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各位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學子們,請大家合掌端身正念。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南無阿彌陀佛。

各位同學們,大家晚上吉祥,願大家早得自在,早得解脫。今天是我們正法學堂開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第二次學習講解。也希望在此呢,我們共同來發願,依照著對於法意的聽聞,能夠讓我們在學佛的路上,更加的心開意解,更加的精進不懈,更加的樹立起向菩提道業進一步的正知正見和覺受來。所以請大家一起也共同發起這個願力,來調動我們聞思的功德能夠倍倍的增長。

因為我們這次講的是《心經》雖然短,可他確實是佛法的核心。所以在開講之前,利用上一講的時間已經給大家做過這麼一個前期的介紹,熱一下身。今天開始,我們就正式從這部經的經文的經題開始講起。大家要曉得,雖然說這部經典是所有佛法的核心,但是這部經典的經題又是整個《心經》的核心,所以我們在理解經題的內容上,請大家一定務必要投入很大的心力,因為確實可能一代教法,從開始信受,到了解慢慢的修行,始終就圍繞這個般若波羅蜜多。

所以如果我們大家有參加過佛門的這些法事活動的話,一定會有一個印象就是說,念完《心經》以後都會唱誦「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要唱三遍,為什麼在誦完《心經》以後有這樣的唱誦呢?他是一個讚歎的意思。「摩訶」雖然在經題裡面沒有,首先我們今天開講之前,也做一個讚歎。為什麼叫「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呢?「摩訶」就是大的意思,他有大、多和殊勝三個概念。這樣的意義很多,但是總體來看,主要就集中在這三方面。

當然我們在解釋這個「大」的時候呢,並不是我們說他很高大,容量很大。這個「多」也不是說他容量很大。「殊勝」也不是說今天得勝回營了,棋高一籌,就以為說得勝,不是這個意思。這個「大」呢,我們大家也聽過《楞嚴經》也叫《大佛頂》,還有《般若經》也叫《大品般若》。我們這裡講到這個「大」呢,他是超越了大小概念的,究竟徹底的,離開我們這些俗世大小相對概念的,這樣決定的絕待性的、究竟無極性的這樣一個大。

意思就是這個法呢他是非常的無法形容的,確實隨著我們往後講解,大家就知道實在是沒法形容。那麼「多」呢,並不是說容量有多少,而是他週遍的意思,無處不在這個般若智慧,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時時刻刻都在體現,就看我們能不能夠相應,所以叫做「多」。由於具足這樣絕待的「大」,週遍的「多」,所以他是世出世間法裡最為殊勝的,最為真實的。今天我們在這裡也共同先做一個讚歎,來讚歎百千萬劫難遭遇,能得聞這個般若法門,般若智慧,佛法的核心。

當然我們從講經題的話,我們要分開幾個部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首先我們要講什麼是般若,其次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波羅蜜多,然後再要契入到佛法講的心是什麼,最後稍微再了解一下,為什麼佛說的所有的都叫經典。大概從這四個方面我們來進行講解。首先第一個首當其衝我們就講到「般若」了,大家都知道,我們在講到修行成就的人,大和尚叫得道高僧,什麼叫做「道」?就是指的他跟般若相應。

又說有的修行者一個道人禪者,他開悟了,明心見性了,悟什麼呢?有什麼好悟的呢?其實就是悟到這個「般若」了,我們也會說,有的老和尚說,這是有修有證的大德,那麼有修的大德我們見得多了,那真正出家為了生死,辦道的,都叫有修。那麼有證的,什麼叫做有修又有證呢?證什麼呢?證的這個量,所謂證量證量,證得這個量就是「般若」。

所以首先我們大家都知道,包括我們往生也是全憑這個「般若」,才能夠往生。哪怕我們生到極樂世界,乘願再來去度化眾生的時候,還是靠這個「般若」。大家要知道觀世音菩薩在極樂世界,三十二應周塵剎,他可運用的就是般若空性。所以說「般若」的這個德、這個能、這個體、這個相、這個用,他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即不可思議又稀鬆平常。這所謂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道」。

那麼我記得在講《楞嚴經》的時候,圓瑛法師說他為了講解這部經典呢,常常也要禪坐也要禪思。後來他說了一句話,有一次在禪思的時候,進入了一種定境了,然後就噴發出來前所未有的這種境界出現了,感覺到覺受上非常的自在,他說:「哎呀,看來佛門確實有奇特之事,真實不虛」。其實就是觸摸到這個般若空性了。

所以大家想想,我們在有的世界裡面,這麼現實的世界裡面,大家已經習以為常了,來講這個「般若」的空性法門,確實是難解難信的。我們常說,「有好路,空難解。」所以你看在《金剛經》裡面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大家聽到了,並不是說你就得到了或者證量了,說你對於「般若」空性的文字表達上,你能升起了首肯相應,他就說已於此「當知是人不與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他說如果當來世後五百歲,也就是咱們這個時代,如有眾生能夠聞這部經典這個般若法門,能夠信解受持者,是人為第一稀有。所以大家都知道說,為什麼佛門中有奇特之事,我們一說學習佛法就是走入空門了,修學佛法就是四大皆空了,這個空為什麼如此的誘人,這樣有魅力。就是因為一旦你嘗到這個味道,才知道他是真實不虛的,這就是般若。

那麼當然我們要全方位的來理解般若,理解上比較容易,悟解上就比較難了。因為「悟」這個東西呢,他是離言絕相的,你不能用我們的表達思維溝通感情層面,來進行給他確定或者感受,這是達不到的。因為般若他不是夢中的事,是夢外的境界。但是我們如果不這麼說,我們又沒辦法真實的觸摸悟入到這個般若境界。所以下面我們還是依著尋常的道理,先跟大家建立起來這個概念和指向。

首先我們要知道「般若」他是印度的發音,因為有的人也把他誤會的,剛剛初學佛法的人都會稱之為般若(ban ruo),其實「般若」翻譯過來也有一個名字叫做「班若」是班級的班,就是我們上班的班,有時也叫做「般羅若」,有時候也叫做「般賴若」,我們一般都是用梵語把他音譯過來叫做「般若」,這是音譯上來講的。如果從意譯上來講,他有幾種內涵,一個就是遠離的意思。所以我們大家想想,你看為什麼修出世解脫空法,第一要發出離心。「般若」其中有一個內涵就是遠離,遠離煩惱,遠離執著,遠離分別,所以第一個叫「遠離」。第二個有個內涵他叫做「明」。就是明白的明,正確的意思,日月分明嘛,就是朗朗而照,一目瞭然。

我們現在都不明白,都在暗黑之中顛倒,看不清楚宇宙萬法的真相,所以般若的第二個意思就叫做「明」。還有一個意思叫做「清淨」,這是相對我們這個世界的這種貪瞋癡,對於外界的這種雜染,這種投入,這種脫不了幹聯,放不下看不破這個常態,所以我們是紛雜的、染濁的,而「般若」是清淨的。當然最多的時候我們都把他翻譯為「智慧」,當然有時候也把他單名叫做「智」,有時候也把他單名叫做「慧」。但是用「智」來稱呼的相對比較少,用「慧」來稱的比較多,最多最多的就是把他合起來叫做「智慧」。

為什麼一般的經典裡面,還把他保留了原樣而沒有去翻譯呢?這也是有原因的,上一講的時候,給大家介紹過了玄奘法師開創了「五不翻」。在五種的情況下,這個名詞是不翻譯的。哪五種情況呢?首先就是說這個法是秘密的就不能夠翻譯。我們現在好多時候就是把咒語都公開做一個翻譯,我不曉得也有好多大德也在是這樣的講解,我不曉得這樣是否真的適合。但是依照著長久以來的佛門慣例,因為咒語他就是一種非常有感應功力的秘密的靈驗語,他重要的是讓我們來用信心去持誦,所以在秘密的情況下,玄奘法師是說不翻譯的。再一個如果咱們中國沒有這個東西,那麼就直接音譯過來,也不必翻譯了。像「優曇缽羅華」「芬陀利華」,在咱們中國沒有這種植物,他就直接這樣音譯過來就可以了。

再一個呢,如果說古人一直沒有翻譯,那麼我們在學術上,在研究上,受持上,就不要多此一舉給添亂了。你只要傚彷古人不翻譯就行了,效古不翻。再一個就是意義比較多,那麼你就不能翻了,你看剛才我們講了般若有六種意思內涵,那你翻成任何一種,都有可能在我們的理解的全面度上,把其他的五種給落掉了,所以這也就不太如法了,所以說多意義也不能翻。最重要的一個是什麼呢,就是尊重不翻,為了對法生起景仰,這種恭敬心,所以不把他翻。就比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是如此的,特別是像「般若」,這樣的一個語言他所形容的境界來講。因為上一次也不是給大家講了嗎,在流傳的過程中,真的是一波三折,甚至就是因為這個語感語境統一不了,大家都不能夠正確的領悟這個「般若」的內涵。

所以說當時祖師爺們不翻譯,他也是有多方面的考慮。你就比如說翻譯成智慧來講這是沒錯的,可是到底什麼是智慧呢?我們現在有時候在人群裡,覺得這個人很聰明,就把他當做說他太有智慧了,做什麼事都能非常的周到、全面、有心眼。可大家要知道這不叫智慧,這叫做俗智慧、小聰明。那麼我們有時候還有一些信誓旦旦的去見到這樣一個有道行的人,結果他給他來點這個外術,掐一下算一下,或者是給你設個局,弄個蠱惑人心的一些小小的妖通也罷,這種邪知邪見的怪花招出來了,這些都屬於妖言惑眾,這都屬於邪智慧,也不叫智慧。甚至包括我們連修到出了三界的羅漢這樣的聖人,他也只不過智慧在三百里,五百里還沒有到,他都叫偏空的智慧。而真正意義上「般若」所表達的智慧,我們一般叫做真智妙慧。真,就是說跟宇宙萬法的真實狀態一點都不差。

妙,就是這個東西簡直就是用剛才說的,無法語言不可思議,才叫做妙。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說為什麼不翻譯呢,就是盡量讓大家少有錯誤的誤區,少有誤解的可能性。所以就盡量原汁原味的保持他曾經的感覺。就為了這樣,你看祖師爺包括玄奘法師,立了這麼五條不翻譯。像「般若」主要屬於他意思太多,另外一個我們表示尊重,所以在這裡並沒有翻譯。

但是,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還是把他以智慧來稱謂居多。因為畢竟到了東土以後,我們對於智慧一直是形容說是一種出世最高的一種聖人境界,業已習以為常了,那麼也無妨。可是,智慧是個什麼狀態?我們每天都生活的這樣的渾渾噩噩地過。那麼,也許大家也在學佛、在修行、不斷的在做功課。但是有沒有生起曾經哪怕一念,跟這個空性、無為、自在、不執著的這個狀態,相應過一念,那都不一定的。因為確實這個境界太難了。他是太真實的難了,因為我們都是虛假的一個慣性。

所以,我們怎麼樣來得到般若,我們倒是先可以要說一下。最基本的常用方法,我們大家都修行過六度,在佛門裡面菩薩要成佛一定要修行六度法門,才能得到真正的圓滿。這種圓滿的般若才能稱之為與佛持平的般若。所以大家想,那麼我們沒有悟到這個空性,沒有達到擺脫凡夫的這個尷尬,進入到聖人的這種自在,就是因為我們身上有好多凡夫的特徵。

比如說舍不得,什麼都舍不得;比如說什麼都想亂來;比如說什麼都忍不住;比如說什麼都不想一心一意地做;還比如說什麼都難以保持得住,等等。這些特性就注定了我們不能夠生活在般若的超越中,而始終處於凡夫的煩惱狀態。所以說,我們首先就要知道這是一個概論,我們說的六度萬行,就是所有佛法的法門,緊緊的核心就是圍繞著讓我們達到般若、空性。

當然,我們在念的時候,大家都知道不就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也就是智慧嗎。可是你能夠做的時候,而且做的時候也許我們也會做一些,比如說佈施,我們常會佈施,是佛門中人都會舍,都會供養。但是你一念起的時候,有沒有跟這個空性相應呢?因為我們舍不得,所以設了一個佈施,為什麼?就讓我們舍、棄,從凡夫的舍不得,經過舍和棄,就有可能達到般若的境界。比如說持戒來講,因為我們心老向外攀緣,要造這些出格的事,那麼持戒就等於說不讓你出格就守著這個清清淨淨的當下狀態,守好,這就會趨向般若。

那為什麼說要忍辱呢,因為他下意識就是一種對抗心理。所以,他就設置的讓你忍辱,不去對抗,那就說沒有對待的分別法,這也是能夠趨向般若。那為什麼要精進呢,因為我們懈怠的時候,因為我累了,我不想,我不願,精進的話你就是管他三七二十一,我一心一意去的幹,這就是忘我,他也會趨向般若。包括去禪修、禪定,因為般若是清淨的,是明瞭的,那麼只有在禪修的境界中,我們的身心世界才容易保持這個清淨,才容易忘我,才容易不對抗,那這也有助於趨向般若。

所以所有的這些法門,都是圍繞著我們通往般若的路途。可是這個路途,你一定要伴隨著般若。你看六度的最後一個叫做般若,前五度等於是資糧。就是我們在前五個行為的過程中,去感受般若波羅蜜的空性的無為自在。所以我們通往般若的修行法門中,比如以這個六度為根本吧,咱們就能夠知道,如果說前五個常去幹,有可能才能得到第六個般若的感覺。那麼帶著這個般若的空性,而去幹前五度的這個行為,這樣就好像有眼有腿一樣才能往前走。

如果你光有眼,說般若是空的,那麼你不去在行為中把他空掉,這樣是幹不出來的,坐待日沒,不會有收穫。如果你光會走,你沒有眼,那也不行。那你修佈施的時候,你就想著說我一定要得好的果報,一定要來生怎麼怎麼樣,一定要後半輩子怎麼怎麼樣,當下給我把什麼願滿了,這所有的都在雜染法中,都在顛倒中,都沒有遠離,都是黑暗的,那也沒有般若。

所以大家看,我們通向般若的方法就是這樣的一個脈絡。想方設法的以無所得,為他的當下狀態。但是,在這個上面我們也要注意一下,因為如果你不去行前五個,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那麼(這是在經典裡面說的,不是我說的)甚至都終不能夠信受般若波羅蜜。所以為什麼在前面給大家講這個六度呢,先把他奠基在這,就是我們在往後講,比如講這些空法的時候,講無所得的時候,大家一定要記住我們還得去幹出來的,真的不是講出來的。這就叫般若波羅蜜,六波羅蜜。

那麼這是我們常規的理解和修學般若的一個層面,如果我們再往上加一層怎麼來理解呢?就是因為我們這個世界,大家都覺得是現實的。所以,我們提倡的時候,說般若就是空性的,都是無所得的。但是凡夫的理解力是這樣的,他跳不出,一聽就認為誤以為實的狀態,他超越不了。所以,你講空的時候,他又認為真的有個空。為什麼般若又叫做畢竟空,又叫無所得空呢。就是你認為有是空的,但是你認為空是有的,還不行,你得認為空和有都是空的。

但是這個空的,還不是一個把他發揮到極致的一個什麼也沒有的空,他是什麼都有的空。這個有點繞,大家仔細領悟。不要理解,領悟。什麼都有,依然是空的。而且說,可能越有,人事越繁雜才體現出來越發他的不真實性。因為他變幻多端,那麼就是如幻如畫嘛。所以,無常就是空,空等於無常。有就是空,空就是有,越有越空,越空越有。他是這麼一個當下的真實狀態。所以你看,曾經理解不了般若,講說不了般若,為什麼?無言之教啊。以前的禪師們說到最後,實在都說沒法說了、不要說了、幹嘛要說,一說就錯了。說出來這麼多,都是讓我們懂得,為了讓我們知道不應該說。好好去修、去悟,就是這意思。你修了悟了以後,回過頭來怎麼說都行。所以說我們在進一步往深層理解般若的時候,千萬不能偏掉。一偏掉了,就是凡夫的對立。而是要把他一定要飽滿,要圓滿。剛才講了摩訶有「大」的意思,還有「多」的意思、「週遍」的意思。

所以,般若他一定是從兩方面來組成。這個,大家一定要有個概念。一個叫般若道,就是智慧,還有一個叫方便道。兩個道組成一個道才叫圓滿的般若。般若道就是指的講空,觀照著觀自在菩薩,後面講到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能關照到這個空性。方便道是什麼呢,雖然關照到空性了,怎麼去關照呢,就在這紅塵滾滾裡邊來觀。你不是離開紅塵滾滾到空空如也的地方,哎,關照到空了,那是「斷滅空」,不是真正的空。只把「有」空了,把「空」還沒空。所以說還有一個方便道,這個比喻特別好,大家記住有一個詞叫「漚和」,就是三點水過來一個社區的區,「和」呢就是禾苗的禾過來一個口字,這兩個字。「漚和」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指的大海上那個泡沫。所以大家你看有意思,他把般若的真正意義分開了,般若是真實的智慧,方便是後得的方便的智慧。所以,在靜的情況下屬於般若,在動的情況下屬於方便。在自度的時候稱之為般若,在度眾生的時候就叫方便。在紅塵裡邊一點都不執著叫般若,在空性裡邊還不執著空性就叫方便,就是這麼個意思。可能大家越聽越覺得這是咋回事啊,說了半天怎麼回事,這就叫空性。非常難信,非常難解,非常難證,可是他就是本來面目。

所以在《般若經》裡面有講到,怎麼說呢?他說「餘經猶如枝葉」,就是所有其他的經就像枝葉一樣。又說什麼呢,「般若猶如樹根」,一切法都是從般若出生的。他說「餘經悉忘失」,就是其他的經典你都忘掉了,「其罪小少」,這個罪過呢比較小比較少。如果忘失般若波羅蜜一句,「其罪大多」,又大又多。我們就知道說般若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平常在講到說從我們學佛皈依,其實皈依的法,佛法僧三寶的核心是法,法來出生佛,法來引領僧。這個法就是般若,可以說三寶都是般若的代表。我們作為修道人也就是修的這個道,我們說心地上用功夫也就是這個功夫,都是對般若空性的追究和演說,最後得道。所有的佛法僅僅就是圍繞著這個。可能大家(這裡插一句啊),那法師您常講的是淨土法門,今天怎麼了,又是心地上講《心經》講的什麼都是空的。由於,(我們待會在觀照般若裡也會講)就因為是空的我們才能夠修淨土,才能夠建立淨土,才能夠往生淨土。而且往生到極樂世界還是去修行般若,沒有般若成不了佛,是這樣一個意思。

那具體的般若我們怎麼來修學呢,因為大家要聽佛法,那日常生活中你怎麼去用這個心呢?這裡就是有文章了,他有從三個方面我們來啟用。比如說經書呀,我們今天晚上來這聽法呀,這屬於怎麼範疇怎麼用;那麼具體自己在生活中聽了法以後,怎麼在心上面開始運用佛法來重新看待這個世間,就是我們說的觀照,這又是一層;最後觀照證到般若的境界,從開始點點滴滴的感受,慢慢的如實的觸摸,最後徹底打開全面見到,這又是一層。

這個在咱們的修學次第裡邊,一般有方便般若,有真實般若。方便般若故名思議他就是說一個前期的,一條道路性的叫做方便般若。那麼真實般若呢,有時候我們把他叫做實相般若,就是宇宙萬法的真實狀態。在方便般若裡邊,分為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這兩個特別重要,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叫做文字般若?就是說你學習佛法,開始你得結緣啊,他必須用一種形式,向你表達過來。必須有一種載體,讓你進行認知。否則你跟般若這個緣法,從何而結起來,一切都是因緣法,你怎麼去結上去呢。這個時候就有了文字般若這一說,這個文字呢,當然我們說最根本的就是佛說法,三藏十二部,所有的經書,一切的祖師的言教,乃至現在各種媒體上,這個碟片優盤裡邊等等這些講解的法義,都屬於文字般若。只要能夠接引你入到空性的這條道上,入了佛門,只要讓你能在空性上的道路上不斷的增進,但凡能發揮到這樣的功用的全屬於文字般若。

如果再廣義一點來講的話,就是說,只要能夠讓你入佛法的這些,因為方便般若嘛都屬於文字般若,不一定我們說一撇一捺寫的字。一張佛像,一個寺廟,或者無意中的一次網上的查詢,突然間看到有關佛法的內容等等一下子生了興趣,這一切電腦也罷,各種材質的佛像也罷,各種地方某某寺廟、某某禪寺、某某講寺等等也罷,這都屬於文字般若,接引我們通向空性的解脫。這就叫文字般若,又叫方便般若。

那麼問題是我們要了解了以後,依照文字般若,還要學會進行啊。大家在進行之中我們怎麼用這個東西,這是我們學修法門裡面,大家修行裡面,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觀照般若。這個非常重要。首先來講,我們說觀照,為什麼叫做觀呢?一般我們在生活中是沒有觀照的,而是隨波逐流的,機械性的,麻木的,已經就是習以為常的這樣的作為人的一種本能的生活,每天似乎一直在不斷的進行著。這個時候可以說是一個輪迴的最佳狀態。

那麼如果突然間有一天,由於我們前面講的文字般若,讓你開始反思,是不是還有一個真實的隱藏在這一切世界背後的一個常態的真實的,最能讓人完全能夠住在其中,而永遠不會失掉的,安全感的這麼一個狀態,而可以避免到我們的生老病死。一旦發生起這一念就開始會想,開始反,開始反其道而行的時候這就叫做觀了。一般我們是活著,而不是觀照著,但是只要你一念反觀反觀就開始啟動觀照般若了。

比如說,咱們每天身為一種生物吧,那我們不是有精神和物質兩種層面嗎,我們每天都要利用我們的身心來造作的面對這個世界嗎,然後再跟其他人的身心合作一起來造作成就這個世界。那麼我們有時候會想一想說,比如說,我們的每一念頭,這個念頭是從哪裡來的呢?如果在觀照般若說,佛門裡面常會有一種技巧和方法,比如大家現在都在聽法,知道我在講法,大家在這個微信群裡面來聽,聽到宏海法師的聲音,你就有了理解。

我們就就著這個理解,大家嘗試一下,你理解到了什麼?這些理解的認知的,不斷的說,原來是這個樣子,就是我們不斷的這些念頭是從哪裡生起來的呢。好像無中生有一樣,你讓他自己生起來,他自己生不起來。你說從哪個地方來的,他好像也就在當下,被你給無風起浪起來的。你說他是什麼碰撞,什麼結合,好像也不是。大家嘗試一下,你只要這樣不斷的去追究這個念頭從哪裡來的,你追一會兒追一會兒,他居然會沒掉了,沒了,不會掌控你了,而是你把他給清除掉了。這就叫觀照般若,這就是一個觀照的過程。所以佛門裡面我們的很多修行技巧,其實是很明朗的。你能夠這樣觀,立馬就能夠見效。

再比如說,我們不是都說漢傳佛法有多少宗派嗎,那其中每一個宗派其實他在修學,因為萬變不離其宗,任何宗派最後導歸的都是般若、空性、成佛。那麼每個宗派都有一套自己的業已形成的、成熟的觀照般若,怎麼去觀照這個體系,一定是離不開生活的。比如說,像天台宗他還常講到觀「空假中」。因為他解釋般若的時候,不說是空了,他認為空的表達還不夠圓滿。所以,他還要說空的同時,一切的空還有一個假相存在。既然有一個假相,就是現實世界其實假的,你把他空掉了,同時又不否認他的假相存在。這樣的話,你就會不偏有,不偏空。他是這麼個觀法。當體就是中道了,他把中道稱之為般若。

那我們大家就來想想,比如說我們坐在這裡,大家觀照一下,我們每個人你身邊和你自身的現在的現實境界。我們當下坐在這裡,我在講,大家在聽,包括有我,有我所在的環境,住在房子裡面或者在車裡面,就現前這個境界,佛法裡面講到說如幻如化。你說他如幻如化的話,他又是真實存在的。可是真實存在的這些東西又經不起推敲。包括我手拿著這個手機給大家講解,手機是由多少零件才組成的呢。他不是真的有一個手機,是我們對於這個零件組成的機械進行了概念化,大家都共同首肯認可,把他運用起來,日常生活中完全離不開了,一個真的手機就出現了。實際上這個手機就是一堆塑料零件、金屬零件和我們對他認知的一堆妄想。

所以,我們觀到他是空的時候,並不是他就決定就是空的。因為他這個如夢幻的假相還在啊。手機一直捏在手裡給大家講的,我說的話也一直在說呀。說話說出來的也是假的,可是我們一直在說,大家在聽。所以就「觀」這個東西,同時是空的,但是他是臨時組的假相的空。那麼本來就是這樣子的,一切世界萬法都是這樣子的。一種假相的存在,當體就是空的,因為是空的所以才是假相的存在,那麼就不偏於「空」不偏於「有」,當下就是中道,這就是佛性。一切就是這樣的,本來就是這樣的,如如不動。大家跟著體悟,這個需要體悟,因為你一旦不跟著,這思想正念提不起來的時候,就覺得這是講的什麼呢,就繞進來了。

所以有時候,在中觀裡面也觀這個「無所得」證觀,一切都是無所得的,什麼都是假的。在中觀的觀法裡面有一個叫做「因成假」,就是修這個般若空法。因緣的因,成就的成,真假的假,什麼叫做因成假呢?就是我們觀照這一切的有為法,一切的萬事萬物,他都是因緣而生的。一切的萬事萬物真的都是因緣而生的。包括我們今天給大家不斷地灌輸這個佛法、這個教理。我們在講《心經》,這個《心經》是從佛說的法裡邊的三藏十二部裡邊,其中挑出來的一個核心之經。那我們大家想想這不都是因為因緣而有的嘛。這一部《心經》我們離得開這個紙、離得開這個墨、離得開這封面、離得開這個內容嗎。包括我們講《心經》的這二百七十個字,你把他掰開了,揉碎了,他就是一撇一橫一豎,等等這些,這是什麼東西呢,這真的是字嗎?

大家推想,如果全部把他們拆開了以後,我們所說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的「般」是個字嗎?一撇又一撇,一橫豎,二橫等等這些,你給他拆開的時候般若的「般」在哪呢?般若的「若」在哪呢?都是一橫一豎拼起來,我們即刻對他產生了概念、認同感。然後這樣連續起來成一句話,連續起來成了一部經,所有的字寫在紙上就成了經書了,這些經書再把他用封皮包起來,供在藏經樓裡面,就成了三藏了。包括這個藏經樓也是由木頭、磚頭,磚頭也是由土、粉塵,木頭是樹割下來又刷了漆,最後描了金,畫了棟。你想一切萬法,只要一推敲,發現真是因緣而有的,就這麼想這就叫觀照般若。

大家想,就包括我們人也是如此的。大家想我們從父母親把我們生出來,只不過是父精母血結合的一塊軟肉,神識加進去,然後誤以為是我的這樣一個開始出生長大,有了名字,進行學習,參加了工作,找到伴侶再生兒育女,最後慢慢變老,然後死去。就一切的生活,一切的人生,都是因和緣不斷的碰撞,不斷的流淌。那麼這其中,什麼是真的呢,沒有變過的,始終存在的呢,都是假的,這就叫做「因成假」。原來滾滾紅塵,茫茫人海,一切都是因緣所生的。因緣起了就生,因緣滅了就散。那麼我們再來觀照一下,我們還在講觀照般若。

比如我們再相續講一個什麼呢,「相續假」。就是好像大家發現了沒有,因為有時間的概念,所以我們一生,大家的生命不是在流淌嗎,就是念念念念,相續不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生又一生,生生世世。可是這種流淌的感覺,他是真實存在的嗎?如果是真實存在的話,我們每個人現在大家的年齡如果從十歲、二十歲、三十歲,如果你真的是流淌的話,真的是從十歲流到二十歲的嗎?如果是從十歲流到二十歲,二十歲到三十歲,三十歲再流淌到四十歲,那麼你把三十歲掐出來的時候,二十歲流淌到的三十歲,那麼在三十歲應該就沒有二十歲了。

可是離開二十歲,三十歲從哪來呢,大家想想。我們每天早上,都覺得這是早晨,再過一會兒就覺得到中午了,再一會兒就到了午後了,再到了傍晚了,現在到了晚上了。就是我們不斷的在外界的感知中,我們誤以為是的這些真實的感受,到底是不是真的,一定要反觀。這就叫般若。他不是相續的,很可能真實的狀態是停止的,是平行的,這叫做「相續假」。

那麼還有一個「假」,我們來看萬事萬物,好像都是逃不脫一個永恆的定律,就是一切都是相待而有的。長和短也是相對而有的,高和矮也是相對而有的,房子大和小也是相對而有的,車子高檔低檔也是相對而有的,住的遠近也是相對而有的,二環三環四環五環六環都是相對而有的。這就叫「相待假」。男的女的也是相對的,老的少的也是相對的,一切相狀都是相對的。所以說既然觀到這些都是假的把他破掉的時候呢,這個時候會怎麼樣?觀照般若修圓滿的話,就會顯現真實的狀態,就叫實相般若了。

你想想如果不是因緣所成的,那麼他就是本具的。如果他不是前後相續的,他是如如不動,不生不滅的,那就是常住的。如果不是相待而有,那他就是絕待的。所以,整個這些假破掉了,就能見到般若的真性,這就叫實相般若。所以大家要了解到,一切的服務就是為了最後能證到實相般若,所有的法門行為都是為了鑽木而取火。木絕不是火,可是只要你不停的鑽木,火就會點燃,就會悟到這個,入到這個,證到這個,真如實相的般若境界。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宇宙萬法的真實狀態,成佛了就是這種狀態。見到這種狀態,住到這種狀態,當下與這種狀態合二為一。所以說我們的文字般若、觀照般若都屬於方便般若。如果我們再進一步的觀照中,最後從初步的修,最後不斷的深入,最高級的時候,最後發現原來觀照般若很可能是什麼呢?徒勞的。當然大家不要誤以為是,勸大家不修了,不觀了,不念佛了,就是說你反過來到了那以後,回過頭來才發現,這個才是真實的,所有的那些過程都不是最終的境界。

比如說我們來觀照般若的時候說觀我的煩惱,每天我們的煩惱這麼多,起心動念,那我一定要把這個煩惱控制住。那這個時候就是一種對立得很難受。那如果我們能夠用這個觀照般若,觀照我們的每一個煩惱的念頭,你盯著他盯著他,盯著盯著盯沒了,就發現煩惱本來就沒有,你去斷煩惱,還是多此一舉,你想用煩惱去斷煩惱那簡直是不可能。你只有發現煩惱是假的時候,就成了真的了。

這就叫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了。這就叫實相般若了。所以,大家要知道最後的感覺就是說,像《楞嚴經》裡面講到的,知見立知,你真的有一個知,有一個見,那麼就是無明本,無明的根本,就沒有般若了。「知見無見,斯則涅槃。」你的所有的知見,理解、概念全部把他擺平,這個時候就是般若實相,涅槃了,這就叫實相般若。這才叫第一義空,也叫佛性、真如、如來藏、一真法界,等等,不二法門,全體都是實相般若的譯名。

所以,大家要曉得我們今天講這個《般若般羅蜜多心經》,主要鎖定了這個般若。我們現在當下最重要的步驟是要常行觀照般若。依著我們長時間的聽經聞法,從聞而進行思、修。思修的階段就是觀照。所以大家想,整個八萬四千法門,其實都在觀照般若的範疇中,那我們也知道說,平常一定要用功、要專修、要老實等等這些,都是輔佐觀照般若能夠健康如實一直的進行的。如果大家有這樣的心得,在佛法上常用的話,你就嘗試一下。比如說我們每個人都有生活,你早上一念醒來,當我們一念靈知靈覺,我醒來這一剎那,你能下意識的想想我怎麼會在這?我是誰啊?當下我活著,我以誰的角色活著?怎麼會在這生活?然後你馬上要洗臉刷牙的時候,牙刷會挨著你的牙齒,你有感覺。

這個熱冷水敷著你的面孔,毛巾擦乾你的臉上的水痕等等這一切,你都會有感覺啊。如果你能同時想用心念來啟動這個觀照,說我的這種感覺,這些覺受,怎麼會生起的。當你邁著步伐,不管是上廁所也罷或者去上班的路上,你就想想說,我的左腳右腳挨著地面,不斷的走不斷的走,左腳踏下去是左腳覺著在與地面接觸,右腳踏下去是右腳,這個跟地面接觸的感受,生起的這個接觸感受,他是從哪生起的?甩開膀子在人群中,行色匆匆有時候會跟這個擦肩而過,有時間跟那個小小的碰撞一下,坐地鐵。

那麼整個這一系列的前後俯仰、顧盼、扭脖子、甩臉,一切你的色身的這個變化,你的活動,他一定會生起你心裡的感受。你就反看這些感受到底是怎麼存在,從哪裡來的。步步為營的去觀,很可能觀著觀著,你最後覺得,好像真的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一切都是感受,一切都是身體如實的變換和行動,我哪去了?

所以大家也知道,這裡特別溝通一下,包括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當我們念阿彌陀佛全身心的繫在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你必然會念出來說我哪去了,沒了。因為所有我們的心念繫在整個極樂的法界,那麼娑婆的染著他就即刻就會崩盤,就會突破。所以這就是由信願所發揮出來的力量,再由念佛而執持出來的,不斷鑽木取火的這個狀態,就能發生這樣的功用。跟我們自力反觀一模一樣,而且還更容易操作。這也是一種觀照般若。那當我們有時候,比如情緒起來了,這是人最難控制的。

首先我們要練就情緒起來的時候,你知道不知道自己的情緒起來了。你能觀照得到嗎,那麼情緒起來了以後,煩惱越走越深,這是一定的,你能不能跟的上?這個跟的上是怎麼說呢,就是煩歸煩,你始終知道在煩,而不是煩著煩著,突然就真的煩了,忘了說我在煩了。如果你始終知道我在煩,那麼他就不會煩的進一步把煩擴大,不會爆破,他始終在你的掌控之內,始終這樣的力量練久了以後,就能夠不是他牽引你,而是你掌控他。慢慢等到煩惱心念一起來,即刻就窺破了。這就是一輩子我們修學乃至出家僧人當了老和尚所做的功夫,就叫觀照般若。

所以大家記住,我們所有的學修都是圍繞著觀照般若依著文字般若而展開的。實相般若確實是只能夠依稀彷彿強名表達,一切表達其實都是錯的。所以,有時候我們大家也體驗一下,當我們來學佛,你嘗試著對外在的一切,我們所有習以為常對這個世界的感受,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一切繁雜的人際關係,一切圍繞的六親眷屬,你把整個所有這些我們的感受的這些相,你徹底的能夠做實驗一樣,嘗試的擺脫一回。說這一切都是假的,你不斷的這樣說服自己,然後啟動這個心念,你會發現可能會有一種前所未有的酣暢淋漓。

當然這也是只能說是一種相似般若。在觀照中所取得的稍微有一點小感覺的覺受,絕不是真實的禪定或者自在,大家不要搞錯。可是問題是一旦你嘗到了這種味道以後才能對治,確實有這個稀有難遇奇特之法。原來真的是空性才是真實的,才是長久的,才是值得去追求的。

所以,我們現在就是在追求的路上,真正的我們講到般若這種真實相狀,我們講不了。我們一說是佛性,大家趕緊就提煉佛性;我們一說是真如,大家就真的有個如;我們一說是空,大家又以為一切都是空的;我們一說是不二法門,大家就先去找二,不是去拋開去二,而是說哪兩個二,等等這些。這就是我們凡夫,聽空就是空,聽有就是有。所以,迫不得已才最後說了「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般若,請大家用心去體悟吧。因為《心經》以前我們也講過一次。那我們這次講的時候,更多的能夠引領大家做這樣一些心理實驗的感受,嘗試著調動我們能夠在法的歡喜中,才能夠生起對法的巨大的渴望和強大的動力去修行。這個般若就是我們依照著信願念佛,也可以在現生中能夠得到的,而且並不是很難,只要大家精進。那真正證到實相般若的時候,那真的是,那種自在,那是不可用語言思維來表達的。我記得以前曾經也有一起討論過,這佛法到底是什麼法。

可能他真的是一個什麼都不是的法。當我們把一切名啊、相啊、概念啊、分別啊,都甩開的時候,甚至大家再進一步做一個比較危險的,但是更高一層次的作意,就包括我們對於佛法僧三寶的概念,對於修行六度萬行的概念,對於成佛的概念,對於度眾生的概念,一切都拋開,甚至對於信仰的概念全部拋開的時候,可能才真正的信仰才體現出來,才可能真的信佛了、信法了、信僧了。所以以前我們有人說,用不是佛法的佛法,來證入不是佛法的佛法。這聽起來好像一個文字遊戲一樣,但是大家細細的去品味一下。用不是佛法的佛法,就是說我們一切講的這些語言文字,其實不是真正的佛法,是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證入到不是佛法的佛法,連佛法都要給取締了以後的那個純真之法才是真正的佛法。

好,今天的內容,一個小時多了就講到這裡。我們下一週再繼續。下面請大家一起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