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感應之道

感應的事相、事蹟,可能我們還多多少少會感受到,叫感應之跡。一般感應之跡會談到六種形態的感應。

顯感顯應。這個顯感,就是我今生至誠信佛、拜佛、念佛,這就是現生來感。那現生感,就現生得到佛力的加被、救度,這叫顯感顯應。

冥感冥應。冥,就是過去生中曾經有信佛修佛的善根,那今生有它的延續,也就得到佛力暗地裡的加持,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就好像有的人碰到車禍、空難,可能同機、同車的都嗚呼哀哉了,可能就有個別的人他九死一生了,這些都是他冥感冥應的產物。還有一種是冥感顯應。就是過去生曾經有過信佛修行的善根,今生沒有,自己不察覺,但是蒙佛現生的感應,加持。

顯感冥應。就是我今生修行、念佛、拜佛,好像看不到明顯的加持,但冥冥當中佛在加持,令你的災禍消弭在萌芽狀態。

亦冥亦顯感而顯應。就是過去生曾有過修行,今生也在修行、念佛,這就是能感,那佛力就在今生給你感應,加持。

亦冥亦顯感而冥應。就是你過去生曾經有修行,能感,今生又繼續修行、念佛,能感,佛力冥冥當中來加持。這些有感應的事蹟形態多樣,但感應之理卻是我們凡夫不一定能夠理解得透徹了。

所以大乘經典也就不斷地傳達這麼一個信息,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不是孤獨的。我們在十法界當中,在所有的生命的形態當中,尤其是有一個至高的這種生命的形態在關照我們,在跟我們產生一種密切的關聯。

《華嚴經》有一個偈子: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整個法界當中充滿著佛的一種能量、一種信息,它能夠普遍地顯現在一切眾生的面前。就好像天上的那輪月亮,它能普遍地映現在一切江河湖泊的眾水當中。那眾生的機緣成熟,隨眾生機緣的成熟馬上去「赴感」,沒有一個遺漏。雖然佛身去應一切眾生的機緣去救度,但是他的報身如如不動。所以佛在一念當中,遍法界感,遍法界應。法界無量的剎土、無量的眾生有能感,那佛在一念當中遍法界地去應,這種能感和所應是即時的,是不隔的。所以常常比喻為洪鐘待叩,這個鐘就在那裡,你一叩就會響,大叩大響,小叩小響,不叩不響。那普現一切眾生之前,這就好像一輪月亮普現眾水。而且,你看這個月亮,雖然只有一輪月亮,但是每個人覺得這個月亮就是跟著自己。一個人往東邊走,月亮跟著他往東邊走;一個人往西邊走,月亮跟著他往西邊走。那你可不要認為:哦,肯定有兩個月亮,為什麼它也跟我往東邊走,還有跟另外一個人往西邊走?就是一輪月亮。而且各地的水所見的都是全月,那這是神妙的。

這就是,佛心是無為的,是無心,無心的法性是含裹虛空法界的,所有無量剎土都在佛心裡面的。那佛是無心,無心又有心。有心是什麼?以眾生心為心,以眾生的境界為境界。所以這就是無作妙用了,不謀而合,無緣而應。

所以在談學問當中,感應的這個學問是非常深邃的。慧遠大師他在一生的修行實踐當中,對這個感應之道他是很有體會的,也非常相信的。所以我們去看慧遠大師一生的德業,就會很清晰地體會到這一點。他能三次定中見阿彌陀佛;他能想建東林寺的時候就有山神來幫忙,運來木材,叫神運之殿——山神運來的木材建的殿; 他在江邊祈禱,金文殊就能浮出江面,迎請到寺院來供養。當慧遠大師跟殷仲堪來討論《周易》的時候,殷仲堪問:「《周易》以何為體?」慧遠大師說:「《周易》以感應為體。」這個話已經是他的宗教實踐、體驗所證明了的,感應之道。他正因為深切地相信、理解了感應之道,在他手上就出現不可思議的情形。

其中一個例子,談他的背景,他雖然是跟隨道安大師二十多年,去學教理,去弘法,但是慧遠大師歷來他是宗教的這種情懷非常深厚。他一個具體表現就常常對從西域一帶來的這些禪師、律師,一定要詳細了解他有什麼奇特的感應的事情,讓他對一種超然的存在產生一種堅固的信心。所以當他有這種願望的時候,這些人就會跟他介紹佛影。

佛影是什麼?是佛為了教化那個毒龍…,如果佛不去跟它講經說法,它就會傷害眾生。那毒龍對佛很有信心,就一定要請佛不離開它,要麼一離開它,它就毒性發作,自己控制不了,傷害眾生。但佛很慈悲,它有這種請求,也就默然。但忉利天這些就不答應了,佛是眾生共有的,怎麼就你一個人獨佔了呢?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佛就有一個善巧方便,在那個洞窟裡面,留下他的影子——佛影。這個影子就像一面鏡子,隱隱約約有佛的這種形像,而且還能夠講經說法。這個是當年的佛馱跋陀羅尊者親自去拜過的,法顯律師也去拜過的,玄奘大師也去拜過的。慧遠大師聽到這個,信心很足,他就要把佛影給他畫下來。他就在虎溪,叫背山臨流,就是說後背是山,臨這個虎溪之流,建立一個龕室。「感徹乃應,扣誠發響」。那個毒龍窟的佛影是在阿富汗的境內,是一萬多里的距離,這個就影現過來。影現在水裡,慧遠大師就「淡彩圖寫」,依那個顯現的佛影給他畫下來了。 「望似輕霧」,望過去好像是輕輕的一層薄霧,但是裡面卻有著他的光明的暖——溫暖之處,若隱若現。所以這個佛影就傳寫到京都,那在當時都成了一個震動朝野上下的一個大新聞。

諸佛如來他度眾生種種方便,其中我們從《華嚴經》看到,就有一個解脫門,以光影度眾生,普現十方剎土的一個解脫門。這就佛以光影度眾生的一種感應。所以在蓮社的修行當中,包括劉遺民,他都有感應之道。

這些是極具有宗教內涵的東西,可能在一般的世間人覺得談這些都是神話,哪有這個事啊?但是你沒有至誠地去修行,你肯定是沒有這個事啊。

這個事情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它是有原理的。所以《周易》以感應為體,孔子作《系辭傳》就談到易之體「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這個易的體性無思,就是沒有自己思惟;無為,不加造作;寂然不動。但是你一感,它馬上就顯現卦象,馬上把這個吉凶悔吝的信息傳達出來。就由於這個神妙,「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蓮池大師就用這個來比喻,你執持名號是徑路當中的徑路 —— 徑中之又徑。修其他的法門,要「疾而後速,行而後至」。一定要你跑得快才有速度,一定要你行走才能到達目的地,這是一個常識。但是感應之道不是這個樣子,它是超越了這種常識。不疾,沒有加步跑就已經很有速度了;沒有開步走就已經到達目的地了。阿彌陀佛臨終接引就是這個樣子。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十萬億剎土之遙遠,我們怎麼去?我們能行走去嗎?我們能坐太空探測器去嗎?我們就是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去,那也得要有相當的時間。但是為什麼彈指間就能去,一念間可以去,屈伸臂間就能去?這不是不行而至嗎?不疾而速嗎?那這個東西,就只能是在感應之道上才能出現這種神妙,這已經不是邏輯思維的範圍,不是理性主義的範圍。

所以在我們無論出家、在家的修行人當中,念佛行人當中,也許他會體會到這種感應。我們東林寺的十天百萬佛號閉關,常常出來的時候會有些信眾談一些體會,很有點不可思議,但是這些信眾不會說假話的。

這裡舉一個例子。內蒙有一位居士,原來一九九四年之前都不是信佛的,不信佛,說她信佛的因緣可是奇特。有一天晚上,她正在看電視。忽然好像被一個人用個麻袋一裝,裝到一個殿堂去了。有一個好像仙女一樣的人站在她面前,跟她說什麼,還有一個紅兜兜的小孩,還有一些很高大的人在這裡又說又笑。但是她就是看到她的丈夫就在門外,叫也叫不應,一看,是一個寺院的那種朱紅色的門。結果,那個仙女一樣的就叫了五隻大雞過來,圍著她,她心裡一害怕,嘣的一下就回到了她原來的電視旁邊。那這個過程都不是在做夢,很清晰,所以她就希望她的丈夫帶她到那個寺院看看。那個寺院大概是離呼和浩特有二十多里,叫金山的一個寺院,是一個尼眾寺院。但由於冬天,不好走,當時沒去。第二年開春的時候,她的丈夫帶她到寺院去。她一看就很清晰:哦,這就是我上次來的地方。而且一看這個寺院那些塑的像,就是當時對她又說又笑的一些像,一模一樣。而且那個紅兜兜的小孩就是善財童子,就是他拿麻袋把她兜過來的。她就在那:「哎呀,這我很熟悉,當時他說了什麼……」搞得寺院的那個比丘尼還呵斥她:「你這個對佛菩薩不要這麼不恭敬哪。」就問她怎麼回事,她把這個因緣說了。那就給她三皈依。就叫她念阿彌陀佛。她當時覺得念阿彌陀佛很拗口,乾脆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六字,她就開始念佛。

這樣就到了二○○八年,她得癌症了,肺癌晚期。當時,我曾經也在呼和浩特講過經,可能她也去聽過,在講課當中聽到我們東林寺有閉關十天 —— 閉關的活動,她就非常地神往。打了很長時間電話,終於得到了一個機會,就來東林寺閉關了。這時候她已經是病得很嚴重了,可能頭髮都大把大把地掉啊,走路都非常吃力呀。監香師看到她病得這個樣子,不讓她去閉關,結果她很誠懇地求,求得監香師覺得心一軟,就讓她閉關。這次閉關,她有感應。

她在第一天、第二天確實很難念,念得有時候是摔倒在地上。但是她很頑強,摔在地上還要爬起來,爬起來再念,就是拚命念。第三天她就看到紫磨真金色的阿彌陀佛站在關房的牆上。開始看得是影影綽綽,不是太明晰,後來是越來越顯赫,明顯。而且就在佛相顯現旁邊還有四個字,叫「勇猛精進」的七彩的大字。她一看,這也在提醒她勇猛精進。所以這位居士她就是拚命念,她就不睡覺地念。這樣又念了兩天,忽然感覺自己來到了一個江邊,有一條船,有很多人。她就問:「你們到哪去呀?能不能帶我去呀?」那些人說:「我們要到江南去救一個危險的病人,我們不能帶你去。」沒有上船,之後她就一個人回來。回來的時候,遇到一個人,給了她一碗黑黑的花椒水,給她喝。她也端過去,咕嚕咕嚕喝下去了。喝下去又上路,上路又碰到一個人,端了一大桶的黑水讓她泡腳,她也很愉快地泡腳。泡腳之後,又覺得有人用電風扇給她吹腳,她覺得很舒服。那這個過程,她是一邊在關房裡面手拿著念珠經行念佛,一邊這些境界就同時呈現。所以,她就三天三夜不睡地精進念佛下來,等到她出關的時候,她的癌症全都好了。

所以能不能感應,感得上感不上,效果怎麼樣,不在佛那邊,是在我們這邊。為什麼要有至誠心?你心越至誠,越懇切,就越能感得上,因為阿彌陀佛他的所應基本上是沒有距離的。《觀經》有句話講,「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阿彌陀佛是法界身,入到了一切眾生的念頭裡面。所以你有一種求助的念頭、求救的念頭,阿彌陀佛馬上就呈現出來。他就這麼快,這麼神速,這麼有效果。這如果是沒有這種宗教體驗的人,他想破腦袋也想不出這有什麼道理,哪裡有這回事啊?

這個所應的力量就是他力的力量,要相信這個他力的存在,是遍法界的存在,而且它就存在在我們的念頭當中。這種他力的應,是來自佛的那一邊,佛是具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他不會看你能感的眾生是什麼身份,他是把一切眾生看成是自己的同體的,他是以大平等大慈悲的心來應一切眾生的這種機緣和呼救的。所以,我們能不能出現被佛力加持,這完全來自於我們能感之機是不是相信,是不是至誠,是不是全生命地投入。也包括我們往生這樁大事,能不能往生!你能不能一往情深地就仰靠阿彌陀佛力量,把自己全部放下,全身心地靠倒!這時候你至誠能感建立之後,阿彌陀佛所應的救度的那種力量、那種願力、那種光明立馬體現出來。是從這個感應,不失時機地應,絕對地救度這個層面來說,萬修萬人去。但眾生有懷疑,不能全生命地交託,那就是易往而無人。

所以,了解淨土法門的特點,這種感應道交難思議也是他不共的特點,而且感應之道也仍然是貫穿著我們從初發心修行到圓成佛果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