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跟空正見是菩薩的根本

菩薩道在心中要產生三種力量──誓願力、觀照力跟行動力,其中這個誓願力跟觀照力,即菩提心跟空正見是菩薩的根本,六波羅蜜是枝末。你說一棵樹,這一棵樹樹葉少一點,這棵樹還存在,它還有機會把樹葉長出來;但是這棵樹葉的根破壞了,這一棵樹就要死亡。菩薩有很多很多的善法,以佛的標準,到底如何來判定一個人的價值?說這個人佈施佈施得很好,他持戒持得不是很好;這個人持戒持得很好,但是沒有忍辱心!

我們菩薩的行為是多元化的差別,到底我們今天判定一個菩薩最重要的標準在哪裡?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說,第一個當然是菩提心,你心中有沒有成佛的願望?你心中不想成佛,你修習任何的善法,在菩薩道來說都沒有意義,因為你沒有目標。

菩提心是總相,第二個別相就是觀照力。你遇到障礙的時候,你化解障礙的力量有多深?有人會質疑說:為什麼我們不用六波羅蜜來安立十地?我們要知道:六波羅蜜的行動力是生滅法,行為本身是生滅法。就是說,你今生能夠佈施,你來生不一定會佈施;你今生能夠出家持戒,你來生不一定出家持戒:這生滅法是退轉的。我到底是用今生的你來判斷你?還是用來生的你來判斷你呢?但是你內心當中產生我空、法空的對治力,那種觀照力,這個是不會退失的。就是我們今天判定一個菩薩價值的重要指標,就是看有障礙刺激你的時候,你心中產生了妄想,你如何化解妄想?你化解妄想的能力有多高?這個觀照力就是判斷一個菩薩價值的指標。

因為從佛法的角度,我們內心有無量的潛能,我們之所以不能顯現,是因為妄想遮住。所以你有化解妄想一分的力量,你內心當中自然就會有強大的善良功能,你自然就能夠修習六波羅蜜的善法,所以六波羅蜜是一個枝末。你內心當中有遮障,你六波羅蜜是沒辦法修學的。佛陀說的「十地」,他完全是看你覺悟空性、覺悟真理來判斷,那這樣子你六波羅蜜的價值何在呢?它有價值的,它就像一棵樹的樹葉,它會讓你茂盛莊嚴。

但是我們要知道,樹葉之所以茂盛,是因為它有根。就是《金剛經》說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我們判定一個賢聖的差別,是他對真理的觀照、對於妄想的消滅這一部分,而安立了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