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了菩提心後,要趕緊積集這兩種資糧

什麼是「資糧位」菩薩的相貌?就是這個「資糧位」的菩薩發菩提心以後,他是怎麼修行呢?「福德、智慧二資糧」,發了菩提心以後,你要趕快的積集「二」種「資糧」:第一個是「福德」。天親菩薩解釋這個「福德」,就是佈施、持戒、忍辱,這三個法門是「福德資糧」。

那「智慧」呢?就是我們經過聽聞、思惟,產生我空、法空的「智慧」,就是我們前面說的「遍計本空,依他如幻」的智慧,這個智慧是屬於般若波羅蜜。精進跟禪定是通於二者:精進跟禪定如果是跟福德相應,就屬於福德資糧;如果是跟智慧相應,就屬於智慧資糧。菩薩在資糧位的時候,他內心當中許下了誓願:希望遠離三界的果報,追求大般涅槃的安樂。

這個時候,他廣泛的積集「福德、智慧資糧」,他內心當中對二種資糧是什麼心態呢?「善備無邊際」,他內心當中對這二種資糧,是多多益善,無有厭足,他沒有感到滿足的一天,這「無邊際」就是說,他沒有停止的一天。在古德的註解當中,這一段提出一個問,他說:菩薩發了菩提心,為什麼要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來增上菩提心呢?這個觀念是說:菩薩為什麼修習福德資糧呢?因為菩薩要遠離三趣的痛苦。

你發了菩提心,你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是如果不積集佈施、持戒、忍辱的資糧,一旦你到了三惡道,比如說做一隻狗、做一隻螞蟻,你根本不能實踐菩薩道的理想。因為三惡道的果報本身是一種障礙,叫做報障,你得到那個果報,會使令你內心暗鈍。

所以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要盡量避免到三惡道去,因為在這段時間當中,你的生命是空過的,你根本不能增上,所以菩薩要趕快積集福德資糧。為什麼呢?「遠離惡趣」,這第一個。第二個,菩薩有了福報就能夠「成就安樂」,為什麼追求智慧呢?因為只有智慧能夠使令你遠離放逸。

我們在安樂果報現前的時候,我們很可能被現前的安樂所迷惑,而產生執取,我們就會耽擱在路旁的小花當中,忘掉最後的摩尼寶珠。所以菩薩應該要不斷的聽聞佛法、如理思惟,加強心中的觀照,對於這種人天生滅變化的福報,他能夠迅速的走過去,就是遠離放逸。

就是說資糧位的「菩薩」,雖然他內心的觀照力是薄弱的,但是他依止「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的資持,也就資持他的菩提心不斷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