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佛遺教經》中講:「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關於安忍的力量,我上過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課是來自兩個老居士的一段小摩擦。

那是一個打板熄燈後的夜晚,寮房裡傳來Y居士的訓話聲,大意是責怪D居士在殿堂內不注重威儀。她憤憤不平地陳述著白天見到的場景,越說越氣,收不了場。D居士倒是挺有定力,蒙頭側臥,一言不發。二三十分鐘後,在另一位女居士的勸導下,Y居士才息事寧人。

第二天,我看見D居士,她一臉的笑容,沒事一樣。「您的脾氣挺好的啊!」

D居士淡然地說道,師父教過:要修「忍辱波羅蜜」。我想,兩人鬧意見了,一個人發脾氣,另外一個人如果不搭話,是吵不起來的。但是,如果昨天我也回狠話的話,以後要想和好就難了。老居士的智慧在於老實聽話。果然,她倆過了沒多久,就又開始在一起說說笑笑了。其實,若懂得從大處著眼,人就不會在小事上計較。

止語是一種境界。每每快要忍不住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想起這個小故事。

 

有一個流浪漢,走進寺廟,看到菩薩坐在蓮華台上受眾人膜拜,非常羨慕。

流浪漢:我可以和你換一下嗎?

菩薩:只要你不開口。

流浪漢坐上了蓮華台。他的眼前整天嘈雜紛亂,要求者眾多。他始終忍著沒開口。

一日,來了個富翁。

富翁:求菩薩賜給我美德。磕頭,起身,他的錢包掉在了地下。流浪漢剛想開口提醒,他想起了菩薩的話。

富翁走後,來的是個窮人。

窮人:求菩薩賜給我金錢。家里人病重,急需錢啊。磕頭,起身,他看到了一個錢包掉在了地下。

窮人:菩薩真顯靈了。他拿起錢包就走。流浪漢想開口說不是顯靈,那是人家丟的東西;可他想起了菩薩的話。

這時,進來了一個漁民。漁民:求菩薩賜我安全,出海沒有風浪。磕頭,起身,他剛要走,卻被又進來的富翁揪住。為了錢包,兩人扭打起來。富翁認定是漁民揀走了錢包,而漁民覺得受了冤枉無法容忍。

流浪漢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大喊一聲:「住手!」把一切真相告訴了他們。一場糾紛平息了。

你覺得這樣很正確嗎?

菩薩:你還是去做流浪漢吧。你開口以為自己很公道,但是,窮人因此沒有得到那筆救命錢;富人沒有修來好德行,漁夫出海趕上了風浪葬身海底。要是你不開口,窮人家的命有救了;富人損失了一點錢但幫了別人積了德;而漁夫因為糾纏無法上船,躲過了風雨,至今還活著。

 

「沉默是金」是修行人的良言警句。守住口業,切不可多語。當依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中的開示而行:「深潛不露,是名持戒。若浮於外,未久必敗。有口若啞,有耳若聾。絕群離俗,其道乃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