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念天堂地獄就在眼前

古時候的得道高僧說:「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階前的竹影因風搖曳,掃不動一點塵埃;月光能夠照穿澄澈的潭底,但它不會在水中留下痕跡。這般的靜謐安守,境界實在很高,也很美。難怪可以「荊棘林內翻身,雪刃叢中遊戲」,禪機也就這樣出來了。那麼,這句話的深意在哪裡呢?它是告訴大家心不要妄動。

外面的世界變化是在太快,昨日還是在辛苦農耕,今日就能上天入地,昨日還是一窮二白,一日之間就能變得富有,人的心總是跟著外界的境遇起起落落,忐忑上下。我們可以觀照一下自己的情況,比如說,有些人銀行裡的存款多了,心裡就高興得不得了,工作上的職位降了,就痛苦、鬱悶,發牢騷;被別人誇讚幾句,立刻眉開眼笑,別人一說壞話,馬上苦惱生氣。你的心上繫著一根繩子,身外的遭遇一動,心就跟著跑。這樣一來,活著當然就會覺得辛苦。

關於「動心」,佛家有一則很有名的公案,說得是六祖慧能在廣州法性寺時發生的事。有一天,風吹動旗旛,一位僧人說是「風動」,另一位反駁說是「幡動」,究竟是風動還是幡動呢,兩個人為這件事吵得不可開交。這個時候六祖慧能就說啦:「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兩位的心在動啊。」

想想看,我們是不是也像這兩位爭論不休的僧人一樣,看到外面的一點小變動,就忍不住去計較?是不是也像他們一樣執著於「風動」、「幡動」這種小小的分別,被外境牽著鼻子走,隨著它團團亂轉?

自己的心,自己要能夠做主,要把持得住才行。做自己內心的主人,就是說要把心拴住了,制住了,別讓它東倒西歪、四處亂跑。過去釋迦牟尼佛一到吃飯的時間,就穿著袈裟,端著飯缽,去城裡乞食。這個在後世叫化緣。後世的僧人出去化緣時,都傚彷釋迦牟尼佛,端著一個缽。這個缽不只是用來盛裝食物的,它還有很深的含義,代表著持心平正,也就是把自己的心擺得端端正正。

你們看,真正的佛法說起來其實很簡單,就是要修心,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在修心。人要是能把心修好了,擺端正了,不亂動,哪裡還會有那麼多辛苦煩惱?外在的遭遇,不管它是好的、壞的,來了就讓它來,去了也隨它去,我們的心端端正正,如如不動,絕對不跟著它跑。就好像階前的竹影隨風而動,可是它再怎麼動,也掃不動台階上的塵埃啊。

大家要聽過日本白隱禪師的故事,可能就知道心的力量有多大了。當時的白隱禪師名聲很大,很多人都去找他問佛參禪。有一次,一個人去見他,向他請教:「世界上真的有天堂和地獄嗎?」這個問題一提出來,白隱禪師卻不回答,反而講些刻薄話嘲笑那個人,那人無緣無故遭到侮辱,就很生氣,當場拔出刀來,對準禪師的胸口。白隱禪師這時就很鎮定地說:「地獄之門由此打開。」那人一下子領悟了,連忙收起刀,向禪師道歉。白隱禪師卻笑著說:「看啊,這不就是天堂了嗎?」

人心哪,只要稍稍一動,一轉念,天堂地獄就在眼前。換句話來講,天堂和地獄其實就是人心自己造出來的,你的心端正謙和、平順恆定,那就時刻身處天堂;反過來,心中要是沒有自我安定、自我平衡的能量,就會如處無間地獄,生活永遠沒有安寧的時候。

不妨舉個例子,有時候人很容易發無明火,動不動就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順眼,別人比自己多得一點利益,心裡就不平衡,甚至還因此作出損人利己的舉動,人要是一直活在這些負面的情緒和想法裡面,身心失衡,生命的質量大大受損,這不就跟身處地獄一樣嗎?

所以說,持心平正,有很深刻的人生道理在裡邊。把心修到這個境界當然不容易,我們出家人修行,有時也不一定能做到。江西寶峰寺裡曾有位師父,他去另外一座寺廟當僧值,沒幾天就跑回來了。他告訴我,那裡男男女女太多,攪得他心神不寧。我跟他說,你自己不能把心擺正,不能靜定,外面的環境一鬧,當然就影響到你啦。這個問題不能靠外在的力量來幫忙,只能靠自己。

怎麼「靠自己」呢?說得具體點,就是要在平時的生活裡,有意識地從外界把目光收回來,退到內心去,多花點時間和你的心去對話。這就像交朋友一樣,你和自己的心處得好,慢慢地相熟,跟它手握著手,肩併著肩,端正筆直地站在一起,它就不會亂跑,不會給你製造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