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首先四念處是非常重要的,四念處,就是四種,念是什麼?念是指我們能觀察的智慧。處,是指所觀察的境,就叫以智觀境為念處。佛在臨涅槃的時候回答阿難尊者,佛滅度之後依什麼來住?就是依四念處為住。四念處才能夠把這個出世間的道心把它生髮出來,所以歷代的菩薩祖師大德說,如果修行不以四念處的智慧來做指導的話,它都會流於世間法。

四念處就是解決我們凡夫的四種顛倒。身念處,觀身不淨。我們眾生都是有身見,執著自己的身體的乾淨,觀身不淨,要對這個身產生厭離。觀受是苦。我們的覺受,無論是苦苦、壞苦、行苦,它究竟都是苦,沒有一點快樂。那眾生顛倒啊,這個苦的地方他即樂,所以要觀受是苦。觀心無常。我們這個八識的妄心沒有它的真實性,念念無常。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一切心法、色法,種種法,它沒有主宰義,沒有自在義。那麼這是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做四種四念處的觀想,有一種苦空無常無我的這樣一個智慧。

那在淨土的菩薩,這些往生者,他這個四念處就有他的特定的內涵。他觀身,身念處,他要觀自己已經是淨土蓮花誕生的身體,他是清淨的,他是正覺的,他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的,金剛那羅延身,所以他就不同於娑婆世界的不淨。受念處,西方淨土的這種眾生往生者的覺受,他就是純一快樂,沒有一切苦惱的逼迫,法性的覺受。心念處,淨土的往生者的心,他已經遠離了我和我執,真實常住,所以他有涅槃的常性,跟此土的生滅無常的心是不一樣的。

法念處,淨土的眾生觀察他的五陰色受想行識,這樣的法他有一個我。這個我不是因緣的我,他是一個法性的這樣的我,自在為我,不同於我們這個世間諸法、因緣法的無我。所以這有他的內涵的不同。

那麼四正勤,四正勤就是斷惡修善。四種正,就是趨向正道的勤勉的修持,就有點像正精進。我們說斷惡,已生的惡法,就是已經生起的惡法要讓他阻斷,沒有生出的惡法要讓他不生起來。這是斷惡的兩種。

修善,還沒有生起的善根善法要讓它緣生出來,已經生起的善根善法要讓它念念增長。就好像我們發菩提心,好不容易發了一個上成佛道、下化眾生、勸進行者的心,這個心就是已經生起來,如果沒有生起來,你要生起來,怎麼生起來?要緣佛法的尊貴,要緣眾生的苦難,要緣一切眾生父母之想,要緣這些能生起這樣的善法。

善法生起來之後,他又可能碰到種種自己的障礙,他人的障礙,容易退轉,這時候要衝破這些障礙,讓它增長。這是在我們這個此土修四正勤。如果到了西方淨土,他這個在阿彌陀佛的慈悲的加持之下他就好辦了,只有善沒有惡,圓證三不退,念念流入薩婆若海,他在每個念頭當中都跟一切種智相應,他真正是做到了四正勤。

四如意足,又叫四種神足,就是能夠發神通,能夠使我們心願能夠滿足,就叫如意足。欲如意足,欲如意足就是我們的,欲就是一種期望,願望能夠得到如意、滿足,比如我們修念佛法門,念念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得到滿足了,阿彌陀佛讓我們往生。精進如意足,就是常常會有一些懈怠放逸阻斷我們的精進行為,我們修如意足,讓我們這種行持,每天每天都能夠進展,不至於退轉。淨土的三種不退就已經是能夠讓我們精進如意足。心如意足,心如意足就是念,心就是念的意思。我們發的這個菩提大願,念念不舍,最終能夠讓它成就。思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思惟就是智慧,我們通過修行深入到佛的智慧、佛的知見,轉凡夫的知見為佛的知見,任運地使我們開發智慧光明,得到如意滿足。這叫四如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