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是一種心理學,最著重心理訓練和修養。楞嚴經說:「因地不真,果招紆曲」。這因地,正指學佛初發心時,先把用心搞好,將來自會有好果。《阿含經》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也是這個意義,因為意業的思想洗練的清淨,隨之而起口業和身業的行為,自然也會淨無瑕疵了。

佛學是心理學,也是實棧道德的學問,所以在經典裡講修養心理的法門很多。現在只說「兩種用心」,是選其重要的一提吧。

一、慈去怨恨

慈悲為佛教立教的基本,一切福利社會的方便事業,皆從慈悲心而生。《故華嚴經》說:學佛的人若失了慈悲心,一切所做的善事,都容易變為不正的魔業。如作好事,不出之慈悲同情,而出諸貪心、嗔心、慢心、妒心,試叫這好事是正確的嗎?

慈有三種:一、生緣慈,是想到眾生有許多痛苦,和像自己的親人受苦一樣,發起慈愍心去救濟他們;二、法緣慈,是想到眾生因不知佛法的我空法空之理,錯認諸法實有,生起貪嗔,造諸罪業,長淪六道,枉受眾苦,因此興起慈心,設法化度;三、無緣慈,是平等廣大的慈悲心,悟證我與眾生同體,苦樂與共,不起分別,任運度生,而不覺有生度,已泯除世間的功利觀念了。故涅《經梵行品》說:慈之所緣一切眾生,如緣父母妻子親屬,以是義故名眾生緣,法緣者,不見父母妻子親屬,見一切法皆從緣生,是名法緣。無緣者,不住法相及眾生相,是名無緣。由此可知佛教的慈與普通一般人所講的愛或宗教的博愛,是有些不同的!因慈是無分別的,無我見的,而愛是有愛染,有分別有我見的。如愛我親人,即不愛我不親的人,愛我的種族,即不愛非我的種族,愛我的宗教,即不愛非我的宗教,沒有慈的怨親平等,人我雙亡的境界。

世間一切怨恨,皆因人類失去慈心而生,若有慈心,互相愛護,即無怨恨。故《大智度論》有「以佛菩薩眼視眾生。一切眾生皆成佛菩薩,以牛羊眼視眾生,一切眾生皆成牛羊」。這便是有慈心與無慈心的用心不同。

二、忍除瞋怒

忍的用心,在學佛修養上極為重視,如菩薩修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六度,皆靠忍耐心來支持,如果無忍其他所做的善事都會受到破壞。所謂「一念嗔心起,燒盡功德林」,就因失了忍的功夫。

但忍亦有好的和不好的,如我們許多人,在此世界忍受眾苦,不求出離,這忍是無價值。《法華文》句云:「娑婆此翻堪忍,其土眾生,於十惡法,不肯出離,從入名土,故稱為忍」。《悲華經》云:「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曰忍土」。有價值的忍,如菩薩觀眾生苦,不忍坐視不救,乃出生入死,和光同塵,教化眾生,忍辱負重,或不惜犧牲,代眾生受苦,難忍能忍,難行能行。

忍在佛學上,亦舉有三種:一、耐怨害忍,如遇冤家,侵害生命,不生瞋怒,泰然受之;二、安受苦忍,對於從物質、精神、自然三方面來的痛苦,安然忍受,或適應環境,努力轉移;三、諦察法忍,觀察諸法緣起性空,不為一切境界所動,於諸境中忍可欲樂,不犯禁戒,策進功行。

《佛遺教經》云:「能行忍辱者,名為大力人」,能忍辱者有大智慧,以柔克剛,最具大力,如水最柔,不為一切的剛強刀斧所傷,且能洗淨一切不潔的東西。能忍的人,亦是如此,不但不為一切惡境所轉,且能感化轉移一切的惡境。在《阿含經》中說得更好:「若人有大力,能忍無力者,此力為第一,於忍中最上;愚者謂於力,此力非為力,如法忍力者,此力不可阻」!我們努力事業的人,尤需於此多做工夫。儒書亦說:「小不忍則亂大謀」。故孔子教人處世的方法,在「溫、良、恭、儉、讓」。其內涵亦近於慈忍的用心而已。

三、慈忍示範

慈與忍的二種用心,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極為重要,故沒有一個真正的佛徒,不做這兩種工夫的;但在佛世時候做的最知名者,是薄拘羅尊者,他生平有二大美德:

一、以修忍故善容:薄拘羅是印語,華譯善容,因他的相貌生得很好,多生修忍,不生瞋怒,故不丑陋。如阿修羅多嗔,貌極丑陋。一個漂亮的臉孔,當他發脾氣時,就變成丑惡。故善容由修忍而來,亦是順理成章,合乎因果的定律。薄拘羅自幼靜默好忍,他自己曾有一偈說:「餘愛靜中有至樂,不欲發言擾多人;忍辱功深打不嗔,縱使受惱不加報」。他的成功,忍在多生,想張公藝的「百忍成金」,婁師德的「唾面自乾」,也難與之比擬了。

二、以修慈故長壽:薄拘羅幼年,曾有五不死的奇跡:一、油灼不傷,二、湯浸不爛,三、落水不死,四、魚吞仍活,五、刀剖魚腹,出而無礙。後來出家修道,活到一百四十歲才圓寂。當時許多弟子會舉他幼年不死、老年長壽的奇事問佛?佛說:他不但多生修忍,且在九十一劫以前即修一不殺,二護生,三施心力助人,四以佳果供養羅漢。這四種工夫,都由內涵的慈心來策動的,因此,慈與忍不但是聯絡情誼要素,亦是善容與長壽的妙法。大家信佛為自利利他,何樂而不為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