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色力增長而無便穢。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這一段經文是講飲食自在,我們看批註。經文上第一句話我們應當注意,「若欲食時」,這個「若」是假設的,假定的,假使你想吃,這個境界就現前;如果你不想吃,那就沒有了。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大多數的人都不再想吃飯。吃飯是個很麻煩的事情,在我們世間,真正修行人一天吃一餐。佛陀當年在世,僧團裡面,飲食就是中午一餐,叫過午不食。早晨有早晨的功課,功課完了之後就出去托缽,托缽也是一堂功課,吃飯也是功課,所以說是五堂功課。一餐飯就非常簡單,經典裡面告訴我們,阿羅漢一個星期出來托缽一次,換句話說,一個星期吃一頓飯。辟支佛的定功更深,半個月出來托缽一次,也就是兩個星期吃一餐。我們知道色界天人飲食就斷了,沒有了,睡眠也不需要。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完全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我們這個世界,這個地球上人的習性,為我們做一個很好的示範。簡單的飲食,健康長壽。保養身體,不一定要吃很多,可是這裡面還是有學問。人身體確實就像一部機器一樣,這個機器你要會用、會保養,它的壽命就很長。

早年李老師告訴我,老師是個非常好的中醫,他告訴我,他一生給人看病、用藥,沒有一次錯誤。他敢說這個話,他很謹慎、很小心。他做過司法官,他說司法官判案子也許會冤枉人,這是他一生當中,他不敢保證說,一個人沒有冤枉過,他不敢講。但是中醫用藥,他敢說。他告訴我,中國這個醫學的目標,不是以治病為主,是以什麼為主旨?是以長生。照中醫的理論,人的壽命,就這個機器好好的保養,至少可以用兩百年。兩百年是你的天年,正常的壽命。這是中醫的目的,第一個目的。第二個目的是預防疾病,怎樣能叫一個人不生病,這是中醫第二個目標。第三個目標才治病,所以治病是第三個目標。治病又有三等,第一等的,不必說話,看這個人的氣色、音聲,聽他說話的音聲,看他的動作,看他的氣色,就知道他什麼地方有病。這很高明的醫生,望,看看就行了。第二等,望還沒有把握,他得要問一問,問問你身體什麼狀況,要詢問一下,這第二等。第三等,把脈,問了他還沒有把握,一定要把脈。所以到把脈的時候,我們聽老師說了這些話,稱把脈的這個大夫叫三等三的大夫。治病是第三等,中醫治病第三等。曉得中醫第一等,長壽,這個是西醫望塵莫及的。但是中醫逐漸逐漸失傳了,非常可惜,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裡面非常重要的一環。但是中醫不容易學,現在一般人想學中醫非常困難,這是諸位同學不能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