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與《法華經》的側重點有何不同

《楞嚴經》到了後面二十五圓通的時候,它偏重在空觀,從假入空觀。也就是說,其實《楞嚴經》的思想是偏重在攝用歸體,怎麼從一個有漏的五陰身心回到我們的真如本性。《楞嚴經》是講這個觀念。

《法華經》是依體起用,當你找到真如本性以後,怎麼用你的真如本性來創造更大的功德,跟三寶結緣,積功累德。所以《法華經》是依體起用。這兩個思考不一樣。《楞嚴經》偏重在破妄,攝用歸體;《法華經》偏重在顯真,顯你自性的功能。

所以這兩個——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是相互作用的。

身為一個首楞嚴王三昧,它能夠破除我們的妄想執取,這件事情是非常希有難得。因為它徹底地破壞,不像我們在過去修無常觀、無我觀只是個體的破壞,這個是整體的破壞。所以,從首楞嚴王三昧當中我們能夠稱性起修。

蕅益大師說,其實我們也可以從性修二德來發明這個偈頌。說是「妙湛總持不動尊」,這個是眾生本具的性德,而首楞嚴王三昧是修德。我們能夠依止現前一念心性來生起修德,最後再開顯我們的性德,說是「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這樣子解釋也可以,性修不二,或者是「讚美人法」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