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祖師了。隋是他生活的年代,實際上,陳朝、隋朝都是智者大師弘法的兩個重要朝代,隋朝和陳朝的兩朝的皇帝都非常地尊重智者大師,把智者大師稱為國師一樣地對待。智者大師實際上原來叫智顗,那現在我們通稱的智者大師乃是當時的晉王(就是楊廣),後來是隋煬帝了,晉王求授菩薩戒,所以是這個楊廣給智者大師的一個稱號,叫智者。

智者大師的出生也是具有一點瑞相了,他的母親姓徐,智者大師在俗的姓氏是姓陳,他的母親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齋戒清淨的。有一天夢到五彩的這種祥雲、香煙,這個縈徊在她的懷抱,當時她就想拂去,還就有一種聲音出來,說:「五彩的煙云是吉祥之物啊!能托王道,福德自至,何以要拂去呢?」這樣他的母親,就感覺到體重,就是有懷孕的感覺。那這個出生的時候都有放光、香煙瀰漫、香氣瀰漫的瑞相,說明他來歷不凡哪!

十八歲時候出家,聽一個僧人授《普門品》,聽一遍就能背誦,說明他從小根機非常的聰穎。出家之後,參學慧思大師,慧思大師也是天台宗的祖師,了不起的人物,有神通的。慧思大師就讓他修普賢道場,給他講四安樂行,讓他誦《法華經》。智者大師是在誦《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的這時候豁然大悟的,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以後就代慧思大師講座,以後講天台,奠定天台宗的基礎,講《法華經》等這些。一生自利化他的德業非常隆盛,雖然他在止觀、法華上去弘揚,但他對淨土法門也是有深切的信心。

臨命終時預知時至,梵僧預告他化緣已畢,他就召集門人弟子來唱兩部經,一部是《法華經》、一部是《無量壽經》。唱完之後,他都有個偈子來提綱挈領地來概述,其中他聽完了《無量壽經》之後,就有一個讚歎,你看智者大師對這個讚曰,說明他對淨土法門的本質的內涵把握得非常准,說:「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能改悔者,尚復往生,況復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實不唐捐。梵音聲相,實不誑人。」

他聽完《無量壽經》講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發的四十八大願,以四十八大願所引導的無量劫的菩薩大行來莊嚴極樂淨土,這就談到極樂世界的那種本源是哪裡來的,是從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裡面來的。裡面有種種的蓮華、七寶池、八功德水、七重行樹、無量的寶網,那是無盡的莊嚴,這樣好的地方是容易往生、易往,你只要願意去,念阿彌陀佛名號,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你去,非常容易往生。但有一個深沉的悲哀——卻沒有多少人往生,易往無人。為什麼沒有多少人往生?就是有懷疑,信不及,「易往無人」哪。

那這個淨土法門,「火車相現」——就是臨命終時你下地獄的境界現前,就是地獄的懲罰的刑具以火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時候,那都是犯了五逆十惡重罪的人要下地獄,地獄境界現前,你在這個時候能改悔、能懺悔,你十聲乃至一聲願意往生,阿彌陀佛都能接引。所以,地獄境界現前你能改悔了尚且能夠往生,更何況你平時就有修道、持戒、禪定、智慧熏修。

有這個修行的道力的人,那你只要願意往生的話,哪有不能往生的道理呢?智者大師說:「惡人尚且能往生,更何況善人,更何況修道人?」所以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用他的八種清淨梵音所宣說的淨土往生一法處處指歸,真實的是沒有欺騙我們啊。這是臨命終時,智者大師最後的遺言哪。

當時他的門人弟子有一個叫智朗比丘,就向智者(他的老師)又問一個問題:「不審何位,歿此而生?」就是說不知道師父您修行到了哪個位次?離開這個世間生到哪個地方去?問的這麼一個問題。實際上這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一般人不敢問的,是吧?

智者大師聽了這個問題也給予了呵斥,你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但是還是很慈悲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說:「吾不領眾,必淨六根,為他損己,只是五品位耳。汝問何生者,吾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好,這幾句話。對我們後世的修道人有極大的這種恩典在裡面,智者大師說:「我如果不領眾修行,我一定能證到六根清淨位。」六根清淨位在天台的六即佛當中屬於相似即佛,相似即,相似即位就是能夠斷見思惑。但是由於領眾過早,為他損己,就是為了眾生的修道,包括智者大師還修了三十六座寺院,為了度眾生耽誤了自己的道業,損己就耽誤了自己的道業,只是五品位耳。

圓教五品弟子位相當於天台的六即佛當中的觀行即佛位,觀行即就等於是伏住了見思惑,但是沒有斷,只是伏住,沒有斷見思惑,那還是以凡夫的身份自居的,還是凡夫。那我離開這個世間到哪去呢?我以前的師友,師包括慧思大師、慧曠律師,都是他的師。還有那些同參道友都跟著觀世音菩薩一起來迎,來接引我了。

那觀世音菩薩大家知道他就在西方極樂世界,那智者大師肯定就去了西方極樂世界。這有點類似於慧遠大師,他臨命終時,那些原來的師友也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慧遠大師。那這個當時,像佛陀耶舍,還有劉遺民這些人,都還說:「大師,你發願比我們早,為什麼還比我們要晚來呀?」就是這樣。就是這些原來的師友都會偕同阿彌陀佛或者觀世音菩薩一起來接他。

所以你看這個,智者大師在這段話裡面,首先是談到他臨終示位,智者大師是何等的水平,他都說自己只是五品位——觀行即佛,還是一個凡夫,所以這就避免了後世人以凡濫聖的這麼一個弊端。同時他為天台學人示現了一個榜樣——他讚歎淨土!一往情深地求生極樂世界,所以後世的天台宗的學人都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