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zhilun
佛教論書。全稱《阿毗達磨發智論》,古印度迦多延尼子著,唐玄奘譯。20卷。顯慶二年(657)於長安大內順賢閣開始翻譯,五年於玉華寺譯畢。因此論為說一切有部的根本論書,也稱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因與六足論相對,又稱《發智身論》。另在《大智度論》中稱《發智經》,在《婆藪槃豆傳》中稱《發慧論》。異譯本有前秦僧伽提婆和竺佛念共譯的《阿毗達磨八犍度論》30卷。兩譯本在記述形式和名相概念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此論將經中所有要義,用種種阿毗達磨形式加以解釋,有釋義的,有分別法門的,有抉擇性相的,也有破除異說的,在各種阿毗達磨中最為詳細。全書分八蘊(雜蘊、結蘊、智蘊、業蘊、大種蘊、根蘊、定蘊、見蘊)四十四納息(品),全面闡述了說一切有部的基本觀點,兼論當時部派佛教之間爭論的各類問題。它和說一切有部其他重要論書一樣,主張三世實有,法體恆有,人空法有,既反對上座部的種種論點,也批評大眾部關於過未無體等等說法。此論在古印度部派佛教時期有一定影響。後來的《大毗婆沙論》一書,就是根據此論的分類,對八蘊所作的詳細論釋。此論成書年代,歷來說法不一。《波藪槃豆傳》說是佛滅後500年在罽賓國譔集,《大唐西域記》卷四則說為佛滅後300年在北印度至那僕底國答秣蘇伐那寺所著述。(高振農)
佛弟子文庫 > 中國大百科全書 > 正文
【六欲天受妙欲境】 p0309 俱舍論十一卷十二頁云:論曰:唯六欲天,受妙欲境。於中初二依地居天,形交成淫,與人無...謂凡夫不思精進,懈怠懶惰,沉溺於睡眠,為三欲或五欲之一。...禪林用語。指無上下之差別而平等交際,或指道德、資歷、年齡等與我齊等者。即指同輩。禪苑清規卷五(卍續一一一·四...(經名)八卷,北涼曇無讖譯。瑜伽論本地分中第十五菩薩地之異譯。但缺第四持。...(術語)謂通教共通於前之藏教也。即於此教鈍根之菩薩,雖觀無生四諦而但證偏空之理故也。...(835~908)唐末五代僧。福州閩縣人,俗姓謝。幼憨黠,好垂釣,常泛舟自娛。唐咸通(860~873)初年,年屆三十始脫...【如法乞求】 p0577 瑜伽七十卷二頁云:云何名為如法乞求?謂如所應求,如所從求,而乞求故。云何名為如所應求...(人名)比丘尼名。又曰大愛道。梵名摩訶波闍娑提(Mahāprajāpati),是佛之姨母也。行事鈔資持記下三之四曰:愛...日本真言宗之教判。以十住心中,前九住心為顯教,後一住心為密教,稱為九顯一密。(參閱「十住心」431) p162...(1261~1313)日本臨濟宗僧。信濃(長野縣)人。初時,師事鎌倉圓覺寺無學祖元、京都東福寺之無關普元。後入南禪寺...五代譯經僧。中印度摩揭陀國人。東遊入契丹,被尊為國師,詔入譯經院。譯出金剛摧碎陀羅尼、如意輪蓮華心如來修行觀...佛說八關齋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聖八關...般舟三昧經卷上(一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問事品第一 佛在羅閱祇摩訶桓迦憐,摩訶比丘僧...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
天下事有定理,無定事,當以理定事,以事論理,俾合乎天理人情,則得之矣。孟子所謂,男女授受不親為禮,謂嫂溺不援...
淨土念佛法門它的特色,是一個他力門、果地教,也就是一般我們說的本尊相應法。既然是一個本尊所加被的法門,所以整...
過去有一位年輕人,這個年輕人他跟一個女孩談戀愛,談了三年,準備要結婚的時候呢,突然間這個女孩,嫁給另外一個男...一日,佛陀問目連尊者說:如果你的敵人怒目衝冠,來勢洶洶,情勢已迫在眉梢,你會如何自處? 尊者回答說:我有廣大...俗話說氣大傷身,但很少有人能在怒火沖頭的時候做到心平氣和。近日,美國雅虎網載文指出,生氣給身體帶來的傷害可是...
什麼是嫉妒?如何對治? 我們要對治嫉妒心,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嫉妒,還有嫉妒的根源在哪裡。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嫉...
一般人認為,活著的時候,自己的生命就是我;死亡以後,雖然身體消逝了,但是靈魂還在,就轉而把靈魂當成我。但是,...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度眾。有一天,許多豪貴長者身著華服,嚴飾瓔珞、寶石,手持香花,帶著善於歌舞的伎人一...
發智論(Jnanaprasthana-sastra)
【中國大百科全書】
上篇:大智度論(Mahaprajna-paramita-sastra) | 下篇:梵網經(Brahmajala-sutra) |
(術語)謂一切有為法其自性本空。非壞滅法然後始空也。仁王經上曰:是法即生即住即滅,即有即空。天台疏中曰:即有...
六欲天受妙欲境
睡眠欲
平交
菩薩地持經
通前藏教
師備
如法乞求
愛道
九顯一密
規庵祖圓
慈賢
【大藏經】佛說八關齋經
【大藏經】般舟三昧經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念佛有什麼規矩儀式和禁忌嗎

修淨土的人,不要修到最後像外道一樣

走出心中的妄想,才能去受用彌陀的光明
果報還自受
生氣時不妨先做這三件事

放下嫉妒心境寬

放下「自我」的幻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