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好,各位。南無阿彌陀佛!請大家合掌,端身正念。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南無阿彌陀佛!請大家放掌。

聞思講堂的諸位蓮友同修們,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是週三,也是我們學習阿彌陀佛法藏比丘發的四十八願的具體願文內容。看情況是我們最圓滿的最後一講,所以今天我們所講的願文內容一共有六條,從四十三願到四十八願就圓滿了。後面的這些願文,我們聯繫從前面來講。大家總體來看,好像幾乎所有的願文都是緊緊的圍繞著以核心緣分,就是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為根本的法門依托。

所以學習一路走過來,我們越發能夠體悟到為什麼說,「須知六字括三乘」又說六字洪名能夠帶著橫出三界,一句佛名號就能夠起到如此大的修證路上,這樣大的加持增上力,全體都在這句名號的功德中。這句名號的功德又全部把他面面俱到的,體現在願力的緣法上,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能夠得到這樣的一個橫超法,這樣的一個以願力作為具大的增上,前提幾乎都是以聞名往生為根本的脈落線索。

這就給我們每個人有希望這輩子去極樂世界,奠定了一個強大的基礎後盾,這是毋容置疑的。就是我們在任何情況下,在任何境界中,哪怕我們心力非常的不堪始終在搖擺,但是不要忘了還有這麼一條路,就是走的再艱辛,自力不夠之餘,始終記住有阿彌陀佛他力的接引,願力的加被。那麼我們這輩子道業是一定可以成就的,也一定會成就的。就是繫念在這句佛號上,繫念在這尊本尊上,依托在他所發的願力上靠死。

今天我們在講的時候,再把所要講願力內容先給大家貼出來,我們做一個了解。好,阿彌陀佛。首先來看第四十三願叫做「聞名得福願」有時候也叫「聞名生尊貴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下面的這些內容基本上都是說他方國土的菩薩眾了。顧名思義就是說在諸多的國土裡邊,是法藏比丘在因地的時候看見好多菩薩,小行的菩薩也罷、中行的菩薩也罷,很多生生世世累積的修行,游化世間的時候,可能是因為畢竟宿業還沒有淨,沒有到業淨情空徹底的地步、圓滿的地步。在這個成佛的前期路上,必然還會有業力的牽纏。那業力牽纏,生生世世的這種因緣牽掛中,必定有時候會牽著他生到貧窮、下賤、卑劣的人的家庭中,必然會為人所輕慢。受人輕慢的話,就不能夠具足這種弘宗演教大勢力,令人起恭敬心的功德,就很難。

為什麼這麼說呢?咱不要說他方國土,就我們這個世間而言。你看我們平常都是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至尊至貴,永遠都是聯繫在一起的。受人尊敬的好像必須要富、要貴,那麼一旦是個貴人,一定擁有資源、物質量大。所以說尊貴來講,一方面我們有時候覺得太不平等了,非得這麼看待就一定要有這個尊貴。那貧賤的人就不能學佛了嗎?不能作為身份去弘揚佛法嗎?不是這樣的,是隨順我們這個國土,他是尊崇尊貴的人,輕慢下賤種性的,特別是當時的印度更是如此。

所以你看為什麼現在我們很多時候一個名頭、出身、文憑、你的工作的背景,你公司是國有、私營等等,好像都會牽扯到你這個人整個的格調、檔次。這是人之常情,大家都是這樣的,好像不行就拿不出手了。甚至弘法上我們對於法師受的教育,他所擁有的平台,都是流傳佛法的一個主要的背景。所以尋著這樣的一種具體情況,阿彌陀佛就設固有這樣的一願,這是無可厚非的。

因為每個佛佛都是道同,法藏比丘他的出生原來就是國王,是聽了世自在王講法以後,才棄國捐王的。大家看釋迦牟尼佛本來也是觀因緣,得生到迦毗羅衛王族身為太子,這樣來顯示他的弘法出身的這一期的示現緣起。所以我們要以這樣的一種見解來看的話,確實菩薩生在尊貴家是非常重要的。具足了這樣的尊貴背景,他的弘法事業才能夠廣大,才能夠圓滿。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太子,他當時以八相成道在咱們這個世界來示現。第一個因緣的功德在哪裡體現的?就是身為太子還能夠出家,那麼大家必然就不會輕視他。因為說覺得王公貴族,這樣的人都能夠來出家的話。那一般我們都覺得說,確實是出世的沙門是人所應該尊敬的,他說的法大家都應該奉行的。這就是一個功德。

第二個,就是生在尊貴家還有一個好處,我們都知道人世間是以情來維繫的,在輪迴中我們跟誰的情最重,那就一定會為誰所牽掛,父母親、六親眷屬更是如此。當時釋迦牟尼佛他能夠生到這樣的王族貴家的時候,本身就等於說已經度脫了這些國王貴族來給他做護法。這樣的話力量都非常大。所以說從這點來講,這也是生尊貴家的功德。

第三個我們通常看,生尊貴家然後你再去出家,他能具足無染的功德,也就是特別容易相應放下後心境。你想,我們常說這個人經得多了、見得多了,經見過了以後再放下,他是真得能徹底放下了,不以為然了嘛。如果你還沒到那兒,你說講放下,當然這樣人的也有。可是在普羅大眾弘化的這種法中就很少了。為什麼我們平常說,貧窮佈施難,富貴修道難。

所以說你在經過富貴之後,依然還能夠行道的話。大家想想這種根器,這種出來經過這樣洗禮,而長養出來的法將之才的話,那真正才是人尊的法王氣度了。所以你看每尊佛幾乎都是這樣的,人家能從太子的身份,放下所有的這些王位也罷,五欲之樂也罷都能夠出家,那就說明真的是徹底放下了。所以等等這一類來講的話,生尊貴家是每一尊佛、每一位菩薩度化眾生一個必備的資糧背景,特別是在我們這樣的一種染土的環境中。由於這樣的一個方便,利用這樣的一個背景,就可以把我們的弘法事業更加的輾轉開來。

所以說如果不取生尊貴家者,不取正覺,這也是法藏比丘發的願力。再我們進一步來看生尊貴家,誰家最尊貴?這是另一條從「聞我名字,壽終之後「來講,這一條願也隱藏著說,必然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你看我們說的再怎麼尊貴,以人世間的尊貴能尊貴到哪裡去,人間你就不能尊貴到四天王天呀,四天王天都尊貴不到大梵天,大梵天都尊貴不到色究竟天。所以說在九法界來講,誰家最尊貴?當然是佛家最尊貴。佛家最尊、法王最貴。所以說他方菩薩聞我之後,壽終之後等於也說必生佛家。這也是這一願,裡邊隱的深層次的法義。生到極樂世界,就是生在佛家了。

我們常說的「開示悟入佛知見」,就是生在佛家了呀。「入如來室,登如來座,著如來衣」,這就是生在佛家了。登如來獅子座,著柔和忍辱衣,那就等於說聞名以後,一系列生到佛家,佛家所具的如來功德都現前,就像一件衣服一樣,都能夠穿在他身上來表現,這就是願力具足的內涵功德。這是第四十三條願叫「聞名生處尊貴願」。

好,我們再來看第四十四條「修行具足德本願」。這條的願文是「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條願什麼叫作「德本」?就是功德之根本。你看「修菩薩行,具足德本」。「德本」就是成佛的資糧,你要成佛一定要具足這樣的功德積累,最後圓滿的把它到位了,那就叫作「德本」。

這裡講到「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也就是法藏比丘用這條願力的設置,把它首先一個就是說,聽到這句名號的眾生他必然是一個信心精進的狀態。「歡喜踴躍」就是這樣子的。怎麼樣歡喜呢?大家反顧一下我們的學佛之路。生起信心的時候是歡喜,不明瞭佛教說什麼,突然間有一天解了了某一部經典,某一句法言,甚至一個偈子,都會生起無量的歡喜,原來如此。

當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比如說持名號、讀誦經典、證到稍微有時候有一些感應也罷,對於空性有一些觸摸,甚至有時候身懷一種空靈的自在、如夢幻泡影般觀法的這種感覺的時候,都會生起這種好像是證入的歡喜。有了這樣的一種支撐,那我們就有點底氣,腰份有力了。再回過頭來跟自己有緣的這些六親眷屬也罷、親朋好友、乃至一般的路人等等,但凡有緣的你給他講的時候,他也生起了這樣的歡喜,那麼他的歡喜又帶給我們一種度眾生歡喜。所以種種這一系列都屬於歡喜。由於有歡喜我們才會進一步的深入,精進勇猛的去修,去持佛名號。這叫「歡喜踴躍」。

這個功德還是建立在聞到阿彌陀佛名號上。所以你看我們現在同修一見面,師兄弟打招呼,都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本身就是一種「歡喜踴躍」種子。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依著這句佛號,再去修菩薩行,就能具足成佛之道的根本。這也是佛說的,如果不這樣他不成佛,不取正覺。

為什麼要發這一願。也是法藏比丘見到他方國土的菩薩,大家不要忘了,這些願力全是針對他方國土裡面具體的情形,而觸發了法藏比丘當時對這個願力的設置。所以他就看見他方國土有的菩薩長久、勤苦的去修行,可是還不能具備辦足菩薩無量功德、資糧。所以他就很巧妙的就把這個聞名,只要一聞名、一稱誦、就能夠成就萬德。所以說「具足德本」以這樣大的歡喜心。

我們想想。只要我們學佛有信心入了懷以後,在修學路上,不要有大的退轉的話,那我們每一天都不會白過的,每一天不管你是跟煩惱的鬥爭也罷,在生活中運用佛法思維、領略也罷,反正全體都是一個具足德本、積功累德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想想,我們的動力從哪裡來呢?一想到可以往生,無量劫來回憶起我們過去所種善根、積累、感恩,多虧積累了這些善根,這輩子能聞到名號。由於有這個善根,我們再進一步相信這句名號,能夠帶著我去極樂世界。就用這句名號跟阿彌陀佛像一個「暗語」一樣,對著將來去見佛。這都是「歡喜踴躍」、都是「菩薩行」、都是「德本」。所以「聞我名字「的這個功德,就具足了這一系列的增上殊勝因緣。

另外對於「德本」我們一般來講,咱們這個世界,都是指的菩薩修行的法門,那肯定就是六度萬行嘛,從持戒、佈施、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個方面著手。當然很多時候,我們把這個「德本」可能知道它是功德,但是我們「根本」不起來。「德本」的根本另外一個層意思就是,把它當作你根本的生活狀態。

很多時候就比如說這個佈施吧。佈施你怎麼能把它當作一種根本的生活狀態,來積累功德。首先想,我們主動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很多時候我們是用這個錢來表達。那麼也有時候用一些物資去做慈善、救濟。乃至在危難之際做一些藥品、甚至獻血、乃至獻骨髓,這在人道裡面屬於差不多都能夠做得到的。當然有一些也是帶著一種親情的。你看前面講到的為什麼要生尊貴家,要在有一個家作為聯繫,就是我們這兒還是有種親情的關聯,但是還可以做這樣的佈施。在這樣佈施的情況激盪之下,我們這叫作什麼呢?叫作主動佈施,我們可以冠這麼一個名。

那怎麼樣讓佈施成為根本佈施呢?就是我們所有的生活狀態。你比如說我們今天去買點東西,買點菜、買點日常用品。你到了這個店裡邊,比如說一家很便宜的(我們常有一元店十元店),有急需的生活用品。在買的時候你可能覺得這個店主他不是本地人,不在北京外地來的,很可能旁邊有一兩個小孩拖家帶口,或者他的老母親、老岳母在旁邊也是老態龍鐘。那這個時候我們也是買東西,你可以把這個買東西的錢當作是供養、佈施。希望他的小孩也罷,或者他贍養老人也罷,都是由你這個佈施給他,他能夠發孝心,乃至撫育孩子身上,這也可以。這就是把這種功德當作生活的根本。這個也是需要我們常有正念。

再比如我們有時候去坐出租車的時候,現在好像有這個打車、那個打車方便了,或者有時候這個黑車也載人,還有地鐵、公交可以選擇。那有時候沒的選擇,可是我們又舍不得的時候呢,你可以這樣觀想。舍不得但必須要坐,那反過來不如發心,出租車司機師傅他每天起早貪黑也不容易,那麼你去坐他的一趟車,把他也當作一個佈施、供養。希望他用此來養家餬口、生活幸福美滿。就很簡單,只要能夠念念轉在這種上面的話,這就叫作「德本」的。就是把功德作為生活的根本來進行作用。所以這個時候,比如說持戒也可以這樣子,忍辱也是,精進也是,都是這樣下意識的。

你想想我們始終如果在這個佈施的功德中,這樣的去扶持正念的話,那你肯定也是同時並進了,比如說精進的功德,智慧的功德,六度具體都具足了。但是不要忘了,雖然我們剛才講的是每天的生活過往中,我們真的很難提到這個層面來。這個時候你看「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就是只要聽到阿彌陀佛,他就跟一個總的紐帶一樣,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很可能就是讓我們剛剛入初心,或者念的相應的時候,都能夠發起生活中始終修「德本」的心,萬善同修。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

盡管我們同修有時候之間,也有一些意見的分歧或什麼,可是只要說算了吧,阿彌陀佛了。就一句阿彌陀佛,你不要以為這是一個了結,算了吧以佛號為藉口不跟你計較。他真的有時候說算了吧,阿彌陀佛。就真的能讓你的心當下就算了。所以為什麼要把佛號常提在口上,就有助於我們「具足德本」。所以說空是來德本就是六度萬行。如果個別的事呢,這句名號就是六德萬行,名號就已經具足了「德本」了。

在此之前記得應該是在群三,還是在實修群給大家講過,蕅益大師講到念佛的時候他說,念佛一行中,就具足了六度萬行的無上功德。他說真的能念佛的話,放下了自己的身心世界就是大佈施。真的能念佛念到根本無暇顧及起這些貪嗔、煩惱,這不是就是大持戒嘛。真的念的只有佛沒有人我是非了,哪裡有忍辱,得去忍呢。真正念佛念的不加雜、不斷絕,那就是精進。念佛念的沒有妄想,一個妄想也插不進去,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始終就是在念,念茲在茲,那麼這就是禪定呀。真正念佛念到有佛光攝受不取,有他力接引。在這樣的一種大加被力下,絕不會為這種邪知,或者奇異所迷惑。那就是大智慧。

大家看是不是一句佛號就具足了「德本」了。所以一切的六度波羅密行,都是從心中流淌出來的。我們在念佛「念念即佛」的時候,就等於說當體就具足了,菩薩一切萬行的這種妙行的功德,都是用佛號可以體現。這就叫「具足德本願」。你看這就是法藏比丘說了,菩薩聞我名字的話,都「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成正覺」。那麼他已成正覺,我們念佛必然具足六度萬行所有功德。這是第四十四願。

我們再來看第四十五願叫「皆得三昧見佛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見」就是從你的眼根或者耳根聞,我們說「見聞覺知」。從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見聞覺知」到我們一個殊勝的對境,對於我們的六根這種漏劣的質量是有突破性的提升,這就叫見佛的功德。

所以所有的修行之人都知道,為什麼見佛的功德大,太重要了。你看我們娑婆世界的每一部經典裡邊,只要佛在場講法給他們一開示,馬上就是從某一地就直到某一地。如果不在佛前,不聞佛法,他現前就得不了這樣的功德。所以已經臨近《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尾聲的時候,又能夠攬這麼一願,這真是婆心切切一點無私了。

你看等於法藏比丘見到說,有的他方國土見佛太難了,就咱們這兒也是如此。你如果在佛前佛後的話,那就見不到佛,這是一難。縱然有的見到佛了,可是像在我們生滅法的娑婆世界,這種染土中的話,佛他是要涅槃的。我們見的是他的應化身,是八十歲的老比丘身,所以無奈的在雙樹林中涅槃,沒有辦法。涅槃了以後,等於說有的人前半生見佛,那個六根可以「見聞覺知」到佛的加持。那後半生就只有佛舍利了,因為佛涅槃了。

縱然說你生在佛世,就像我們說佛在世的時候你也在世,佛走了你也走了。可是問題是我們只能見一佛,不是能見多佛。能見多佛頂多就是當時聽釋迦牟尼佛講法,像咱們這部《佛說無量壽佛經》後面就把無量壽佛給請出來,用佛的這種加被讓眾生現前於會大眾都見,那也是偶爾的一見。所以通常能見的只是一佛,這一佛也是我們常隨佛才能見。不是像極樂世界,等於說佛常隨著我們。縱然是能夠見多佛,這就是剛才經典裡面有時候見一下,他也不能見無量不可思議這麼多的一切諸佛。縱然能見無量不可思議這樣的一切諸佛,可是也不能常見無量不可思議的諸佛。

大家看到這一句了,「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見佛的功德。到這種地步的時候就等於說,得了這裡講到什麼呢?「皆悉逮得普等三昧」。「逮得」就是說已經具足了,住在裡邊了。什麼叫作「普等三昧」呢?「普」就是普遍的意思,平等的意思,能夠普遍平等的、同步的、一切諸佛一時普遍、平等、同步現前,無所不見,才叫作「普等三昧」。其實也就是「念佛三昧」。所以這就是法藏比丘賦予我們的一個功德。等於說我們在這兒修行人,聞到這句名號以後,能夠「皆悉」就是必然將來要住在這個念佛三昧中,一直至成佛,能夠常見到無量不可思議諸佛。

大家要知道,這個常見他也是有操作技巧的。像我們凡夫現在還沒有說他方國土諸菩薩眾,可能我們比菩薩還差一點。常見他也有幾種。如果我們叫「現前見」的話,這就等於說你有證量了,或者在佛的加被下,你直通到佛的現前境界中,那麼就等於說用六根來見,眼根見,耳根聞。

還有一種叫作(常見怎麼見)是「觀見」。用觀照你就始終起觀,就是一尊活靈活現的本尊阿彌陀佛、或者西方三聖,只要你一作意他就現前。我們就一尊佛來講。所以這種觀見,也等於說另外一個叫「信見」,就像《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說,「深信諸佛皆充滿」在十方三聖的國土中。「深信諸佛皆充滿」這也是一種以信心而見。這是打個小段,這其實也是一種修法。

這裡講到的說「皆悉逮得」,就是說聞到名號以後「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始終能夠見。就是往生到極樂世界,「逮得普等三昧」就是具足了念佛三昧了。大家要知道,念佛三昧其實就是見佛三昧,就是一切諸佛悉現在前。有時候把般舟三昧也是這樣來理解的。念佛三昧是叫行法,是你行的這個法。見佛三昧是指的現境,現前的境界。那麼真正住到「普等三昧」裡邊,就等於說行、進一如,合二為一了。

所以我們有時候在理解《佛說阿彌陀經》裡面講到說,「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總是說像《佛說阿彌陀經》裡面講到的其中「多有一生補處,皆是阿鞞跋致」,就覺得已經諸上善的不得了了。這個「聲聞、緣覺、乃至算數所譬喻所不能知」。我告訴大家其實這句願文裡體現什麼?真正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的究竟功德,到極樂世界見佛。見一佛就見一切佛,生一淨土就生一切淨土。所以一旦入了淨土,前面的就是樹林中見他方國土,那麼每一國土裡面都有佛,都有眷屬呀。所以就等於說悉現在前一樣,就是這樣子的。所以真正的在於諸上善人,大家要知道真正的在於究竟圓滿的大善人、上善人,那就是佛為究竟善人。是這樣的一種現前功德,非常非常殊勝。

一條願文,一條願文這樣講下來,我們其實始終已經在受著這種聞彌陀名號,乃至讀如是願文,我們也在可以說現前的這種念佛三昧中,當然我們沒有這個「普等」,也沒有「逮得」就是相續的住進去,但是這會兒我們就在這個三昧裡邊。現前一作憶就在三昧裡邊,那就「深信諸佛皆充滿」。這叫「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就不成正覺。」

所以這一點來講其實也是「普門」的意思,一門即普門,一多無礙。這裡在淨土祖師們著作中都有過描繪。就是在極樂世界,包括《佛說阿彌陀經》也是六方代表十方三世諸佛之所護念,包括每個人去持名,乃至往生咒的時候,都是由阿彌陀佛常住其頂,這是極其殊勝的。

為什麼這裡講到這幾願一直從聞信佛名,就得到這樣的一種生尊貴家、具足德本、清淨解脫,好像利益要比前面的要大的多。為什麼?大家不要忘了這裡的他方國土諸菩薩眾,也就等於說能夠受用到這條願力現前真實的功德、利益的話,在他方國土已經修的,就跟鏡子一樣已經打磨的煩惱很薄了。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只要一聞到阿彌陀佛名號,這種妙德就在他心中顯現。我們常說念佛三昧已是具足了寶王三昧,在這樣的情況下,即刻就能夠出現這個影像,就跟這個鏡子馬上就會一點塵埃都沒有了,就吹散了一樣。因為上面的塵埃已經很薄了,都是菩薩眾的。所以就能夠常見顯現無量不思議一切諸佛。這是第四十五願「得三昧見佛願」。

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講,見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為什麼蕅益大師也在說,講到了極樂世界能夠常見佛、聞法、供養僧眾、能夠親近三寶,速得正等正覺,速圓滿菩提道業。就在於見佛是他的核心的大加持力。

好,我們再看第四十六願叫作「自然得聞妙法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的緣起應該是,法藏菩薩見到他方國土的一些修行人,雖然也可能處在佛世,但是他聽法時不得自在的。也有可能雖然見到流傳在世間有佛法,但是他求的法,有很多困難不能稱心如意。你比如在咱們這兒來講,我們在微信上講有時候常常會有一些同修,令我確實也很感動。這可能也是一直支撐我到現在,還一直做這麼一個堅持的一個動力吧。

很多時候我們說這個手機微信,你把它作為玩樂的工具什麼的它也是這樣。你把它作為弘法的平台它就是功德無量的。很多同修通過不知道在全國各地,也可能宿世的因緣吧,找到我們這個群裡來。然後非常激動也很感概的說,這麼久的時間都沒有這個機緣。我們身在群中的當然就不知道這群進來有多難了。那麼可能這些宿世的因緣不是很深,他們確確實實沒有現前的這個因緣,輕而易舉的就走到這個群裡面了。我們好像聽得宏海法師講的,已經多的再不能了,一次又一次都是這些話。對他來講就是很難能夠聽得到,這就是緣法。

或者說有的人發心修行,他自己的根器可能是那樣的根器,該修那個法門,結果他遇到的法可能是針對另外根器的,修的是其他法門。那麼免為其難,又難以相應,這樣的話也是非常難受的。所以你看這裡叫「隨其志願所欲聞法」。就是你想聞什麼都能聞得到,你該聞什麼法,就能聞什麼法,是這樣的一種。那在咱們這裡「聞法功德殊勝行」。在古代為什麼說雲水生涯呢?就是萬里路上去尋訪善知道,萬里尋師,雲水求法。佛在世的時候你聞法也得見到佛呀,你見不到佛那就現場聽聞不到法嘛。

所以說這就是法藏菩薩看到他方國土跋山涉水,然後聞的法有時候相應不相應,契機還是契理,都沒有相契。都是一系列的這個修行路上容易給他設的障礙。所以在此就設了這麼一願。就是說到極樂世界,大家看到了這不是說聞我名號的菩薩,是生到極樂世界的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就是你隨你的好樂,你來聞。

大家看那個《觀無量壽佛經》裡邊,以前給大家講的時候不是有三生九品嘛。那麼三生九品裡面就講到,有的人在我們這個世界他聽的法,可能是解大乘第一義諦還心不驚動。比如他說一切都是如夢幻泡影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你想在咱們這的話你看《金剛經》裡面描繪的,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不驚不怖者,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這就是聞到這句法以後,他的這種志向、願力還能夠接得住,這也是一種隨所志願的表達方法。你有的接不住。

所以你在娑婆世界是聞的這個法,你到了極樂世界,它就呈現出來水鳥樹林,七寶池,八功德水,呈現出來的法就是你想聽的,在娑婆世界習慣聽的這個法,還是得的成佛的利益。那麼反過來進一步,你看如果我們娑婆世界可能先修學的是小乘,苦、集、滅、道法,那麼到了極樂世界在三生九品裡面也有,在極樂世界蓮花化生出來以後會怎麼樣呢?先是見到聖眾給他講什麼,苦、空、無常、無我。就是給你講的四諦法,你原來習慣聽的法,不是講大乘法。

但是大家要知道雖然如此,隨所志願就是根據他原來的習性、根性聞法,得的利益都是大乘第一義諦究竟圓滿的利益。因為在極樂世界裡面二乘種不生,所以就真正確定二乘法在那兒是沒有流通的。不思議的願力能夠把他增上到什麼程度。他的這個法是以小乘的形式給你流露、講解出來的,你的根性也是原來修小乘的根性。問題是你雖然是修小乘的根性,聽的似乎也是小乘法模式,和講解的所用的名詞。可是你得的利益一定是大乘第一究竟圓滿法的利益。就是這麼一個不思議願力的加持。

所以這裡講到的隨所志願真是如此。因為在《佛說無量壽佛經》裡邊講到,咱們其他的不說了。就說這個七寶池裡面的八功德水,八功德水它能夠自然隨意,能夠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所以說這裡面這些水的功德,他講到說能夠「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也就是跟我們這裡講到的「隨其志願,所欲聞法」完全是脗合的,隨其所願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法聲、僧聲。

就是說你如果在娑婆世界的時候,我們肯定先要皈依三寶,是以三寶為載體而啟動的學佛機製。所以在極樂世界還是給你講的佛聲、法聲、僧聲,佛聲就是覺悟聲,法聲就是正知正見聲,僧聲就是清淨無染聲,隨其志願而所聞。那麼還有或聞寂靜聲,如果你喜歡禪坐、喜歡默照這樣的一種禪修習氣,就給你聞的是寂靜聲。或者你是修無我法,那就給你講的是空無我聲。或者你是常行慈悲,你的悲心比較重,那他就給你講大慈悲聲。如果你修的是波羅蜜(般若智慧),或者十力,四無所謂,十八不共法等等這些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就是這裡講到的功德叫作「自然得聞」。

你想想這句「自然得聞」,就是非常了不得的呀。在咱們這講法的時候,給大家說你要祈禱,你要祈請,請佛住世,請轉法輪。他不是自然的,是一定要攀緣才能夠把這個佛法給求來的呀。

在極樂世界他是「自然得聞」遍佈法音。就是整個國土裡邊一切外在的情形,所見的同修都是大聖者,都是大菩薩,一切的寶樓閣、大講堂念念的都在宣流法音。你想怎麼聞,最終全部去入到這個成佛之道,就這樣的一個大法場,這樣的一個大法會。所以在這樣的一種大的環境下。你想想我們常說心淨則國土淨,可是我們這兒心淨不了,因為國土不淨呀。

到了極樂世界到處都是聞法之聲,宣說法音,整個都是國土之淨,由於國土之淨我們的心不得不淨。所以到底是心淨則國土淨才容易,還是國土淨讓心淨容易了,當然是國土淨讓心淨容易。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心力小,國土力大呀。在相對一個凡夫的層面來講,我們的心,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作意的能量太小太小了,讓去跟徹底的這種究竟圓滿三寶的覺證進去匹配,匹配不上去呀。所以雖然說心淨則國土淨,可是心淨的起步很難。

但是極樂世界到處都是聖法,自然而然國土是淨的,讓你這個微小的心力,馬上就跟巨大的國土淨的這種外在的心力,把我們內在的心力給徹底影響了。這一切的功德,就來源於在極樂世界能夠不間斷的得聞妙法。這個沒得比,他確實就是這樣的殊勝。這是第四十六願。

我們再看第四十七願叫作「即得不退轉地願」。這一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因為在修行路上,一個是見佛有具大的加持力,另一個就是得不退,能夠讓你有很好的資糧上的保障吧。因為也是見到十方世界修行都有需求,但是能夠一直精進持續修行,甚至能夠達成到一個不退的。什麼叫作不退的?就好比我們說,登山途中的很多時候,我們還是有回頭一望向下的危險,但是到了一個相對的平地上,再稍微整合一下,再往上進發的時候,就不可能轉身再退回到這個原來的出發點了。

在咱們這個世界,很多時候叫作輕毛菩薩,因為始終會退。舍利佛以前先修行的時候,有時候是從初住升到第五住,結果後來又回到初住。等後來又修到五住、六住的時候又退下來了,進進退退一直六十個劫他就突破不了,還修不到這個不退轉位。所以這裡講到「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大家記住從這條開始又是「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即得不退轉,就是「聞我名字」已經得到不退的利益了。

特別是蕅益大師裡面講到,行不退,位不退,念不退,他說究竟不退,就是說這句彌陀名號,只要聞到本識,就是金剛種子。《佛說阿彌陀經》裡面也有講到,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都是在表達這個功德。

就是說我們在他方國土裡面,修行的這些諸菩薩眾,他如果一旦越修越到高危的時候。為什麼說高危呀?大家知道修行還真是這樣,越到高處越危險。就跟我們作買賣也是,最大的投資,最高的回收的時候,越到最後關頭,他越一點錯都不能出的。像燒那個琉璃器一樣,越溫度高的時候馬上就成形的時候,也是最容易壞的時候,退的時候,一樣的道理。所以這個時候,就因為得到這個名號佛光的攝受,也就是說,阿彌陀佛能夠對十方眾生,特別是菩薩眾攝取不舍的佛光加被,所以能夠不退。

不退的功德就設在名號中。只要有信心的這些菩薩們,一持這句名號,就在名號中所提練出來受用的到,他所需要的不退轉功德。這就是第四十七願。第四十七願跟第四十八願可以說是層層遞進的關係。

第四十八願進一步說「即得諸人究竟願」。前一個是「不退轉地願」,這是即得諸人究竟,那就更是不退裡面的不退,就是大不退了。特別是這裡講到了「無生法忍」,已經叫了大不退了。

好,我們先讀一下第四十八願的願文,「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這兩願的區別,前者是於無上的佛道他得了不退轉。這裡講到的說於中的佛法所得的不退轉,這裡面講的第一、第二、第三法忍,其實就是我們在經典裡面講到,在極樂世界見到菩提樹以後,就得到「音響忍」「柔順忍」和「無生法忍」。這三種忍其實就是對於無生的這個空性,所觀照而得到的忍力。

再再的給大家講什麼是忍呢?安忍的意思,受得了,就在這個層面了,一直停在這個層面了,這就叫忍。這種忍可不是咱們這的憋屈或者怎麼樣,不是這個意思。他就是說能夠安住在這裡了。第一忍叫「音響忍」什麼意思呢?一方面就是說我們對於任何這些誹謗,或者等等這一類的語言,或者就是覺得一切事情如夢幻泡影,就像在山谷裡面的回音一樣。你把它能觀空了,沒什麼意思了,任何對你的讚歎也罷,誹謗也罷,你就把它當作山谷裡面的回音,都是一個回音假的不驚不怖,不害怕這就叫作「音響忍」。

由於這樣的「音響忍」這個比喻,隨著我們對一切法還是如夢幻泡影這樣不生,一切法無生,沒有一個真正實在生起來的一個東西,那麼慢慢你就隨著這個智慧的觀察,定力的深入,就能夠進一步得到「柔順忍」。「柔順」顧名思義就是心柔軟了嘛,不會跟他對著幹了嘛,心隨順了,不會不認命了嘛。我們總是不認命呀,我們有煩惱就是不認命嘛。一不認命非常有意見的時候,煩惱越大了。那這時候就煩惱一會吧,沒辦法,煩惱完了再繼續。

如果能夠始終繼續隨著這個空性的觀察,那麼最高就能夠達到「無生法忍」,對一切法不生,也不滅。有一個決定的信受安忍住在其中,這就叫作「第三法忍」。

你看我們平常都跟大家在念迴向偈。我們每個淨土行人一起,包括我講法,咱們念佛的時候最終都是說「願生西方淨土中」,這個迴向偈真的是非常的殊勝。四十八願的最後,最高至高點是即得無生法忍,成佛。我們迴向也是「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這就是我們一個淨土行人最明確的目標,最一直的願望,最長久的堅持。就在這四句話中。

那麼今天到這裡也就把《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給大家就這麼講完了。我也跟大家一起又很榮幸的這樣學習了一遍,也確實真的還是每學一遍,我們都有一些心得,都有一些受用,這個是毋庸置疑的。哪怕你再怎麼讀的多,背的滾瓜爛熟,那麼再學講一遍時候,還是有一些東西,覺得說又一亮,其利益無窮。

利益無窮是怎麼來的呢?依之而行,利益無窮。所以《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講完了,大家知道我們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我們堅信四十八願,就是我們登彼岸的全部舟船。所以請大家,既然我們這裡聞思講堂也叫作蓮池海會,希望大家做一個純粹的淨土行人。聽學佛法也就是這樣子的。更多的在於相信阿彌陀佛就在西方。

所以今天最後我們做一個什麼呢?我把印光法師《一函遍復》也是一個不朽的名篇了,給大家讀一段他老人家前面的開示,我們也不做什麼演繹了,怎麼發揮什麼總結感概了,大家聽進去就可以了。我給大家讀一遍,大家要認真領會。《一函遍復》的開篇。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乃如來普為一切上聖下凡,令其於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於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就給大家讀這麼一段。這一切都是阿彌陀佛願力給我們提供的保障,希望我們以此而起信、願、行資糧。

這段時間的講解,我看我們講《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到今天我也記不到有多少次了,大概十來次,那又是我們學習的告一段落。希望我們對於聽法的這種推動進行中,也是推動我們行門上的精進不懈吧。

所以在此希望從今天開始,我們再做一個行法上,大家功課上的一個倍倍增進吧。我們想一個法子是什麼呢,數量上以三千,一千太少了,畢竟我們也學修了這麼長時間了。希望大家以後,以三千念佛為一個數量組,你今天能念一個三千,兩個三千,還是三個三千,四個三千,倍倍往上增,希望大家給自己下這麼一個功課。就是以三千為我們數量組,再說一遍。那麼每天以三千為一組,念一個三千,兩個三千,或者三個三千,四個三千。

那基於現在我們大覺世間群來講,都是以一萬為基數的,每天一萬,包括咱們實修群也是如此。既然我們在聞思講堂這段時間,以後的講法我們是這樣是靈活的,就是具體講什麼我們下星期要休學一星期,到時候給大家再通告,說下面開始講什麼。但是我們的重心,要轉上我們念佛數量組的修行功德上來了。希望大家都能夠發心,因為三千其實很少了。開始不要忌諱我們是念得快、散心,不要忌諱這些,先從數量上來確立。

當然越質量高越好,這是必然的,但是我們現在開始先從數量上確立。那我們也在這裡沒有機緣,就是說考察大家的功課怎麼樣。有的在實修群裡邊自然在那邊迴向。我們以三千為一組,在咱們群三里邊至少至少你每天有三千。稍微久修一點,至少至少每天是四個三千,一萬二。這樣的話就算是基本完成了。當然最好你能修十個三千組,那麼一天三萬聲佛號,這樣的話我想往生的把握就會很大了。

總而言之為了共修同生西方淨土中,我們還是依然繼續的這個聞法功德殊勝行,念佛功德殊勝行,現在我們一起來迴向功德殊勝行,一起來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今天就到這裡,我們下次再見。謝謝大家,隨喜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