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即三世。(一)前際(梵 pūrvānta),指過去。(二)後際(梵 aparānta),指未來。(三)中際(梵 madhyānta),指現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大八·八三六上):「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無前際、無後際、無中際,不住三際,不離三際。」[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四、俱舍論卷九](參閱「三世」536)

(二)系梵語 traya rtavah 之意譯,又作三際時。乃印度一年所分之三期。然以三際配於月日,歷來有諸種異說,較重要者有神泰、真諦、普光、玄奘等諸說,其中真諦與玄奘之說相同,即:(一)熱際(梵 grīsma-rtu),從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二)雨際(梵 varsa-rtu),從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三)寒際(梵 hemanta-rtu),從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大唐西域記卷二復將三際分為六時,即:(一)自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稱為漸熱。(二)自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稱為盛熱。(三)自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稱為雨時。(四)自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稱為茂時。(五)自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稱為漸寒。(六)自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稱為盛寒。[俱舍論寶疏卷十一、梵網經古記卷下末、大藏法數卷十二](參閱「歷」6227) p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