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用語。兩俱不成,梵語 ubhayāsiddha。為因明三十三過中,因(理由)十四過之四不成過之第一。指立(立論者)與敵(問難者)雙方皆不認可所立之因所招致之過誤。如勝論師對聲論師立「聲無常(宗,命題),所見性故(因)」之量(論式),「所見性」之因於宗之有法(主詞)「聲」全然無關係,即缺乏因三相中之「遍是宗法性」。「聲」非眼所能見,乃眾所周知,敵者不認可此因,立者亦不認許此因,故不能成立「聲無常」之宗。

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中載,依因是否為敵者所許之言詮而分為有體與無體,又以因體與宗關係之程度而分為全分與一分,由此總有四句之分別。即:(一)有體全分兩俱不成,如上記所引之例。(二)無體全分兩俱不成,如聲論師對佛弟子立「聲無常,實句所攝故」之論式。(三)有體一分兩俱不成,如勝論師對聲論師立「一切聲皆常,勤勇無間所發性故」之論式。(四)無體一分兩俱不成,如聲論師對佛弟子立「聲無常,實句所攝耳根所取故」之論式。[因明入正理論、因明入正理論義斷、因明論疏瑞源記卷五](參閱「四不成過」1661、「因明」2276) p3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