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應當來學佛

今天一件事情的反思,使我想跟大家說一說,關於什麼樣的人應當來學佛。因為好多時候,都會聽到身邊傳達了,這樣的一種聲音和見解,說我年輕的時候還有什麼事情要要圓滿,還有什麼事業要把它實現,然後等到我某時某刻,上了歲數了,退休了,不做事了,再去學佛。我想這是一種很大的誤區,為什麼呢?以至於你看現在有時候,對於佛教的這種傳聞中,總是說什麼樣的人來學佛呢,說是婦女多,當然這個無可厚非。我一直在反思說,為什麼學佛的佛弟子中女眾居多呢?我想這一個是從社會分工上來講,至少女眾還是有相對的時間和家庭的依靠,所以有相對時間上的保障,和精力上的一些多餘的時間,能夠做這樣的一個佛法護持工作。二一個呢,女眾的這種天生的慈悲心,也就是說,比較容易憐憫他人的這樣一種悲心母愛,基本上是跟佛陀講的,佛法裡面講到的這種慈悲是一致的。似乎有這麼樣的一種理由吧。

那麼其次就是說文化低的多,這我覺得倒是未必了,因為不管文化高低,這不在學佛的揀擇之中。而是只不過是從,看他是否有善根來走進佛法,是否有因緣來一直相續的學修佛法。

那麼第三個就是說的什麼?就是老人多,這是最大的一個誤區,好像我們現在學佛,就必須只有是老人才是天經地義的學佛,這就無形中給佛法的這種廣博性,這種普世性,給它切割了一大塊,使大家走入一個誤區。所以我們要知道呀,其實在佛教裡面最應該學佛的,正當是青年,社會最主流的力量都來學修佛法,那麼佛法對於我們整個國家,這種民族的向上和和諧是非常有大的利益的,為什麼?我想首先我們反思一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知呢?

就是有時候不理解佛法的人,都會覺得說,佛法裡面的教理,最基本的不是講,看破呀、苦、空、無常,那麼會有一種人,就誤以為這是一種消極的生活態度,這首先就是一個消極的認知見解,為什麼這麼說呢?你看我前些天,到一個地方講《心經》的時候,不是有一句叫:「度一切苦厄」,當時我就剖析了一下說,我們在人世間,他根本上的境況是以苦為生活的真諦,就是大家都是處在一個受苦的狀態中,比如說生、老、病、死。那我們現在的,可能年輕人來講,為什麼他覺得說這個與他無關呢,因為他生的時候已經忘卻了,老了還覺得很久沒有到來,現在正當年也沒有生病,死亡還距離得很遠,可是其實現在年輕人所受的苦,比較多的是,一個是求不得苦,就是看著可能別人擁有的,我們暫時得不到,去追求怎麼也得不到,再一個就是愛別離和怨憎會,人際關係上,可能比較心儀的離得很遠,但是比較相牴觸的一個違緣,人際關係呢,它每天就纏繞,等等,反正人在世間呢,都是以苦為根本,就講了這麼一個道理。

當時就有這個年輕的小朋友,就上來跟我說到,說法師,你講得確實挺好的,但是是否太過於消極了。今天我們就要告訴大家,這是一種錯誤的,也是一種,反而是一種消極的理解,為什麼呢?因為你了解到苦,這是種智慧,那麼我們依著這個苦的真相,我們真正的以高視野,廣闊的心量,來看待這個人世間的時候,不管是芸芸眾生相,或者是熙熙攘攘,利來利往的生活層面中,我們都能夠冷眼的,以智慧的心,來再進行,我怎樣選擇生活,和建立我健康,科學的人生觀,當然我說的這個科學,不是我們通常的科學,而是以佛法的這種科學的信仰,來體現人生觀。

所以說,有時候我們對於佛法的教義是一種誤解,導致了他在一種消極的、被動的、無可奈何,人生已經花落去的時候,才在垂垂將老的時候去學佛,這是一個誤區。特別是我們想想,為什麼說青年要學佛呢,就是在佛的教法中,青年跟菩薩的心態是非常的相似的,你看菩薩叫什麼呢?叫做「覺有情」,就是其實用自己的生命的年華,青春的年華,和這種為人民服務的熱忱,來做他生活的目標和進行中的這個行為,那麼菩薩跟青年,他完全是可以脗合,可以同步的。

你看在菩薩修的法門裡面,其實我們可以做這樣的一個理解,所謂的菩薩修的法門,其實就是他應當這樣去生活的一個面目,一個面貌。你比如說從專業來講,說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其實也是一個,另一方面,我們在佛法裡面有一個叫八正道,這都屬於說,應該現在的年輕人,能夠學習了以後,積極的向上的一種生活態度。

你比如說從佈施來講,就是說要有一種付出精神,現在我們的社會就是索取的太多,不願意付出,甚至把一個成功的標誌,認為說索取得越多,積攢的越厚,然後佔據為己有的時候呢,這才是一種成功者。這對於青年的一個人生觀的導向,可能是不利的,甚至對於整體社會的進行中,它也是一個毒瘤,所以佈施的這個生活狀態,就顯得非常積極向上。

你比如再說,持戒來講,持戒其實就是一個自律的行為,那麼我們的年輕人,在生活中,工作中,乃至同事的交往中,甚至男女朋友之間,如果始終能操守一種軌則,你比如說忠誠不去背叛,你比如說真誠不去欺騙,你比如說合作,而不是相互的去作為對方的障礙,而害怕別人比自己高以後,產生的嫉妒心等等這些,其實這都是戒律的精神。

你再比如說忍辱來講,我們常說到年輕人年輕氣盛,一下就火了,甚至你看現在有一種情況叫做路怒,就是開車的時候,大家稍微蹭一下刮一下,突然間下車,兩個人就火冒三丈,一句話說不對,就敢去拿凶器了刀子了,這就是說什麼,忍辱的精神,忍辱的這種常態。一個青年人,他常要調試自己,這種能夠替對方著想,慢慢地培養這種寬廣的胸懷,這樣的一種能力的話,這就是忍辱的人生觀所造就的。

那麼再說到禪定,這是一種福德的體現,就是不要,小夥子,我們說毛頭小夥子,那就是不穩嘛,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冷靜的思維,都能夠正確的選擇這件事情的,操作也罷,掌控它的發展也罷,這也是青年人應該具足的,因為青年人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所以說菩薩的六度,恰恰是一個青年應該在他的身心世界,他的生命過往中,體現這樣的一個,好的人生展現。

特別是我們現在的國家,我們的人民,在這樣的一個物質也在很好的發展和維繫的,這樣的一種國運當中,一個青年人來學習佛法,能夠更好的在我們這個當下的時代中,發揮他應有的作用,所以說佛法跟世間法永遠沒有離開,那我們很多時候,誤會說佛法一定是逃世的,一定是年老的、落後的、消極的,這是一個根本的錯誤。特別是到了現在的時代來講,我們應當把這種錯誤的見解,給它解開,給它拆散,讓這個真實的,積極的佛法展露出來,而讓我們去認知和走入。

那麼如果真正能夠進行到這樣一種很好的,良性狀態的時候,我們就不必說,覺得說哎呀,我學佛了,我是一個佛弟子,我知道很好,但是我害怕別人知道,甚至學佛的時候,皈依了三寶,還偷偷的藏著掖著,覺得這是一件在主流社會裡面,為人所見不得人的事一樣,這就顯得很可悲。或者甚至我們一味的,對於佛法的這種追求中吧,他老是走入一個誤區,以為不斷的就是去求一個,某一個神奇、或者說一尊佛菩薩,就像一個神一樣來保佑他,滿足他無邊無際的這種私慾,不可告人的這種追求,等等一些,這也是一個誤區。

甚至大家一直還在所有的影視作品中,把僧人的形象,作為一種戲說乃至歪曲,不斷地去誤解,在這樣高度的,媒體發達的情況下輾轉相告,這也是現在我們很多時候,對於佛法認知上的一個偏見,很可悲的事情。特別是從僧人來講,他是一個舍棄了自己的,所有的世間的這種青春年華也罷,轟轟烈烈的事業、愛情也罷,他能夠走入到這個,清淨的這樣一個佛門,並回過身來再引領大家,共同來弘揚佛法的這種積極向上的能量。

我想這樣的一個人生呢,確實是很稀有珍貴的。但是我們現在因為對於佛法的不了解,以為佛法一直是消極的,就認為你什麼也不幹、逃世到廟裡邊就這麼閑著,吃著現成的,不為社會做貢獻,也不負責社會的發展,甚至人類的繁衍等等,全部都是誤區。

所以呢,希望今天在此也借這個因緣吧,不但我們的老年人正當學佛了,因為一輩子經的見的也多了,也應該看破了,放下了,真正走到佛門的智慧,甚至是年輕人更應該學佛了,以這個社會的主流的,這樣的一種社會角色,那麼來相依佛法,真正的佛法,拋開了迷信偏見的佛法,把它用做到我們整個的生活事業中,甚至乃至少年人也應當來學佛,在這樣的一種智慧中,我們播種了一個信仰的種子。

那麼播種了一個信仰的種子,依照我們信仰的體現,那麼在他將來的成長過程中,一定會有什麼呢,這個正知正見,這種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乃至上敬下和,以道德為標準來約束自己,盡形壽的生命過程,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社會現象,希望所有的有識之士,諸位的佛子們,一起來發願迴向,能夠讓我們的國家,呈現出來,這種在佛法的熏陶中,能夠有一個,如同太陽出生一樣,積極向上的一個佛法的弘揚,這樣的一個新的局面。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