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蓮法師《在家菩薩戒淺說》不虛說戒

第三 不虛說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虛說我得不淨觀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是名三重。」

在家菩薩戒的第三條重戒是不虛說。虛說,即心口相違,說虛妄不實的話以欺騙他人,通常亦叫做打妄語。此不妄語戒,正制不得說大妄語;兼制不得犯四種口過——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等。說大妄語是指凡夫自言證聖,如言我得不淨觀至阿那含等。此為以凡濫聖,其罪極重。如《楞嚴經》云:譬如平民,妄號帝王,自取誅戮。其它四種口過,通屬小妄語。

制這條戒的理由亦可以略舉五條:

一、業道重故。因為說大妄語,欺凡罔聖,淆惑人心,其罪極重,故制。

二、非所應故。世間仁人君子尚不肯以妄語誑惑於人,何況入道之人,應以誠信為本。怎麼可以口出妄言呢?

三、閉善路故。因為妄語之人是非曲直顛倒,邪正不分,自然不受善法,心無慚愧。佛說:「無慚愧人,妄語覆心,道法不入。」(《大智度論》) 是以閉塞人天善道及涅槃之路。

四、開諸惡門故。妄語之人說話花言巧語,真假難辨,所以很容易使人上當受騙,許多殺盜淫的罪業往往都是由妄語助成的。

五、實語易解脫故。因為實語之人,其心正直無虛妄、不諂曲,乃一切萬行之本。如《維摩經》所說:直心是道場,直心是菩薩淨土。又《楞嚴經》上說:「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所以修學菩薩道必從誠實做起。

請看經文: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虛說,我得不淨觀至阿那含。」

這幾句經文是說:菩薩優婆塞戒第三條要受持的是不虛說。受了這條戒後,即使為著自己的身命,也不可以用虛假不實的話去欺騙別人。

這裡所說的虛說,即包括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妄言如以是為非、以非為是、見言不見、不見言見等,所說的話完全與事實相違,假如有人信以為真,那可就受害不淺了。

綺語的範圍那就更闊了,像情詞艷曲、言情小說一類,乃至誇誇其談、胡言亂語。譬如每見一些人聚在一起,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但所說的內容全是廢話、空話、無意義的話,徒然惑人視聽,動人心念。這些都是屬於綺語。

四種口業中以綺語最易犯,所以古德常勸人少說閑話多念佛。《觀經》上說:若人至心念佛一聲,能消八十一劫生死重罪。念佛功德有這麼大,何樂而不為,何苦要浪費口舌去說閑話犯綺語呢?

況且,對人說閑話,即使不損害人,至少也是浪費別人寶貴的時間,耽誤別人的修持,單就這個罪過也就不小了。所以平常發言,若是盡說一些對人無益的話,聽眾越多,所犯的罪過也就越大了。

兩舌即挑撥離間,在這邊說那邊的壞話,在那邊又說這邊的壞話,以破壞彼此的感情,使雙方引起鬥爭。或者在當面就稱讚這個人怎樣怎樣的好,簡直把人捧上了天;可是在背後又說這個人怎樣怎樣的壞,把人批得一文不值。反正說好說壞隨他高興,這就是兩舌的樣子。

惡口就是用惡毒的言語罵人。包括說話尖酸刻薄、挖苦諷刺、譏諷嘲弄,使人聽了難堪,如同矛劍刺心的難受。所謂唇槍舌劍,殺人於無形。大至國與國之間,也許就因為幾句話說得過激,就有可能引起一場戰爭浩劫;小至家庭兄弟夫婦之間,每每就只因為幾句話說得不當,使對方聽了無法容忍,以致鬧得天翻地覆,釀成人間慘劇。

如《報恩經》中佛告阿難說:「人生世間,禍從口出。當護於口,甚於猛火。猛火熾然能燒一世,惡口熾然燒無數世;猛火熾然燒世間財;惡口熾然燒七聖財。」

所以說話要謹慎,要得體,要有分寸,要多留些口德;若是信口開河,口無遮擋,一旦話說出去收不回來了,那你就得承當一切後果。

更為嚴重的是口出狂言,妄自尊大,本是業障凡夫,卻妄充聖人。譬如對人說,我已修成不淨觀了;甚至對人說我已經證得阿那含果位了。這便是大妄語。罪業極為深重。佛所正制的,主要就是對此大妄語而言。

為什麼對人妄說自己修行證果,會有這麼大的罪過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大小乘修行證果的次第。

小乘的修證果位分為七賢四聖。七賢即:一、五停心觀。二、總相念住。三、別相念住。四、暖法。五、頂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四聖即: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大乘的修證果位分三賢十聖。三賢即十住、十行、十迴向。十聖即十地菩薩。

這些需要專題講解才能明白,在這裡且置之不說。單說不淨觀,乃是七賢位中的第一位五停心觀中的第一觀,這種觀法是教貪慾心重的眾生,修習觀想自他色身之種種不淨,以對治貪慾煩惱。這種觀法修成了,貪慾煩惱便得止息。而凡夫最難對治的就是貪慾。現在驟然聽某人自稱說他已經修成不淨觀了,這就等於是接近賢人的果位了,按理說他此時的人格應該是非常清高的,決定不會再像凡夫一樣有貪心的舉動。可是每當境界現前時,卻發現他的貪心和平常凡夫並無多大區別。這時就會使初學的人感到彷徨失所,生大疑惑,心想某人已經修成不淨觀了,仍制伏不了貪慾,那麼修這種觀法到底有沒有用呢?這時修學佛法的信心恐怕就要動搖了。

再說阿那含,意為不還、不來。是小乘四聖果位中的第三位。修到這種果位的人,不但三界的見惑已斷盡,乃至欲界的九品思惑也已全部斷盡,從此以後不再還來欲界受生,未來世當生於色界或無色界。故稱為不還、不來。在家居士能修到這個果位,已是最高的果位了。這種人的道德修為自然不是一般凡夫所可比擬的。因為凡夫是由染緣而成的;而聖人是從淨緣而證的。現在聽某人自稱說已證了阿那含的果位,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事,但仔細觀察他的言行舉動卻仍脫不了那些世俗的粗重煩惱習氣。這也同樣使初學者感到迷惑不已,以為縱然修到聖人的境界,也和凡夫沒多大區別,我們何必費心去修學呢?於是遂退失信心。

這就是上面所說的欺凡罔聖,淆惑人心。上則冒犯諸佛賢聖,下則貽誤眾生,所以罪業極重。如《楞嚴經》云:譬如平民,妄號帝王,自取誅戮。又如《未曾有經》云:為供養故,外現精進,內行邪濁,向人妄說得禪境界,或言見佛見龍鬼等,名大妄語,墮阿鼻獄。

所以修行的人即使真的修到某種境界,也不可以隨便向人說,何況根本就沒什麼心得,何必無來由地編排一些妖言去惑眾,結果是誤了別人,也害了自己。真是何苦來「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這兩句經文是說若是優婆塞破了這條戒,這位優婆塞當即也失了戒體。那麼這條戒要具哪些條件才算破呢?所具條件有五:

一、所向是人。即對人說大妄語。若對非人或畜生說,彼等領解,亦犯重;彼不領解,犯輕。

二、是人想。即決定知道對方是人。

三、有欺誑心。即有意想欺騙對方。

四、說大妄語。即未證果位,妄說已證。

五、前人領解。即對方能領解所說的意思,且信以為真,結犯重。若聽者不能領解或不信,犯輕。

此第四中包括用文字書信傳示於人;或以身相動作示意,令對方領解:譬如有人過分稱揚某人的美德,說他是大菩薩示現而來的,說他修行得道、有神通異能、有鬼神不測之機等等,他也不否認,而且還表現出洋洋自得的樣子,使人以為他真的像某人所說的那樣,這也等於是大妄語。

但若說法人舉聖賢果位而不言自證,不犯。若舉例,誤以自己為例,不犯。若急語錯說不犯。

至於其它的小妄語,若是菩薩慈悲為了要救脫眾生免於危難,或者好意想勸解別人遠惡就善,不得已才從權善巧說一些方便妄語,此不犯。如《瑜伽戒本》云:如菩薩為多有情解脫命難,囹圄縛難,刖手足難,劓鼻刵耳剜眼等難。雖諸菩薩為自命難亦不妄語,然為救脫彼有情故,知而思擇,故作妄語,自無染心,惟為饒益諸有情故。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譬如律藏中有這麼一段小插曲:說的是佛於某時在某講堂中為眾弟子講經說法。講堂外面有一隊打獵的人正追趕一隻小兔,可憐的小兔被趕得慌不擇路,驚惶失措地跑進講堂,躲避在佛陀的法座之下。過一會兒,打獵的人追到講堂附近,不見了小兔,便走進講堂,問佛有沒有見過小兔?佛回答說不見。打獵的人走後,眾弟子問佛,小兔分明就在佛的座下,何以說不見?佛說為救兔故。

又如波斯匿王,醉後敕令殺廚監。末利夫人知道國王並非真心要殺廚監,便派人把廚監藏匿起來,然後向國王謊報已殺。國王醉醒後,聽說廚監是自己下令殺的,悔恨不已。末利夫人這才把廚監送回王所,國王不勝歡喜。其實那時末利夫人已是受過八戒的優婆夷了,說謊欺騙國王,論國法是犯欺君大罪,論佛法是犯妄語戒,但末利夫人本心只為慈悲救難,所以不犯妄語戒,生多功德。

准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時為了救人急難,幫助他人,不得不善巧方便說一些小小的妄語,原是佛法所許可的。但若是意圖名利貪便宜,或故意要使人吃虧上當生煩惱,那就要論後果輕重而結罪了。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是名三重。」

這些經文的意思與一、二戒同。

據《通鑒》載:有一天宋朝劉忠定公問司馬溫公說:「做人存心行事最重要的是什麼?」 司馬溫公說:「最重要在於一個誠字。」 劉公又問:「要做一個誠實的人,應該從哪方面做起?」 司馬溫公答說:「從不妄語開始。」 這二公是世間的大儒,立身修德,尚能以誠信為本,從不妄語做起,何況身為大雄世尊的弟子,當學如來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怎麼可以妄語呢佛經上說:夫士處世,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應毀反譽,應譽反毀;自受其殃,終無有樂。《華嚴經》二地品云:「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為他所誑。」

為什麼妄語也會令眾生墮三惡道呢?因為妄語不實,會給眾生造成許多不必要的苦惱,是以死後必墮地獄。為人處世,以言行為先,言行欺妄,有乖誠信,不足以為人,故受畜生之報。又以妄語欺人,多出於貪圖世間名利,故死後必墮餓鬼之報。

一句妄語,現生未必對自己能有什麼利益,死後卻為害若此。那麼,我們生平能少說這一句妄語,那又有什麼做不到的呢?

 

註解:

【七聖財】:七種已經見道的聖人所得到的功德法財。諸經所說的略有不同。

寶積經四十二曰:「云何聖財?謂信(信受正法)、戒(持法律)、聞(能聞正教)、慚(自分有慚)、愧(於人有愧)、捨(捨離一切而無染著)、慧(智慧照事理),如是等法,是謂七聖財。彼諸眾生不護此故,名極貧窮。」

法句經說:「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慧為七財。」

報恩經說:「七聖財為信、精進、戒、慚愧、聞捨、忍辱、定慧。」

【五停心觀】:能使五種過失停止於心的觀法,亦即聲聞乘人在最初入道時所修的五種觀法。

一、不淨觀,是觀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屬不淨,以停止貪慾。

二、慈悲觀,是觀察一切眾生痛苦可憐之相,以停止瞋恚。

三、因緣觀,是觀察一切法皆從因緣生,前因後果,歷歷分明,以停止愚癡。

四、念佛觀,是觀察佛身相好,功德莊嚴,以停止業障。

五、數息觀,是觀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數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亂。

【總相念住】:一切之有漏法,於總相觀為苦空無常無我。小乘行人修四念處時,每作一觀,即並作其餘三觀,如觀身不淨時,並觀此身是苦、無常、無我。

【別相念住】:身為不淨,受為苦,心為無常,法為無我,小乘行人修四念處觀時,各別分開來觀身、受、心、法之四者,而破淨、樂、我、常之四顛倒。

【四善根】:指小乘之暖、頂、忍、世第一法。聲聞乘行人修五停心觀及四念處觀之後,接著須修四諦觀。當無漏智火將生,心中光明啟發之時,名為暖位;進而智慧增長,達於頂點,名為頂位;再進而明四諦之理,其心堅住,決定不移,名為忍位;更進而到達有漏智的最終點,在世間有情之中,最為殊勝,名為世第一法。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指聲聞乘的四果聖人。

初果須陀洹,譯為入流,意即初入聖人之流;

二果斯陀含,譯為一來,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此世界一次,便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譯為無還,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於欲界;四果阿羅漢,譯為無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脫生死,不受後有,為聲聞乘的最高果位。

【見惑】:見道所斷惑之略稱。又作見煩惱、見障、見一處住地。指在見道時所斷滅之惑。修道時所斷滅之惑,則稱修惑(或思惑)。

【思惑】:即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瞋癡慢疑等之五煩惱。思惑有八十一品。三界分為九地:欲界合為一地,四禪四定為八,共為九地。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貪瞋癡慢,言九品者,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八地各有九品,除瞋使,故成八十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