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因緣論」與「無因緣論」

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出世時,當時的印度是一個文化非常發達的國家。以佛教的說法,當時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其實就是九十六種哲學家。這些哲學家都試圖解釋生命的相貌,所謂的「生從何來,死將何去」,都想要解釋生命的道理。

在整個印度的思想中,我們歸納成兩種思想:

第一種,邪因緣論。邪因緣論認為,生命是有軌則的,但是這個軌則以佛教的角度來說,是錯誤的軌則。什麼軌則呢?他們認為生命是有一個強大能力的主宰者,比方說大梵天或者是種種的天地鬼神,這些尊神他們能夠獨立自主地決定我們生命的吉凶禍福。

換句話說,在邪因緣的思想中,它認為生命的快樂跟痛苦,我們自己是不能決定的,你造善造惡跟你生命的快樂痛苦沒有關係。那麼我們想要離苦得樂,怎麼辦呢?唯有向這位尊神來皈依、來祈禱。當然這個因緣的說法是錯誤的,叫邪因緣論,我們佛教叫作心外求法。就是你的心外有一個真實的東西,它能夠主導你生命的吉凶禍福,這個完全是他生的思想。

第二種思想是無因緣論。這種思想比前面的思想更可怕,因為邪因緣論至少創立了一個宇宙的天神,我們會知道害怕。而無因緣論認為人生是沒有理由的,生命只是偶然。就像是樹,風一吹,它掉下一片樹葉,這片樹葉往東飄,往西飄,完全沒有理由。也就是說,會得到快樂或得到痛苦,完全是個人的運氣。

那麼無因緣論就造成一個很嚴重的思想,就是人死如燈滅,沒有來生的觀念,就是一個人死亡就像燈消失掉了。沒有來生的觀念就很嚴重了,因為你造善造惡就沒有意義了。佛教造善造惡的思想,是建立在來生的安樂這個角度。

如果我們對來生無所期待,那怎麼激勵一個人斷惡修善呢?人只要及時行樂就好了。所以無因緣論的斷滅見最為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