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寶必須具足。這裡有二層涵義,

即首先一定是歸依佛、法、僧,不能只歸依「一寶」或「二寶」。所以《薩婆多毗尼毗婆沙》(以下簡稱《多論》)卷一說:「問曰:若稱佛及法不稱僧者,成三歸不?若稱法僧不稱佛寶,成三歸不?若稱佛僧不稱法寶,成三歸不?答曰:不成三歸。」窺基大師在分析歸依與敬禮的差別時說:「具歸三寶,方是歸依;但敬一尊,即是敬禮。」其次,一定是歸依事、理兩類三寶。現在有些法師偏重教導弟子只歸依理體三寶,不歸依事相三寶(住持三寶、化相三寶),或者用歸依賢聖僧(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取代原本通於凡、聖二種僧寶的泛指「僧」等等作法,表面看來立意甚高、用心頗深,而實際上按照歸依作法的要求來說,這樣的歸依,作法也是不能成就的。《多論》卷一明確指出:「問曰:為歸依俗諦僧、為歸依第一義諦僧?若歸依第一義諦僧者,佛與提謂、波利受三自皈,不應言‘未來有僧汝應歸依’,第一義諦僧常在世間故。答曰:以俗諦僧是第一義諦僧所依,故言‘未來有僧,汝應歸依’。有欲尊重俗諦僧故如是說。」

的確,理體三寶是我們的究竟歸依處,是本體;但是,住持三寶,卻是我們這些未開悟、未證得自性真如的凡夫的根本歸依處,他是理體三寶的作用。理體三寶和事相三寶,是缺一不可的。能海上師在《攝要頌》中指出:「佛謂自覺法者正,自性離染清淨僧。有情皆自具三寶,譬如木中本火性。須藉鑽等勝勢力,所謂佛種從緣生。」此即謂有情本具此自性三寶,迷而不知,故流浪生死。但是,自性三寶不是天然地就可以開顯出來,還必須借助外緣之一切三寶的功德來滋養引發。如同木中雖具火性,但還需要用鑽等方式來使火生燃。

印順法師也說:「但歸依世俗,自不免流於形式的崇拜;而專重勝義(真實),也不免過於高深,不是一般所能明瞭。所以必須歸依現實事相的住持三寶,依此進向真實的三寶。佛教的重視‘像教’,其理由就在此。」聖嚴法師亦云:「信仰佛教,應從信仰住持三寶開始。信仰住持三寶的目的,乃在追求理體三寶的顯現(發明)。今有在家的佛弟子,自己未證理體三寶,便以只信理體三寶為理由,而不敬住持三寶的,那是本末倒置,求升反墮的行為了。」

還有些人學了一點教理知識,了解佛從覺照義上說為佛寶,佛德具軌持義說為法寶,從合和無諍義上說為僧寶,本身即使一體具足三寶,所以認為只須歸依佛寶即是歸依三寶,不必一一歸依;甚至有些人因見出家人之過失,而只歸依佛寶、法寶、不歸依僧寶的作法,都是錯誤的。這樣的歸依,無法生起歸依體來。「二寶居士」或者僅以法寶為歸依的義理研究「居士」,可以說不是佛教信仰者。聖嚴法師曾嚴肅指出:「如說,不受三歸,便想成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只信佛法,而不禮僧寶,他根本先就違背了佛法。佛法之中,三寶不能分家,強予三寶分家,他便破壞了佛法。一個違背佛法而又破壞佛法的人,仍能得到學佛的善果,那是永遠不會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