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身感天福的行為規範

人天福有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得人身、感天福的一些行為規範。

首先從孝養父母來看,作為一個人的道德人格的基礎,要有孝道,孝道也表明一個人知恩報德的基本的道德心理。為什麼要行孝道?因為在這個世間上,對你最有恩德的是父母,父母是世間福田之最。孝養父母最基本的條件,要贍養父母,保持父母的物質、衣食不愁。

這個「養」還包括讓父母生歡喜心,順著父母的心。早、晚都要去問寒問暖,父母沒有說之前,就得要滿足父母的心理上的需求。進一步,還能夠光宗耀祖,成就一番世間的事業。那最高的孝順是要孝順父母的佛性,順父母的佛性,養父母的法身慧命。只有佛教才賦予了孝的更高的內涵,就是要令父母出離三界的輪迴,讓父母能圓成佛道。這就是蓮池大師說的,「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父母雙親得以離開三界的塵埃,作為子女的孝道才算真正成就了。

所以佛教作為印度出現的一種宗教,它能來到中國,能夠生根、開花、結果,被震旦國人所接受,這跟佛教重視孝道,跟儒家的「百善孝為先」這個理念能夠接通,有很大的關係。孝永遠是一個法界的真理,做人的起碼的道德規範,違悖孝道就是惡法。

奉事師長。這個「師長」有世間的師長,就是教我們知識技能的,小學、中學、大學的這些老師們,還有出世間教我們佛法的師長,稱為善知識或者和尚阿闍黎。對這些師長都得要有恭敬心,奉事;要有弟子之相;要代師之勞,像大地一樣的心,要有僕人那樣的心;要舍我慢,一切都要請示師長才去做。對師長,不要去說他的過失。經典當中講,說一個和尚阿闍黎的過失,要墮到地獄裡面的。尊師重道,這不僅是中國文化的傳統,也是法界的真理。

第三是慈心不殺。要有仁慈之心,不殺害任何的生命。一切眾生都是貪生怕死的,把生命看得至高無上,要有恕道精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慈悲心是成佛的種子,在戒律當中是把不殺生戒是放在首位的。眾生內心就有這種殘忍性,倚強凌弱,掠奪其他生命為己所用的劣根性。

為什麼自古以來會有這麼多的戰爭?人際之間會有這麼多的摩擦?這些都是來自於相生相殺的殺業所招感的。世界的和平是建立在有仁慈之心,不殺生的基礎上。佛弟子為表達仁慈之心,不僅不去殺生,甚至要堅持吃素,間接的殺生都不可以。

再就是修十善業。十善業稱為是總持如大地,一切世間和出世間的功德善法都由十善業所生長。轉輪聖王御世,以十善業道治理國家。十善業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身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三:不貪、不瞋、不癡。這是從止善的意義上,不要去做這些惡行。

進一步,十善業道從積極行善的角度來看,不僅不殺生,而且去放生;不僅不偷盜,而且去佈施;不僅不邪淫,而且修清淨梵行;不說妄語,是說誠實語、質直語、和諍語、柔軟語;意念當中要有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

《無量壽經》談到,居家以十善業道規範身口意三業,能夠去隨分隨力地念佛,乃至一晝夜的執持名號,阿彌陀佛都會接引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