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界差別:
釋義
這個觀念我們再把它強調一下。本經的正修,一心三觀。開顯佛慧就是修學一心三觀的智慧。一心三觀的智慧有三段。我們先看第一段的「總標法義」。為什麼要一心三觀呢?先看第一個。
一、總標法義
慧思禪師云:心性自清淨,諸法唯一心。此心即眾生,此心菩薩佛。生死亦是心,涅槃亦是心。一心而作二,二還無二相。——《大乘止觀法門》
慧思禪師說:「心性自清淨,諸法唯一心。」我們要修行,前面說過,要把因果的修學法則先拉到一念心性來觀照,再啟動修學的法門,就是內觀引導外修,這才是捷徑。不能直接從因緣所生法去修因證果,這樣子就糟糕了。
心性有本體跟作用。本體就是當體即空,就是自性清淨心;然而當我們起作用的時候,就落入十法界十如是,就有很多的理具事造的差別相用顯現出來。當它起作用的時候,「此心即眾生,此心菩薩佛」。當我們一念心性在迷惑的時候,我們違背我們的清淨本性,叫做背覺合塵,這個時候我們啟動的是眾生法界的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如果我們迴光返照我們一念心本自清淨、本自具足,叫做背塵合覺,那我們啟動的是佛菩薩的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所以一念心性,生死輪迴是它,涅槃寂靜也是它。
「一心」,因為迷悟的差別而顯現出了染淨的因果;但是當它回歸到心性本體的時候,還是清淨本然,週遍法界,本自具足。也就是說,心性是最公平的。你怎麼操作它,它就現什麼相狀給你受用。當我們離心性越遠的時候,就是你這個人離家出走越遠,你就越墮落了。所以,佛法看一個人好壞,如果你還在說這個人修多少善業,那表明你還是一個初學者。真正入大乘法門的人,他只要問你一句話,他看你的內心離心性有多遠,就是古人講的「道一句」!如果你都是「心外求法」,沒有安住一念心性,那你這個人有福報也沒什麼用,都是生死魔業。
這個福報為什麼沒有用呢?因為福報只會增長你放逸而已。一個迷惑的人,福報越大越危險。福報不見得是好事,看你怎麼用。用得好,就是借假修真,用福報力來成就廣大功德;弄得不好,你在福報中迷失自己,那你造的業是非常可怕的。所以,一個人的成敗,從觀心的角度,就是看你離一念心性有多近。也就是說,從這個「乞丐」離「家」有多近(他的觀照力有多強),就看得出來這個人成佛的時間還有多久。所以觀心是成敗的關鍵。
(二)別明修法
一、緣修
智者大師云:「隔真妄,破九界,顯佛界,為緣修。」
智者大師把修行分成兩塊:
第一,緣修。就是你如果不走《法華經》的修學,那只能在外在的因緣所生法,就是根塵識的因緣去修,那麼這樣就產生「隔真妄」,就產生對立了,真妄是對立的。但是你很努力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用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破九界」,然後開顯佛界,這叫緣修。
在生滅因緣中對治根塵識,生滅對治法則。所以,當我們不走心性這條路來改變自己,當我們選擇從外在的根塵識的碰撞、從因緣上來對治,那你的人生變成對立的,你只能要麼偏空,要麼偏有。沒有用真如理觀的心性來觀照整合,那你就不是一佛乘了,你落入了三乘的對立法門。這叫緣修,就走上了成佛的遠路。
二、真修
我們看本經,《法華經》的修學,叫真修。
智者大師云:「融真妄,絕破顯之意,為真修。」
一個有智慧的人會找到成佛的捷徑。不管你過去煩惱有多重,也不管你過去業障有多深,關鍵是你要先透過真如理觀回歸到你的一念心性,因為一念心性沒有煩惱,也沒有業力,也沒有老病死。先把一念心性找出來,找出來以後再來修學三乘的權法。把所有的修行拉到一念心性來是最有利的,因為它是不生滅心,它永遠不會離開你的。也就是說它不會被煩惱業力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