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而未證,絕不能了生脫死

原文:

世之學佛者,率以開悟為志事。不知悟而未證,尚不濟事。即證初二三果之人,亦難免來生因福造業,或致墮落惡道。證四果者,方了生死。此依小乘說。若依大乘圓教說,初信斷見惑,與小乘初果同。七信斷思惑盡,方了生死。初信至六信,尚未了生死。初信位菩薩,其神通智慧,已非凡情所能測度。況二三四五六信位乎。參禪之人,每以宗家機鋒轉語,淨宗教宗皆無能答,為道高妙而人不能知。實則起此知見之人,亦不知古人之意。果真知者,必無自雄自矜之態。何以故,以絕妙之語,亦極平常之語。不但會得不濟事,即大徹大悟亦不濟事。直須完全證得,方為了事。後世能證者,實不多覯。五祖戒禪師,(五祖寺名,師戒禪師為五祖寺住持,故稱五祖戒。)

於宋初名喧宇宙,門庭高峻,若龍門然,死後為蘇東坡。(有事蹟可證。)東坡以前世慧力,其文字見地,俱不平常,而復不拘小節,其守杭時,尚常邀妓自娛,可知戒師並初果尚未能證。何以故,以初果得道共戒,(自然而然)任運不會犯戒。若不出家,亦娶妻室。縱以殺身之威脅之,令犯邪淫,寧肯就死,決不肯犯。禪者若知此義,何敢藐視淨土,高推禪宗。讓愚夫愚婦,仗佛力以往生。自己甘處輪迴,不願出離乎。光說此者,恐汝不知所以然。被禪者所屈,而舍佛力以仗自力,致了生死於驢年。(盡未來際亦無驢年)

譯文:

世間的學佛人,大多數都以開悟為追求,殊不知開悟而未能實證,還是無濟於事。即使證得初二、三果的聖人,也難免來生因享福而造作惡業,或許以至於墮落惡道。證得四果的阿羅漢,才可以了脫生死輪迴,這個是依照小乘的說法。如果依照大乘圓教的理論,初信位斷除見、思二惑,和小乘初果相同。七信位斷思惑盡,才可以了生死。初信到六信,尚且未能了生死。初信位菩薩,他的神智慧,已經不是凡夫的情見所能揣度的了。何況二、三、四、五、六信位呢?可見仗自己的能力了生死,是如此之難。

參禪的人,每每以宗家的機鋒轉語,淨宗教宗的學人都不能對答,而覺得禪宗道法高妙。實則有這種知見的人,也不完全知道古人的用意。果然真知道的人,必定不會有自傲自誇的心態,為什麼呢?因為機鋒語錄雖然絕妙,也是極其平常的話。不但會對答語錄無濟於事,即使大徹大悟也無濟於事。直到必須完全證得了,才可以了生死。後世修學的人,能夠實證的人,實在不多見。比如五祖戒禪師,(五祖寺名,師戒禪師是五祖寺的住持,所以稱他為五祖戒。)在宋朝初年名氣相當大,門庭徒眾相當多,死後轉世就是大文豪蘇東坡,(有事實可以佐證。)

蘇東坡因為前世智慧高超,所以他的文采見識,都很不平常。而卻不拘於小節,他在鎮守杭州的時候,還常常招妓玩樂,出入妓院淫妨,可知五祖戒禪師並未能證得初果聖人,為什麼呢?因為證果聖人得到道共戒,自然而然可以隨心所欲而不會犯戒。這種人,如果不出家,也會取妻室,然而縱然以殺他的身體相威脅,讓他犯邪淫,他寧可馬上就死,也是決不肯犯的。修禪的人如果知道這個道理,怎麼敢藐視淨土,抬高禪宗。讓絲毫不懂得談玄說妙的愚夫愚婦,都可以仗佛力往生西方,而自己卻甘心仍舊輪迴六道,不願意出離呢?

印光說這些話的意思,是怕你不知道其中的所以然,被參禪的人所折服,而舍棄淨土佛力,依仗自己的能力去參禪,以至於了脫生死在驢年。(也就是說辦不到的事,因為窮盡未來際也沒有驢年。)    ——《文鈔》之《復化凡居士書》(節錄) 印光大師著述 佛弟子 敬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