法末了才叫做末法時代,是一個道理,是人末了、根器末了。那麼《金剛經》他講的是究竟法,我們讀過的都知道,肯定大家都熟悉啊,為發心為上乘人為大乘人,不知道要有多大的善根才能夠走入到「金剛般若」的境界。所以說從不究竟的人、或者分別心的人來看的話,無漏的法一定會出現有漏的見解,有一法立他就會生百弊,百種弊病就隨之而生。 因為並不是法有毛病,而是問題出在哪裡呢,我們往往習慣用思維,去跟直覺最靠近的實相境界,去用思維、去判斷、去描繪。一旦走進這樣的誤區,就不斷的發展,就會跟真正的實修和證量拉開距離。這是一個想用功有道心、也許為生死的人最尷尬的境地。所以希望這次學修,也能從中抹去一些,有可能見解上、認知上的一些弊病吧。

帶著這個期望,我們先談幾點,一個是從聽法上有可能會滋生的弊病上而言,跟大家先做一個鋪墊,為什麼這麼講呢?首先第一點,《金剛經》講的是「空性」,裡邊的話大家都耳熟能詳,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點點滴滴、綿綿密密的一直在闡宣這個「畢竟空義」。但是往往我們一直在聞熏這個「空性」的時候,最容易首當其衝的就是會破斥「相」上的修法,或者去排斥淨土。也許我的擔心是多餘的那最好了。所以跟大家講呀,《金剛經》講的「空性」絕不能夠破斥淨土,反而如果你真的把法義聽對了,至少從理解上聽圓滿,那麼一定是增進我們對於淨土的信心,也應當生起更加清明的信願背景。

為什麼這麼講?你看經典裡邊很多時候都會說所言什麼什麼、即非什麼什麼、是名什麼什麼。他一直在講觀法,講要達到的一個目標中最必須要用的一個手法。所以說從某種意義上講,「空性」他其實是一種手法。但是淨土恰恰是跟這個手法配套,把這個「空性」圓滿了以後所顯現出來的境界,其實就是淨土境界,所謂心淨則國土淨。所以說就是只有悟到了「空性」,《金剛經》講的「空性」的人,他才能明白淨土的這種修法,他是不妨礙悟或者沒有悟,是悟前還是悟後都是一味的這樣修法的妙處。往往就會產生和滋生一種,好像對於淨土就是跟「空性」完全是勢不兩立的這樣的一種偏頗見解。

所以你看祖師們以前開示講到說,一個人有沒有開悟,說假如你悟後不修不勸人修淨土的話,說敢保你老兄沒有悟。這樣的一種金剛法語其實就跟《金剛經》的手法完全是脗合的,就是所言即非是名的根本原義。說你悟後不修淨土就敢保你沒有悟,就等於說你不了解是名是怎麼一個概念,你就不知道即非是怎樣的一種境界,他是一體的。我不曉得這樣講大家能不能夠從心性上領會。那麼還有一個就是特別特別提醒一點,因為《金剛經》裡面有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甚至有時候對於淨土頗不以為然的人,都會提出來說一說的話就是「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今天我們在講之前,特別要就這個法義要做一個匯通,因為很多時候這個被當做排斥淨土的一個根本法語。

那我們首先要知道,因為這個話肯定是對的,我們常講到說真佛無行,真法無相。但是大家知道這是從「空性」上而言的,就是從「本性」上而言的。我們不要忘記還有「空相」。所以說我們一聽到「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就把念阿彌陀佛,或者觀想西方極樂世界當作是這裡的「色」或者「聲音」等妄想。 殊不知這裡講到的「色」,是以眼根來去見色法的「色」。這裡講到的「聲」,「以聲音求我」,是耳根聞聲的之「聲」。那麼如果說從「色」的本位上或者「聲」的分別上去了知的話,那就確實誤入到「以色見以聲音求」的一種邪道中。但是大家要再往深的一層觀照這個話,實際上什麼呢,就是當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以聲音念佛,或者在觀佛的時候,哪怕說以描繪的這種佛的種種妙相莊嚴,好像是依照「色法」,可是其實他的效果上絕不會走入到求「色」、求「聲」的誤區。

為什麼這麼講呢?也就是說,比如說現在用你的心,用心去觀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或者這樣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念的時候似乎給人的感覺在「以色見以聲音求」,其實他正好是在什麼,比如說在觀想妙相的時候,他用的是「觀」的力量;比如他在持佛名號的時候,用的正是「聞」這個念佛聲的個「聞性」。不管他是觀相也罷或者攝心念佛也罷,根本上鎖定的其實就是「聞性」和「見性」本有的「不動之性」。所以恰恰這個手法完全脗合了,不能夠「以聲見以色求」的這個根本面目,但是我們淺見或者沒有用過心的人,就以為說這會引發「見色聞聲」的煩惱。這點是特別特別重要的,所以大家要知道,其實以我們淨土的修法,不但是跟見如來正道完全脗合,而且也正正好是對「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一個正確表達。

也就是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念」,念佛的念,「應無所住,而生其觀」,觀佛的觀。同步操作,正中下懷。所以這樣的話正好達到了不見色不聞聲的效果。很少有人能夠這樣去做一個領會、貫通。所以大家要知道首先我們一般都會以為說,想佛拜佛就是以「色」見,見佛的誤區,念佛持名號就是以聲音求的常態,實際上並非如此。這是我們第二個。從第一點上來講,第二個就是最擔心大家在學《金剛經》的時候,走入到這個偏見。這是第一個容易發生的弊病。

那麼我們再來看一下第二個。就是學金剛般若會容易引發的弊病什麼呢?就是聽完經以後容易廢善法。大家都常會有聽過這麼一個詞,叫做「妄談般若」。踏有談空,就是光說「空」,但是他的心性上並沒有跟「空」相應,不僅僅說去證得空性,他甚至思維都從來沒有跟空性相應的思維。這個我們是凡夫,我們修行時最容易犯的毛病,幾乎每天都在這個鬥爭中,在心地上敗下陣來。所以說,你這裡學《金剛經》學的久了,特別是講「空」講的多了,然後不斷的說:「不著相不著相。」那麼就會容易讓人生起一種什麼感覺呢?就以為誤解叫什麼都不幹,或者什麼都不在乎。大家想忘了說裡面最要緊的一句核心眼目,就是:「離一切相而修一切善」。不是什麼都不幹或者不在乎,而有可能是特別在斷惡修善上去在乎。只不過沒有把這斷惡修善的善惡法,給他過於執著或者固定的執著在一種堅固的見解中。

所以大家要好好的學了《金剛經》才能更加正確地理解和把握,什麼叫做「離一切相而修一切善」。 很多時候,就是我們聽起來這句法語就覺得特別的難以操作。覺得這離一切相,又要修一切善。明明去做事嘛,又不讓你執著;不讓你執著嘛,又得什麼都幹。好像就是幾乎沒有操作成功的可能性。其實可能我們就是對這些玄妙的法義,聽太多了以後就把手腳給捆住了。

怎麼樣理解「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我們今天跟大家舉個例子吧,在生活中這樣比較理解的好了,有助於我們去能夠常行這個法。比如說:我們一般都提倡說皈依三寶,恭敬三寶,佛法從恭敬虔誠中來。那麼我們當這個法,這樣行持的多了以後,往往生起一種定解,那就是三寶是不可褻瀆的。那確實如此。但是問題是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褻瀆?什麼才算不褻瀆呢?比如說,我們現在看到有一尊佛像,可能這個廟比較破敗,這尊佛像供在野外或者供在露天下。結果下雨的時候過來一個人,這個人呢可能他就覺得,哎呀!佛像怎麼在雨中去淋呢?他生起了一個善念的恭敬心,他覺得不可以讓這個本尊佛像在露天淋雨。所以他可能就會把自己的衣服,這樣非常誠懇恭敬地把衣服拿下來,蓋到佛像頭上給他遮風擋雨。那我們看來這就是一件很發心、很功德無量的事情,一般都會說,隨喜讚歎師兄的功德。

可是很可能再來下一個人。他會怎麼樣呢?他一看到這個佛像上面有一件人穿過的衣服,他馬上就會心生出:怎麼人穿的衣服或者人戴的帽子,怎麼可以蓋在佛頭上呢?他就覺得對佛像生起了這麼大的褻瀆不恭敬,他趕緊戰戰兢兢的把這個衣服給取下來,覺得說太罪過。那大家想想,這兩位人其實發的都是善心,修的都是善法。可是當我們一定要在這上面給他固定一個對錯的時候呢,你能說都對呢?還是都錯了?還是誰對誰錯呢?

所以大家就理解到這個地步,我們就知道說,其實生活中根本就沒有一個對錯。一切的善法全部是看你的發心、動機,而不在乎結果。就是「離一切相而修一切善」的最精準的表達。所以大家看,其實這個事情呢就是說離一切相。為什麼?只要他發心是好的,他的心是恭敬的,你管他是衣服蓋上去還是衣服拿下來。但是修一切善,他發的心就是一個恭敬心,兩個人完全不同的著眼點,但是他的效果是一樣的。所以往往我們妄談「般若」說「空性」的時候,就覺得說什麼都不執著什麼都不幹。一有人認真的做事,一有人戰戰兢兢的護法,就會說你太執著了,你那麼在乎幹嘛呢?你應該放下一切,什麼都不讓。最後弄的佛教徒都很懶,不好好過日子,不好好工作,就天天弄的所謂的看破放下,最後是口談得很遠,身心不得力。這也往往就是「妄談般若」的一個後遺症,所以大家也應該從這上面引以為戒。這是第二點。

再第三點最容易出現的一個錯誤是什麼?就是誤認自心。錯誤的認識了自己的心。比如說:有一種人,他好說什麼都不要執著,好像覺得他跟《金剛經》的法義相應了很久,相應的很深。然後這種很久很深下意識的這種自以為是,就會把他一條一條線的纏的死死的綁在那裡,禁錮在那兒,所以一直就執著這個「不執著」而放不開。他不知道這個「不執著」呢,其實是你要在認真細心中去體現,而不是逃離或者躲避。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在理論聽聞了以後,下意識就產生這種執著不執著的這種弊病。所以真的不是逃離或者躲避,他就是經歷中的一種成熟品質,才叫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有的時候空口無憑的說幾句,倒是可以不負責任,可是問題是我們的功夫、功德沒有到那裡啊!甚至有時候我們以為修行得了點什麼法喜,似乎是一種境界,乃至好的覺受,其實所有的這種,實際上都是自以為是中生起的妄想。但凡你有一點對自己的肯定或者覺受生起來的時候,那你一定是認錯了。而且會一心一意的執著在這個「不執著」上。這樣的話,就成為一種斷滅頑空的種子,這是非常可怕的。這種人如果久修以後,就是說不但他這輩子的對於「道」的體驗會越來越遠,而且他會為盡未來際的解脫菩提給自己設障,會背道而馳,很冤枉。其實有可能他對於經典的聞思或者思維,他還是很投入、很花了精力的。但是就是有時候說:「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路頭若識得,生死一起休。」可是問題是什麼呢?他就識不得路頭。這個也沒有辦法。就是包括我們現在講,其實也是一種大家往這裡緣,或者防治產生這樣一種弊病的正知見吧,希望大家能夠守得住。

當然,既然講到有弊,那麼他就一定會有利。我們再說說這次來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一定會得到更好的利益,可以把心地投向在哪裡。

第一個大利,就是可以增護淨土。就可以增上護持我們修淨土的至少往生的品位。所以這一點,其實是這次發心跟大家一起來學習《金剛經》一個最重要的初心。為什麼呢?可能大家都還記得我們在講《觀無量壽經》的時候,裡面有一條內容就是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為上品中生的這些往生者們,他的條件裡面有一個必要的條件是什麼呢?就是「於第一義,心不驚動」。那麼大家要知道所謂的第一義,就是這裡《金剛經》裡面一直在闡述的內容,就是「空性」,我們稱之為第一義諦。如果有學習的論典的話,大家可能常會聽這麼一句話,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那什麼叫二諦呢?我們常在經典裡面聽到說「諦聽諦聽」,就是讓你認真,真的意思。那麼這個二諦的諦呢,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真理。

世間的人,他認為這個世界是真實的,這個道理是存在的,所有的世間人情世故,每天都是按這個套路走的,這是真實不虛的,他就認為叫做俗諦,世間的真理。那麼在有一些出世間修行,以「道」為目標生活追求的人,他就又把出世間的這個真理認為是真理。有的認為世間是真理,有的認為出世間是真理。一個執著有、現象;一個執著空、出世間的理想。可是大家要知道,這都不屬於第一義諦。它叫做「空有兩邊」。也就是我們有時候對於現實世界的一種貪戀,這就是執著於有;或者說對於形而上學的這種思辨、概念性的這種追求沒完沒了,這可能就是執著空。但凡你看我們世間人,無非就是這兩種。要麼生活的昏昏噩噩,一天跟世間如魚得水、如膠似漆的離不開,也活不明白,這一類的就屬於陷在俗諦中。那麼還有一些呢,雖然他有追求,但是他咬著這些形而上的東西不放,或者一直認為說離開世間才能夠得到真正的道,那這樣的話其實也走偏了。

真正的第一義諦,就是講的不偏不倚的中道。中道是什麼呢?大家要知道中道,雖然這裡叫第一義諦,有時候我們說佛法的正眼。其實就是生活,你在生活中,不要起心動念,然後就這樣生活,一直生活,該怎麼樣就怎麼樣的生活。你也不要嫌好,也不要嫌壞,也不要奢望明天要怎樣,也不要追悔昨天怎麼樣。當下呢你也不要陷在其中,然後還是依著這個流淌,就這麼生活。如果慢慢這樣能夠練的久了,這些法呢,我們都能夠離開字眼上的這種玄妙,真的是非常痛快、酣暢的用在你的過日子中,這個時候就可以稱之為有「道」了。這就是「道」。

那麼為什麼講《金剛經》呢?《金剛經》裡面講到說,一切的這種煩惱呀、恐怖呀、顛倒呀,我們一直心在受驚,在不斷的搖擺,在動,害怕,搖擺。那如果你學了《金剛經》以後,把這個教法觀照在自己的心地上,那麼慢慢你安住以後,就等於說於第一義諦心不驚動。這是一個大功德。而且大家想想,其實「心不驚動」的另外一層表達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安住了。你心不驚動了,你的心既不驚又不動,那麼當體其實就是第一義諦,已經守得住了,所以就會助成我們上品中生的功德力。所以大家看,我們學習《金剛經》反而可以助成我們諸位上品中生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學好第一義諦中道的根本,這才叫佛法。

很多時候大家會有這種體悟,就是說走了很久,歪曲繞遠,甚至誤入一些邪門歪歪道的等等這一切,但是走的那麼艱辛,好不容易最後才會在道上有點感覺。所以第一個,就是助成我們的淨土品位,往生品位。

第二點呢,學習《金剛經》所要得到的利益是什麼呢?就是助成我人「入道」和「行道」。大家要知道講「空性」的境界呀,這倒是說只要你認得幾個字,讀讀經,那順口就能說。可是入這個「空」的境界呀,得有巧勁兒,就因為這個巧勁兒所以顯得非常難。那麼鑒於我們現在凡夫的根性來講,有兩種常態比較保險。怎麼樣依著這個法來入道行道呢?一個就是通過我們去比如說,念佛呀、參禪呀、拜懺呀、持咒呀等等這一切,只要你能夠劃得起來的法門都算數,通過這樣事相上的去有所造做,去修證。然後各種法門行門,就是反正是我們天天活著在一切的世間法中慢慢去打磨,打磨自己。有可能受盡了委屈,無邊的忍辱,徹底的放棄,終於最後會從「有為」而悟入到「無為」的境界中,入空性境界。這是從事上來入,其實就是我們經裡講到的修一切善法,這是一個入道的常態。

另外一個就是從理上來入。理就是理論,《金剛經》裡面的這些理上入。就是你對「理」上的理解,然後他文字表達出來的內涵、義趣。那麼你通過對文字上的修證,對理相的,比如說不斷的誦經,不斷的聞思,就是解這個義趣,那麼慢兒慢兒這個金剛法義就會在你的身心世界中,越來越把你的身心直接引向這個境界,自然而然就形成一種觀法,這就是依「義」而悟入。這是另一種常態。

那所以大家學《金剛經》也要總結一下,無非就是這兩種。這屬於什麼呢?經典裡面講到的說「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是從理相上來悟。前者是從事相上來悟,這個是從理相上來悟。不管你從事入還是從理入,這兩種方法都是金剛微妙法門。這是從我們說有助於我們行人入道和行道上而言的。學習《金剛經》我們能夠所獲的利益。這是提前給大家從弊和利,當然為什麼先說弊呢?就是防範於未然;再說利,就是引向於正道。這也算是我們給大家交代的一個修學次第吧。

下面還有一點時間,我們來學習一下,就是說首先我們善解佛意。那佛講這部經典,特別是有我們一塊兒去印度朝聖,大家還記得在祇樹給孤獨園,在祇桓精舍裡邊,《彌陀經》和《金剛經》這兩部聖典,全是在祇桓精舍裡邊講的。坐在那裡你會覺得,當時佛陀就把這樣的一種實相經典,這個《金剛經》呢是講我們心地上的實相;《彌陀經》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實相。就在這個精舍裡面娓娓道來。可以說我們現在學的真是石破天驚吧,都是究竟法,都是圓滿法。

那我們今天單從《金剛經》而言,佛為什麼要講這部《金剛經》?一定有他的用意所在,和希望眾生聽完以後所達到的效果。我們首先要知道第一點,最重要的講《金剛經》就是要讓聽聞者能夠了知,佛法最根本的一個核心理,就是「緣起性空」的道理。大家現在有時候辨別不清,說到底這個對不對?我修的對不對?我理解的有沒有錯?今天我交代給大家,怎麼判斷你有沒有錯。就要知道有一個法印。平常我們都知道像三法印裡邊,可能大家有的學過一點在聲聞乘,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小乘裡面不是有說「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這叫三法印。這是從小乘法裡邊的。那麼還有一個就是金剛經裡面講的,大乘一實相印,就是來印證你是否講的或者理解的是佛法。如果跟這個根本的道理相脗合,那就是佛法;如果跟這個根本的道理相沖,那一定就是外道法,非解脫法、非究竟法、非成佛之法。所以以後大家聽了今天這個道理,學《金剛經》,就有這把尚方寶劍。你不管什麼人說,你不管是哪個現在出書呀,媒體呀,什麼鏈接呀,多的簡直是讓你眼花繚亂,但是你一看就知道它是脗合不脗合緣起性空。緣起性空就是這裡講到的「般若」。般若,我們後面在講經題的時候,我們再給大家總括和分開的講。

現在我們了解下「般若」就是我們常講的「空性」,那麼我們《心經》裡面也講到說,三世諸佛都是以般若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大品經》裡面就講到了說,「欲得三乘,當學般若」。所有的聲聞緣覺的解脫涅槃道,都是從「般若」得的。但是大家猜想為什麼佛沒有在鹿野苑當時講這個般若經呢?在鹿野苑講的是四諦法呀,苦集滅道。為什麼?就是當時的根器,根本聽不得無所得法,這個畢竟空。後面才真正的是在祇桓精舍說「般若」的時候,是大家已經學佛學的差不多,根器都到這個點兒了,才開始用二十二年的時間,就講緣起性空的實相法。

什麼叫緣起性空呢?就是說任何一法,大家不要被這些概念迷了啊,什麼叫做法?就是一切的事物,包括你的物質性的,你的外在世界性的,你自己的身體性的,乃至你的思想性的,所有的這一切都是要因緣各種條件臨時合和組成。我們可以把他理解為就是一種臨時的組合。他只有組合但是沒有意義,只有合作性的有。一種無意義的合作,但是他一直在合作。可是一旦你對這個合作賦予他意義的時候,「相」就出現了。那麼由於你窺到他的這種臨時有而畢竟空,現在有而終歸空,你一直有這樣的觀法,那麼就等於說你從緣起法上能窺到他的性空本質。就像我們常講的我們這個色身,自以為是的「我」的精神,其實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組成。是一個緣起的假我,所以當我們在這個假我上見空性的時候,就要「照見五蘊皆空」。

大家再設想一下,包括我們今天講《金剛經》這也是因緣聚的。一起的因緣聚匯,有各種作用,然後點點滴滴地把它塞滿了,好像這個事情就一定要已經緣起發生。我今天現在拿著手機在咱們一、二、三、四群裡邊,跟大家正在說《金剛經》。可是大家想想這裡面啊,任何一法,你看《金剛經》講的就是這個。我也罷,拿的手機也罷,大家聽的文字也罷,或者你們自以為是坐在那兒覺得我在聽也罷,全部都是概念,他就是這一切的因緣相互好像就跟摩拳擦掌一樣。好像有一些熱情的效應,實際上只是一種拳呀掌呀的一種碰撞,一種結合的感覺,本質上他都是沒有意義,是空性的。

包括我們常讓大家信願行念佛。大家發現了就包括「信」也是一個緣起法,「願」也是一個緣起法,「行」還是一個緣起法。「信願行」聚在一起,也是一個緣起法,他緣在一起,慢慢就能夠緣的顯現成極樂世界,還是一個緣起法。那麼多的眾生往生到西方還是這個緣起法。這個緣起法中就沒有任何一個「相」能夠從中固定在那裡不變。所以正因為這個奇妙的緣起,所以我們多虧了他當體的性空,我們才能夠往生啊,我們才能夠借著信願行就成功的往生。所以大家要理解什麼叫做「緣起性空」,就是因為有「緣起」才能體現這個「空性」,因為有「空性」才能盡情的「緣起」。這聽起來像文字遊戲一樣,但是你的心地入進來了,就非常的妙不可言。

所以我們常說空性空性,就是空掉我們在緣起法上的一些錯知錯覺。你看偈子裡面講到說「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大家要悟這個話啊,你不要跟著念過去,大聖說空法就是佛說這個空呀,為離諸見故,就你在一切法上的概念的這種見解,形成固定的這種共許,大家都認為是這樣的。「若復執有空,諸佛所不化」,讓你為離開你現有的錯誤知覺,而不是讓你在現有的錯誤知覺總歸覺得還不夠,再加一個「空」的錯誤知覺。

所以其實你要感受緣起性空也沒那麼複雜,你就承認「緣起」,那你就好好過日子,你相信「性空」,你就當體是解脫的,就是這樣子的。當然在《金剛經》裡面的表達上就比較微妙,他說「性空」,他就是破你對「有」的執著,觀不到「緣起」。他說「緣起」就是破你對「空」的定見,最後空有不住,一切事物,一切理論,都沒有一個定性,就是所謂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大家聽《金剛經》呀,一定要把心提在這個上面,就是要明白佛法的核心就是「緣起性空」。如果跟「緣起性空」相吻的就是佛法,如果違背了緣起性空的說法,比如說覺得這個世間很好,比如說他認為人死了啥都沒有,那他一定是背道而馳的。所以大家學習《金剛經》,第一點首當其衝的要有這個正見。

好,第二點,我們看一下祖師爺那個判,為什麼學《金剛經》呢?就是為了讓我們明白,大人大法的因果。你看這部經典是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那麼他所修的法,他這個人的根器一定是大人大法。大法是什麼法呢?好像我們這一引誘大家又聽得不知道奢盼出來個什麼,就是因果法。一切法的核心,無非就是因果,總攝一切法。有時往往我們覺得因果就非常淺近,相信也相信因果,總覺得因果非常淺近,好像談空才不知道有多麼玄妙。其實大家知道,因果呀,他還是有個三六九等的。像我們通常讓大家最注重的是世間因果。我們常常注重的是世間的因果,六道輪迴範疇內的果報。比如說你造惡業的話,哎呀,你害怕下墮呀,你下墮了可怎麼得了,能再造點業的是,下輩子你成了人了,你得還呀,你得還他呀,你們倆再遇到了好像還是在人的視野,人道的這種範疇,很淺,把因果的張力拉不遠,把他的輻射度打不開,大家要知道,真正這裡的大法大人的大因果是什麼呢?就是以「般若空性」為背景相滋而發的大願和大行。

大願來講,你看經裡面講到的說「菩薩住在般若中」。那麼他的心中呢,就是欲遍度一切的眾生令入無餘涅槃而實無所度,這就是大願。什麼叫大行,就是菩薩不住於法而行佈施,不住於色聲香味觸,而行佈施等等這一切諸行,就是無所行。哇,這個法聽起來就好像說,這都是菩薩的這種他們過的日子,好像我們根本就發不起來這種。不是這樣的。大家要知道我們不管修什麼法,只要你跟般若相應,以般若的空性為因,就是不在這個上面生一個期盼的念頭,就可以了。然後你依然能夠大幅度的去幹這個善事,那麼你必然由無所得的因,就會得無所得的果。就是如來的實相法身,就修的是佛行住的是佛道。所以大家要知道,其實我們依著這個無為法的因果來修的話,那才真正得的是無為法的果,這才是見如來。為什麼?因為諸相非相。你修的因就是非相的因,那你得的果就是實相的果。

這裡面講到「不可以諸相見如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是這個因果。若見諸相非相就是因,即見如來就是果。所以你看,有大德們給我們開示說什麼呢,說著相修行不知道要百千萬億劫,無念修行,一念間,一念就頓超無量億劫。他就是這麼個因果,所以叫大人大法之因果。

那由此來講,大家要知道《金剛經》裡的這個因果背景,就沒有放在說修點兒十善,得點兒人天福報,不在這上面論了。甚至他是在什麼呢?你消除了善惡分別對待這種法中的這個「無相因」,要感這個「實相的果」。你又覺得說永遠都有一個善,都有一個惡,一直循環在這裡邊的話,那你善惡因果還是在三界的因果,不是大願大行,般若相滋出來這種大願大行因果,是小的,不是大人所修的,也不是大人所修的大法。

所以我們學《金剛經》高度要站上來,就是一定要有因地上要以無相來作為下手處,而不是以對待分別心作為下手處。所以你看給大家講啊,越講越難,理解都理解不了,你說怎麼修呢?所以這是大家也明白了為什麼一直來都在講淨土,說勸念佛好修,容易得道。

那麼第三點,講本經是為說,為告訴一切聞法者真實功德。在經裡面有內容講到什麼呢,就是說為未來和現在的一切眾生,真實分別利益功德。大家注意這八個字,真實分別利益功德。什麼叫做真實呢?就是讓聽聞者能夠完全清楚的、正確的、決定的這樣的心態,來相應這個法。就跟剛才我們講了半天,那可能我們的感覺上就聽的說,這個內容這麼多,好像自己稀裡糊塗的,有時候一走心,完全回來就不知道到哪兒了,說的都是些專業的話,用的都是些佛教的詞。為什麼?一個是你聞熏的少,另一個就是因為這裡沒有真實的相應。你不清楚不決定的心態。

所以說《金剛經》的聞熏,就是為了讓首先聽聞法知道功德上,它有一個真實的功德心態,就是正確的清楚的,說白了就是心裡有數的不會弄錯,所以不會弄錯才有正知見來分別。分別就是相應抉擇的意思,了知。了知什麼呢?利益功德。什麼利益功德呢?那我們又會覺得說這些詞都會說了,以前說哎呀師兄我們做點功德吧,你今天這個修法又能得到無邊的利益。利益也有好多種,各位同修。我們現在有時候說實話所謂的功德利益,最多最多的關注的現實的利益太多了。現在之所以結緣的佛法多,解脫的佛法太少,太難,大家都不願意去,就是因為太關注現實利益。所以有時候大德們弘法呀,也真的是太難為了。你說一味的去講宗派、講了脫,大家都覺得說根本就跟不上。日子說還過得丟幫跌底的,一天煩煩惱惱的,怎麼去專業地去修呢?那好吧,再提倡人間淨土,說人間淨土其實就是以人為本,好好的修善法,促成社會的和諧,大家都自在安康幸福,可是呢又不想走,就貪戀在這兒。

所以這個利益功德呀,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我們現在關注的,基本上都是現實利益。最多最多的關注到世間的利益,就是從前生到後一世,還有這個概念。能夠關係到出世間利益的就很少了。可是《金剛經》講的,真實分別功德利益是什麼呢?是法身慧命的利益,就是讓你直接見法性成佛。是這樣的一種發心和高度。

所以你看說此經的時候,佛就說,佛在滅度以後後五百歲時候,如果有眾生能夠在般若的空性中生起一念的淨信,生起一念的淨信什麼意思呢?就是一念,不是讓你住在裡面有多麼大的功夫,就哪怕有一念,清淨無染決定的,也就是前面講到的真實的這種信心。他會得什麼真實功德呢?外為諸佛護念內得無邊功德。

所以大家要知道《金剛經》的這個般若法呀,跟其他經典有時候講的這種方便或者說人天法,真的不在一個水平上,所以才是為大乘上乘人說嘛。他裡邊較量中講到「 勝舍大千珍寶,亦勝舍恆沙身命。」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部經典功德利益,比你去供養佈施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珍寶都多;比你去修行苦行中舍了恆沙世的身家性命的功德都大。所以大家看看你能夠舍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寶,如果沒有知見的話,就是癡福無邊。你舍恆沙多的生命來去修行,可能就是苦行無益。所以他都跟法身慧命沒有直接關係。他不是這裡講到的真實分別功德利益。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到,所謂的真利益功德就是我們說的「無為法」。

「無為法」就是什麼呢?「無為法」,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就是說在那死著不動了,實際上是什麼?就是不取不舍,任運了。真正的修法,就這麼個修法,不取不舍的修,這才叫「空性」。像祖師們也講道「饑來吃飯,困來眠」,那我們以為說那就吃喝拉撒就行了。可是我們在吃喝拉撒的時候取舍呀,吃的時候覺得這個好那個不好吃呀,喝的時候覺得這個甜那個苦呀,這個燙那個冷啊。所以我們不是在不取不舍的,真正的無為法就是任運不取舍,就這樣子。有無為法的因就得無為法的果,這是名叫做真實分別利益功德。

好,那我們今天剛好大概的內容,大家了知一下,一個就是說講《金剛經》,我們要防範的弊病和我們也要具足的利益;再一個今天的講了一點內容就是說為什麼佛要講《金剛經》,就是為大人大法明白大因果;第三點講到說為說一切真實功德。大家要有個了知。希望對於接下來的聽聞生起稀有難遇和受用。

好,下面請大家一起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