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世界的池水莊嚴

我們看最後一段,莊嚴的第三段,池水莊嚴。

戊一、總標

寶華千萬種   彌覆池流泉

微風動華葉  交錯光亂轉

極樂世界的依報,除了大地的依止處,我們看,從它的功能區分主要有兩塊:一個是居住的環境;一個是你受生的環境。你剛開始去極樂世界你是怎麼來的?就是池水,因為我們一開始都是先在蓮花化生。所以極樂世界的兩大主題,一個是寶樹,一個是池水。

那麼這個池水怎麼觀呢?它也是分兩段。

先看「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看這個意思,極樂世界的這個池水離寶樹也不是很遠,就是在千萬種寶樹的周圍彌覆著很多很多的水池跟流泉。水池是靜態的,流泉是動態的。然後就是微風吹動花葉,經常有微風吹動花葉,產生各種的光明,這種光明就照耀到泉水上面。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寶樹離這個流泉、這個池水蓮花應該距離不會太遠。

戊二、別釋

次當想水:

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分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妙色;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

我們看這個池水應該怎麼觀。

「次當想水。」前面我們在觀琉璃地的時候,下手也是水想。但是琉璃地的水是一種寂靜的狀態,是靜態的水,這個地方的水是動態的,不一樣的動態的水。我們往下看就知道。

那麼怎麼樣觀察這個動態的水呢?極樂世界有八功德水,那麼這個八功德水是充滿在各式各樣的水池裡面。它四邊的階道是七寶所成,這個七寶是體性柔軟。這個水是怎麼來的呢?「從如意珠王生。」極樂世界的這個八功德水中間是有個如意珠王。在如意珠王裡面它分成十四支。

這個十四支當然古德就解釋了,表法。「十」,就是圓滿的意思,十方;「四」指的是它的常樂我淨四種功德。極樂世界就是大般涅槃的境界,果地教嘛。所以在這個十四支,每一支就釋放出每一支的水流,在每一支當中都是具足了七寶的妙色。

以「黃金為渠」,就是水池四邊的岸道是黃金的,池底有金剛的沙做它的底沙,是這麼一個情況。就是,八功德水是怎麼來的呢?是如意珠王從十四個角度釋放出來的,是這個概念。

我們再往下看。這個水上面有什麼東西。

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

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復有讚歎諸佛相好者。

這個八功德水,上面有很多的蓮花。有多少呢?有六十億種的七寶蓮花,漂浮在這個八功德水的上面。每一朵蓮花有多大呢?「正等十二由旬。」這個蓮花有兩種功能:第一個,受生;第二個,修行。

就是說,如果你的品位修得很高,你到了蓮花很快就開了,蓮花只是把你從娑婆世界帶到極樂世界,如此而已。如果你的修行品位不高,可能要在蓮花待一段時間,在那個地方先修行。

當然,合理地推論,因為蓮花也是屬於極樂世界,它也是一種果地教,所以你受用的跟極樂世界不會差太多,因為極樂世界功德都是互含互攝的。可能就差在哪裡呢?就是你在蓮花裡面待著,你要供養他方十萬億佛,要離開極樂世界,可能會有問題。

就是你蓮花還沒有開之前,你要離開極樂世界,要親近十方諸佛,恐怕有困難。除此之外受用都差不了太多。這個是蓮花的一種情況,就是修行跟受生的處所。

這個摩尼水,就是從八功德水釋放的摩尼水,「流注華間」,它是動態的,它從花跟花之間,「尋樹上下」。它是順著蓮花,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在流動的過程當中就「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理,或者讚歎大乘的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這是說法。

我們看前面的寶樹,是光明在說法;這個地方是水,在蓮花裡面是靠水的流動來說法。

我們看總結。

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讚念佛、念法、念僧。是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

當然,所有的水都是從如意珠王流出來的,所以這個如意珠王一方面流出這個十四支的水流來運載蓮花,一方面它也放出金色的微妙光明。這個光明幹什麼用呢?「化為百寶色鳥」,白鶴、孔雀、鸚鵡,各式各樣的鳥。這種鳥,「和鳴哀雅」,哀就是清澈,雅就是高雅,放出清澈高雅的音聲來讚歎念佛、念法、念僧的功德。

我們讀《阿彌陀經》可以知道,有很多的鳥在說法,但是我們不能夠很明確地知道,這個鳥到底是安住在哪裡。從這個地方可以讀出來,這些鳥就在八功德水的附近活動。

「是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

所以這個地方等於是講到,極樂世界(當然大地是基礎了),如果我們品位低的人,可能剛開始去就在蓮花、八功德水附近安住;等到你花開見佛以後,你離開八功德水,那就到寶樹、樓閣,去那個地方生活。就是這麼一個情況。

我們這個莊嚴想,把依報環境簡單介紹到這兒。

善導大師說,我們初心的時候叫假想觀。就是說,只是假想,因為你假借文字在觀想。所以假想觀重點在住心,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法義上。當然,你住在這個相狀,這個相狀不是一般的相,那叫作「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它有滅罪往生的功能。但它畢竟只是一個安住,你不能得自在。

他說,你等到修行成功的時候,臨終的時候,那就不是住心,那叫隨心,隨心自在的隨。他說,你如果從假想觀而成就真實觀的時候,那這個極樂世界你就隨心自在了。就像我們以前講到,不是有一個叫劉程之嗎?慧遠大師的一個弟子,他就是修這個池水莊嚴。他修到最後的時候,在佛堂裡面就看到八功德水現前,還去嘗那個八功德水的味道,他得自在了。

所以,假想觀叫作住心,真實觀叫隨心。就是我們剛開始在觀的時候不得自在,但是沒關係,你把心住在上面就好,就是照著文字安住,你的重點是安住。等到你成就以後,你自己會從安住而得自在,自己會得自在。這麼一個概念。

《禪觀與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