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是佛道的根本

古人說,慈不掌兵。孫子也說,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而我認為,慈能掌兵。因為,慈悲無敵。

慈悲是什麼?即仁愛,即博愛,《大智度論》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也就是:大慈天下樂,大悲天下苦。

慈悲,總是與包容、寬恕等聯繫在一起。為此,從慈悲出發,我們做人做事,總應如古人所言:勢不可用盡,福不可享盡,規矩不可行盡,好話不可說盡,以及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使盡。也就是,正如俗話所說,為人做事要留點餘地,留條後路。

佛教分慈悲為三種:第一種,小慈悲,叫眾生緣慈,有分別心存在,如對父母師長等慈悲,對他人就不怎麼樣。第二種,中慈悲,叫法緣慈,進入無我狀態,不分人我,但未達完全無分別境界。第三種,大慈悲,叫無緣慈,我們平時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這種絕對無條件的慈悲。

《大涅槃經》說:為諸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予眾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慈。《維摩詰經》說: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大眾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眾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眾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為若斯也。此所說的,就是大慈悲也。

慈悲是佛道的根本,《大智度論》是這麼說的。佛教兩大核心即慈悲與智慧,也就是悲智雙運。可以說,有了慈悲,此娑婆世界,就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為此,我提倡推崇慈悲主義。在本人總結的佛教十大核心理念,即慈悲、智慧、忍讓、包容、自省、懺悔、中道、圓融、和合與共生中,慈悲就被我排在首位。

那麼,如何修得慈悲?我認為,第一,要修佛性觀,即人人有佛性,人人將成佛,慈悲予人,就是慈悲予佛,人佛非異,人佛一體。第二,要修輪迴觀,因緣生法,眾生輪迴,無始以來,人人互為父母兄弟姐妹,慈悲予眾生,即是慈悲予親屬。第三,要修平等觀,眾生受輪迴,皆有生老病死,也都將成佛,不論男女老少,不論貧窮富貴,不論種族宗教,不論處於東西南北,不論屬於古今中外。總之,究其本質,眾生平等,無有分別。我心同人心,我意同人意。我之不欲,勿施於人。吾之樂也,他之樂也。修好佛性觀、輪迴觀、平等觀,我們人與人之間便會有同理心與同情心,就會有悲憫心與慈悲心。

慈悲,往往能夠使人起死回生。

有個感人故事:主題詞——絞刑台,母親,兒子,死亡,慈悲。故事發生於伊朗,一個叫巴拉勒的男孩,17歲時,鬥毆中致死另一名男孩。殺人償命。 24歲時被拉上絞刑台。他脖子被套上繩索,腳踏凳上,死亡男孩母親及千百人於刑場見證。當劊子手要踢開凳子的一剎那,死亡男孩母親一下衝上絞刑台,制止了劊子手的行動,她將巴拉勒摔一巴掌後,含淚為他解除脖子上的繩索。在絞刑台下的巴拉勒母親及見證者們一下子驚呆了,震驚了。巴拉勒母親一下子爬到死亡男孩母親的跟前,撲通跪下,兩位母親相擁痛哭失聲。死亡男孩母親說:已經有一位母親失去兒子,日夜悲痛,將心比心,我不能讓另一位母親也失去兒子,悲痛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