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忍辱精進·一心向道

(5)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梵網經

《梵網經》是大乘菩薩戒經,中國自古以來,出家人受菩薩戒都用《梵網經菩薩戒》本。《梵網》是一部很大的經,但是傳到中國來,只是將講戒律的心地戒品(上下兩卷)翻成中文,其他的都沒有傳到中國來;所以在中國流傳的《梵網經》就是兩卷,上卷是講心地觀法,下卷是講戒律。

經文上告訴一個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的人,換一句話說,要學作菩薩,有很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要能夠代替別人受毀辱。‘毀’是譭謗;‘辱’是侮辱。你要能夠承受得了,這才叫菩薩。‘惡事向自己’,一切的過失自己承當;好事給別人。這一條非常非常重要,他能夠對治我們無始劫以來貪、嗔的弊病。一般人總是好事都歸自己,惡事都推給別人,那是凡夫迷惑顛倒。學菩薩行,就是要破迷開悟,所以跟世間人恰恰相反,要翻過來,叫反邪歸依嘛!當然這是相當不容易做到的,可是既然學佛了,就一定要做,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煉自己。如果不是真正覺悟了,境界現前還是不容易轉過來。尤其現在這個功利社會,爭名奪利,名利到面前了還能夠推讓給別人,一般人看到這個會說:‘傻啦!呆啊!’你還要受無謂的毀辱。

諸位一定要曉得,毀辱是一時,真的來講這叫消業障。否則的話,你業障怎麼消得了啊?世間人不懂得這個道理。名利到面前,我推給別人,我是不是有損失呢?沒有損失。你念《了凡四訓》就曉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裡推掉了,過兩天那個地方又來了。來的比丟的還多啊!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世間人哪一個不要?那一個不想求?拚命在追求。怎麼來的呢?佛給我們說三種佈施:財佈施,得財富;法佈施,得聰明智慧;無畏佈施,得健康長壽。越肯施,就來得越多;不是說丟了就沒有了,那是錯誤的觀念。菩薩知道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所以他肯施,歡喜施,他拚命的佈施。他跟我們世間人不一樣,我們世間人把這個事情看錯啦!以為拚命去爭,才能爭得到;爭到的,還是你命裡有的;命裡頭沒有的,給你,你也消受不了啊!

(28)縱宿業深厚,不能頓斷,當方便制抑,自勸自心。妙葉禪師

‘宿業’是指過去世,生生世世所造的惡業;這個惡業在現前,我們能夠覺察到的就是習氣,諸位要曉得習氣就是宿業的現行。‘深厚’,深跟厚就產生障礙——障礙清淨心、智慧、德能和學習。譬如參禪念佛,最常見的毛病,一個是昏沉,一個是掉舉,那都是宿業深厚。什麼是昏沉呢?一盤腿打坐,就打瞌睡。念佛在止靜的時候,一坐下來,沒念多久,就打瞌睡了。我們在念佛堂裡常常看到的,還有一種,不是昏沉,叫掉舉。一坐下去的時候,心裡頭七上八下,妄念紛飛,不念佛的時候沒有妄念,但這一坐下來,不知道哪來那麼多妄念!這都是宿業深厚的現象。這個很不容易斷。為什麼呢?因為不是這一生的習氣,是生生世世的習氣,哪有那麼容易斷的!雖然不容易斷,但是一定要想方法來克服它,我們的道業才會有進步。所以禪堂跟念佛堂,都有監香的法師,手上拿一個小小的幡,你打瞌睡的時候,他就拿幡在你頭上繞繞碰碰,讓你警覺到,這都是方法。現在,在道場這種機會都很少了,現在講民主自由,講人權,不能干涉別人,所以我們必須自己想辦法警覺自己。如果是昏沉,我們就站起來,或是繞佛走動,或是拜佛,用這個方法來調整自己;如果是掉舉,那就一心念佛,這個時候坐著念是最好了。平常我們妄念很多,念佛也壓不住,這種情形也很多,用什麼方法呢?讀經。若讀經也壓不住,就研究經典,念頭集中在經典裡面,妄念自然就沒有了。所以要自己想方法來對治。‘當方便制抑,自勸自心’,自己要勉勵自己,認真、努力,要把這個難關克服。

(38)善友罕逢,惡緣偏盛,非咬釘嚼鐵,刻骨鏤心,何以自拔哉?蕅益大師

這八個字:‘善友罕逢,惡緣偏盛。’把我們世間的現象,可以說都說盡了。善知識很難遇到啊!偶而遇到了,你也不會喜歡他。為什麼呢?你看他的樣子,聽他說話,都覺得不入耳,那叫真善知識;善知識講話就是苦口良藥,不太受人歡迎。‘惡緣’就是時時刻刻會遇到,遇到了你還很歡喜跟他交往,到以後吃虧上當,遭了災難,後悔莫及,那都來不及了。善知識到哪裡去求呢?真的不容易了。所以有許多同修來問:‘我們在這個時代到哪裡去找老師?到那哪去找同參道友?’真正善知識絕不標榜自己,必定謙虛——自己無德無能,不能教人——,那是真善知識;要是拍拍胸膛——我多才多藝,什麼都行——,那未必是善知識。所以善知識找不到了。

在過去還有一個方法能夠找到,現在不行了,現在這個方法被人破壞了。是什麼方法呢?找閉關住茅篷的。一個人閉關在山上住茅篷,不肯見人了,這個人一定是善知識,你去找他決定沒錯。他是什麼呢?閉關養道。他的道業已經成就了,成就之後,當然他的大事因緣就是弘法利生,但是沒有人知道他,沒有人來請他。‘法’是很尊貴的,要請法;如果不是誠心誠意來請,善知識不會來找你自動說法,一定要很虔誠來禮請的,才能去。這個善知識自己道業成就了,外頭也沒有人知道,那怎麼辦呢?就宣佈閉關、住山。意思就是告訴大家:‘我的道業成就了,可以作眾生的老師了,但是沒有人請我,所以閉關、住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他修他自己。從前出去參學的人,參訪善知識就專門找這些人,心裡頭有疑惑不能解決的,求他指點、開導。如果你找他,他沒有能力幫你破除疑惑,你就可以把他關房的門打開,然後請他出來,一道去參學,因為他還不夠資格閉關。所以從前閉關不容易。現在為什麼不行了?現在還沒出家就可以閉關了。現在是民主自由社會,講求人權,誰也不能干涉誰,所以什麼人都可以宣佈閉關,什麼人也可以去住山,這個標準就沒有了。現在閉關、住山跟從前不一樣,我們在現前找善知識,還真的不好找了,真的難了。

那怎麼辦呢?最好是以佛為師,以經為友。在我沒有學佛之前,我就想到這個事情:‘現在的人,好的朋友少,不容易找,古人多;我上有古人,跟古人作朋友。古人也不在了,怎麼跟他作朋友呢?書在,讀他的文章,讀他的詩詞,就是跟他作朋友。’以後學了佛,更歡喜了,佛是大聖人,以佛為師,那是決定靠得住。所以以經為友,這是決定錯不了的。

底下:‘非咬釘嚼鐵,刻骨鏤心,何以自拔哉?’這兩句是形容用心之苦。要有剛毅的志氣,獨立不拔的精神,成就自己的道業,絕不能夠同流合污。也就是說在社會上處世、待人、接物,一定要堅守原則,雖然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要成就功德,在恆順、隨喜裡,把握自己的原則,不能夠舍棄,這樣才能成就。

(54)我未曾見聞,慈悲而行惱,互共相瞋恚,願生阿彌陀。若人如恆河,惡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則生清淨土。諸法無行經

‘清淨土’就是指的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上偈是阿彌陀,後頭這個清淨土當然是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偈子裡面教訓非常清楚明白,這是佛說的。佛說:我從來沒有看見,也沒有聽說一個有慈悲心的人還會惱害別人。行菩薩道的人,心都慈悲,有憐憫眾生、成就一切眾生的善行善願,哪裡會障礙、惱害眾生呢?不會的。彼此互相還瞋恚、嫉妒,這樣的人他想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那只是想而已啊!決定去不了的。那要怎樣才能去呢?把這個反過來——‘若人如恆河’,這個‘恆河’是數量,是指多。什麼東西多呢?‘惡口’、‘刀杖’,別人加給他的,他統統都能夠忍受,如是皆能忍辱。所以佛經上常講,忍辱如大地;地能忍,你給它香水灑,它接受;再污穢的東西倒地,它也不拒絕,統統能忍。忍辱要像大地一樣,這樣的人心清淨,心淨則土淨,與西方淨土就相應了;這個才是生淨土很重要的條件——清淨心。清淨心從忍辱裡面去修學。

(48)當主敬存誠於二六時中,不使有一念虛浮怠忽之相。及與世人酬酢,唯以忠恕為懷。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自無從而起。印光法師

‘當主敬存誠於二六時中,不使有一念虛浮怠忽之相’,這是教我們平時自己用功。‘主敬’,一切恭敬。‘存誠’,我們是以真誠之心、恭敬之心,處世、待人、接物。別人對我刻薄,我對他要誠敬。為什麼呢?我學佛,我要求生西方世界,我不能跟世間人一般知見,這才行。這樣作,我不是處處要吃虧?怕什麼!不肯吃虧,西方世界就去不了啦!這個世間我們一定要放下,一定要舍棄,一切都不要計較,以真誠恭敬心來相待,縱然吃虧上當,也歡歡喜喜;遭人家侮辱、譭謗,我們也歡歡喜喜,我們的業障才消掉啊!我們的道業——清淨心——成就了啊!所以虛浮、懈怠、疏忽,這叫大意,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見得到的,修行要沒有這種相。所以一個真正修行人,無論做什麼,必小心謹慎,心很細;粗心大意是怠忽之相,這心是不誠不敬。心果然誠、敬,做事情,處世待人,一定小心謹慎,樣樣都做得很圓滿。所以從日常生活當中能看出,你是不是真正做到了誠敬。普賢大願第一句禮敬諸佛,就是主敬存誠的意思。

‘及與世人酬酢’,‘酬酢’是應酬,跟世間人往來。‘唯以忠恕為懷’,跟人往來一定要忠信,這就是真誠心的對人。‘恕’,是對於一切人的過失,決定不分別、不執著、不掛在心上,這是恕。恕再發展,就是大慈大悲;這個大慈悲心,就是從恕裡頭產生的。不計較一切人的過失,我們這個心量才大,心地才清淨。所以‘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自無從而起’。我們要想斷惡、修善,這真的是基礎。惡斷不掉,善修不成功。原因在哪裡呢?把這一段多念幾遍就知道了,就能發現根源在什麼地方。

(31)伊庵權禪師用功甚銳。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麼空過!未知來日工夫如何?師在眾,不與人交一言。蓮池大師

‘銳’就是精進;就是很勇猛。‘至晚’,每一天到晚上的時候。‘必流涕’,晚上反省這一天,他會流淚。‘曰:「今日又只恁麼空過!未知來日工夫如何?」’一天那麼樣勇猛精進,到晚上反省:我這一天又空過了,明天不曉得功夫怎麼樣?‘師在眾,不與人交一言。’從這一句裡我們就能夠觀察到,平常他跟大眾相處,一句話不說;沒有時間跟人打招呼,也沒有時間跟人談那雜心閑話,這是個真正用功的人。古時候寺院叢林當中,老修行都是這個樣子,你見到他、問他,他理都不理你。到寺院誰照顧你呢?知客師。知客師是專門接待客人、信徒的。裡面的清眾,就是真正修行人,是不管事的,他們見人理都不理。時代不一樣了,現代要是這種修行,人家一看——這和尚有什麼了不起,臭架子這麼大。在從前,看到這樣修行的人,無不是從內生起恭敬心;現在這種修行人出現的時候,會被人家瞧不起、侮辱,叫一切眾生造口業。我們現在不可以這樣作法;雖然我們作得對,但是叫眾生造口業,叫他受惡報,這慈悲心沒有了。所以在什麼環境,什麼時代,要用什麼方法,我們要知道。這是蓮池大師寫的,明朝時候可以,五百年之後的今天不可以。時代變了!所以今天修行見到人,要笑口常開。

(61)聞教便行,奚待更勸?妙葉禪師

這在佛法裡屬上上根人;上上根人好度,佛一說,他聽了就明瞭,立刻就照作,沒有憂慮,不遲疑。中等根人就不行了,中等根人雖然聽了,願行還發不起來,還要等人勸;這一勸呢,想想不錯,才要幹。下等根性的人勸了也不相信,下等根人是拿證據來,親眼看到了,才會相信。所以佛講經說法叫三轉法 輪,就是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說法,度上根人;第二個階段勸勉;第三個階段叫作證,確確實實把證據顯示給大家看。這事遇到佛,行啊!佛有能力,能夠把六道變現在眼前讓大家自己看見;像韋提希夫人,釋迦牟尼佛能把十方諸佛國土現在她面前讓她看,這是證據——作證。

現在佛不在世了,哪裡去作證呢?佛雖不在世,說實在話,作證的人還真不少,只要你肯留意,你就會發現。倓虛老法師有一個小冊子——念佛論,這是他在香港給大眾講的開示,大光法師(他的學生)筆記節錄的。他在最後說了幾樁公案,那就是證明。第一個他舉出哈爾濱極樂寺傳戒時候,有一個修無師,是個不識字的出家人;在家的時候,他是作泥水匠的,生活很清苦,後來出家了。出家在寺廟裡作粗活,他什麼也不懂,就念一句阿彌陀佛。極樂寺傳戒的時候,他到戒壇來幫忙,沒有幾天他就向住持老和尚告假。老和尚是倓虛法師,有修養,也不怪他。當家師定西法師就沒有老和尚那個修養,就責怪他:‘戒期五十三天,要幫忙就幫到底,來了十幾天就要走,這成什麼話!’

他就告訴定西法師:‘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老和尚一聽愣住了,這個是大事,不是普通事。

老和尚說:‘你到底幾時走啊?’

他說:‘不超過十天。’

他有預感,請求老和尚給他安排一個房間,準備兩百斤柴火火化;這個當家師同意給他辦。

他到第二天,就去找老和尚,他說:‘老和尚!我今天就走了。’

大家匆匆忙忙趕緊給他準備,在後面柴房裡臨時騰一個房子,搭一個床鋪;他是坐著走的,還有一些人念佛送他往生。這些送他的人都說:‘修無師!你今天往生,這個因緣很難得,從前往生的人都作幾首偈、幾首詩,留給我們作紀念,你也應該作幾首詩留給我們作紀念嘛!’

修無師說:‘我是個苦惱人,沒念過書,也不認識字,我不會作詩,也不會作偈;不過我有一句老實話可以告訴你們:「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就留了這麼一句話。大家念阿彌陀佛,不到一刻鍾(十五分鐘),他就走了。火化的時候,一點異味都沒有。以後諦閑老和尚到那裡去,對他都非常讚歎。這個是出家修行人的好榜樣,走得這麼自在。所以哈爾濱極樂寺我念念不忘,我想到那個寺裡去看看他往生的地方。

另外他舉了青島湛山寺在家的一個女居士,也了不起,也是預知時至,都是打坐走的。這位女居士生前可以說沒有人瞧得起,她的先生是拉黃包車的,你說家境多苦。一家四口,一天不去拉車,夫妻和兩個小孩,就沒有生活費。她參加湛山寺每一個星期共修的念佛會,她是在廚房裡面洗碗、洗碟子,都作這一些粗活;沒有人知道她能預知時至,自在往生,真正了不起啊!

另外一位鄭錫賓居士,是做生意的人,讀過書;後來聽諦閑法師講經之後,就發心生意不做了,學講《彌陀經》。他到處去講經,勸人念佛,家里人非常反對。家里人說事業都丟了,不幹了,搞這個,被佛教迷了。往生的那個時候,他也是講經,經講完了,他跟幾位老朋友說:‘我要走了,請你們幫我租一間房子。’

他朋友就奇怪:‘你要走了,還租房子幹什麼?’

他說:‘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死在別的地方不方便,給我租個房子。’

他朋友一聽:‘你真的到西方極樂世界?’

他說:‘真的。’

‘那沒關係,到我家去,我不忌諱。’

這朋友就邀他到家裡去了。幾個好朋友在一起,也是收拾一個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他床上盤腿一打坐,這些老朋友也講:‘你這樣走,得給我們留個紀念。’

他說:‘不必了,你看我這個樣子,這就是很好的紀念。’

也是念佛不到十五分鐘就走了。以後他的弟弟來給他辦後事,看到他這個樣子,才知道從前錯怪了他。從此弟弟也念佛,也認真幹了;三年以後,弟弟也往生了。這個叫現身說法,這就是真正的證據啊!我們在台灣這些年來,也有很多念佛往生的。大概是一九六八年,台南將軍鄉,有位老太太,她念佛三年,站著走的啊!那坐著走的,太多太多了。這些都是證據,你們看到了、聽到了,這不能不相信,所以還用得著勸嗎?不要等人勸,這些人就是真正聰明人,真的把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曉得世間都是假的,都是障礙,都是搞六道輪迴的。

(62)惟名聞利養,甜愛軟賊,及嗔心嗔火,雖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當深加精進,以攘卻之!妙葉禪師

前面一句是講貪愛,後面一句是講嗔恨。人只要有這兩個毒在心裡頭,諸佛如來都沒有辦法救護;雖然慈悲,也救不了,幫不上忙啊!‘行者當深加精進,以攘卻之!’我們自己要救自己,要精進不懈,要把貪、嗔、癡三毒從內心拔除,我們道業才會成就;而世間人講的福報才會現前。本來人人都有福報,那福報為什麼不來呢?有障礙。什麼障礙呢?貪、嗔、癡、慢,這些煩惱是障礙;一切障礙裡面最大的,就是貪、嗔、癡三毒。心裡頭有了三毒,事情就麻煩了,所以一定要把毒害拔除。在日常生活當中要警惕,名利不是好東西,決定要舍棄;名聞利養、貪嗔嫉妒都要舍棄;這些東西說實在話,它害不了別人,害的是自己。怎樣對治?在一切方法裡面,最好的方法是老實念佛,這些念頭一起來的時候,我們立刻提起佛號,把念頭轉到阿彌陀佛上去,這些事情自自然然就淡薄了。要緊的是精進,精進就是一定要求進步,一年比一年淡,一個月比一個月淡,到確確實實看到順、逆境界若無其事的時候,自己就有把握往生了。我們看到這些往生的人,預知時至,很自在走的,他是真正放下了,沒有別的啊!我們跟他們比,比不上的是我們沒放下,這裡還有留戀,那裡還有一點舍不得。這不行啊!人家是真的放下了,所以真放下就有感應。可見得西方極樂世界,要想真正去到那個地方的條件,就是把此地一切統統放下;越早放下,就早一天得自在,得大自在啊!這個大自在怎麼說法呢?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站著去,就站著去;想坐著去,就坐著去,這個就是自在。而沒去之前,在這個世間,一切環境裡面也得自在,順境自在,逆境也自在。自在就是真正幸福快樂的人生,放不下就得不到,放下就得到了。你要不相信,你試試看,確實是如此。

(74)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一念淨即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則念念執持佛名。光陰不虛度,則刻刻熏修淨業。徹悟禪師

‘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這話我們相信,我們也會同意。‘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這我們也知道,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可是我們往往疏忽了、大意了,我們把光陰都浪費掉,這真正可惜。所以我們聽聽念佛機,就很慚愧,它一分一秒都不空過,我們能夠學成它,那決定往生,所以我勸同修們念佛機應該隨身帶。現在人都挺時髦的,掛個耳機,隨身聽,而我們聽阿彌陀佛。

‘一念淨即佛界緣起’,阿彌陀佛是淨念。‘一念染即九界生因’,起一個妄念,動了貪、嗔、癡,就是九法界的業因。我們一天到晚不曉得造多少業因,那一個緣強,業因就先受報。我們十法界的業因都具足,我們要把阿彌陀佛這一個種子特別加強,在這個緣上加強,這個因就先受報,先結果,就到極樂世界去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原理就是這樣,我們不能不知道。‘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十法界的種子。‘可不珍重乎?’這是教我們起心動念要珍重,曉得這一念頭後來有結果的——善念有善果,惡念有惡報。‘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這是教我們必須要把握光陰,抓緊機會;世俗也常說‘機不可失’,機會失掉之後,再想得到,不容易。以這一個道理來看,我們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這是機緣;如果失去的話,就不曉得那一生、那一劫才再遇到,這是實實在在的話。‘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我們的精力要用得正當,用得有意義、有價值,不可以浪費掉。‘則念念執持佛名’,這執持名號是一切功德裡面第一功德,一切殊勝裡面無比的殊勝,我們要把精神用在執持名號上。‘光陰不虛度,則刻刻熏修淨業’,念念相續就是光陰沒有虛度。佛號失掉了,不管你搞什麼,光陰都是虛度了;唯獨這一句佛號,光陰絕不虛度。

(77)蓮華種子,榮悴由人。時不相待,珍重!珍重!彭二林

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明白,十方世界的眾生,真正發心念佛求生淨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就長出一朵蓮苞,這個蓮苞還有念佛人自己的名字,絕對不會錯的。要是心清淨,心地真誠,念佛懇切,功夫不斷,這朵蓮花越長越大,光色是一天比一天好啊!將來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是拿這一朵蓮花來接引,你就蓮花化身。如果念佛念了一陣子退心了;想想禪不錯,參禪去吧!密也不錯,念咒去吧!搞神通去吧!不念佛了,這一朵花慢慢就枯掉了,就沒有了。極樂世界其他的東西都是萬古常春,只有蓮花池的蓮花看到有生有滅,其他是不生不滅的。極樂世界蓮花開的不少,枯的也很多——念佛人半路退心了,蓮花就沒有了。所以諸位要曉得這個事情是真實不虛,你就曉得古德講,咱們這個世界‘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我們自己能帶得去的,我們到這個世界來,什麼也沒帶來;將來走的時候,什麼也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業力支配我們六道輪迴。我們今天不造六道業,專造淨業,念阿彌陀佛是淨業;這個業成熟了,六道裡頭沒有這個果報,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自自然然就往生了,何況阿彌陀佛有接引往生的願。所以凡是去往生的人,不要打妄想:西方世界在哪裡?我會不會把方向搞錯?很多人有這個懷疑,說西方那麼大,極樂世界到底是那個星球?搞錯了不是完了嗎?這個不要操心,到時候阿彌陀佛來帶你去。這個好啊!不用自己操一點心,不須要認識路,這個多自在。所以我們盡管放心,阿彌陀佛的願,願願真實,決定不虛,這是真的時不相待,要珍重!珍重!

六、福慧始聞·老實念佛

(69)問:人不信淨土,恐只是本來福薄?答:此言甚是!蓮池大師

這是有一個人問蓮池大師。‘問:人不信淨土’,有個人不相信淨土。‘恐只是本來福薄?’恐怕只是因為他本來福就很薄。有一個人提出這麼一個問題問蓮池大師。蓮池大師答覆說:‘此言甚是!’你講得很好,確實是這樣的,真的是福薄。我們同修念《無量壽經》,這個問題自然就明白了。所以一個人聽到淨土法門,能夠相信的,那都是過去生中無量劫所培植的善根、福德。《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可見得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一生造作罪業臨終懺悔往生的,都是大福德、大因緣,絕不是偶然。

(50)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淨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為豎,如拔出者,當知此人,此過去宿命已作佛道來也。依迦才淨土論引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文

這段和夏老居士的會集本意思是一樣的。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若有眾生,得聞佛聲’,就是聽到阿彌陀佛名號的音聲。‘慈心清淨,踴躍歡喜,衣毛為起,或淚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夏老居士會集的本子意思就很圓滿,也非常的清晰。這一個法門,佛在《彌陀經》上給我們說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這個法門無論是用哪種方式入門的,或是一聽到就生歡喜心,或是經過許多挫折之後,才信受奉行……,每一個人的因緣都不相同。但是總而言之,那都是善根、福德、因緣的成熟,絕不是偶然的,這是我們要深深相信的,要知佛沒有妄語,佛沒有誑語,說話從來也不誇張,也不會過分,我們要深信不疑。

弘一大師節錄這一句,不但是自己慶幸自己,在這一生當中善根、因緣成熟了;同時也能夠叫我們生歡喜心,知道我們過去生中,確確實實有深厚的善根,而在這一生當中遇到這樣殊勝的因緣,當然現前必定得到諸佛如來冥冥中的加持。我們對這個法門能生歡喜心,能精進不退,這個不是偶然的,所以要特別珍惜稀有難得的因緣。

(92)今見好心出家在家四眾,多是好高騖遠,不肯認真專修淨業;總由宿世善根淺薄,今生未遇通人。印光大師

這是大師痛切感慨之言,他看到四眾(出家的男、女眾,在家男、女眾),初入佛門都是發好心出家,好心學佛;可是,發心的時候是好,但很難保持。佛門有一句俗話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初學佛的人非常恭敬,非常認真,實在是難得。學佛二年呢?佛在西天。這時間久了,故態復萌,也不把佛當作一回事了。學佛三年?佛化雲煙。沒了,變成老油條了。這是我們佛門一句老話,也是常見的一個現象。假如他能夠保持初心,古人講‘成佛有餘’,奈何初心保持不住,隨著時間就變質了,隨著環境就動搖了。‘不肯認真專修淨業’,這一句話說得是尤其深刻,值得我們時時刻刻警惕。要究其根本的原因,那就是‘總由宿世善根淺薄’。什麼叫‘善根’?世間善根,佛說有三種,無貪、無嗔、無癡,叫三善根;這世間的三善根翻過來,貪、嗔、癡叫三毒。世間善根少,貪、嗔、癡三毒煩惱常常起作用。如果三毒不起作用,怎麼可能好高騖遠呢?好高騖遠就是貪、嗔、癡在作祟。出世間的善根就是精進,只有一條。這個好高騖遠的人就是懈怠、懶惰,豈不是宿世善根淺薄?佛法的善根、世法的善根都淺薄。‘今生未遇通人’,這一生機緣不好,沒有遇到一個真正善知識來指導,這是緣。師生是緣,緣可遇不可求。到哪裡去找一個好老師教導我們呢?所以在今日,末法時期找不到真正善知識,我們唯一的一個辦法就是求佛。

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我跟同學們講過,李老師是很了不起的人,用這一段經文來觀察他老人家,他老人家的善根深厚。世法裡面,他沒有貪、嗔、癡;佛法裡面,他精進不懈。自己非常謙虛;他教我們,把我們看作同學伴侶,不以為自己是老師,他勸導我們以印光法師為師;那印光法師又不在了,但文鈔在,每一天讀文鈔,依照他老人家的教訓去作,這就是他的學生。李老師是印光法師的學生,他教我們也以印光大師為老師。謙虛啊!所以不敢以師心自居,這值得我們尊敬的。

這個地方的‘通人’是通達,對於事實真相真正通達明瞭;真正通達明瞭的人,沒有不念佛求生淨土的。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是禪宗、教下的大德,早年沒有通達,廣學多聞,到晚年通達了,統統都放下了,一心念佛。像我剛才講的鍾景德老居士,晚年一切放下,一心念佛。這個對啊!這才叫真正通人。能夠遇到這樣的善知識,這是善緣;用現在的話來講,機會好,給你碰上了;沒有機會的話,找也找不到。機會遇到了,不能錯過,要抓得牢牢的,才有成就。

(70)餘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務,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問者?必以此答。蓮池大師

‘餘’是蓮池大師自稱。蓮池大師的道德、文章、修持,近五百年中,實實在在是第一人,沒有能跟他相比的。你看他老人家的態度——虛懷若谷,沒有一絲毫自滿,沒有一絲毫誇張,沒有一絲毫自大。我們尊稱他了不起,大善知識;他自己說,我是‘下劣凡夫’啊!他有個什麼長處呢?‘安分守愚’,這就是他的特長。我們能不能做得到呢?人不要學聰明,學聰明就壞啦!人應當要學愚。我在台中跟李老師的時候,李老師就教我學愚。他說他一生學愚,沒有學成功,學得不像;他勉勵我,要學愚——愚不可及。蓮池大師是愚不可及,我們一般人比不上他。愚,怎麼樣呢?老實啦!老實人哪有不成就的呢?‘平生所務’,‘務’就是作務,他平生所作的、所修的‘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他一天到晚,不作別的,就是念佛,一心念佛,一天十萬聲佛號,十萬聲佛號是記數的。他老人家也不念經,也不念咒,就是一天十萬聲佛號。‘今老矣’,現在年歲大了,壽命將要盡了,功夫格外要加緊。所以有人向他請教,不管提出什麼問題,他的回答都是‘阿彌陀佛’。這個對啊!這才重要。印光大師到晚年的時候,專心念佛,有不少人向他請教,給他寫信;他老人家寫了一封信,叫‘一函遍覆’;他把那封信印了很多,凡是有人寫信給他,他就回寄一封,老人家晚年是這個作法。我現在也學老人家了,我快到七十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要辦自己的後事啦!要加緊啦!所以大眾給我寫信的時候,我比他們還簡單,我刻了一個圖章——‘老實念佛’,蓋一個,寄回去就好了。今年我還如此,到明年我就想,信封我都不拆,來了信,在信封上蓋個‘老實念佛’,原信封退回去。省事啊!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這個確確實實給我們非常好的警惕,祖師的風範應當學習。說實在話,凡是問我的問題,總而言之一句話,都是妄想、分別、執著;真正老實用功的人,不會有一個問題啊!換句話說,提出問題來問的,都是不老實的人。

(71)當生大歡喜,切勿懷憂惱,萬緣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極樂國,上品蓮華生,見佛悟無生,還來度一切。蓮池大師

七十一和七十二條,這兩首偈我們可以把它看成迴向偈。‘當生大歡喜’,這個歡喜心從那裡生的呢?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而生的;聽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一生當中能去,這是真正大歡喜!‘切勿懷憂惱’,憂惱是什麼呢?怕去不成。不可以有這個念頭,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怎麼知道自己決定得生呢?《彌陀經》跟《無量壽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只要相信,只要發願老實念佛,沒有一個不生的。善導大師講‘萬修萬人去’。只要真修,真正肯修沒有一個不往生的。‘萬緣俱放下,但一心念佛’,這就是信願持名,老實念佛的樣子。從今而後,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統統放下,心裡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念念當中隨時希望往生,這是老實念佛的樣子,老實念佛的態度。‘往生極樂國,上品蓮華生’,《無量壽經》上輩往生那一段細細去念;《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尤其重要。錄音帶要多聽,聽一遍、兩遍沒用處,印象太淺薄了,至少要聽個一百遍、兩百遍、三百遍,真的你就不一樣了。今天大家說功夫不得力,常常有退轉,什麼原因呢?不是別的,就是功夫不夠。諸位要曉得,就以經教來作例子,過去歷史上古來的大德,學一部經都要學幾十遍,不是一遍就算數啦!像終南山的道宣律師,他是專學戒律,而且是專修《四分律》;這四分律藏,台灣這些年來有單行本流通,我們看看那個份量,從前線裝書是二十冊,現在精裝,這麼厚的四本。道宣律師聽別人講四分律藏,就聽了二十一遍;哪裡有大德講,他都去聽。從前聽經苦啊!這諸位能想像得到,沒有交通工具啊!聽說某一省、某個道場、某個法師在講四分律藏,他就到那裡去,都是靠步行。這樣的精神我們現在人沒有了;我們這裡講經,現在人想開車到這裡來要半個鐘點,太遠了,算了,不去啦!怎麼能有成就呢?再說,這個經我已經聽過了,還要再聽嗎?聽過一遍,他就不想聽第二遍了;聽兩遍的,還會聽第三遍嗎?古來大德聽經都是幾十遍,人家這功夫深,所以他有成就。

我在台中的時候,李老師講經,有的時候在台中講,有的時候在霧峰講,在其他地方講同樣的經,我們都是重覆的去聽,遍遍不相同。老師辦慈光佛學講座,編的佛學十四講表,我聽了十一遍,每一學期他都要講,我都聽;以後離開台中了,才沒有再去。如果我不講經,他每講一遍,我都要去聽,這叫學習。《論語》上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才有法喜啊!一、兩遍沒有用處,得不到法喜,沒有領會之處,所以一定要多聽、常聽。上品上生章非常重要,假如沒有時間聽全部的《觀無量壽經》,你就聽這一章。念佛要求上品往生,千萬不要說,我下品下生就可以,這個志氣未免太劣啦!上品上生生不了,還有中品;假如下品下生去不了,就完了!這一生不就錯過了嗎?所以一定要把品位拉高,達不到中品,下品確實還有分;千萬不能定得太低,太低就沒有把握。

‘見佛悟無生,還來度一切’,見到阿彌陀佛,就明心見性了;禪宗裡面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悟無生。這個‘悟無生’在佛學裡有一個術語,叫證得無生法忍。見到阿彌陀佛,就證得無生法忍了。證得無生法忍,就有能力度眾生了,哪裡有緣,就到哪個地方去度。現在我們有能力到外面去幫助別人,自己受很多的辛苦,勞碌奔波;如果從西方世界打個轉回來的話,那就神通自在了,就沒有這個苦事了。像《觀世音普門品》裡面所說的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他有那樣的智慧,神通自在的德用,所以‘還來度一切’。有慈悲大願的人,悲憫一切眾生,應當趕緊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裡去求智慧、學本事,再回來才真正能幫助眾生;否則的話,那個悲願是空的啊!自己都度不了,那能幫助別人呢!

(79)念阿彌陀佛,正覺圓滿之名;觀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之相;如此滯著,只怕未能切實;果能切實,則世間種種幻化妄緣,自當遠離。悟開禪師

‘念阿彌陀佛,正覺圓滿之名;觀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之相’,這兩句是說淨宗修行的楷模。彌陀名號不僅是西方教主圓滿的名字,實在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通號。名號是梵語,它的含義是無量覺。‘阿’翻成中文是無;‘彌陀’翻成量;‘佛’是覺。諸位就知道了,那一尊佛不是無量覺呢!所以念這一句名號,所有一切諸佛統統念到了,所以阿彌陀佛名號是正覺圓滿之名。西方極樂世界,是彌陀教主大慈大悲方便建立,接引成就一切有緣的眾生。‘有緣’就是說:我們的善根、福德統統都成熟了,對於彌陀名號能信、能願、能持,這就是因緣成熟。這個世界清淨莊嚴之相,我們要常常念在心中。‘如此滯著,只怕未能切實’。這個法門跟禪宗、性宗修學的方法完全不一樣。禪宗和性宗是要離相,決定不能有一絲毫執著,所以這些法門,不著相是真難;淨宗法門教我們執持名號,換一句話說,就是要執著,這個執著對我們來講不難,很容易。咱們那一個人不執著呢?只是把執著的物件換一換,把我們往常所執著的物件放下,專門用來執著阿彌陀佛。所以說這個執著就怕你不真切,要真切的執著那就好啦!真切的執著名號,世間所有一切自然都放下了。‘果能切實,則世間種種幻化妄緣,自當遠離’,世間種種都不是實在的,都如幻化,你可以把它放下、舍離了。這一段裡頭前面兩句非常重要,顯示法門無比的殊勝。

(80)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大師

這是真正說明念佛不間斷;無論在什麼環境,工作繁忙也好、優閑也好,佛號不要間斷。初學的人在需要用思考的時候,就把佛號放下,好好的工作;工作做完之後,佛號就提起來,這就對了。假如這個工作不需要思考,是一種機械式的,都做得很嫻熟了,那麼一面工作,一面念佛,那就是工作跟佛號一起來做,這是不妨礙的。‘順境’,是稱心如意;‘逆境’,是事事都不如意,這是指兩種不同的環境。念佛人無論在什麼環境,時時刻刻不忘往生西方,這個願就切了。假如我們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這個願就不真實。往生西方的條件是信、願、行;行,就是念佛;信,決定不懷疑。所以說不懷疑、不夾雜,佛號不間斷,這就決定得生。

(82)業障重、貪嗔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咸愈。印光大師

‘業障重、貪嗔盛’,瞋恚心重,常常容易起現行,容易發作。起現行,就是發作。‘體弱’,身體衰弱。‘心怯’,膽虛,就是膽小。心裡面常常畏懼、恐懼。這什麼原因呢?心裡頭有毒啊!貪、嗔、癡三毒特別重,心理就影響生理,一定是這個現象。所以所有一切病的病根就是貪、嗔、癡,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咸愈’,這一句佛號功夫得力了,確確實實能把無始劫來的貪、嗔習氣拔除。所以念佛能治病,這個才叫根本治療,究竟徹底的治療。因此,這一句佛號要認真念,要努力的去念。

(88)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不學他法,又有何憾?印光大師

這一段很重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還有多餘的啊!‘不學他法,又有何憾?’其他的法門縱然統統沒有學,有什麼遺憾?沒有啊!這話是真的。《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把這個事實,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菩薩在圓通章裡面,一開端就說‘我與五十二同倫’;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大乘菩薩位次五十個,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個;再往上加等覺,五十一;妙覺成佛,五十二。大勢至菩薩說,他與這五十二個位次志同道合的人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用什麼方法成就呢?一句佛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一句佛號,圓滿成佛啦!這方法簡單容易,是世間一等聰明人一定採取。聰明人不會找自己的麻煩,聰明人不會繞圈子,不會拐彎抹角,一直就到達,這是最有智慧、最聰明的人。所以世尊介紹這個法門,也是要找智慧第一的人跟他說。像《彌陀經》上,找舍利弗說,他不找別人說;唯獨智慧第一,聽了馬上就接受,就依照這個法門來修學。這是勸勉我們死心塌地一門深入;對於修學其他法門的人,我們見到恭敬、讚歎,這就對了。他要說我們是無知無識,是下根劣智,我們統統承認——我們樣樣都不如他們,他們可以學那個高等的佛法,我呢……只配念阿彌陀佛。這就沒有爭執了,不要跟他爭;他不明瞭,我們清楚啊!

七、淨業警策

(22)學道人逐日但將檢點他人底工夫,常自檢點,道業無有不辦,或喜或怒或靜或鬧,皆是檢點時節。大慧禪師

‘學道人逐日但將檢點他人底功夫,常自檢點,道業無有不辦。’這一句話說得好。大凡世間人只見到別人的過失,見不到自己的過失;一天到晚都會評論別人的是非長短,不見自己過失。如果我們把它換一換,把每一天觀察別人的過失,調回來觀察自己,那道業就成就了。用我們批評別人的心,來批評自己,這是真正的覺悟。所以發現自己有過失之後,能把過失改過來,這就是修行。

‘或喜或怒、或靜或鬧,皆是檢點時節。’要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首先要知道自己哪些地方錯了。在喜、怒、靜、鬧的境界裡,特別容易覺察出自己的毛病、習氣。像這樣的環境,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時時在那裡轉變;轉變之中,自己要能覺察到,這就是真正修行。

(19)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幹己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專煉心,常搜己過,哪得工夫管他家屋裡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動。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聖像坐在堂中,終日無人亦如此!幡蓋簇擁、香花供養亦如此!讚歎亦如此!譭謗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無事,時時刻刻體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處。盤山禪師

‘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幹己者’,與自己不相干的,不要說,不要去打聽,不要想知道。中國古人說:‘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認識人多了,是非就多;知道事情多了,煩惱就多。所以不是必要認識的人,不必想去交結他;不幹自己的事,不要想去知道它,這就好了。因為我們修行,修身心清淨,這個重要;凡是對於清淨心有妨礙的,我們都要遠離。‘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昧’就是迷。口還說是非,說人家長短,還想知道這個事、那個事,你已經迷了,已經不覺了。‘若專煉心,常搜己過,哪得工夫管他家屋裡事?’這話跟六祖大師在壇經說的完全一樣。真正修道人,修道就是煉心,歷事煉心。日常生活當中,常常觀察自己的過失;能發現自己過失,就是我們佛家講的開悟、覺悟。悟什麼呢?知道自己過失了,這就是覺悟。悟了要修行,叫悟後起修。什麼起修呢?把我的過失改正過來,就是修行。什麼叫開悟?什麼叫修行?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怕我們自己迷得很深,業障很重;自己有過失,自己不知道,這就是業障重。自己不知道,別人為我們說出來了,真修行的人便趕緊磕頭頂禮,感謝別人把自己點醒;迷惑顛倒的人那就大發脾氣了——我有什麼過失!還不承認哪!所以迷悟,在這裡一看,就清楚、明瞭了。這是檢點自己的過失,在修行功夫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粉骨碎身,唯心莫動。’身與骨都是外在的;都是無常、幻化的,是假的;心才是真的。只要自己不動心,那就對了。

‘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聖像坐在堂中’,這是把身比喻作佛堂,心比作佛像,這心不可以動啊。‘終日無人亦如此!’環境很清淨,一個人是這個樣子。‘幡蓋簇擁、香花供養亦如此!’‘幡’是旗子;‘蓋’是寶蓋;‘簇擁’是前呼後擁。在這種熱鬧的場面,心還是不動,確確實實不為境界所動。‘讚歎亦如此!譭謗亦如此!’讚歎也不生歡喜心,也不會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生起貢高我慢心;受到譭謗,也不會放在心裡,也不會怨恨、報復,心永遠是定的。‘修行人常常心上無事’,這句話最重要了,這一大段就這四個字——心上無事,那叫作真修行人,這叫真功夫。‘時時刻刻體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處。’禪宗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跟這一句話意思完全相同。要以我們現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時時刻刻提起功夫,提起正念。在淨宗來說,就是時時刻刻提起佛號。心上無事,而這一句佛號歷歷分明,不間斷、不夾雜;無事,就不夾雜了,那麼再加上一個不間斷,這個功夫就圓滿成就了。

(17)我且問你,忽然臨命終時,你將何抵敵生死?須是閑時辦得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休待臨渴掘井,做手腳不迭。前路茫茫,胡鑽亂撞。苦哉!苦哉!黃檗禪師

‘我且問你,忽然臨命終時,你將何抵敵生死?’這個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在突然有災難臨頭、生死交關的時候,這種情況之下,你有什麼方法能了生死呢?這是一個大問題,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也是一個真正修行人,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的問題。人命在呼吸之間,誰曉得這個時辰什麼時候來啊!年歲大的不必說了,年輕的也保不住啊!真是所謂‘黃泉路上無老少’。所以人人都需要警惕。有警覺,我們就時時刻刻有準備;有充分的準備,這時刻來臨,我們就不慌張了。

所以底下說:‘須是閑時辦得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他的開示重點就在這一句。‘閑時’就是平時;平時要作功夫,到這一天到來,我們正好就用上了。他這一段開示在禪宗裡頭難哪!禪宗如果不能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縱然得到禪定,像打坐,一入定能夠一星期、半個月、一個月不出定,這個定功很不錯啦!但他有沒有辦法解決生死問題呢?他比我們強一些,他要到臨終、大難來臨前的時候心不亂,他能夠生天;看他定功的淺深,生到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他到那些地方去。可是諸位要記住,還是出不了三界啊!所以宗門大德晚課都念《彌陀經》、念阿彌陀佛,也是求生淨土;我們看《禪門日誦》,晚課也是念阿彌陀佛。這就說明,假如我們在平常把這一句佛號念好,臨終這時刻,無論什麼時候到來,阿彌陀佛都來接引,這個省力氣啊!

‘休待臨渴掘井,做手腳不迭。前路茫茫,胡鑽亂撞。苦哉!苦哉!’這個就說萬萬不可以到‘臨渴’再‘掘井’。平時沒有準備的功夫,到臨時抱佛腳;災難來臨了,病苦現前了,這個時候才念佛,才找幾個人來幫忙助念,那個效果非常薄弱。‘做手腳不迭’,就是說你來不及啦!那麼後果就是前途一片渺茫。‘胡鑽亂撞’這是指六道的輪迴,隨著業力牽引,到底往哪裡去?‘苦哉!苦哉!’是講的三途,三途很容易進去,很不容易出來,離開三途太難太難了,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33)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袁了凡

‘過惡’,‘過’是罪過;‘惡’是惡習氣,這就是前面講的宿業深厚。能不能看得出來呢?能,有徵兆。‘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這是業障很重的人,記性不好,神智不清楚,很容易忘事。‘或無事而常煩惱’,沒事的時候,不念佛,不修定;生煩惱,想是非長短,恩恩怨怨,搞這個東西,自生煩惱,這個是惡習氣很重。‘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這講畏大人;看到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自己感到無地自容;用現在話說,不敢見大場面,不敢入大眾,這都是業障。‘或聞正論而不樂’,譬如說倫理道德,說正法的時候,他聽不進去,聽了不歡喜。‘或施惠而人反怨’,‘施惠’是送禮給別人,別人不但不接受,還要罵你——好心不得好報。這都是屬於業障深重的。‘或夜夢顛倒’,作夢,夢境很亂,所以叫顛倒錯亂。‘甚則妄言失志’,狂言。‘皆作孽之相也’,這都不是好相,都是業障深重之相。

‘苟一類此’,我們自己反省,假如有一樣像了凡居士所說的。‘即須奮發’,一定要改過自新。‘舍舊圖新,幸勿自誤!’人有命運。為什麼有命運?因為有妄想。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有命運;假如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了,就超越命運。命運不好,不要怕。為什麼呢?命是自己造的;既是自己造的,當然自己可以改,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生下來,這一生命運是前世造的因,這一生來受果報。但是一個人四十歲以後,受前世業因的影響就很少,大多是這一世所造作的,那就要接受了。換句話說,四十歲以前可以說是前生的,四十歲之後的命運是自己這一生造作的善惡業果。從相貌上,相隨心轉。四十歲以後相貌要不好,是自己這一生沒有修持,自己要負責任;年輕相貌不好,沒有關係,前生的事情,這一生改來得及,所以不要自己負責任。人心地清淨,有個清淨的相;心地仁慈,有仁慈的相;修福,有福相;修慧,有個聰明智慧相。四十歲之後是轉變,大轉變啊!所以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事實,年輕遭受一點苦難、苦報不要在乎,我們有體力能夠忍受,能受得了;晚年有福報,才是真正的福報,而且晚年福報都是這一生修的,前生的影響少,這一生的影響力大。古聖先賢為我們道出個中道理,事實真相,我們能夠聽得進去,能夠聽得明白,認真修學,自己就有福了。

(34)只‘強順人情,勉就世故’八個字,誤卻你一生大事。道業未成,無常至速!急宜斂跡韜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誤!西方確指

《西方確指》這一本書很特殊。它是從哪裡來的呢?是駕乩扶鸞出來的。諸位要曉得,正法絕對不用扶乩鸞壇,唯獨這一個是例外,這個小冊子是印光大師鑒定認可的,只有這一個,其他的統統不可以相信。這是有特殊的因緣,從《西方確指》裡面,我們看到的,好像是在宋朝的時候,有幾個志同道合,專修淨土的念佛人,其中有一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其他的人念佛沒有成功。這一次,扶鸞是在清朝末年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同參回來了,要度他們這一批人,一共十二個人;自始至終都是勸他們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一句是妄言,所以印祖說這個不是假的。它裡面的開示非常的精純、扼要,是一本非常難得的淨宗好書,但是它的來源很特別就是了,我們一定要曉得。這是覺明妙行菩薩所說的,覺明妙行菩薩,就是他們已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同參,可見得人家生到那一邊,並不是花很久的時間,就從凡夫證到菩薩的果位了,他倒駕慈航來度這一班同學。這個世間的事情,世人往往看作迷信,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肉眼凡夫接觸的境界有限,確實有六道,確實有佛菩薩,這些都是真實的存在。

這一段開示,是我們在生活當中常常遭遇到的,現在人講人情佛事,這把我們害慘了。這裡面八個字,‘強’是勉強。‘強順人情,勉就世故’,這八個字對於一個念佛求生西方的人,那的確是造成了大障礙,這一生就去不了。這是我們修行人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念佛人心一定要清淨,絕不要攀緣,要隨緣而不攀緣。我這些年來,因為講經,道場都留著錄音帶,錄音帶流通出去了,我也沒有版權,誰拿去轉錄拷貝都可以。只要他看得起,他去拷貝,我也不去阻攔,也不要版權所有,於是知道的人多了;多了,麻煩就多了。什麼麻煩呢?電話多了,信件多了,好在我講經的時候,屢次的聲明:大家不要怪我!任何人給我寫信,信我會看,但我不回信。我要回信,天天寫信,我也沒有辦法念佛了,那就糟啦!那我就變成‘強順人情,勉就世故’,這會誤了我一生大事;所以這個要請大家原諒的。寫信給我,不是很重要的事情,我決定不回的,這是要特別謝謝大家的諒解。通常我會交代道場寄書給他,但不回信。我也不願意接電話,更不願意電話裡頭講一些廢話,問長問短;有什麼好問的!一句阿彌陀佛,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所以希望大家不要給我打電話,也不要給我寫信。我念阿彌陀佛,你念阿彌陀佛,那我們就心心相應了!我到極樂世界,你也到極樂世界,將來到極樂世界再見到面,這才真正叫同參好友。所以現在緣是越少越好。第一次得罪人了,第二次得罪人了,第三次得罪,第四次就不得罪了,他就知道了——法師向來都是如此的,不會回信的,大家都知道了,也不責怪了。這個與自己的修持關係非常之大。

‘道業未成,無常至速!’光陰非常快,道業未成是值得憂慮的。我們今天講道業,講什麼呢?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把握?沒有把握,就是未成。真正有把握了,行啊!沒有把握,人情佛事不能幹,再幹,不得了。我們在大經裡面讀到,今天聽到阿彌陀佛佛號,能生歡喜心的人,都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都修這個法門。生生世世修這個法門,為什麼還搞到今天這個樣子!什麼原因呢?就是這兩句話,為人情佛事害了。這一生還不能夠擺脫人情佛事,來生恐怕還不如這一生。這是真正嚴重的問題。所以覺明妙行菩薩在此地勸我們,‘急宜’,趕快啊!‘斂跡韜光’,自己認真努力修行,埋頭苦幹,不必讓人知道。「一心向道」,此地一心向道,就是一心念佛。這念佛最大的忌諱就是夾雜;果然能夠作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往生淨土就有把握了,我們這個道業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將世緣看淡,一定要把世緣放下;要曉得這個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日,這個機會真的不容易遇到。念佛求生淨土,「不得再誤」;我們過去生生世世都誤了啊!希望這一生不要再誤了,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世間什麼都是假的,功名富貴統統是假的;念書,拿什麼博士、碩士學位是假的;今天作官、發財也都是假的,都是一場空,但世間人幹得很起勁,搞得很熱鬧,還很歡喜,到頭來一場空,落得悲哀痛苦。所以喜怒哀樂、酸甜苦辣,自己去嘗啊!那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所以這很冤枉啊!這在明眼人看起來,叫可憐憫者。佛經上不是常講‘可憐憫者’,這是諸佛菩薩看我們六道芸芸眾生啊!

(44)幸賴善緣得聞法要,此千生萬劫轉凡成聖之時。尚復徘徊岐路,乍前乍卻,則更歷千生萬劫,亦如是而止耳!況輾轉淪陷,更有不可知者哉!彭二林

‘幸賴善緣,得聞法要’,‘幸’,是自己慶幸,有這個善緣聞到法要;‘法要’是念佛法門。彭居士一生念佛,也是專門弘揚念佛法門的人。你看他讀《華嚴經》,作了一篇‘華嚴念佛三昧論’,把《華嚴經》的修行方法統統歸到念佛。這真正把經念通啦!普通人作不到。他還說《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這都不是泛泛者能說得出來的。他的確入了華嚴境界,的確證得念佛三昧,否則的話,這個話說不出來。所以‘得聞法要’,這一句就是聽到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是一切法門最精要的,任何一個人得到這個法門,一生當中決定能成就。‘此千生萬劫’,這一句是講它的可貴——千生萬劫難遭遇;遇到了,能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就成功了,在這一生當中就能夠永脫輪迴,圓成佛道。‘轉凡成聖之時’,真的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日,我們遇到了。

‘尚復徘徊岐路,乍前乍卻’,‘卻’是後退;‘前’是前進。進進又退退,這就是信心不足。「徘徊岐路」就是還想學其他的法門,宗門教下還沒有把它放下;甚至於世間的東西,還興趣正濃,這都叫徘徊岐路。不肯專修專學;這真叫可惜,進進退退啊!‘則更歷千生萬劫,亦如是而止耳!’這樣的心態,縱然是遇到了第一殊勝的法門,也不能成就;縱然是千生萬劫之後,也就如此而已啊!這一句話正是講到我們現前的狀況,我們在過去無量劫之前遇到這個法門,就是彭二林居士講的——咱們在徘徊岐路,進進退退,到今天還是這個樣子。這個可怕!沒有把機會抓住,沒有專修專學,所以才落得這樣一個地步。

‘況’是何況。‘輾轉淪陷’,就是三途六道的輪迴。‘更有不可知者哉!’這一句話講得很悲痛啊!所以說一定要把這個機會抓住,這才是真正聰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咱們其他的事情不能再幹,再幹之後就不得了,六道生死輪迴可怕!

(46)汝信心頗深,但好張羅及好游、好結交,實為修行一大障。祈沉潛杜默,則其益無量。戒之!印光大師

這是《印光大師文鈔》裡面節錄下來的。‘汝’一定是確有其人的,只是沒有說明印光大師給什麼人說的;但是含意值得我們警惕,看看我們有沒有這個毛病。‘信心頗深’,這是好事;是我們這一生脫離輪迴,往生淨土的好因緣。沒有障礙才能成就,如果有障礙,縱然有好因緣還是不能成就。障礙在哪裡呢?好(音號)張羅,好(音號)事啊!好人好(音號)事,這麻煩大啦!還喜歡遊玩——遊山玩水。喜歡交友——交結朋友;交結朋友當然應酬就很多了。喜歡這一些,實為修行人一大障礙。所以對淨土信心再深,但是好游、好結交會障礙願行;換句話說,‘信’心雖然有,而信‘願’、‘行’,這三資糧,還有兩個絆腳石,要成就就困難了。所以大師教給他,要‘沉潛杜默’,把這一些不是最重要的應酬,統統遠離,統統斷絕,要把心定下來,一心專念才能成功,這個利益就無量了。由此可知,交友張羅,喜歡場面,喜歡形式、熱鬧,與實際的修行,沒有好處。

(47)汝是何等根機,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紛擾,久則或致失心!印光大師

這一句我們想想,弘一大師把它節錄下來,作為警惕自己的(一○一條都是弘一大師自我警惕的)。他節錄這一條,就等於印光大師直接跟他講一樣,他接受過去了!弘一大師是什麼根機,還這樣的警惕;再想想我們是什麼根機?我們跟弘一大師比一比,行嗎?你還想去作個通家——通宗通教,廣學多聞,那就是要好看,要面子。到頭來呢……依然六道輪迴。大師這一句話就是教人要專、要精,要把所有一切佛法統統放下。為什麼呢?我們不是這個根器,作不了通家。我們對於古來的祖師大德,那樣樣精通的,只有五體投地,佩服他,景仰他,不能學他。學不到啊!學個什麼呢?前面講的,我們學一個齋公齋婆,就好啦!一句佛號念到底,還真有成就;到臨命終時,預知時至,是自在往生,站著走,坐著走的,還多的是,那就叫真正的成就。蓮池大師年輕的時候,真的是通家,他學的東西多啊!遇到淨土法門之後,再不學了,全部都放下了。所以蓮池大師講‘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不幹啦!‘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自己只一部《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他真的徹底放下了,所以他才有成就。我們今天比蓮池、比蕅益,甚至比弘一大師,差遠啦!他們都覺得沒有能力去搞,我們還有什麼能力啊!

所以我在過去講經的時候,一再提醒同修,在我們這個時代一生一部經,上等根機。如果說一部經太枯燥,想多學一點。好吧!你學淨土五經,五經一論六樣啦!我跟你講那叫中等根機。五經一論還嫌少了,枯燥無味,再多學一點,還可以,再給你加《淨土十要》,淨宗這一些語錄,那叫下等根機。你說這裡面還少,還想多學一點,保證老兄依然六道輪迴,你這一生決定不能往生,我說的都是老實話。所以我們對於作大通家,這個心要死掉;要老老實實,踏踏實實,一門深入,這是真智慧。絕不能夠學雜了,學亂了,這是真正要緊的事情。

(49)直須將一個死字(原註雲此字好得很),掛到額顱上。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常常用這個字。底下講:‘原註云:此字好得很。’靈岩山我曾去過,印光大師的佛堂好簡單,就是一尊佛像,上面掛一個死字;陳設非常的簡陋,真是一心向道,常常念到死——死了一樣也帶不去,什麼都是假的,一場空啊!他一心一意求生淨土。

(53)才有病患,莫論輕重,便念無常,一心待死。善導大師

這話跟普通人講,不雅。他們會想:‘你們學佛的人未免太消極了,未免作得太殘忍了;才有一點病痛,就想求死。’其實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世間人以為我們很消極,不想活在這個世間,想求早一點死,他不知道事實真相。淨土法門是不死的法門,善導大師用的這個字,用得很重,在當時確實能給大眾很高的警覺;現在人看到呢!……一定會提出反對的意見;現在人妄想多,貪生怕死。要是把這句話改一改,大家就歡喜了,就是‘一心等待阿彌陀佛來接引’。這個大家就沒有意見了;一心等佛來接引,意思是完全一樣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活著去的,並沒有死,並沒有斷氣,是看到阿彌陀佛來了,歡歡喜喜跟他去的啊!這才把這個臭皮囊舍掉,是這麼一回事。所以當有病痛的時候,不只是有病痛的時候,我們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在床上一躺,就要想到阿彌陀佛來接引我。這多好啊!天天這樣想,天天這樣盼望,我們求生的念頭很懇切,求生的願真實,到臨終那一個時候就不害怕——我天天在這裡等阿彌陀佛,這一天等到了,那怎麼不歡喜呢?還有什麼悲傷的呢?每一天晚上躺在床上作如是觀,想阿彌陀佛來接我;這樣,在往生的時候,無論是什麼病痛,真的無有恐怖。一般凡人在生死交關時,是最恐怖的時候,所以他痛苦啊!平常就天天這樣訓練,到那個時候就很自然、很輕鬆、很瀟灑的走了。

(56)凡聞惡聲,則念阿彌陀佛以消禳之,願一切人不為惡行;凡見善事,則念阿彌陀佛以讚助之,願一切人皆為善行;無事則默念阿彌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於淨土決定往生。王龍舒

‘凡聞惡聲,則念阿彌陀佛以消禳之,願一切人不為惡行’,這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能消災,阿彌陀佛能消業障。灌頂法師,是乾隆年代佛門的一位大德,也很了不起,通宗通教;著書很多,續藏經裡面有收錄。他《觀無量壽經》的註解叫《觀經直指》,他在書裡面告訴我們說: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最重的業障,一切經法、懺法都懺不了的,還有這一句阿彌陀佛能夠消除掉。阿彌陀佛這個力量不可思議啊!所以有些人提到消災,要去拜梁皇懺、水懺、大悲懺,不曉得阿彌陀佛比那個更有效啊!那些懺悔法懺不了的業障,一句阿彌陀佛能懺得乾乾淨淨,這就看你相信不相信了。所以一切不如意的事情遇到了,把心定下來,專念阿彌陀佛,境界就轉過來了——確實消災免難啊!念佛同時要有願,這個願就更不可思議了,就像《華嚴經淨行品》一樣,願是隨時生起的,自己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希望一切人不要像自己有這樣壞的遭遇。這是菩薩度眾生的本願,大慈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在這個地方看見。

‘凡見善事,則念阿彌陀佛以讚助之,願一切人皆為善行’,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順心、歡喜的事情,也要念阿彌陀佛,使這個好事更圓滿,更能夠普遍,讓一切眾生都能夠遇到善事。因為念佛以佛的本願威神加持,善事能夠快速的成就。‘願一切人皆為善行’,這個跟《華嚴淨行品》裡的發願是一樣的意趣。

‘無事則默念阿彌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念佛有定課,有散課。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定課不要定得太多,定課是決定不能夠少的,決定不能缺的,所以定得越少越好,容易作;最好用十念法,早晨起來三、四分鐘就作完了,晚上睡覺前用十念法作定課。散課越多越好,這個地方講沒有事情的時候,佛號就提起來,這叫散課。常常觀想著,就是心裡想著阿彌陀佛在我的眼前,時時念佛,時時想佛,心裡頭就沒有雜念、妄想,這樣念佛功夫容易成就。

‘能如此者,其於淨土決定往生’,這是王龍舒居士講的——當然往生。王龍舒居士是站著往生的,可見得他念佛實在是有功夫,這是他把自己平常念佛的方法教給我們。

(57)人生能有幾時?電光眨眼便過!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撥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由他命終,我之盤纏預辦,前程穩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天如禪師

這也是真正覺悟、真正醒了的人,才有這個見地,才能夠說得出來。人生確實非常短暫,六十歲以上的人,對於這一句話體會得更深刻;想想壯年、少年、童年的事情,就如同昨天一樣。這一年一年過得真快啊!想想自己年輕時那些朋友玩伴,如今一個個都走了,什麼時候輪到自己呢!年輕的時候把這個事情忘掉了。記得小孩的時候盼望過年,好久好久才盼到;老年的時候,怎麼沒有幾天,又過年了!這是感觸不一樣。‘電光眨眼便過’,‘電光’是比喻光陰過得太快啦。覺悟的人趁著還沒老加緊用功,別到老了才想用功,精神不夠用了。就說念佛,我們想打個精進佛七,精進佛七是七天七夜佛號不停哪!那要體力。身體強壯的人行啊!老人不行啦!他的精神體力支援不了。所以修行要趁年少,千萬不要誤會修行是年老的事情。黃泉路上無老少,你怎麼知道你能夠活個七老八十!不見得啊!人命在呼吸間,這是真的,是事實。‘未老、未病’,身體強健的時候,要抖擻精神,把世事放下;世間不必要的事情,統統放下。哪些事情不必要呢?除了穿衣吃飯;想想看,還有哪個事情是重要的?成天忙來忙去都是不要緊的事啊!這個是實實在在的。如果只為了衣食生活,不必那麼忙,這日子不難過啊!

有一次,我從杭州南路要到景美圖書館,搭了一部計程車,那位計程車司機給我訴苦:‘日子難過!’

我告訴他說:‘日子有什麼難過?現在憑你們的收入,如果只是為了穿衣吃飯,一個月用不了幾個錢。’

他想想:‘這是對的。’

我說:‘不要跟人家爭!你做一件衣服,這件衣服五年一定穿不破;你家裡買一個冰箱,好好保養可以用十年。’

‘對啊!’

‘假如你要看新的產品,三個月出一個新的,就要去換一個,那你日子當然不好過嘛!看到流行的衣服,要去添衣服,要這樣、那樣,那這一個月賺的准不夠用。假如你不跟外面境界走,老老實實過日子,那麼你做一個月工作,可以休息兩個月,行不行?’

他點點頭:‘行!’

‘日子好過啊!’

所以我過去曾勸人,你們學佛同修工作一年辭職,休息一年念佛。這好方法啦!現在在美國、台灣,日子的確好過,不要把自己的光陰浪費掉了,這叫真可惜。

經裡頭常常講的妖魔鬼怪,這‘妖魔鬼怪’是什麼?你們認不認識?一切誘惑我們的,都是妖魔鬼怪。舉一個例子,服裝設計師就是魔首;每一天給你想花樣,這花樣出來了,那一件衣服才穿沒兩天,不流行了,趕緊要再作;你看你的心被他抓住了,錢都被他拿去了,那叫魔,魔首。現在的電器也是魔首,你看電器產品,每隔二、三個月,新產品出來了,後面淘汰了,落伍了,那就是妖魔鬼怪,搞得你慌慌張張,心緒亂七八糟,身心不寧,都是被這些魔擾亂的,你要把他看穿了。這一些魔,遇到我就一點辦法都沒有,我這一件衣服要穿十幾、二十年,一樣東西也用個十幾、二十年;所以心是定的,不會受外面境界的誘惑。凡是誘惑你的,都是妖魔鬼怪,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要警惕,要把世緣放下。

‘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唯有這一樁事情是真實的,其他全是假的。要覺悟啊!覺悟的人就回頭,回頭是岸。平常能這樣用功,到臨命終時,心安理得,就沒有恐怖,沒有慌張。為什麼呢?該預備的,早已經預備好了,一切事都辦好了。‘前程穩當了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辦的是穩穩當當;世界上這叫真正有智慧,真正聰明人,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若不如此,後悔難追!’那是真的,到臨命終時,災難現前的時候,後悔莫及啦!

(60)此界釋迦已滅,彌勒未生,賢聖隱伏。眾生奔波苦海,猶失父之兒。若不以極樂願王為歸,誰為救護?妙葉禪師

‘此界’是娑婆世界,就是指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了,沒有在世間,下一尊佛是彌勒佛。彌勒佛什麼時候來呢?《彌勒下生經》講,釋迦佛滅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佛會下降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作佛。這個時間太長太長了!釋迦牟尼佛的法運只有一萬兩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依照我們中國歷史的記載,釋迦牟尼佛出生是我們中國的周昭王二十四年,滅度是周穆王五十三年。中國歷史年代非常清楚,如果從周穆王五十三年算到今年是三○二○年,那麼照佛的法運,我們現在是佛的末法時期;末法一萬年,我們是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下面算九千年吧!九千年之後這個世界上沒有佛法了。那個時候眾生就苦啦!眾生就太可憐啦!在六道輪迴,那可以說是一世不如一世,一生比一生苦,苦不堪言!這的確是事實的真相。我們知道了,明白了,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怎麼能不抓緊,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決定不能等待啊!千萬不要以為這一生不成就不要緊,還有來生;要知來生非常渺茫,你來生能不能遇到佛法呢?你看世界上人這麼多(五十億人),幾個人聞到佛法?不要說全世界了,就說達拉斯,我們這個地區多少人,我們在這裡講這個法門,有機緣來聽的,幾個人啊!不成比例。來生縱然得人身,把過去世忘得乾乾淨淨,這是常有的事情,所以不可以有等待來生的想法,我們就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一定要成就,要有這個決心,這個毅力。

‘賢聖隱伏’,賢聖是指菩薩、羅漢;這在世間雖然有,可是眾生的業障太深,他們不出來;即使出來,我們也認不得,也不會尊重他。於是乎眾生就在苦海里奔波了,苦海就是指六道輪迴,像一個無依無靠的小孩。你說這個多危險!這是比喻。下面為我們說出,在這個狀況之下,我們要以極樂願王為歸(極樂願王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普度眾生,我們稱他為極樂願王),我們要歸依阿彌陀佛,依照阿彌陀佛教我們的方法,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我們唯一的一條生路啊!

(63)又復當護人心,勿使誇嫌,動用自若;息世雜善,不貪名利,將過歸己,捐棄伎能,惟求往生。妙葉禪師

要緊是在最後這一句。前面都是往生的障礙,必須要把它排除,這一些障礙是大多數人都有的;因此我們自己也要認真反省、檢點自己有沒有?第一句是心,我們有沒有貢高、我慢這個心理;‘誇’

誇張,這是屬於貢高、我慢;‘嫌’嫌棄,也是這一分煩惱裡面所生的,這個心就不清淨了;果然心地清淨,身就清淨了,這是一定的道理。‘動用自若’,‘動’是動作,‘用’是作用,我們的身體言語;‘自’是自自然然,就像前面,沒有一毫誇張,也沒有嫌棄,清淨平等。‘息世雜善’,世間種種善事,不要去追逐,一切隨緣這就好了;要是起心動念去做一件善事,已經就不善了。遇到緣成就,這是善行;要勉強做一件好事,就已經不是好事了。你為什麼做?為名聞利養做的。這哪裡是善事呢?所以要修真實之善。善,《了凡四訓》裡講得很清楚,有真、有假;有偏、有圓;有半、有滿,他說了好多啊!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息世雜善’,因為這個善,果報還是在輪迴裡面。

不貪名利,名與利一定要舍掉。知道這個東西絕對不是好東西,對自己有百害而無一利,要這個東西幹什麼!可是世間人每一天辛辛苦苦、忙忙碌碌,為的是什麼呢?就是為名利。這兩個字看不破,就沒有辦法脫離生死輪迴。生死輪迴從哪裡來的?從名利來的。名利是因,輪迴是果。過去我們自己不知道,每一天在追逐,要不是佛給我們點醒,我們怎麼會曉得!佛對我們的恩惠無量無邊,就是點醒我們這個迷關,我們從今而後把名利給斷掉,一切隨緣,專心在道業。‘將過歸己’,所有一切過失我們自己承當,願意接受這個果報,消自己的業障。‘捐棄伎能’,這個世間技術、才藝,也是搞六道輪迴的。所以真正覺悟的人,那博士不要念啦!無謂的工作,不要去搞啦!世間什麼事情最好呢?最好的是念阿彌陀佛。你念佛,誰給飯吃呢?阿彌陀佛給飯吃,真的,不要操心。有人問:‘假如全世界的人統統都念阿彌陀佛,都不工作了,那這飯從哪裡來?’有,諸佛如來天天送供養來,這個不假。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幹?你自己本身就不肯幹,你還說什麼呢?一定要知道,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縱然這個大地眾生統統出家修行了,釋迦牟尼佛白毫光中裡面有一分的供養,供給這些人足足有餘啊!這是佛眉間白毫當中一分的供養。奈何人不相信,那有什麼法子呢!所以我們對佛要真正有信心,真正信得過。‘惟求往生’,一心一意,只有這一個目標。這樣的人哪有不成功的?哪有不往生的?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講的道業。今天我們講的最殊勝的果報,都能夠得到;衣、食、住、行這些小問題,還用得著掛心嗎?不用牽掛,要信佛啊!

(64)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矧多愛乎?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所轉;矧多念乎?幽溪法師

幽溪大師這一句話,就是佛門裡面常常講的‘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嗜好是一切眾生都有的,此地講這個愛,就是講嗜好。只要有嗜好,這個就是牽引我們六道輪迴的原因;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必須要將自己一切的嗜好統統斷乾淨,統統舍棄、放下,往生淨土才不會有障礙。此地的重點就是絲毫苟且不得,有一樣就是麻煩事情。發心出家,要出家修行了,就將世間的五欲六塵都放下。喜歡經典,這妨不妨礙呢?妨礙。這是在經典上起了貪愛之心,貪愛的念頭沒斷,只是換了物件而已;把世間的五欲六塵換成佛法,那貪還是沒有斷,這就是障礙。有一些人喜歡佛像,搜集古董佛像,還珍惜得不得了,那就是他來生依舊搞六道輪迴的原因。所以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都不可以貪愛,要把這個貪戀之心舍得乾乾淨淨,那就對了。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往生最重要的就是一向專念;《彌陀經》的標準就更高了,要一心不亂。如果我們摻雜著其他的念頭,一向專念就作不到了;專念尚且不成,一心不亂當然得不到的。所以念要專一,嗜好、愛慾要統統放下,絕對不能有。

(65)若生恩愛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愛。若生瞋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嗔。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凡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幽溪法師

諸位初學的人會說:‘我念佛的時候妄念很多。’這是正常的現象,一點也不稀奇,不要在乎。只要把精神注意力,集中在佛號上;不管念頭有多少,一概不要理會,這樣時間長了,妄念自然就少了,佛號漸漸就得力了;所以不要怕,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幽溪法師在此地教我們一個觀想的方法——‘若生恩愛時’,當我們這個恩愛念頭起來的時候。‘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你就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凡是去往生的人,這一些煩惱統統斷盡了,決定沒有了。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也看到,生到西方世界,如果還有念頭起來,阿彌陀佛說‘我決定不成佛’;他現在成佛了,這個願兌現了,所以生到那裡的人決定沒有這個念頭生起。想到西方世界那個地方的人,心地那麼樣的清淨,我們應當‘遠離此愛’。這個恩愛的念頭,一定要把它舍棄、放下,恢復到心地清淨、平等,這就對了。

‘若生瞋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嗔。’‘瞋恚’,嗔是面孔很難看;恚呢?雖然面孔上沒有表情,心裡頭有一點不自在、不高興,只是沒有表現在面孔上而已,當然這是比較輕了;或者是這個人比較有修養,喜怒不形於色,但是他心裡頭還有這麼一點,也是障礙。西方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的——帶業往生,這個‘帶業’就是貪、嗔、癡、慢沒有斷,這樣子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就蒙阿彌陀佛無量光的攝受,佛光一照,煩惱就消除了,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去是帶業去的,去到那個地方之後,所有一切煩惱統統都不會現行,換句話說,等於證得阿羅漢果了。阿羅漢果沒有煩惱,所以我們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煩惱就沒有;雖然不是阿羅漢,等於是阿羅漢。這個世界不可思議,所以稱之為難信之法。在他方世界、娑婆世界修行非常非常困難;淨土法門,雖然煩惱斷不了,一生到西方就斷掉了。‘淨土眷屬’就是往生西方淨土的這些人。‘無有觸惱’,‘觸’是接觸。我們這個世間,人跟人一接觸就生煩惱,西方極樂世界人沒有,一切人接觸都生歡喜心,不會有煩惱。所以想到這個地方,我們要把瞋恚放下,這個與道就相應了。

‘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我們在娑婆世界,怎能不苦呢?不苦這不可能啊!只是受的苦,有深淺之不同。福報大的人,受的苦比較輕一點;福報薄的人,受的苦比較重一點,統統都在受苦受難。在這個時候,我們想想西方極樂世界,極樂啊!那沒苦。我們要想離苦得樂,就趕快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如此,會幫助我們產生強烈求願往生的願望。作這個想,就很好了。

‘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我們這個世間有時候也有一點小樂,但遇到樂事並不是天天有,一年會碰到幾次很歡樂的日子;在這個境界當中,我們想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快樂,是無有窮盡的,是不需要等待的。在此地要等待一個假日,才有歡樂。‘待’就是等待;西方極樂世界的快樂是不中斷的,不需要等待,是享受不盡的,所以稱之為極樂世界。

大師給我們舉出這幾個例子,然後總結說:‘凡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這話說得好,會用功的人,一切時、一切處,功夫都得力。為什麼呢?他心可轉境界,不被境界所轉;我們凡夫心作不了主,隨著境界轉,那就苦了。修行人聰明,他的心作得了主,心轉境界,那個功夫就得力啦!所以才給我們講,‘歷’是經歷,是我們一天到晚所遭遇到的人、事;‘緣’就是人事環境;‘境’是物質環境。我們從早到晚所接觸的,無論是順境、逆境,苦境、樂境,只要我們把意思轉換過來,那就行了。所以說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淨土的助行,也是修行人真實的功夫。《華嚴》最後一分(清涼大師把這一部大經分成四分:信解行證),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是作出一個榜樣給我們看,告訴我們修行是怎麼個修行法?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來修?善財童子表演給我們看,那叫歷事煉心;就是此地講的‘凡歷緣境’,在這裡面鍛煉自己,成就自己。樣樣清楚,是智慧增長;如如不動,是大定圓滿,這是定慧等修的義趣。

(72)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蕅益大師

蕅益大師的成就,也很不可思議。

世情一定要看淡,一定要看破,不為世間情愛所累,我們念佛功夫就得力了。娑婆世界的‘活計’,這個活計就是生活,在生活裡面去計較、經營,這是世間人所不能夠避免的。佛祖教我們,我們生活能勉強過得去就行了,不要求奢侈、豐盛;能夠減輕一分,我們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一分的把握,心專在道上,不要用在生計上,這就對了。要是盡情追求生活的享受,道心就退失了,往生西方就沒有把握了。底下說:‘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大師這個話跟袁宏道說的是一個意思。‘彈指’是講快速,應該快快的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閻浮提’這個世界五濁惡世,不可逗留,西方世界去得越早越好。有沒有辦法提早去呢?有,怕的是諸位不肯。為什麼不肯呢?舍不得此地,那就沒法子了。你若真舍得,真肯放下,確實往生是可以自在的。

(76)子等歸向極樂,全須打得一副全鐵心腸,外不為六塵所染,內不為七情所錮;污泥中便有蓮華出現也。彭二林

‘子’是古時候對男子的尊稱,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先生。既然發願歸向極樂,發願修淨土法門,一心一意求生極樂世界;我們有了這個願,這個願要怎樣才完成呢?二林居士說,必須要有一副鐵心腸,才能成功。‘鐵心腸’是比喻外面不會被六塵所染污,裡面也不會被煩惱所動搖;在禪宗裡面,叫做禪定。簡單說,外絕對不受誘惑。‘六塵所染’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的誘惑。色、聲、香、味、觸是外境,外面的五塵;法是內塵,法塵。是指世間法不能誘惑我們,出世間佛法也不能誘惑我們。我們既然老實念佛了,禪宗、天台、賢首、密教統統都不沾染,不會受它誘惑,這個心是定的;只求見阿彌陀佛,其他諸佛來了都不理不睬,何況菩薩、羅漢、善知識呢!一概不理會,只要見彌陀,這就對了。內裡面如如不動,絕對不起心動念,這是定;外不被誘惑,是禪。修行有這樣的止觀,這樣的心態,這樣的功夫,那有不成就呢?所以‘污泥中便有蓮華出現’,這是講成就,決定有成就。

(78)上品見佛速,下品見佛遲,雖有遲速異,終無退轉時。參禪病著相,念佛貴斷疑,實實有淨土,實實有蓮池。張守約

‘上品見佛速,下品見佛遲,雖有遲速異,終無退轉時。’這是極樂世界的殊勝,上品往生的,到那裡去,就見到阿彌陀佛了;下品往生的,到了那裡,還要有一段時間的修行,才能夠見佛;不管是上品、下品,決定不退轉,而且是圓證三不退。這一個法門、這一個世界殊勝無比,真實不虛,所以要珍惜難得的因緣。‘參禪病著相’,參禪的人就怕著相,一執相,就不能開悟,目的就達不到了。我們同修當中,那幾個參禪的,你們有沒有著相?不著相,難啊!我什麼都不著。是著了!著了一個‘什麼都不著’。實在不容易啊!我見到許多參禪的人,看他們都著了相,可見得這不容易,非常非常難。‘念佛貴斷疑’,這比參禪容易太多了。念佛人怎麼樣呢?只要不懷疑,就行了;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那決定成功。念佛人之所以不能往生,實在講,他的病在‘夾雜’。念佛的人對西方極樂世界懷疑的還不多,夾雜的就太多了;所以最怕的是夾雜——要專,不能夾雜。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有一段開示,多重要啊!我把它印在佛卡的後面,常常看看;連作法會都是夾雜,看的不是淨土經論的經典,也是夾雜。所以念佛人不夾雜,也是談何容易啊!不夾雜怎麼樣?人情佛事統統放下。還要為了人情,必定夾雜。‘實實有淨土,實實有蓮池’,‘實’是真實,實實在在;確確實實有西方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是蓮花化身,我們對這個相信,一點都不懷疑。這個往生品位的增上,只要不夾雜、不間斷,決定可以達到。

(81)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印光大師

有一個人寫信給印光大師,向印光大師請教,他已經知道佛法很好,想請教學佛有沒有秘訣,讓我們很快速、很容易地成就。印光大師就寫信答覆他,信裡面說秘訣有——誠、敬兩個字。大師先說出誠、敬;‘誠’是真實,一絲毫虛假都沒有。真誠就是大乘佛法裡面講的無上菩提心。不但佛法講,儒家也講誠意、正心,所以儒家的學問也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但是菩提心,這個真誠,有淺、深程度上的不同。儒家講的真誠不是圓滿的,佛法講這個真誠是圓滿的。

我們知道菩提心一發,就是‘誠’與‘恭敬’真正發起的時候,就從凡夫地超越二乘,就證得圓教初住的地位了,這個心一發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圓教初住以下,沒有發菩提心,還用的是虛情假意,不是用真心。我們現在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這個要知道。這個假心常常會變,時時刻刻在變;真心永遠不變,那是真的。所以阿羅漢、權教菩薩用的是假心,就是意識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他們用的是真心。從圓教初住到佛的果位,是四十二個階級,這就顯示出真誠有四十二種不同程度的淺深差別。那麼儒家講的誠意、正心,可能就是十住菩薩這個位子,那也很了不起了。恭敬是真誠起的作用,內真誠,表現在外面是恭敬,所以不發大菩提心,不能圓成佛道。

祖師在此地給我們用最淺顯、最明白的文字,開導我們這一樁大事。‘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你看心一發就是圓教初住了,那不是普通人,是法身大士。‘了生脫死’,不但了三界分段生死,同時也了變易生死,這個超出就太多太多了,所以這是極妙的秘訣。

(83)佛固不見棄於罪人,當承茲行以往生耳。印光大師

這一句話是勉勵。有一類人知道自己造的罪業很多,不敢學佛,說佛菩薩會見怪他、瞧不起他、不能收容他;其實這些都是自己的誤會,完全把佛菩薩看作凡人了。這樣的人我遇到很多,甚至於不敢進寺廟,不敢見佛像。你說這個人怎麼樣呢?這個實在是好人,他有慚愧心——自己造作罪業不好意思見佛菩薩,連佛像都不好意思見。我們遇到這個情形要幫助他,要給他開導,給他說明:佛對於造作五逆十惡罪的人,都能包容、不嫌棄,只要你肯念佛,一律平等的收容;不但收容,往生的品位看你懺悔的功夫,知道自己有罪,知道自己有過失,這正是時候;如果不求往生淨土,那就必定到三惡道,這個不能錯過啊!

(84)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深信佛言,了無疑惑。印光大師

‘須信娑婆實實是苦’,‘實’是真實;實實在在是苦。‘極樂實實是樂’,極樂世界是真實、無比的快樂。‘深信佛言,了無疑惑’,這個人就是真正覺悟的人,就是真正善根、福德、因緣成熟的人,這三樣東西成熟了,那就生西方極樂世界了。祖師這一句話是苦口婆心,真實的教誨,我們要能夠體會到。

(85)應發切實誓願,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其願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繫牢獄之切念家鄉;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印光大師

‘應發切實誓願,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我們發願求生,願要懇切,願要真實。懇切、真實的樣子,大師在此地舉了一個例子:‘其願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人要掉到糞坑裡去,還願意在那裡多待一個時期嗎?不可能!趕緊求出來啊!這就比喻咱們娑婆世界就是糞坑,我們掉在這裡面,苦不堪言,要趕緊求出離,用這個比喻說明願切之相。‘又如繫牢獄之切念家鄉’,諸位沒有坐過監牢,也沒有這個感觸。犯罪的人關到監牢裡頭,一切自由都失掉了,他一心一意就盼望著早一天出獄;這也是說明願的懇切真實。‘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我們自己沒有力量,自己跳不出來,一定要求人幫忙。掉在糞坑裡面,自己爬不上來,一定要求別人幫助,拉你一把。坐在監牢裡面也要求人幫助,使過失、刑期能夠減輕,能夠早一天出來。我們今天在娑婆世界,知道這是個極苦的地方,但是我們沒有能力出去。佛在諸經上講的理論,講得很清楚;佛法也講得很周詳,我們做不到啊!佛陀教我們斷煩惱,我們煩惱斷不了;不但斷不了,天天還在增加。佛陀教我們修戒、定、慧,這戒、定、慧都不能成就,每一天依然還搞貪、嗔、癡。這個戒、定、慧就是對治貪、嗔、癡的;貪、嗔、癡是病,戒、定、慧是藥。戒幫助我們斷貪慾,定伏滅我們的瞋恚,慧破我們的愚癡,所以三學是藥,三毒是病;我們都清楚,可是做不到,無從下手;就是找到下手之門,依然用功不能得力。這才在無可奈何之下,不能不聽諸佛如來的勸導,咱們念佛,求阿彌陀佛,那就行了;只要把這一句佛號念好,決定帶業往生。

(86)業識未消,三昧未成,縱談理性,終成畫餅。印光大師

這對我們現代初學佛的同修,特別是受過教育的高等知識份子,真是當頭一棒。知識份子學佛都想作大通家——通宗通教,博學多聞。看看祖師給我們講的真實話,業障沒消,三昧沒有成就,這些東西全都落空了,都是空談,沒有利益。所以學佛人粗心大意的太多了,心思細膩的少啊!‘四弘誓願’哪一個不會念?哪一個人記不得呢?四弘誓願不但是大菩提心,連修學的程式都給我們說出來了。佛法從那裡學?從發願學。首先要發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就跟佛同心同願,佛的心願就是普度眾生,我們要發真正的願。發願之後從哪裡修起呢?煩惱無盡誓願斷,從這裡修起。所以祖師講業識未消,煩惱沒斷,三昧未成,這個心不清淨,不能學法門。先斷煩惱,煩惱斷盡了,三昧成就了,這個時候再‘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次第,佛不是在世的時候就講得很清楚嗎?可是我們不聽話,把度眾生不要,斷煩惱也不要了,把前面兩個不要了,就從法門無量誓願學下手;好像蓋樓房,一樓、二樓不蓋,只要蓋第三層。你能蓋得出來嗎?這大錯特錯!所以光陰都虛度了,精力都浪費了;這我們一定要真正明瞭,確實戒除。最後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在此地,我教同修們四弘誓願,我們這一生在娑婆世界修前面兩條;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再修後面兩條。這穩穩當當,一點都不會錯誤。所以在這個世界要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用在執持名號上;念得純熟,煩惱就沒有了,都變成佛號了,念佛三昧也成就了,這是我們在娑婆世界迫切要辦的大事。

(87)入理深談,且緩數年!印光大師

就是廣學多聞再遲幾年,不礙事,先把佛號念好。實在說,這一句佛號真念好了,那些法門請你去學,你都不太願去學了。為什麼呢?一切法門都在這一句佛號之中。所以念到一心不亂,無量無邊的法門自然就通達了,這個方法真的是不可思議。

(89)汝雖於淨土法門,頗生信心;然猶有好高騖勝之念頭,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命!印光大師

前面講過‘學愚’。愚,好啊!聰明伶俐不好。聰明伶俐表現在外面時間不長久;愚人含藏得深,能久、能遠、能廣、能大,這個真正是淺識的人見不到。

我們看這個文句,是有人向祖師請教的,所以說‘汝’。汝,是你;雖然對淨土法門也有信心,可是習氣很重,好高騖遠。這個習氣大多數的人都有,一定要放下;真正發心學佛,將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遇到人,像剛才說的‘我不如人’,這個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是真不如人。現在這些人,或者是我有智慧、聰明、才藝,在社會上出人頭地,他們不如我。假如我們能想到那些往生的人,我們比得上哪一個呢?要能比得上,我們不也往生了嗎?所以比不上啊!一想到這個地方,那貢高、我慢的心自然就沒有了。不要跟世間人比,要跟那些往生的人比,這就對了。所以一定要學愚夫、愚婦,他們念佛真能成就。若要問他們為什麼能成就呢?就是什麼都不如人,就成就了。要說這個我也行,那個我也行,人都不如我,那麼來世還搞六道輪迴。所以‘不如人’這一念,是與真誠、恭敬心相應;我不如你,我對你自然真誠、自然恭敬;如果覺得我很行,那傲慢心就起來了。所以要學一個處處不如人,事事不如人,樣樣不如人,一天到晚老實念佛,那就對了。

(90)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淨土若穢物,恐其污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爺叫娘。印光大師

這也是事實。佛門當中,無論是出家、在家的長老居士,通宗通教真的很多。通宗是參禪的;通教是對於教理、經教有很深、很廣泛研究的人。講到淨土法門,他們不屑一顧——輕視,沒有看在眼裡。我們勸人念佛,如果遇到這些人就知道,他之不能接受念佛法門,是很正常的現象。我們的態度是——你學你的,我學我的;我不干涉你,你也不能干涉我,各人學各人的就好。他如果勸我們去學經教、去學他的法門,我們可以很坦誠的告訴他:我沒有那樣的智慧、那樣的聰明、那樣的學術修養……,我不如你啊!如果他再要勸你呢?我喜歡簡單,怕麻煩,這話就解決了。這一句阿彌陀佛多簡單,學經教不容易,太繁瑣了。這也是實在的,到後來的結果,所學的宗門教下,臨命終時統統用不上,到那個時候就麻煩了。

一九六八年我在佛光山;那時佛光山剛剛開山,只有一棟佛學院,一片荒山,星雲法師找我去當他的教務主任。那個時候教書的幾位老師,現在有很多都不在了。如:唐一玄居士、方倫居士等。鍾景德老居士現在還在,這一位老居士大概快九十歲了,學佛的時間當然比我長,雖然是在家居士,佛法很有成就——參過禪,學過教,也學密,他樣樣都學,叫大通家。大概是五年前,我到屏東東山寺去講經,天機法師請我去講演三天,他來看我,那個時候他是八十五、六歲了,現在他應該有九十歲了。他見到我之後,拉著我的手說:‘法師,我現在念阿彌陀佛了。’

我說:‘好啊!恭喜你,為什麼念佛呢?’

‘年歲大了,學的那些法門,禪、教、密啊!都不得力啦!我現在統統放下老實念佛啦!’

‘好!’

這個覺悟,肯回頭。他念佛,一天念三萬聲佛號,走三萬步,在屏東鄉下,那個鐵爐寺,他就在鄉下每天走路,所以身體很健康,八十五、六歲紅光滿面,音聲宏亮,手腳很靈活,念佛心清淨。他走三萬步,這是運動,非常好的運動;這就是經行念佛,所以這功夫很得力。

如果堅決排斥念佛法門,臨命終時確確實實手忙腳亂,這是真的,像這個地方我們都應當要提高警覺。印祖接引大眾,確確實實是一門深入。無論是什麼人,一見他,他總是誠誠懇懇的勸你念佛,通宗、通教的人見他的面,他也是誠懇老實勸人念佛。這個就是真真實實的過來人,他對於事實真相清楚明瞭,而通宗、通教都在那裡摸索,事實真相還沒搞清楚。

(91)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謂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印光大師

這一些向大師請教的人真的是自利利他,這是他們自己的毛病,而這個毛病是很多人都有的;大師教導他,也就教導了許許多多的大眾。‘妄想’就是念頭;我們念頭太多了。‘遍天遍地’是說妄想多而廣;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不知道‘息心念佛’;‘息心’是息妄想心。這就是宗門(禪宗)所講的向外馳求。打妄想是向外馳求。為什麼呢?清淨心裡頭沒有妄想。六祖說得好,‘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是講本心,自己的真心,真心本來一個妄想都沒有。神秀大師所謂的‘塵埃’,就是比喻妄想。妄想怎樣把它除掉呢?怎樣才能作到息心念佛呢?大師教我們‘返照回光’,這是息妄想的一個好方法。

‘返’是回頭,跟後面的‘回’是一個意思。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說出了自己修持的方法,就是‘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音菩薩肯回頭,我們不肯回頭,所以佛門裡頭常說‘回頭是岸’。我們中國古時候,古聖先賢也真的是有功夫,不是簡單人物;他們教我們‘迴首如意’——回頭就如意,自在了。所以古人手上常常拿著一把如意,那如意的頭上是回過來,扭轉過來的;看到這個樣子,快快回頭啊!回頭就如意,是取的這個意思。手上這個如意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尤其是富貴人家,到了巔峰的時候要回頭,再不回頭,禍害就來了。所以大富大貴的人家手上常常拿著如意,客堂、臥室陳設著如意,看到這個提醒自己,知道回頭。

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講的,這個回頭意思非常的深刻,因為我們的目標、志向跟世間人不相同;世間人求富貴,求功名利祿,他求的是這個,也要知足,所以勸他要回頭;我們這個法門目標是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此我們回頭的比他那個要深。我們要從一切妄念裡面回頭,要恢復自己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清淨平等覺,這個叫返照回光。‘光’是智慧,往內照,不要往外。

(93)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臥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尚猶悠忽度日,不專志求救於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是在抗戰期間民國三十幾年八十歲圓寂的。那個時候正是二次大戰的時候,今天我們的世道局勢跟那個時候相比,不見得比那個時候好,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的。現代要發生戰爭,其慘烈就不是那個時候可以相比的了。今天世道人心上來說,不如那個時候,這差不多是五十年前,那個時候的人心跟現在一比,相差很遠,人都純樸、忠實、老成,貪、嗔、癡、慢心的念頭薄弱,不像現在。現在表面看起來好像是承平的,其實所存在的危機遠遠的超過五十年前。下面這個是比喻一個人睡在積薪之上;‘薪’是柴火。這個比喻現在人也很難懂,因為現在在家燒飯不用柴火。柴薪堆積起來,堆得很高、很多;人睡在上面,下面火已經燒燃了。你說這個多危險!表面上雖然承平,實際上危機四伏;一旦爆發,逃避都來不及。怎麼可以悠悠度日呢?一天一天的混日子,這個不得了啊!所以教我們要專志求救。什麼方法真能幫助我們?什麼方法真正能夠救度我們?就是這一句佛號。

李炳老在往生的前一天,下午帶著幾個學生散步,就已經把消息透露給同學——他要走了,不想再住了。他告訴同學說:‘時局已經亂了,即使諸佛菩薩、神仙下凡,都救不了;唯一的一條生路——自己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李老師最後交代的話。老師去世七年了,我們觀察時局跟他所講的完全相應,所以要專志求救於一句佛號。如果不是認真這麼做的,那就是前面所說的善根淺薄,沒有見識啊!說到這個地方,我們觀察眼前的世界,諸位從電視、報紙上都能看到現在整個世界不景氣,都在衰退。人口越來越多,失業率越來越高,這是社會非常嚴重的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真的就是李老師講的‘諸佛如來、神仙下凡都解決不了的’。所以有這麼一個小小地方,這麼一個念佛的環境,在這個地方要不用功,要不認真去辦道(就是不認真念佛),太可惜了!有些人想念佛,找不到場所;此地一切設備齊全,真念佛的人不多啊!所以時間光陰一定要把握。這個世界你看穿了、看清楚、看明白了,就好了,沒事啦!不必再看了,可以走啦!沒有看過覺得很稀奇,看完之後就不稀奇了,應當要走,這就是我們認真努力念佛求生淨土的時候了。

(94)心跳惡夢,乃宿世惡業所現之兆;然現境雖有善惡,轉變在乎自己;惡業現而專心念佛,則惡因緣為善因緣。印光大師

這種事情許多人都有經驗。學佛的人要有這個現像一定要覺悟到,這是過去的惡業種子在夢中現行。這些現象如果我們明白了,不必介意。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夢中的相是虛妄的,即使我們眼前這個森羅萬象也不是真實的。覺悟跟不覺悟的人差別在哪裡呢?覺悟的人曉得這是自己業習種子現行。善的種子就現善境界,惡的種子就現惡境界,善惡境界都不能夠脫離輪迴。佛陀教我們,像世尊在楞嚴會上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佛跟我們凡夫不一樣,佛有能力轉境界,我們凡夫被境界所轉。轉境界,是好事,唯有大菩薩有這個能力。我們怎麼轉法?印祖在此地教給我們‘專心念佛’。人對於善的境界往往容易疏忽掉了,惡境界會生起恐怖的心;其實,善惡境界統統都要轉,專心念佛就轉境界了。因為沒有惡因緣,我們想不起來念佛;如果這個惡因緣常常現前,我們念佛的警覺性就提高了,這就是惡的因緣變成善因緣。就是在夢中,每一天晚上都作夢;不管夢境是善是惡,都要想到念佛轉境界。白天沒有作夢,雖沒有作夢,也有這一些善惡因緣的纏繞。遇到順境,心裡鬆弛了;遇到逆境,心裡頭不自在了,也要想到念佛。專心念佛就能夠轉境界。

(95)當恪守淨宗列祖成規,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知因識果,植福培德;以企現生消除業障,臨終正念往生;庶不虛此一生,及親為如來弟子耳。印光大師

這一段是教我們要以淨宗祖師作榜樣,嚴格的遵守淨宗的家風,就是老實念佛。這個地方的‘持齋’是講素食,不是日中一食;本來‘齋’的意思是日中一食,此地當作素食來說,就是與一切有情眾生斷絕了惡緣,培養自己的慈悲心,老實念佛。‘改惡修善’,要從內心裡面去改。《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感應篇彙編》都是印光大師一生極力提倡的,他底下這三句都在這三本書裡面。怎樣改惡修善,知道因果報應(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呢?怎麼樣去植福?怎麼樣去培德?在這上下功夫,能夠消除現生的業障,能夠幫助我們將來往生的時候神智清楚;‘正念’就是神智清楚,一點都不迷惑,走的時候自在。我們在台灣看到許許多多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他們能辦得到,我們為什麼辦不到?他們這三句都做到了,業障消除了;換句話說,臨走要是不自在,是現生的業障沒有消除乾淨——臨終的障礙啊!真正照這個教誨去做,我們一生就沒有空過了,這一生就真正的有意義、有價值。這才是如來弟子、三寶弟子。

(96)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印光大師

世出世間一切法是無量因緣所生,佛在《華嚴經》裡面給我們講得非常清楚。法相裡面講四緣是把無量的因緣歸納成四大類: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這四大類一展開是無量無邊。世間一切法沒有偶然而生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就是印祖為什麼教我們熟讀《了凡四訓》,道理就在此地,讓我們真正認識因果,知道因果非常複雜。在日常生活當中所接觸的,說實在話,不外乎因緣果報,這些瑣碎事情。凡夫不了解事實真相,受了一點委曲,就怨天尤人,不知道這是自作自受。自己過去造的因,或者是前世造的因,現在遇到緣起現行了,果報現前,那當然要承受。造善因,受的是善果;造惡因,受的是惡報,不能避免的。我們過去造的惡多善少,所以一生當中稱心的事情少,不稱心的事情多,這就是過去造的惡業多,這叫做業障。障什麼呢?障礙了清淨心,障礙了真如本性。如何把這個業障消除,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

清朝初年,慈雲灌頂大師給我們說的:世間最重的業障,所有一切經法都懺除不了的,還有一句‘阿彌陀佛’可以把它消除。所以念佛的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議,許多人不知道。也有同修說,念佛既然這麼好,效果這樣殊勝,我念了不少年了,為什麼業障消不掉呢?這不但怨天尤人,連佛菩薩也見怪起來了,這是我們自己念的不如法。怎麼不如法呢?第一個心不真誠,第二個念佛裡頭有夾雜。古德給我們說,念佛最忌諱的就是夾雜,這點非常非常重要。真正做到以真誠心、恭敬心、不懷疑、不夾雜,這個佛號念的就有力量了,所謂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的相應了,就一定能消業障。所以在平常,有業障現前,決定不能煩躁,心要定下來、靜下來,要想到佛號,要認真去念;當然更不可以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又造罪業。這個罪業已經很重了,繼續再造,那怎麼得了呢?到哪一天能消除得掉呢?雖然一面在消,一面又再造,造的比消的還要多,這怎麼能消除呢?所以事理都要明白。

(97)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賓士於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於得意烜赫之時,迴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印光大師

‘縛’,繩索捆綁叫縛;這是比喻煩惱、憂慮、牽掛的纏縛,就好像許多條繩索捆綁著自己一樣,就是煩惱業障深重的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這一類凡夫假如沒有貧窮、疾病這些苦惱,這些果報,好不好呢?不見得是好事情。為什麼呢?貧窮、疾病是在受報,就好像在還債一樣;過去造的惡業,現在在受報,報盡就好了。如果沒有這一些果報在纏繞著,免不了又要造業。底下說了,要沒有貧窮、疾病這些苦惱的事,他又‘將日賓士於聲色名利之場’;我們世間俗話講,吃喝玩樂,又去搞這些,又造罪業去了。貧窮的人沒有力量去造罪業,這些場合都要花錢的。疾病的人沒有體力造業,真的避免了許多造惡業的緣。糜爛的生活很不容易回頭,很難覺悟。所以大師下面說‘誰肯於得意烜赫之時’,這是人生最得意,現在人講最值得驕傲的時候;我們學佛的人知道,這不是一句好話。幾個人能在這個時候回頭呢?幾個人會想到將來墮落沉淪?這是事實,一點都不假。作惡的時候,免不了要損人利己,損人利己就造了很重的罪業;輕重但看人數之多寡、傷害的淺深,後果不堪設想。俗話常講,樂極生悲,這個悲不但講人這一生的晚年,真正之悲是在死後——死後墮落三途,那就真正是悲了。

(98)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印光大師

這一句我們要把它多多的念幾遍,最好能把它背熟;常常想到我們學佛功夫為什麼不得力?佛法裡面真正的好處為什麼得不到?‘恭敬中求’,我們實實在在缺乏了這兩個字,原因就是這個,你說這多重要!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是禮敬諸佛,就是此地講的恭敬。我們在課誦本裡面、在許多懺法裡面,第一句——一心恭敬。實在講老同修這一句話念了不少遍,每一次拜懺都要念‘一切恭敬’,可是若只在口頭上滑過而已,沒有能確確實實體會到恭敬的意義,也沒有把恭敬作到一心,那個懺叫白拜了,一點效果也沒有。外面恭敬,裡面一定就真誠,表裡一如。這樣一切佛法的真實利益‘消業障、增福慧’,就得到了。煩惱、憂慮、牽掛、分別、妄想,乃至於身心的疾病都沒有,都消除了,這就是消業障的現象。增福慧,自己逐漸聰明、伶俐了;對人、對事、對物比過去看得清楚,一切作為都做得很恰當,這是慧;福報也現前了。什麼叫福報呢?有求必應就是福報。現在社會上流行一句話‘心想事成’,這是福報;沒有福報,怎麼想,事也不能成就;心一想,事就成了,那是大福報現前,不是普通的福報。這些是不是真的?真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沒有求不到的;求不到,決定是自己有障礙。只要把障礙消除,就有求必應——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求往生,得往生;求成佛,得成佛……,沒有一樣求不到。像這一樁事情,諸位多多念《了凡四訓》,《了凡四訓》共四篇,可以說就是印祖這兩句話的詳細解釋。我們真正想消罪業,真正想增福慧,依照這個原則去修學,你一定會得到。

(99)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印光大師

我們念佛就是念的不懇切,念的不相應。什麼原因呢?不是真心想念。心為什麼不真誠呢?心裡頭還摻雜著胡思亂想。若人真到將死要墮地獄了,這個時候他真正的恐怖心現前了。

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裡面看到唐朝的張善和,他是個屠夫,殺牛為業的,一生不曉得殺了多少頭牛;在這一生沒有遇到善緣,做了一個屠夫,一生造了很重的惡業;臨終的時候,他見到許多的牛頭人來跟他討命,這是果報現前,也是地獄相現前。但是,我們可以說他過去生中念佛這個善根深厚。從什麼地方說的呢?他臨終的時候神智清楚,不迷惑。他大叫:‘許多牛頭人給我討命了。’他能夠叫得出救命,能夠把這個現象看得清楚說出來。他的緣也好,剛好有一個出家人從他門口經過,聽到裡面喊救命,喊好多牛頭人出現了,這出家人心裡明白,給他點了一把香,一把不是一支,點燃了,趕緊拿給他,叫他手拿著,念阿彌陀佛,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接到香之後,就大聲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了幾聲之後,他說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來了,他跟阿彌陀佛走了。這樣的往生就是《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臨終十念往生;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這個時候因為他將死了,他看到牛頭人來要命了,所以他的心懇切、真誠。

我們平常人念佛,一天念十萬聲,抵不過他那個一聲。我想我們同修細細揣摹揣摹,能夠想像到一點,我們這個心太散漫,精神一直不能集中,念的雖然多,沒有效果;人家是全副精神集中在那裡,那一句就是一句,真的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從這一樁公案,我們也能夠證實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不虛,每一願都是真實的,所以印祖在此地教我們這一個方法。他老人家自己也用這個方法,我相信他自己用的很得力,把這個方法再介紹給我們。他老人家寫一個‘死’字,教我們常常要看到,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將這個死字貼在額頭上;老人家還寫了一個‘生’,生西方,一個生一個死。

‘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這話句句都是真實。極大的恐怖,就有極殊勝的感應。苦,要知道真苦。我們在世間所受一切苦,比不上三途;餓鬼、畜生所受的苦,比不上地獄苦;最苦的是阿鼻地獄。《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所說的,那些苦處之相,實在說是地獄中九牛一毛、大海一滴,地獄之苦說之不盡。我們要是想到:如果不能往生西方,阿鼻地獄決定有分;這一生縱然不會墮落,來生後世就有可能,這個罪業加重了。所以實實在在是險道,非常危險,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恐怖、不警惕!常常想到這個地方,我們念佛就懇切了;淨業成就,那真的就出苦,真的就消業了。即使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圓證三不退,永遠不會再搞六道輪迴了。佛法大海,唯獨這一法能幫助我們一生成就;除這一法之外,我們在這一生要想真正消業障,脫離輪迴,恐怕是不可能。所以十方世界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勸我們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100)末世眾生,無論有善根無善根,皆當決定專修淨土;善根有,固宜努力!無,尤當篤培!印光大師

祖師這一段話,說出了淨土法門的廣大、圓滿,普度九法界一切眾生。‘末世’是指我們現代這個時代。無論我們有善根,或者是無善根;實在說,那無善根的人也是有善根,只是緣沒有遇到。古來祖師大德講‘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可見這個法門真的是殊勝,真的是平等。如果遇到的緣很殊勝,在這一生當中上上品往生啊!遇到的緣差一點,那品位可能就會降下來一點。都在遇緣不同,與其他的沒有關聯。

我們今天的緣,實在講是無比的殊勝!想想過去,就算從初祖慧遠大師以來,我們今天遇的緣,超過任何一個時代。如果不能在上三輩往生,那真叫冤枉。為什麼呢?這是得力於現代的科技發達,特別是印刷術的進步,典籍我們很容易得到。淨宗重要的典籍——三經;《無量壽經》譯本有五種,自古以來哪一個人把這五種都念過呢?太少太少啦!那就是緣不足。《無量壽經》是淨宗第一經,最重要的一部經典,我們修學的依靠都在其中。會集的本子有四種,夏蓮居老居士這個本子是最近的,他於1932年發願從事這個工作,十年才完成,成為定本;是原譯五本之集大成,比王龍舒、彭二林、魏源他們的本子都好、都圓滿,我們今天有機會讀到。這個本子流通在世間,大概才五十年,流通的數量很少;在台灣雖然曾經印過幾次,總數量大概也只三、四千冊,所以許許多多修淨土的同修都沒有見過。我所知道的在台灣出家法師,標榜專修淨土的道源老法師,他這五種原譯本就沒有完全讀過,會集本也沒有見過。台中李老師,《無量壽經》總共九種本子,他只見過五種,還有四種沒有見過。那麼我們現在緣殊勝,把九種本子統統印在一本上——淨土五經讀本——這個緣多殊勝啊!無比的殊勝。對於這個法門事理說得這麼清楚、這麼透徹,這也是過去未曾有的,所以我們的緣在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為比啊!

現在我們所欠缺的,就是善根、福德;善根、福德、因緣這三樁事情,我們的因緣太好了。善根是什麼呢?真正能信、真正發願,就是有善根的人。什麼是福德呢?真肯念佛;肯念佛的人,就是有福之人。所以過去善根雖然深厚,但一生沒有遇到緣,不能起現行;像張善和一樣,他到臨終的時候,才遇到善緣,善根發現了,這一發現就成就了。善根、福德、因緣三個同時發現,這就成就了。

今天我們希望把自己的善根、福德喚醒。善根有,那就是已經相信了,已經發願,已經在念佛了。善根無,這是講善根有障礙,要深深的培養善根。用什麼方法培養呢?知識份子從讀經下手;讀誦大乘,漸漸就明白這一個事實的真相,自自然然能夠回歸到淨土。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沒有善根的人,我對你們很佩服,你們是善根有,我是善根無。我接觸佛法,不相信淨土法門,老師雖然勸我,我不好意思跟他頂嘴,心裡頭不服,所以這個就是沒有善根。我這個善根是這一生當中培起來的。從哪裡培的呢?我是從《華嚴經》、《楞嚴經》、《大乘起信論》、《法華經》,這些大經大論裡面明白這一個事實,從這個地方回過頭來的。所以這是培善根的一個方法,特別是《華嚴經》;古德講《華嚴》、《法華》是《無量壽經》的導引,這一句話我聽了非常受用。為什麼呢?因為就是《華嚴》、《法華》把我引到《無量壽經》裡面來的,引到念佛法門來的。可是我路子走了三、四十年才回頭,才真正發現、真正肯定,不懷疑,完全接受了,不容易啊!如果我要是有善根,當時一學佛,李老師一講,我就接受,就專修專弘,那我的成就就不可思議啦!今天大家看到我,一定合掌喊我阿彌陀佛啦!這是真的。所以就是自己的精力、時間耗費在大經大論,在這上面用的時間太長,精力太多。然而我今天勸你們專修專弘,你們還有不服氣的。怎麼不服氣呢?我私下聽到:‘法師他讀多少經論!教我們不要學,這是愚民政策。’說我在這裡騙人。其實他不知道我的真心!對你們的奉獻,我是真誠的奉獻,不是欺騙諸位;我是吃了虧、上了當,才找到這個法門。希望你們把大好的光陰用在這個法門上,真正下功夫,你們的成就必定在我之上,這是一定的的道理。所以說要知道培善根、培福德。

(101)汝須自知好歹,修行要各盡其分,潛修默契方可!急急改過攝心念佛!印光大師

弘一大師在關房裡面摘錄諸經、祖師大德的警句警覺自己,最後用印光大師這一句話作總結,意味非常深長。‘汝’,這就是祖師對我們自己說的,不管他是指什麼人,我們今天看到了,就是自己要直下承當過來,須要自己知道好歹。‘修行要各盡其分’,不能有一絲毫勉強。根性利的人固然可以學經教、參禪,總不如念佛來得穩當;中下根性如果學教、參禪,實實在在說,得的利益非常有限,不如老實念佛。大師這一句話裡面,意思非常的深遠。這個‘盡分’是盡我們的本分。出家人的本分是什麼呢?過去玄奘大師講得好:‘遠紹如來,近光大法。’這兩句話把出家人的本分說盡了。‘遠紹’是繼承,從釋迦牟尼佛,祖祖相傳,我們繼承佛法,把佛法發揚光大。在家人的本分也是弘法利生,不能作到弘法利生,一定要護持佛法。在家是外護,出家是內護,各人盡各人的本分,這個僧團就和合了。僧團真正做到六和敬,諸佛如來讚歎,天龍護法擁護,這是真實的道場。如果不和合呢?那妖魔鬼怪都來擾亂;這就不是個道場,裡頭沒有佛菩薩,沒有護法神,縱然供著像,也沒用處,妖魔鬼怪會來冒充的。所以一切都在修行人,修行人心地真誠,感應的是佛菩薩降臨;心地不誠,裡面藏有貪、嗔、癡、慢,勾心鬥角,那麼就妖魔鬼怪附在佛像上,你拜的不是佛,這個要知道。這一些統統都是事實。所以‘盡分’這一句話,用得非常的重,用得非常的好。

修行的態度,‘潛修默契方可’。自己修行無須要表現,所謂是默默耕耘,功夫自然成就;無須要跟別人去較量、爭勝,否則就錯了。前面一再說過,學愚、學不能;我們真正學的——能不如人——,不如一切人,德行才真正能成就,業習才真正能消除。道場裡面有許多繁重的工作,我們盡心盡力去作,這是消業障、培福德的好因緣。修慧不修福,修福不修慧,都偏在一邊,都有缺陷。福慧雙修是潛修默契,要福慧雙修這樣才行。在功夫上講,‘急急改過’這個比什麼都重要,比什麼都著急。‘攝心念佛’,這個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念佛得力的好方法。

八、禪偈

下面從二十三到二十六這四條是禪的境界,達不到這個境界,很不容易體會。境界上的話不能夠去思量的,你要一想,那決定就想錯了。為什麼呢?它不落在意識裡頭。我們想像、推敲、研究統統用的是意識,禪不用意識,才能體會它裡面的意思。這四條念念就好了,諸位能不能入這個境界,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個是說不出來的。

(23)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禪師

‘化人問幻士’,‘化’跟‘幻’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在此地是指得道之人,他曉得一切萬法都是幻化的,都不真實;像《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有兩個人在問答,兩個人境界是相同的。程度一樣高,這個問答才有味道;若一個契入,一個不契入,這也是沒得問,也沒法子答。‘谷響答泉聲’,這是講山澗流水,最容易體會的就是瀑布,瀑布也算是泉水;因為它聲音很大,山谷裡頭有迴響。‘答’是迴響、回音;流水有回音。諸位想這個境界——瀑布‘轟隆’的聲音,山谷上有迴響,有回音過來。‘欲達吾宗旨’,‘達’是通達;自己要想明瞭通達修學的宗旨,是什麼呢?‘泥牛水上行。’泥巴作的一條牛,在水上走。你們會不會?在禪宗裡叫參,就從這裡去參。

(24)千峰頂上一茅屋,老僧半間雲半間,昨夜雲隨風雨去,到頭不似老僧閑。歸宗芝庵禪師

這是講山峰高處,頂上有一個小茅篷。‘老僧半間雲半間’,山高了有云,老和尚住在山頂上,這個茅屋他的床佔了一半,另外一半就是雲彩。‘昨夜雲隨風雨去,到頭不似老僧閑。’雲隨從風雨走了,老和尚還是如如不動,沒有隨境界而轉;云是被境界轉了,老和尚沒有。所以它這裡面都是講的禪機。

(25)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石屋禪師

‘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過去事已經過去了,不要再想了;未來還沒有來,何必去計劃?何必白操心呢?‘只今便道即今句’,這四句的重點就在這一句;第一句是講過去,第二句是講未來,第三句是講現在,換句話說,聰明人抓住現在。‘梅子熟時梔子香。’這梔子花開,梅子又沒有了。梔子花大陸上有,好像茶花一樣,比茶花大,不是月薺,梔子可以作中藥。梅子、梔子都有一定的時節,像水果一樣,一定要掌握住,時節過去就沒有了,未來也沒有,一定要把握著當下的時節因緣,牢牢抓住不能夠把它放過,這個意思在此地。

(26)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雲峰禪師

這兩句話我就不說了,諸位自己去參吧。

(42)籬菊數莖隨上下,無心整理任他黃,後先不與時花競,自吐霜中一段香。誦帚禪師

這是講菊花在籬笆旁邊開得高高低低。‘後先不與時花競,自吐霜中一段香。’誦帚禪師的意思在後面這兩句——菊花開在籬笆旁邊,不跟其他的花爭奇鬥妍,取這個意思。‘自吐霜中一段香’,這是形容自己的道業成就。一個修道人,不要跟人比,知足常樂,理得心安,不與人爭,所謂是‘與人無爭,於事無求’,要真正做到。我們一生目標只有一個——求生淨土;我們心裡面只執持一樣東西——六字洪名,這就對了,其他都不是我們需要的。能這樣去修學,那就自然有一段清香了,這個香在佛法裡叫五分戒香,這個確實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