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訶味欲者:所謂苦、酸、甘、辛、鹼、淡等,種種飲食,餚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業。如一沙彌,染著酪味,於命終後,生在酪中,受其蟲身。如是等種種因緣,知味過罪。
那這個味是一個舌根所對的境界。呵味欲者,所謂苦酸甘辛咸淡等,種種味道,種種飲食。或者是餚膳,這個餚膳是一個煮熟的食物。我們一般的食物也不一定有什麼味道,但是它一煮熟以後,再加上調味料,散發出美味的味道出來。那麼這種味道,使令凡夫心生染著,就會造一些罪業。
以下講出一個例子。說一個沙彌,這個沙彌他本來也是蠻精進修行,但是他有一個習氣,他特別喜歡乳酪的酪味。那麼他在行堂的時候,只要有這個乳酪的東西,他就會不自主的,控制不了自己,就會多發一份給自己。那麼當然這個犯了盜戒了,盜十萬僧物。那命終以後呢,生在酪中,受其蟲身。當然這當中也包括了盜戒的罪業,也包括了有愛著酪味的煩惱,這個煩惱跟業力的和合呀,就使令他變成酪中的一隻蟲。
如是等種種因緣,知味過罪。
所以我們有時候要靜下來看看佛陀的開示,就是說這個五欲的過患,別說你一個沙彌,這個沙彌他如果如法的持戒,他下輩子可以升天的,有這種功德。但是因為他沒有好好地去對治生起的這種染著心,就使令他墮入蟲身。
這個地方也值得我們一提,就是說這個三寶,佛法僧三寶的地方,三寶是一個很殊勝的福田。就是說你對這個田造了很少的善業,它能夠成就廣大的功德。但是你對這個田創造微小的惡業,它也會引生廣大的過失。像我們這個北齋也就是一個僧團,大家一個和合修行的地方。
所以我們做廚房也好,做典座也好,做行堂也好,都要注意,就是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就是一定要保持一個平等心,不能對自己,或者對你所愛著的人,有各種非分的行為。因為在這個僧團當中造的業都是很重的,尤其是你這個罪業又不是無心的,你這個罪業是有煩惱在推動啊,那這個罪業是要得果報,那是一個增長業。如果你這個罪業過失的引生是無心的,這個業力本身後面沒有愛煩惱的推動,這個業力是不增長業,它不會影響總報,只是侵犯常住的一個微小過失而已。
但是如果說這個業力的背後是有煩惱的推動,那麼這個業力就不得了,影響總報的一個增長業。
這個地方要呵責,我們對於這樣的行為應該要有個事先的呵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